3月15日 0:25 ·

唉。趁著這次書單的事情,來說一點關於教學、關於教材設計的小常識好了。請先看圖,我知道很醜,但請忍耐一下,看得懂就好。

所有教學或學習活動,都是從最中間那個圓開始的。學生首先知道了一些東西,然後我們帶著他往未知的領域闖。從這張圖開始,我們要知道幾件事:

1.
你的教材,一定要落在實心圈。這裡是孩子可以發展的潛力,而且你可以注意到,它都是從中間「學生已經會的」部分延展出去的。就像你如果要教「四則運算」,你一定先要教會「加減乘除」一樣。而中間空心圈的內容,在不同年齡、階級、族群、性別、經歷甚至是天賦等參數改變時,也會隨之改變,連帶影響實心圈的內容。所以嚴格說來,每個學生的圈圈都不太一樣,而且不同時空下的學生也會不一樣。

2.
落在中間的空心圈,他會覺得你把我當白癡,完全進入放空狀態。不要懷疑,這很常見,很多老師以為同樣教材反覆教是「我很有耐心」,事實上只是在浪費時間,以及學生對你的好感度。

3.
落在外頭的空心圈,那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學會,因為他缺乏了關鍵的知識。舉個極端的例子,你如果要帶學生讀〈共產黨宣言〉,首先他得知道「歐洲」、「共產黨」和「幽靈」這三個詞的意思,及其可能的文字意涵,否則再認真的學生、再會教的老師都不可能讓他理解第一行字的。

4.
從內圈到外圈,通常都需要更有經驗、更嫻熟於那些知識的人的輔助。這種人就是教師。所以嚴格說起來,實心圈的大小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教師的能力、以及他的教學方式有多適合眼前的學生。

5.
而如何判定哪些東西落在實心圈裡?基本上不外乎是實證研究的結果,或者可以從邏輯上推測。比如說,實證研究告訴我們,讓7歲的小孩學習代數,成功的機率很低,那我們就知道這是行不通的。而在學生理解什麼是原子、分子之前,邏輯上我們就能推測,你不可能成功教會他關於化學式的知識。

6.
第三點所說的那個情況,就是所謂的「揠苗助長」。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不但教學成功的機率會很低,而且還有可能摧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這是所有教學活動當中,最不能付出的代價。一個沒有學習動機的學生,不管你塞了再多東西都是失敗的,因為在你停止硬塞之後,他也會停止學習。你總不能跟他一輩子,所以這是完全不划算的交易。
(有沒有覺得很眼熟?這就是台灣人為什麼不喜歡閱讀的原因之一。)

7.
順帶一提,你教學生太簡單的東西,也會摧毀他的學習動機。這就是為什麼教學很麻煩的原因。

8.
但反過來說,如果某些人擁有特別的天賦、或者超強的學習動機,他「實心圈」的範圍也可能會很大。這時候你就算丟很難的東西給他,他也會咬牙搞到懂為止。但這不代表這個教材是ok的,你只是把學習成本轉嫁到他身上,讓他自己去補足整個教學路徑。從結果來看也許達到目的,但這仍然是一個失敗的教學設計,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請關注一下後面那些已經放棄的人吧。
比如說,我高中的時候就卯起來讀一堆我根本看不懂的人文、文學書籍,背後推動我的動機是「文青的虛榮心」。但對大部分人類來說,成為一個好文青可能並不是值得追逐的目標。

9.
永遠不能忘記:現代教育的前提,是為了提升多數人。這不是古代那種貴族式的精英教育了,所以你說「你高中時可以讀」,這對教育政策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請考慮PR50、甚至PR25的學生可不可以讀。你可能有超強動機,你可能有足夠的資源支持,你也可能真的比較有天份,那很好,但說真的,真正合格的教育政策應該要無視或至少是輕視你這種人的存在。反正你自己有辦法。
他真正應該關注的,是佔總體人口中大多數的,那些沒辦法做到的人。

10.
有些人會說「讀書為什麼要這麼功利呢,沒學到東西也可以有某種收穫啊」。這是你個人的修行,你會這樣想,那很好。但學校教育本質上是國家投注資源,來進行的一場長期投資,不是拿來給你做虛無縹緲、不知道會有什麼效應的修行的。要修你自己回家修,我們很忙,還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上面這些說法,一部分也是回應師大書單的事件,但更多是在回應後續討論之中的一些謬論。師大的那批書單是一個競賽,如果在自由參加的情況下,「比較」沒有上述的問題(但它還有別的問題)。

這篇文章就先寫起來,以後每次遇到類似的說法——我有生之年大概還可以再遇到一萬次吧,我猜——,就直接拿出來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