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總統的就職已經有兩個星期之久,這兩個星期,台灣海峽的情勢似乎從劍拔弩張走到了緩和局面,520前地動山搖的各種威脅恐嚇劇本,竟然沒有多少成真。

中方除了不滿九二共識未獲承認,停止雙方對口單位往來之外;之後比較醒目的事件包括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對「課綱微調」展開批判,以及五月底解放軍公布了蒙古朱日和基地軍演的消息。

在眾多足以對台灣社會造成衝擊(與反感)的決策中,這幾個選擇是饒負深意的,課綱微調不涉及雙方實質關係,朱日和軍演本來就是這幾年解放軍力推的宣傳重點,中方仍然不願破壞和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雙邊交流基礎,尤其是經濟連帶。這麼做有著比較精明的思慮,因為中方可能也意識到,降低經濟連帶會將台灣加速推離與中國的「融合進度」。

去爭辯中國到底有沒有意圖在多少時間後拿台灣怎麼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這樣的句式可以無限量複製。台中雙邊關係中,兩邊都有自己的政治企圖想要完成,但是兩邊也都有自己的格局限制,導致意圖無法實現;各種力量牽制使得台中關係呈現今日的面貌也不是一日兩日,在上面大作文章、大驚小怪,認為會有地動山搖的變化才讓人覺得奇怪。一個支撐了快70年的對峙架構必然有其形成的條件,連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都沒有摧毀這個結構,地動山搖式的拉近或脫離其實都不存在條件,任何一方都不需要太過精神緊張。

關於蔡英文總統就職,有兩件事情是我特別想討論的,首先是對現狀的想法。台中關係雖然被各界認為是進入了一個「冷和」時期,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即使是「冷和」,也都是一次重大的成就。

台灣社會雖然早已習慣政黨輪替,但是這卻是中共所僅有的、第二次面對民進黨上台執政的經驗。對一個封閉的政治體系而言,中共沒有太多這類處理政權變動的經驗,整個中共政治制度的設計,就是在防止政權脫離以黨領國的結構;現代中國唯一的一次政黨輪替,就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把中國國民黨打到台灣為止。對中國社會而言,民進黨的兩次上台執政,是仍然被教育「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多數中國人民,生活中非常罕見的政治想像經驗。

對台灣人來說,政權轉移已經頻繁到我們不太再使用「政權轉移」這四個字了,陳水扁、馬英九、柯文哲、蔡英文,不過是換黨執政。然而這是練習的結果,其實我們面臨第一次政黨輪替時也是驚慌失措。2000年陳水扁總統宣示就職時,股市暴跌、軍方人士出任行政院長、核四宣布停建;從遭逢變天的忠實藍營支持者身上,能看見一種如喪考妣的巨大精神創痛;但就算是選贏的綠營支持者,也人心惶惶一片憂慮軍事政變。

就這樣的維度來觀察,這次中國社會的表現也已經是一次大幅度的進步。台灣解嚴後,台中關係最惡劣是在1995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2000年總統大選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發表了令人難忘的「醜臉」談話:「誰要搞台獨,誰就沒有好下場。...中國人民會以鮮血和生命來捍衛祖國統一。」窮兇惡極而絕望的恐嚇宣告,顯示出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時,中共有多大的威脅與不安(事實上朱鎔基是奠定中國市場經濟最為關鍵的一任國務院總理,平時並不是一個窮兇惡極的人物)。

16年後,第二次交手,中方的表現顯然鎮定許多。這一次北京比較有技巧的表態,希望蔡英文總統承認「九二共識一中架構」,蔡總統則做出了一個在「回答與未回答」之間的高明回應。雙方把交戰區劃定在一個小範圍議題上,都是很有水準的發球與接球。民共雙方的第二次交手,比第一次交手時的血肉模糊高明得太多。

這是我對蔡英文總統就職至今的看法,我想涉事雙方都有非常大的進步,是一次不錯的開局;最好的談判是雙方都不甚滿意,但是都不至於非常不滿意,這一個開局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那麼接下來想討論的事情是,「冷和」局面會帶來怎樣的未來?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我不那麼擔心台灣,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已經把台灣所有的內政外交問題都清楚梳理了一遍,儘管問題很多,但是至少問題是清楚而相對單純的,能夠定義問題就會有解決的方向感。

站在中國的立場看來,這個問題複雜難解,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現在正陷入一個和鄰國經濟連帶升高,但是武力衝突機率竟然也同時升高的局面。過去中方希望以經貿連帶作為緩衝,形成大中華經濟帶、降低與鄰國衝突的機率的思路,在最近變得異常弔詭。

先說北邊,中國與南韓在去年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雙方長期可見將有更深的經濟依賴;北韓對此憤怒,連續發表了各種核子武器言論,其中很多傳聞甚至直接劍指北京。南韓迫於壓力,很可能選擇加入美國的THAAD高空防禦體系。那麼中國就出現了一個棘手的局面,在經濟上中國怎麼能不斷向南韓輸血,卻在軍事上可能被在南韓部署的THAAD倒打一耙呢?

再說南邊。由於中方的南海突圍戰略,今年太平洋第一島鏈上的所有國家都極不平靜;曾經敗戰於越南的美國,在五月份宣布對越南軍售全面解禁,這意味著,越共即使上任了一個親中派的總書記,與美國軍事合作的思路卻逐漸清晰。

中國的各個產業現在跟台灣一樣,也有南進思路,民營公司南進的手段比台灣更為激烈(越南排華事件還令人記憶猶新),中國甚至是東協+3的3成員國之首、RCEP的主導國家;然而不只越南,菲律賓、緬甸等多個國家跟中國的邊境關係一直都相當緊張,那麼中國又該如何應對經濟上對人南進輸血,結果對方把經濟結果拿去對美武力採購,軍事上反而變得更為尖銳的關係?

這個問題必然會引起中國社會內部力量的互相拉扯,經濟的互相依賴到底是買到了安全,還是買到了更不安全,中國內部的對外主張一定會在這樣的政經架構下,出現衝突更為強烈的分歧意見,未來在懷柔與對峙主張之間就更難駕馭;也就是說,中共在台灣問題上遭遇到的困難,未來可能會發生在大部分東亞國家身上。未來不只是對外困難,內部的統一口徑都不易調和,這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得到少許經驗的艱難問題。以台灣的經驗看來,16年的相處能夠得到一個「冷和」局面,已經是中國未來在東亞關係上一段最好的預習了。

如果把整個中國邊境國家的盤子攤開來細看,就能夠理解到,在台灣維持「冷和」局面,對中國整體戰略的重要性,可能甚至大過於對台灣;第一島鏈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陷落,都將引發整個島鏈的恐慌反應。在某種意義上說,台中雙方長期致力於雙邊關係的耕耘,使得台灣可能反而是整個太平洋第一島鏈上,和中國最為熟悉、彼此最為瞭解的一組對手,雙方關係已經走到相對穩定而不易擦槍走火的階段,這是雙方需要所導致的結果。

而台中關係的長期經驗,很可能會左右中國未來在處理東亞關係上的邏輯,因為中國已經在這條路上,備嚐懷柔與對峙交相煎炙的複雜滋味了,這是大結構對所有人的限制,我們都不容易突破。無論我們心中想要的結果是什麼,但是客觀來說,目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在這樣的結構下,找尋共存之道。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胡采蘋 /財經新聞主編(台灣)
胡采蘋,曾經任職商業週刊(台北),財經雜誌(北京),熟悉金融證券新聞領域,現在電商之鄉杭州謀生。經常炫耀的採訪經驗是獨家專訪華爾街傳奇人物前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董事長John Mack﹑制訂了Volker Rule的前美國聯凖會主席Paul Volker﹑處理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前美國財政部長與高盛證券董事長Henry Pauls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