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本週寒流就要來了,上課時說了,要把三陽和三陰感冒的簡易辨證以及處理方法寫一寫,提供大家迎戰寒流的參考,先把之前寫過的三陽感冒辨證整理了一下,三陰感冒的部份,容我再欠一、兩天吧!

以下內容僅供魔教同學學術討論,內容極端危險,閒雜人等請勿輕易嚐試
=======================

每次感冒流行起來的時候,好像真的有一種流行性,大家感冒的狀況都很相近。病毒果然是有其類型的,但絕不是笨蛋西醫分的普通感冒、流感、A型、B型、畸型......,好吧,就算是像西醫分的類型的好了,他們不會治就是不會治,你逼死他們也沒用。那我們會不會治?這個問題你不用問我,問一下一些素人媽媽,有一些辨證對了,或是不小心猜對了,那科中幾克下去,早上生病下午就好了啊,久一點的,第二天也好了,你說他們會不會治?他們比醫生厲害1萬倍啊,因為西醫是零,任何數跟零比都是無限大。

不過有很多素人媽媽,不知道如何辨證,可是他們已經拋棄西醫,卻苦無處找到可信賴的中醫,所以經常會來找我諮詢。我其實是極不願意透過網路幫小朋友處理問題的,因為,感冒沒看到人,要能夠確定是何種「證」,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一個不小心出錯方,那可是會害人進醫院的。而且各位小朋友又是媽媽的心肝寶貝,一看到小朋友發燒,就心急如焚,萬一一帖藥下去沒好,或發生其它變化,沒經驗的媽媽可能承受不了心裡壓力,帶著小孩回到西醫懷抱去掛急診,那也是大有人在。不只媽媽壓力很大,我的心裡壓力也是很大啊,深怕一個沒辨準,把人家的小朋友搞出問題來了,那可是罪過啊,誰賠得起,又有誰能賠啊!

網路上會流傳著一些感冒良方,其實都是醫者的好心,希望大家能夠自己處理一些感冒,因為醫術精良的醫生或是我們這些中醫控都知道,只要辨證辨的準,藥下去是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就把感冒治好的,可是這些「方便法門」有時候寫的又不夠精準,用錯藥的人還是大有人在。所以一直以來,也不想隨分享「感冒方」,曾經分享的感冒醫案,大部份都是大略帶過,又加註警語,請大家不要亂用,因為深怕你感冒的時候,亂用方沒吃好就算了,如果把自己吃壞吃到要叫救護車,那真的非我所願。

感冒的種類實在是在太多種了,所以要一次把所有的感冒都講完實在是不容易。不過,最近在幫助一些媽媽處理小朋友感冒的時候,突然有感,反正小朋友的感冒幾乎都是發會燒的三陽病,那不如就專注在三陽病上,把一些常見的感冒辨證方法列出來,也可以讓一些已經放棄西醫,又找不到信賴中醫的素人媽媽,想要自己處理小朋友感冒的媽媽,有一些可依循的方法。寫這種文章的風險很大,因為,永遠寫不詳細,光是一個太陽篇,就不知道幾十種方,寫十天十夜也寫不完,我只能用最粗略的方式,來告訴訴大家如何辨出大範圍的感冒,那如果有在自學傷寒論的素人,不妨當個參考,但如果要當作用藥醫據,就請各位自行斟酌,小朋是各位的寶貝,如果沒把握,請千萬不要自己隨便用藥。

首先我要說感冒的基本原則。如果你發現自己或小朋友感冒了,第一件事就是「吃簡單」,吃的愈清淡愈好,我的建議就是吃稀飯,其它東西都別吃了,別怕小朋友餓著,餓個兩三天不會出人命的。當然,如果小朋友有食慾,可以多給一些東西,不過原則就是清淡、簡單,如果沒食慾,不吃也沒關係。再來就是嚴禁水果、果汁、飲料,冰的不能碰是常識,我想這不用我多說了。再一個,不要因為喉嚨不舒服或是會咳嗽就灌水,喝水的原則是不渴不喝,喝了解渴就好,不要多喝。有人即使是口乾舌燥,你問他想不想喝水,他搞不好也說不想喝,那如果口異常乾渴,就跟底下我們要說到的感冒種類有關,那就另外處理,可以多給一些水,但也不要猛灌。

那麼,第一個我們要學會把脈。「什麼,把脈?我怎麼可能學得會」。大家別緊張,傷寒論裡要求的把脈其實相當的粗,很多時候,我們只要把一個浮、中、沈就可以了,因為我要講的是三陽病,所以,脈像多半是偏浮。太陽病基本上就是把一個浮脈,手輕輕搭到皮膚就感覺得到跳動。大家平常要熟悉自己的脈象,因為現在很多人身體是比較虛寒的,平常的脈就很沈,即使得了太陽病,脈也浮的不是很明顯。太陽病的兩大證型,一個是「中風」(不是爆血管的中風),一個是「傷寒」,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分出這兩種證型。這兩種證型最主要的分別是「汗孔的開與不開」,一般書裡面不會以這個當作最主要的判斷標準,不過,這兩種證型的各種症狀及效應,都跟這個脫不了干係。無論中風或傷寒,感冒都在人體的淺表,我們用稍微學術一點的講法,就是「風傷衛、寒傷營」,「中風」是「風邪」在衛氣層(人體淺表大氣層)亂鑽,「傷寒」則是比中風更深一點,「寒邪」直接刺入經絡血管。風邪好像比較軟,身體沒什麼警覺的就讓風邪跑到衛氣層來攪動原來保護人體的大氣層,這時候衛氣調節汗孔的開關就失去了作用,所以會「自汗」。所謂的自汗有可能是身體自己會流汗,也有可能是汗孔關不緊,雖然沒有自汗,但是多蓋一件被子可能覺得熱就會流汗,身體摸起來潮潮的也算是汗孔沒有緊閉,因為「汗孔關不緊」,汗可以「流得出來」,因為衛氣層遭到侵擾,體表調節體溫的功能喪失,會有怕冷的感覺,可能會覺得很討厭被風吹到。相反的,寒邪好像就比較尖銳,直接往血脈刺,身體一警覺受到寒邪侵襲,立刻發警報把汗孔緊閉,避免更多的寒邪鑽入,所以,汗孔打不開的情況下,寒氣出不去,身體惡寒的程度,比中風來的明顯,即使多穿衣服多蓋被,依然冷個半死,而且因為汗孔緊閉的關係,汗流不出來,身體摸起來乾乾的沒有潮濕的感覺。

無論是中風或是傷寒,人體都會調動氣血抵抗病邪,在抵抗病邪的時候,會產生熱能,或許是想用高熱高壓把病邪排除,又或是跟病邪鬥爭產生高熱,不管是那一種,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人會發熱,自覺的發熱或是溫度計量到的發燒都算。中風的時候,汗孔是開的,所以即使發熱,熱度可能也不是太高,但也有例子是可以燒到很高的,不過,高熱的比例比傷寒來得少,因為傷寒汗孔不開,人體與病邪鬥爭的熱無法藉由汗孔排出,所以傷寒經常伴隨高燒高熱,當然也有不是燒的很高的。這個高燒的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在「有汗」(汗孔打開)還是「無汗」(汗孔緊閉)的證型下,所以,傷寒比較容易出現高熱,中風的熱度可能就稍低,可以拿來協助判斷對比是中風(汗孔打開)或是傷寒(汗孔緊閉)。

因為氣血向外抗邪,所以脈會往外「浮」,所以太陽病要把一個浮脈。又因為中風是汗孔打開的,氣機都還有往外的機會,所以中風的浮脈是浮,比平常快一點,但感覺不是非常的強烈,比平常的脈不會強非常多;反之,傷寒的汗孔是緊閉的,寒邪在血脈裡,人體抗邪的機制強烈,所以脈會非常的「緊張」,跳動的比中風的脈更強烈,所以中風脈稱為「浮緩」,傷寒脈稱為「浮緊」,兩個形成明顯的對比。如果大家無法體會,可以試著去操場快走幾圈,那種脈跳得比平常快一點,但又不是跳得很激烈,就很像是中風的「浮緩脈」,而稍快一點的慢跑步,相對於快走的脈,就像是傷寒的「浮緊脈」。

中風是「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傷寒是「發熱、無汗、惡寒、脈浮緊」。另外,太陽病的總綱,提到「頭項強痛」,就是太陽病經常會頭痛,尤其是後腦杓的部份,但實際上,中風或傷寒時,頭不痛的也是大有人在,或是整顆頭都在痛的也有。那麼,「中風」就用「桂枝湯」,「傷寒」就用「麻黃湯」。桂枝湯因為發汗力弱,所以使用桂枝湯後,要喝熱稀粥、蓋被、發汗,這是一個連續的動作,整個完成了才叫做一個完整的桂枝湯,吃了桂枝湯不發汗,或是發了太多的汗,病都不會好或不容易好,或甚至會轉成其它證型的感冒。發汗的原則是持續微微發汗,最好能在一個小時以上,有時候吃了藥,可能睡個覺流個汗起來就好了,人變舒服,也不用去算什麼時間了。至於麻黃湯,發汗力比較強,吃了藥不用吃粥、蓋被可能就會發汗,但是,也有人怎麼樣汗都發不出來的,還是要稍微幫他發一下汗,但是因為麻黃湯發汗力比較強,如果要幫他發汗的時候,就要稍微注意一下,一樣是要持續微汗而不要大汗淋漓。

如果大家可以分得出中風和傷寒的證型的話,那麼,在各自的證型上(有汗、無汗;汗孔不閉、汗孔不開),如果加上了後頸(後脖子)僵硬,轉動不利,甚至會痛,那中風的證型就用「桂枝加葛根湯」,傷寒的證型就用「葛根湯」。

感冒病邪不會一直待在原地,有時候他會隨病程往身體裡推進,如果向裡走,可能發生一種太陽與陽明合病的狀況,這個狀況,太陽病的症狀可能都還在,而陽明經開始也跟著發生問題,在太陽與陽明合病的時候(兩經一起病),腸胃機能經常會當掉,所以有可能會拉肚子,這種時候,我們用的是葛根湯。不過,有的時候,病人不拉反吐,我們就用葛根加半夏湯。聽完了還是不會用對吧!葛根湯證除了前面提到「傷寒證型加上後頸僵硬」之外(把這個分為一類),我們經常會看這個人是不是「額頭痛」,而且葛根湯的發作,往往是這個人的津液先乾掉了,所以會發作成一種比較熱比較沒有怕冷的證型,像是在外面曬大太陽流了一堆汗或坐飛機濕度低被抽乾了,然後再吹個冷氣受了寒,就中了葛根湯證。我們經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判斷是不是葛根湯證: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寧。」

脈不太會把,沒關係,只要他是偏浮,那長脈大家自己找書體會。重點是,這種葛根湯證,比較像是陽明胃經上發生問題,陽明經脈分佈於面部,所以會覺得整個臉好像「烘熱熱」的,臉看起來因為有熱也比較紅一點,頭痛集中在額頭,或是額頭痛的特別的明顯,那因為是人體津液比較乾一點,又熱,所以眼睛痛、鼻子乾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少陽病」也可能眼睛痛(目赤),所以這一個項目當作輔助辨證點。總體歸納起來,得到葛根湯證的人,「頭面症狀」似乎會比較明顯,因為比較偏熱偏乾,所以也可能有卒嘔吐(沒防備的就突然吐出來)的現象,就會用到前面說的葛根加半夏湯。這些情況在小朋友身上經常可見。

小朋友另一個經常發生的感冒,就是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證了。小柴胡湯證的特點,「往來寒熱、胸脇滿悶」我個人覺得是比較重要的辨證點,「往來寒熱」,有可能是一陣冷,一陣熱,或是熱一陣停一停,又熱一陣,有時候是覺得冷,蓋了被子又覺得熱。而「胸脇滿悶」,是胸口到腋下兩側有悶痛不舒服的感覺,可以是自覺的悶痛,或是手往裡面摳或壓痛都可以算是。有些中醫強調胸脇滿悶是必要的辨證點,我個人經驗到的倒是「往來寒熱」跟小柴胡湯關係很大,往來寒熱而且頭還暴痛,小柴胡湯的可能性就很高,但是這個所謂的頭爆痛,要看看是不是因為有熱而造成。因為小柴胡湯證的特點還有,「口苦(嘴巴不是滋味;口氣不好)、咽乾、目眩(眼睛被熱燒的昏脹)、耳聾(耳朵聽聲音好像隔一層膜)目赤(外眼角向內放射性紅絲)」,可能都是「膽火鬱熱」造成的,因此,當你有往來寒熱、頭爆痛,又有「火熱上炎」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小柴胡湯證。口苦很可以是少陽病的一個辨證點,但最好是有其它的往來寒熱、胸脇滿悶配合比較能夠構成強有力的辨證點。至於咽乾、目眩,最好是和口苦一組,不然,只能當作輔助的辨證點。

少陽病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心煩喜嘔,這個心煩喜嘔最好是一起發生,因為,剛才的葛根湯證,在兩陽合病的時候也會吐,所以如果只有吐,倒不一定是小柴胡湯證,心煩喜嘔,可能是因為所謂的膽火犯胃,火熱上炎,因為有火,所以心煩,因為胃熱,所以會想嘔吐,而且嘔吐的傾向很明顯。至於如何不和葛根湯證混在一起,就是配合其它主證來一起看。生病的時候胃口多半會不好,但是少陽病的胃口會不好,是有一種覺得生悶氣不想吃飯的感覺,小朋友可能也會本能性的感到心情不好想發脾氣。雖然胃有熱就容易口臭,陽明病也會口臭,但是,感冒的時候,我個人覺得少陽病更有一種口氣不好的傾向,比較不像是陽明病的口臭噴人,三公尺以外都聞得到臭味。

所以小柴胡湯,要看的重點就是「往來寒熱、胸脇滿悶、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當然其它的口苦、咽乾、目眩、目赤、耳聾都可以當作參考點。小柴胡湯證的脈像,是所謂的弦脈,好像被壓在夾縫之中,細細直直的一條。脈把不好也沒關係,可以把太陽病的浮脈排除,比浮脈稍微往下一點,然後直直細細的,可能因為有熱而跳得也比平常快一點點。只要不比平常的脈還要沈,不需要按壓很大力,比浮脈施的力再大一些就可以了。

桂枝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小柴胡湯經常用在小朋友的感冒上,因為小朋友稚陽之體,感冒時多半呈現三陽病,反而是大人感冒都不發燒,呈現比較虛寒的三陰病體質。雖然小朋友的身體比較有能力抗邪,但是現在人的感冒,要發展成「大便乾硬」的「陽明實證」,比較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大便乾硬在肚子裡拉不出來的承氣湯證就不多說。但是,如果感冒變成脈非常的浮又跳得很兇猛,同時又大熱、大汗、大渴,就有可能是陽明經的白虎湯證或白虎加人參湯證。這個湯證要怎麼分辨?我覺得對一般人來說有些難度,如果可以給什麼建議的話,我認為,就是把前面幾種證型的感冒認清楚,然後把這些可能的湯證都排除掉後,又剩下白虎湯大汗大熱的特點,就比較能夠判別。我們也可以把感冒排比一下,前面說過,葛根湯有一種情況是處理感冒在太陽與陽明之間的感冒,偏乾肩偏熱,頭面症狀明顯,因為陽明經走在人體的正面,而脾胃主肌肉四肢,所以當感冒從太陽發展到太陽與陽明之間,再發展到陽明區塊的時候,身體用陽明「多血多氣」的區塊抗邪,產生高熱而大汗,比起葛根湯的頭面症狀明顯,更是全身性的大汗大熱,幾乎沒有怕冷的感覺,反而怕熱,舌頭可能比較乾燥無津液,尿也開始偏黃。

小朋友在太陽病還有一種常見的狀況,就是「脈浮,發熱,口渴一直想喝水,喝了又不解渴,但是小便量又明顯的偏少」,那就極有可能是五苓散證(用生藥打粉),那進一步的演變,可能形成「喝水即吐」的水逆,一樣是用五苓散。這個部份可能要注意跟陽明白虎加人參湯證的「大煩渴」區分一下,白虎加人參湯證的口渴是又乾又熱,因為有熱而心煩,而且白虎湯的脈是又洪又大,跟太陽病的脈是有差別的。

大家去看中醫,可能也會經常看到醫生開出小青龍湯或麻杏甘石湯。小青龍湯是肺又濕又冷,麻杏甘石湯是肺又乾又熱。醫生會開出這些藥,很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咳嗽,的確,小青龍湯我們經常用「咳逆倚息不得卧」來作為主要的辨證點。其實,一般三陽病都可以發生咳嗽,但是,在很多時候,咳嗽只是一個副證,若是桂枝湯證、小柴胡湯證發生咳嗽,可能你用桂枝湯或小柴胡湯治好感冒的時候,咳嗽也就跟著好了。所以,一般輕微的咳嗽,我們是不拿來當主證來用的。不過,小青龍湯證,這個咳嗽因為相當的明顯,所以,咳嗽是判斷小青龍湯的主要依據,小青龍湯的咳嗽,咳的很嚴重,咳嗽聲幾乎是沒什麼休息的時間的,因為是肺的區塊一兜冷水濕痰,所以咳嗽的時候,痰濁聲非常明顯,躺下的時候因為痰飲壓到肺,所以咳的更兇,幾乎無法躺著睡覺,形成了「咳逆倚息不得卧」的現象,經常是要坐著睡的。小青龍湯雖然是在所謂的傷寒證型下,但是已經沒有需要那麼嚴格到完全符合傷寒證型了,只要你不是明顯的汗孔打開,不是汗流不停,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

麻杏甘石湯因為肺又乾又熱,所以咳嗽和「熱喘」都是有的,也有可能汗出。那有很多醫生看到小朋友發燒咳嗽就開麻杏甘石湯,不知道是不是電腦開方的緣故,很多時候發燒又咳嗽,並不表示肺一定熱的,發燒又咳嗽,經常也是寒咳的,小青龍湯也可以發燒。我通常第一時間都不會想到麻杏甘石湯,甚至,我根本沒使用過幾次這個方。不是說沒有人一感冒就是麻杏甘石湯的,而是,感冒的時候,還有許多其它的感冒證型,都牽涉到咳嗽、喘、汗出,而且都不是麻杏甘石湯的主治。這個方怎麼辨證?首先,這個湯如果有咳嗽,聲音應該是比較清亮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吉娃的叫聲。再來,如果有喘,一定是熱喘,麻杏甘石湯的脈象,寸口的部份一定比較浮,遇到氣管發炎的時候,會把到尖尖的脈,據說如果是支氣管發炎,還會把到像支氣管一樣分叉的東西。那熱喘的時候,你應該會覺得這個人呼的氣比較熱。這個方劑的條文,在傷寒論裡是用過桂枝湯或用過下法後用的,雖然,仲景的方可能是用情境來描述一個方證的寒熱向度,不過,我還蠻覺得這個湯的使用時機就像仲景說的那個情境,所以,感冒的時候,我不會把他當作最早會使用的方劑。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不能當作準則。

再來講講也是常常會被討論的「大青龍湯」。我不是要講這個湯的使用時機,我是要講,這個湯怎麼會那麼常被提到,甚至被濫用。大青龍湯的病機,是所謂的寒包火,當「傷寒日久」,身體裡產生的熱,因為外面寒氣的包圍,汗孔又不開,無法宣洩,所以開始形成裡熱,外面還是麻黃湯證,可是裡面卻開始悶燒起來,因此形成一種煩燥不安的現象。又或許,人體受到極大的寒邪侵入,人體壯實,所以突然產生高熱又被寒氣包住。郝萬山《傷寒論上課講稿》案例就是有人在冬天跳進河裡救人,結果當晚發生寒顫,但是整個人煩躁不安,把自己的衣服都扯破,這種就是外有寒邪、內有裡熱的「寒包火」大青龍湯證。誒,這個寒包火有這麼常見嗎?大青龍湯要有傷寒證型然後又煩燥不安耶,這怎麼常常看到有人在用大青龍湯啊?況且,大青龍湯證是發汗力強的方劑,一面發寒邪,一面清裡熱,仲景爺爺說脈弱、汗出(中風證型、虛人)的不可用,喝了一碗汗出,後面就不能再用了,怎麼還有人隨隨便便就用起大青龍湯來啊。當然,有是證用是藥,只要你是大青龍湯證,用就對了,但如果不是大青龍湯證,你就別亂用啊。還好大家用的是科中,藥力可能比較弱,要不然,可能每天都有吃大青龍湯吃到掛掉的案例吧。

「虛人傷寒建其中,實人傷寒發其汗」,這個是一般的原則,就是說當一個人平素身體就比較虛,需要發汗的時候,可能要先「打底」,根底夠了再發汗才不會傷了元氣(發汗會把陽氣和津液帶走),因此如果是有些(大人)人身體比較虛,脈平常把起來就是比較虛比較弱的,明明是太陽或少陽病(陽明病先不列入考慮),用了藥就是好不完全,或是這邊好了,那邊其它症狀又跑了出來,又或是有些人一感冒就會胃痛,或者胃的上方,或者胃,又或者胃下方的腹部,感冒很難吃一個藥就好完全的,就可以考慮用小建中湯先打底,然後再吃其它該吃的感冒方劑。這個用小建中湯打底的方法,僅提供給比較熟悉傷寒論的同學使用,其它不熟的人直接忽略這一段就好,即使是傷寒論讀了很多年的老同學,要能夠辨出這種「打底方同用」的感冒症狀,那沒有點功力是不行的。

以上,拉拉雜雜說了一堆,提供大家做參考,這不是一個準則,請大家用藥時千萬要小心辨證,如果沒把握,就不要亂用藥,尤其不要亂用在小朋友身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感冒 中醫 經方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