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8) 年是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了,中國人仍然要過兩個年,一是太陽曆的新年,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眾一般在舊年的子夜倒數,慶祝新年的來到,太陽年雖然是紀事上重要的日子,過了那一天所有的記數單位都要改變,但在中國人心目中,太陰曆的年卻更有神秘的意義,許多國人印製的行事曆,都會把一年延伸至除夕那晚,民間的生肖年也要從舊曆年開始才算數。

許多人都以為慶祝農曆年是十分中國的文化,其實世界上有許多地方也都有他們慶祝的方式,只是大家的叫法不同而已,中國的農曆年真正的意義其實在於立春,每一年的過年都在立春前後,中國人慶祝的年其實是春神。

埃及、希臘、羅馬都有春神的祭典,時間也在每年的一月底二月初左右,春神的祭典常常伴隨著狂歡,人們大吃大喝、大宴賓客、集體作樂,在天主教文化興盛的地方,像威尼斯、普羅旺斯、紐奧良等地每年舉行的嘉年華會,都是源於異教的春神祭,有趣的是,在狂歡之後接著就是贖罪的大齋期,接著才是復活期,而中國人在農曆年大肆慶祝之後,接著也是寒食(也有齋戒的涵義)。

春神

中國人在秦代之前,對春神十分注重,尤其在周代,因陰陽家的思想盛行,春神降臨的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啟,天地陰陽之氣在此更換,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日本京都一向沿襲中國周代禮制,每年立 春的節分祭時都要祭天地。

中國在漢代之後獨尊儒家,敬鬼神而遠之,讓許多原本在廟堂上的諸神下凡,落入民間信仰之中,神祇的命運輪流轉,民間看重的神往往是保人平安之神,保天地平安的神就比較受到冷落,春神祭也逐漸受到忽視,反而像灶神、門神這樣的保一家平安的神反而更受中國人的看重。

古代春神的影響,如今在過年期間的飲食典故反而見其真章,因為人們或許會忘記禮儀典章,卻不會忘記熟悉的味覺記憶,古代祭春神,有重要的春盤,春盤中有五辛盤,即放置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香菜的五種生辛蔬菜,這五種生菜有開五臟去伏氣之效,重新調理人體內的陰陽之氣,古代陰陽家相信人體和宇宙是一體成氣的,自然界在立春之後冒出的野菜嫩芽,有淨化大地之氣的功能,自然也可以淨化人體小宇宙的陰陽道了。

五「辛」,亦有五「新」之意,迎春食辛亦迎新,五辛盤後來發展成春餅(即台灣叫的潤餅),如今春餅是一年四季都吃,但以前只在立春時間才吃,春餅中最重要的食材就是五辛,像謹守古禮的廈門春捲中一定有五辛,但台灣的春餅中卻常常忘掉了芸苔。

咬春之風

春餅之外,春神祭中還有咬春之風,咬春即生吃蘿蔔,蘿蔔是大地之根(故日本人稱之為大根),春天的蘿蔔有天地之氣,可以淨化血液,日本人在立春時吃聖護院蘿蔔製成的千枚漬,北京人吃翠皮紫心叫心裡美的蘿蔔,都源於咬春之風。

立春期間(尤以正月七日為主),古代江浙人有吃七草粥之俗,京都深受古代吳風,至今在立春仍講究吃七草粥,反而近代江浙人家多忘此事了,七草粥本來用的是薺菜、菠菜、芹菜、青蔥、大蒜、芍香、小蒜,但後來則隨意用春天的各種野菜即可。正月初七也稱為人日,用七種菜煮成的粥來養氣,這種在春天吃七草粥的習俗後來轉變成過年期間煮的七樣菜及七寶羹,只有一點很奇怪的是七寶粥變成了八寶粥,因為古代陰陽家以奇數為美(故日本人食制都尚奇數),七寶粥又有慶祝正月初七的人日意義,由七變八,及中國人變成尚偶數的民族(送禮都不可送奇數),和儒家的君君臣臣等等的人間秩序咸有關。

正月初七是人日,和舊的聖經的耶和華造人花了七日有不謀而合之處,中國古代的傳說是上天在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把所有可以為人所用的動物都造好了,才在七日造人,由此可見上天對人的厚愛,這種人類創始的相似神話,是否可供我們猜測中國古代與古猶太民族的交流呢?

除了春盤、春餅、咬春、七草粥之外,春神祭還喝同樣有陰陽家養生養氣功能的屠蘇酒、椒柏酒及桃湯,但飲屠蘇酒的習俗在春神祭沒落之後,卻移到了端午節,就像中國人吃粽子本來不在端午節,也不是為了屈原而想出來的,吳越人家的古俗吃粽子是春節期間。

年宴

當春神宴從強調人與天地的淨化,逐漸發展成重視祭人及祖先的農業民俗之後,飲食的宇宙觀也有了改變,春神宴中的飲食都有調養人體以應天地之氣的陰陽家修行觀,但在春神宴變成了年宴後,保人平安增人福祿壽就成了年宴飲食的主要邏輯。年糕是由黏性糯米做成的黏黏糕,吃了可以年年高更上一層樓。吃餃子像吃元寶,餃子中包的吉祥制錢,吃到的人有一年的財運當道。七樣菜變成十樣什錦菜(如今我父親還年年炒什錦菜,可以從除夕吃到初七),什錦菜不管陰陽,重視的是人間的十全十美。蒸發糕吃了可以大發特發,吃紅棗、桂圓、蓮子湯,可以早生貴子(但為什麼要過年期間吃呢?應當在洞房花燭夜啊?)過年的果盤中吃瓜子求多子,荸薺又有地利之名求人和地利,花生米求發達(諧音),桂圓增貴,不管是青魚鰱魚鯰魚鯉魚,一定要年年有魚(餘),有雞則吉,風雞風魚掛滿廚房橫樑,吉事餘意滿家。

年宴吃的都是吉祥的符咒,顯示人們的思想已從春神宴的天道轉向年宴的人道,神權式微,皇權抬頭,陰陽五行之道沒落,儒家五福臨門意識高升。

但保存中國古俗的京都,迄今卻仍有吃「正月食」的風俗,正月食中有七草粥、五辛盤,仍是天地人的飲宴之道。

最近我幫春德與阿嬌的「食方餐館」,設計了一款正月食,既想有調養陰陽之氣的道理,又想有求吉祥保平安增福祿之意;先上的前菜是五種早春蔬菜的根部,像胡蘿蔔、蘿蔔、人參等,除了遙想當年的五辛盤外,亦有清潔體內混濁之氣及象徵由根而起的向上之意,西芹天婦羅、綠波冬筍及花菇菜心,都是早春風情,大有奮發茁長之意,金絲明蝦金光閃閃照年頭,鹹冬瓜蒸魚是把夏天的冬瓜醃到了冬天成了名副其實的鹹冬瓜來蒸年年有「魚」,酸白菜獅子頭是讓祭神的舞獅變成了年頭的吉兆,酸白菜是沿襲正月食吃醃寒菜的傳統,甜點兩樣,蒸發糕歲歲年年發,春花是春發,一年之始大家都有個春意熱鬧枝頭花(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