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頭戴草帽,一對杏形大耳,一雙薄唇,刻意搭配蝴蝶領結,眼睛直視鏡頭,拍攝時間是1967年。他身旁有一面美國國旗,旗子可能拿在手上(他兩手未入畫面,所以很難說)。他還別著一枚蝶形國旗別針,西裝左右翻領上各有徽章,其中一枚印著「轟炸河內」字樣。

攝影家黛安.艾柏斯假想的觀眾大概會認為,這少年如果不是她「怪胎」系列裡的一個,必定是個另類怪胎。艾柏斯曾說,她想拍攝「邪惡」,而艾柏斯的女兒杜恩曾大膽表示,艾柏斯真正的意思是,她想拍攝的其實是「禁忌」。杜恩說:「艾柏斯決意呈現別人背棄的事物。」或者,你可以說,艾柏斯想在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身上尋找人性。非主流的艾柏斯其實可以做相反的事,她大可拿被社會崇拜的人與名人的缺陷作樂。但在這張照片中,少年溫文開朗的臉孔和他那顯而易見的纖弱,傳達出稚嫩和甘苦參半的憂鬱,這是艾柏斯最拿手的表達形式,艾柏斯的佳作沖印出來,每每流露這類情緒,通常是驚懼、懷疑或不安。

艾柏斯曾寫道:「每個人都碰過這種事:他們得從某個角度觀察時,偏偏在別的角度看出端倪,這正是人們的觀察心得。」她還說:「在街上看人,你注意的基本上是人的缺陷。」艾柏斯也察覺那些缺陷,但多半把這些缺陷變成天賜的優點。

艾柏斯「鏡」道十足且令人感動的回顧展,在與艾柏斯遺產管理單位合作下,終於來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卅多年來首見艾柏斯作品總覽,規模空前。展覽一年多前在舊金山現代藝術館開幕,一如所料,隨即引發有關她作品的論辯。這項回顧展證明,艾柏斯令人難忘的作品,整體而言,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抒發自我,它發自肺腑,發自一顆狂放大膽的心。她的作品使攝影藝術從此改觀,賦予被遺忘和被忽略者一分前所未有的尊嚴,她在這些人身上投注了無盡的心力。在關心這些對象的過程中,她捕捉到1950及1960那些焦慮年代的瞬間光影,還捕捉到紐約的精髓──她這方面成就之高,廿世紀下半葉攝影家無人能出其右。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恰如其分的奉艾柏斯如上賓。她的攝影作品擺滿幾個大陳列室,館方還特別撥一些房間展出艾柏斯的信件、照相機、書籍等紀念物。

大都會博物館的艾柏斯回顧展,攝影作品超過175張,補充了1972年紐約現代藝術館艾柏斯攝影展的不足,那項被譽為劃時代的攝影展僅展出艾柏斯少數核心作品。1972年的展覽開始時,已在艾柏斯以48歲之齡自殺一年後。當時她已成為某種傳奇,其作品的評價則毀譽兩極:有人說艾柏斯是社會邊緣人的悲憫鬥士,另有人說艾柏斯剝削入鏡者,是個耽溺於病態表述的自戀狂。但艾柏斯的抱負在當時既新穎又具故事性。她後來成為魔幻寫實主義攝影家,不令人意外的是,她早年就曾拍攝電影院內煙騰騰的投影光束和忽明滅閃爍的銀幕,觀眾則以側面輪廓出現,光線虛幻,電影院則是夢幻宮殿。

艾柏斯在她最喜歡拍攝的對象身上呈現一種優雅,這種優雅出現在吞劍者攤開手臂的姿勢上,出現在聖塞巴斯提安那樣的刺青變形人身上,還出現在天體營中身穿圍裙、拿著點餐單、脛骨帶傷的純潔女侍身上。正如艾柏斯所述,每個人都在編寫自己希望被這個世界觀看的不同腳本,而這個世界也透過這些劇本觀看每個人,最後,我們怎麼看別人,就會怎麼看自己。

艾柏斯還說,她鏡頭下的人都已「通過生命的試煉」,她說:「大多數人一輩子擔心遭逢痛苦的經驗。但這些邊緣人生來就帶著創傷,他們是人中貴族。」

這也說明,她晚期為什麼替一所智障機構的女病患們拍攝那些引人側目的作。觀賞這些照片的人當然都想到西班牙畫家哥雅的作品,但艾柏斯拍出一張張有愛的相片,女病患怡然自得,別人對她們不自在,但她們自己無此感覺。艾柏斯這些攝影作品暗示,這個世界充滿奇妙,如果我們張眼認識它們,到頭來,我們會因各有不同的缺陷拉近距離。

艾柏斯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說:「這個世界是一艘航行在永恆之海上的諾亞方舟,舟中有無數成雙成對的事物,彼此難以調和,卻分不開。」她還說:「熱總是渴望冷,落後渴望領先,笑渴望淚,漫畫『默特和傑夫』裡的默特總是渴望另一位主角傑夫,非則渴望是,彼此蘊藏著最難以言喻的依戀。」

(馮克芸譯)

關鍵字句

1. 這篇報導以audience指觀賞攝影作品的人,這個字還可指電視電影的觀眾及收音機的聽眾,如果指涉範圍廣泛,常譯為「閱聽人」,而報紙的讀者也可涵蓋在閱聽人內,雖然讀者有更精確的reader一詞。本文中因語意明確,audience可直接譯為觀眾。

2. 文中較難掌握的字是攝影家艾柏斯最喜歡拍攝的對象freaks,具體解釋這個字的詞有 people that others shunned(他人避之唯恐不及者)、the forgotten and neglected people(為社會所遺忘及忽略者)等。freak原意是畸形、怪異、與社會習俗格格不入的人,或耽溺於某些事物、甚至上癮者。此處指攝影家喜歡以身障者、智障者、變性人或加入天體營者等非常態人物為拍攝對象,在概念上這些人略似我們習稱的「社會邊緣人」,因此中譯將「怪胎」、「邊緣人」交替使用。

3. 左欄下方說到艾柏斯的作品lent a fresh dignity to ,此處lent這個動詞用得很生動,它不做「出借」解釋,而是賦予的意思。另一個生動的動詞是右欄中間談到艾柏斯touches her favorite subjects with grace,touch最常見的解釋是碰觸,但這裡的意思絕非是攝影家以悲憫「碰觸」拍攝對象,而是將悲憫「施加於」拍攝對象。

(馮克芸)

【2005/03/29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