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哈洛克」對嘻哈的貢獻主要在音樂,但「非洲邦巴塔」最大的貢獻則是嘻哈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青少年時期起,「非洲邦巴塔」便收集唱片,參加過幾次「酷哈洛克」的舞會,發現他也有不少同樣的唱片收藏。雖然他和「酷哈洛克」根源相同,後來的領域卻越來越廣,他的混音素材包括一點點非洲﹑加勒比海 ﹑soca17與華盛頓地區的go-go音樂,讓他的作品有一種放電、多民族的質素。因此,許多當過他助手的人都封他為「唱片大師」。Ralph McDonald的“Jam on the Groove”與“Calypso Breakdown”、Herman Kelly的“Dance to the Drummer`s Beat”、Mohawk的“Champ”,以及Kraftwerk的“Trans-Euro Express都是他發掘的唱片,大加推廣,擴張了嘻哈音樂的深度。

除了古怪的品味外,「非洲邦巴塔」的重要性還在他樹立的神話。成長於「布朗河計畫」(Bronx River Projects)18時期,「非洲邦巴塔」當年是紐約市最大青少年幫派Black Spades的一員。一般說法是七0年代中期,Black Spades之類的青少年幫派逐漸褪流行,嘻哈文化的表現形式(如塗鴉﹑霹靂舞﹑DJ﹑饒舌)填補了空缺,有效扼殺了紐約的幫派文化。「非洲邦巴塔」完全不接受這套理論,他說:「女孩們厭膩了幫派那些狗屎,而男孩逐漸退出幫派,因為看到有人為幫派喪命。」以九0年代角度觀之,這個說法很詭異,很難想像因為幫派分子的女朋友討厭幫派,首善之都的幫派因而絕跡。

一九七四年,「非洲邦巴塔」成立了「祖魯國家」,這是個DJ、霹靂舞者、塗鴉藝術家與街坊年輕孩子的組合,一方面填補幫派在都會文化中扮演的兄弟會角色,也淡化了犯罪與鬥毆的重要性。「祖魯國家」早期成員如Rock Steady Crew19與DJ兼製作人Afrika Islam在當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二十五年後,這個組織依然存在,做為穩定團員的力量,也是嘻哈文化的安全閥。過去這些年,嘻哈文化屢起爭端,都賴「非洲邦巴塔」與「祖魯國家」介入擺平。

「閃手大師」現在以錄音室作品聞名,但是幾項純DJ技術的突破,都要歸功這位大師優越的手眼協調性。我前面提及,Grand Wizard Theodore或許是最早發明摩擦唱片技術的人,但卻是「閃手大師」讓這項技術變得重要。至於punch phrasing與鼓奏式打碟這兩項技術則要歸功「閃手大師」。所謂的punch phrasing是指在一個唱盤上弄出快聲,然後另一個唱盤以正常速度播放20。而鼓奏式打碟則輪流將兩張唱片往後旋轉播放,可以不斷重複同一個樂句。「閃手大師」是個「秀」味十足的人,不像「酷哈洛克」只會趴在唱盤上播歌,不和觀眾多說話。「閃手大師」是既會播歌又會娛樂觀眾。娛樂觀眾的伎倆是嘻哈文化重要一環,不管是背對著唱盤打碟或者是用腳混音,都是「閃手大師」的靈感之作。

「閃手大師」電器工出身,永遠勇於探索他的器材,予以創新。譬如他發明「時鐘理論」(clock theory)混音,可以讀唱片,用spinning logo21來定出鼓奏點。他也將Vox電子鼓改裝成他所謂的「節拍盒」(beat box),可以為一段音樂混音添加新的打擊,讓電子鼓機成為製作饒舌音樂的重要配備。

就像「酷哈洛克」有「可樂拉搖滾」做MC,「閃手大師」也斷斷續續和一群年輕MC合作,後來他們以「憤怒五人組」(Furious Five)闖出名號。一九七六到一九八0年間(那時DJ尚未開始灌錄唱片),「閃手大師」和Cowboy(本名Keith Wiggins)﹑Melle Mel(本名Melvin Glover)﹑Kidd Creole(本名Nathanial Glover)﹑Rahiem(本名Guy Williams),以及Mr. Ness(本名Ed Morris,綽號又叫Scorpio)這五個年輕人合作。當時他們在一一六街的Harlem World Disco或時代廣場的Diplomat Hotel表演,所得微薄,經常為了錢和專業態度起紛爭,有時五個年輕MC全都現身,有時,統統沒露面。偶爾,「閃手大師」合作的MC是年輕的「克帝斯重擊」(Kurtis Blow,本名Curtis Walker)。

不管是否與「閃手大師」合作,「憤怒五人組」創造了一些嘻哈文化重要語彙,「閃手大師」回憶:「Cowboy發明了不少重要語彙,而且聲音強而有力,很能引起注意。」嘻哈表演最經典的三句老口號:「高舉雙手,用力揮舞,好像你不鳥全世界!」「隨著節拍鼓掌!」「尖聲吶喊吧!」全是Cowboy的創作。

根據「閃手大師」的說法,Kidd Creole和他的兄弟Melle Mel是:「最早的押韻專家。他們是最早玩耍我說你接的人,譬如Kidd Creole會說『我』,Melle Mel就會接『走』,然後Kidd Creole再接『在』,Melle Mel跟著說『路上』。他們可以整場表演這樣接來接去,看起來真是奇觀,聽起來也神奇萬分。」

我前面說過現今大家將饒舌歌者與饒舌音樂愛好者分為「舊派」與「新派」。所謂的「舊派其實就是嘻哈文化的創建先鋒,簡言之,就是在七0年代邁入青春期、居住在布朗區與上曼哈頓區、精力旺盛、充滿創意與天真的年輕人所組成的鬆散社群。「天真」或許是個出人意料卻十分關鍵的形容詞,甚至堪稱至為重要。我不光是說他們對錢天真,我碰過的每個年輕樂手都有這種特質(就算擁有再多大家盛讚的街頭智慧,都無法防止他們被剝削)。

當我說「天真」,我指的是創建嘻哈文化的那種心胸開放、無邪精神。當年他們在公園與社區中心舉辦舞會,顯示賺錢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現在,這已成為大家競相以懷舊口吻訴說的「嘻哈真正精髓」。三位先鋒DJ──「酷哈洛克」、「非洲邦巴塔」與「閃手大師」推動此種音樂,期望的不過是地區性名氣、街坊的尊重,然後在上城區與古老城中區舞廳賺點小錢。他們可能這裡搞個幾百元,那裡賺個幾百塊,但不妄想憑這些演出成為百萬富翁。就像塗鴉畫家與霹靂舞者,舊派DJ與緊接的追隨者播放嘻哈音樂是因為它有趣好玩,而且他們有這個本事。

塗鴉畫家在牆上留下自己的標籤,不是為了模仿藝術學院的技巧,也不是刻意表現「後現代」。而西班牙裔的霹靂舞者表演激烈的旋轉與戰鬥舞姿,也不是為了要脫離拉丁社交舞傳統。同樣的,DJ玩耍「鼓奏式打碟」也不是要擺脫靈魂音樂的範式。他們只是在無意間發現了一種非常直接、自給自足、完全能自我控制,而且能讓他們鶴立雞群的表現方式。他們的藝術創作只需要非常簡單的工具,創作的好壞標準也由他們設定。在那時,嘻哈仍不是一個大眾商品的概念。嘻哈也不是一個事業選擇。

舊派者完全不知道嘻哈將走向何方,對它的後續發展大為吃驚(雖然有的驚喜,有的則未必)。當我第一次接觸嘻哈,我住在布魯克林一個飽受毒品侵蝕的勞工階層區。相信我,當時我完全沒想到數十年後,我還依然在乎嘻哈文化的一切。

註解︰

1Affirmative Action:一九六五年,美國總統頒佈行政命令「優惠性差別待遇法案」,要求政府單位與聯邦政府簽約機構不得因膚色、種族、宗教與原有國籍而有雇傭等歧視。一旦有違反情事,將以刪減聯邦補助為制裁。三年後,行政命令予以擴張,將性別歧視納入,要求聯邦簽約機構與政府單位實施積極招募、升遷女性與少數族裔的「積極行動」。詳見尤美女等譯《美、德、日、瑞典有關男女工作平等之相關法條譯述》,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
2 Frug、Mashed Potato、Hully Gully:興起於六0年代初期、單人自由舞姿的舞蹈。
3 record spinner:即播放唱片的DJ,此間稱在舞會裡播唱片為打碟。
4 sound system:音響團原指雷鬼舞會場景裡,巡迴各舞會、活動及慶典表演的團體。成員包括DJ、饒舌歌者,還搭配燈光音響系統。
5 dub:在雷鬼音樂有兩大勢力,一個是錄音室的演唱歌手,一個是舞廳裡的DJ。大約在一九七0年代初,DJ King Tubby開始將歌曲的唱腔軌抽掉,留下伴奏軌,後來又將其他的樂器軌抽掉,只留下鼓與貝斯,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混音變化,讓唱腔可以飄進飄出(帶著大量的 echo),吉他反覆樂句與其他小噪音也可以不時加入、淡出,形成所謂的dub技術,這也是電腦取樣合成(sampling)與嘻哈舞曲的祖師爺。詳見 Simon Broughton, etc., ed., World Music: Rough Guide(2nd edition), 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5),p.530。
6 Kenny Gamble、Leon Huff: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Records的老闆兼製作人,他們將孟裴斯與摩城的經典靈魂樂與放克樂做結合,創建了所謂的「費城之聲」(Philly Sound)。
7 Aretha Franklin:美國靈魂樂天后。
8 MC:全名為Master of Ceremony,是指在舞會中帶動氣氛的主持人,他要對眾人說話,還要會以人聲製造節奏以及模仿機器所發出的聲音如鼓聲與唱片摩擦聲,而後演變為饒舌的說唱技巧。
9 CBGB:紐約著名的地下樂圈俱樂部。
10 Jimi Hendrix:著名歌手兼吉他手,以技術高超聞名。
11 shell-toed Adidas:早年一種鞋頭像貝殼的愛迪達球鞋。
12 head spin:就是頭著地的旋轉動作。
13 James Brown:美國靈魂樂教父。
14 electric boogaloo:有時又稱為popping,利用肌肉的緊繃與放鬆,而產生身體的震動與停格,就像機械人一般的運動。詳見http: //home1.8d8d.com/Personal/Students/ymonkey.in2000.com/dance2.htm

15 Zulu Nation:是Universal Zulu Nation簡稱,一九七三年由「非洲邦巴塔」在紐約創立,是一個有計畫性推廣各式黑人音樂文化的組織,紐約許多重量級的嘻哈藝人與團體都是這個團體的成員。詳見http://music543.com/community/
16 scratch:DJ將唱片放在唱盤上來回做節奏性旋轉,摩擦唱針,便會發出奇特的聲效。
17 soca:soul calypso兩字的濃縮新字,意指美式靈魂樂與加力騷樂的融合。一九七0年代,越來越多加力騷歌手跑到紐約布魯克林錄音,受到狄斯可音樂風潮影響,將加力騷音樂融合靈魂樂的貝斯﹑狄斯可電子鼓節拍﹑放克音樂﹑中板的ska,形成所對的soca。詳見Simon Broughton, op.cit., pp.508-509。
18 Bronx River Porject:重整布朗河的計畫,除了清除河裡的垃圾,並在沿岸開闢公園。
19Rock Steady Crew:非常重要的早期霹靂舞團。
20 phrasing:在DJ術語裡,如果用同樣的兩首作品或兩段音樂,在兩個不同唱盤播放,一開始維持同樣的速度,然後透過混音機將其中一個唱盤播放加快或放慢,使其出現聲音上的變化。如果是不同的兩首作品,則是將某張唱片的片段加入到另一首作品中。
21 spinning logo:用長條狀的紙貼在唱片上,讓DJ可以很快找到摩擦唱片時要用的鼓奏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