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to Electroacoustic Music version 4.20.99

入門,豈有它法?還不就是找作品來聽。

不過,還是得有以下最起碼的認識:


●電子原音音樂 (electroacoustic music),是指以 acoustic (原音,非電子)的原始聲音的錄音為原料素材(樂器或非樂器的任何聲音,自己或甚至別人的音樂錄音),經過電子硬體或採樣器或電腦軟體的各種處理和調變 (modulation),再加以混疊而成的音樂。

而這「調變」就是它的關鍵!同樣用一滴水聲或一顆彈珠的蹦跳聲,各人用的 modulation 硬體軟體和技術方法可能有天壤之別,風格及內容之無限大的變化空間,也由此而生。

請注意,電子原音音樂一詞的意義並不是指部份為電子、而另一部份為原音的合奏音樂(比如樂團裡插電的與不插電樂器的合奏),而是指經過電子化的原音作成的音樂。

一個採樣器 (sampler) 可說是一部電子原音音樂整個工作流程的簡縮;然而複雜的電子原音音樂不是採樣器可以勝任的,多半要用電腦處理。再者,「採樣器」用法,就最普遍的用途來說,是單指把原音音源移調 (pitch-shift) 而奏出傳統音階旋律,這一點,只是電子原音音樂千百種手法中的一種而已。


●它與正統「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子音樂不用 acoustic 原音作音源,只用合成器 synthesizer,或是波形產生器 waveform generator, oscillator 發出的純電波震盪,但兩者的調變及混音等加工方式可以是完全相同的。


●它與「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 的區別在於:具象音樂注重以大段的原始錄音為音樂中心;不一定要掩飾原始材料出處,反而注重在聽人們週圍的各種聲響和其由組合拼疊而生出的趣味。調變和混音在具象音樂裡佔次要地位。而電子原音音樂則可能會把原始材料變化到你完全聽不出是 acoustic 而誤認為是純電子音樂的地步。

另外,具象音樂裡,原音素材通常由作曲者親自錄集。因為具象音樂對作曲者和聽眾來說,都是極注重「聽」的過程。不像電子原音音樂,往往是在「玩」聲音的調變。


●它與正統「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腦音樂注重軟體的程序性 (algorithm),或是控制下的偶發性 (inderterminacy/aleatory),或是創新的控制介面 (alternate controllers 如感應手套、紅外線遙控、溫度光線距離運動壓力等感應控制器),或是現場演出樂器與電腦軟體間的互動 interactivity (如現場小提琴的聲音再即時輸入電腦經處理後再混入全局),等等。然而絕大部份主要利用電腦作聲音處理 (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或合成而作出來的電子原音音樂,也可稱為電腦音樂;在這時兩者互通(圈內人簡稱作 ea/cm: electroacoustic/computer music)。

請注意:目前國人所稱的 MIDI 音樂只是「合成器流行音樂」,『絕非』電腦音樂!!

你要是在中文網路上或任何中文書刊文章裡(「前衛音樂網」上的除外)看到「電腦音樂」四個大字,就知道它實際上是指「合成器流行音樂」,跟音樂界所說的真正的電腦音樂無關。(嘿,真累!)


●正統電子原音音樂與地下非學院派電子原音/噪音音樂 (underground electronic/noise) 及半流行的電子音樂 (electronica),現在有一部份已殊途同歸。由完全不同的美學和歷史發展過程,在目前往往可得到極相近的結果。比如,日本地下派的 Aube(中島昭文)、英國的 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等。


以上五種樂種 (electroacoustic music, electronic music, musique concrete, computer music, underground experimental/electronica) 有極大的交集部份,清楚的辦別有時不容易,且無必要。但要真正了解它們,我們必須摸清它們各自的來龍去脈,尤其是各自迥異的美學基準與關注。

比方說,一九八五年左右以後出廠的合成器,基本上是 sample-playback 的(最近幾年流行的 physical modelling 類的除外),也就是用了真樂器的採樣(錄音),所以原理上無異於採樣器,可說是把採樣燒死在唯讀記憶 (ROM) 中的採樣器。因此用它作出來的音樂,技術上來說也是電子原音音樂;然而沒人會這樣說。因為這些樂種的界定,終極來說,還是根據它們的美學傾向來分的。





--------------------------------------------------------------------------------


聲明



在此必須聲明:這是個給入門者的「實用」的唱片「購買指南」,並不是我個人的推薦單(雖然二者確有交集)。

換句話說,這些選擇的取捨,主要是看某唱片目前在郵購公司及唱片行是否容易買得到(是否還沒絕版),還有,它是否對該樂派的美學和製作技術/方法有起碼的代表性。因此,這些唱片並不一定是此一樂種樂派中的最「好」作品。

「好」或「不好」的美學和價值問題,這兒先不談。

已絕版或 LP 或在法國或美國唱片店裡才買得到的唱片也不列出。

還有,從來沒說這些是「好聽」的。千萬別誤會!除非你真想知道到底什麼是前衛音樂,否則別浪費錢。

換句話說:我保證以下所有唱片在美學上和技巧上的代表性,但不保證它們的可聽性。

這個圈子跟任何其他藝術圈一樣,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平庸無聊,甚至難聽噁心的。然而你不踩得滿腳爛泥,是無法找到翡翠瑪瑙的。

真正以藝術成就為準的推薦單、電腦音樂和具象音樂的推薦單,將是下一步吧。



--------------------------------------------------------------------------------


唱片單



--------------------------------------------------------------------------------



Karlheinz Stockhausen
Gesang der ju:nlinge (1956)

最早的電子原音音樂經典。現在拿出來仍然能擊倒絕大部份時下的新作品。原由 Deutsche Grammophon 出版 LP;現改由 Stockhausen 自己發行 CD 版。價錢超高,但仍然值得。到德國的 Stockhausen Verlag 網站去郵購會較便宜些。現收入Stockhausen -- Elektronische Musik 1952-1960 專輯中。



Karlheinz Stockhausen
Hymnen (1967)

歷史上最重要(偉大?)的電子原音音樂作品。用世界各國國歌 (Hymnen) 作主要原料。不過現在的 CD 版也收進了畫蛇添足的 Hymnen第二版本(加五人現場演奏),曲長各兩小時,極貴。(別跟第三版本搞混了:加了獨奏者及管絃樂團。)今天孩子們用廉價現成的硬體和軟體耍的小把戲,大師早在一九六七年就用純類比式手工和環繞多聲道的形式打造雕琢得透徹圓融了。



Xenakis
Electronic Music (INA/GRM; EMF) (1997 再版)

也是五0年代的早期經典,用單一音源(如燒炭聲,手鍊聲),不似 Stockhausen 那麼重花俏複雜的混音技巧,現在聽來可能較單調。表達的是 Xenakis 的 stochastic 系統美學。由 Electronic Music Foundation 再版 CD 發行。(參見前衛音樂網樂評)



Steve Reich
Early Works (Nonesuch) (1965-72)

收有兩首早期美國重要電子原音音樂作品:It's Gonna Rain; Come Out.



合輯
Swarm of Drones (Asphodel) (1995)

(參見前衛音樂網樂評)深沉 ambient 式電子原音音樂的 best buy。



合輯
A Storm of Drones (Asphodel) (1996)

三張一套,最划得來。第一張全是法國加拿大等的學院派代表作曲家的作品。後兩張是延續 Swarm of Drones 的方向;非學院及跨學院的作品。(參見前衛音樂網樂評)



Imaginary Landscape: New Electronic Music
(Elektra / Nonesuch) (1989)

因是大公司出版,所以較容易找到。十三個美國樂人的作品。也有純電子的。很好的 survey。



Christian Zanesi
Arkheion (INA GRM)
可說是最能代表目前法國學院派電子原音音樂的一張唱片。聲響和技術都是世界第一流。兩首以 Stockhausen 和 Pierre Schaeffer 的講話聲作為主要素材;是對他們兩位電子原音音樂鼻祖的的致敬。



John Wall
Fractuur (Utterpsalm) (1997)

John Wall 是唯一以學院派戰後西方現代音樂作品錄音為音源的採樣音樂家。製作極費心;全脫時下採樣亂拼惡貼派之俗氣。



Michel Redolfi
Detours (Mirage Musical) (1995)

音樂極有個性的法國學院派作曲家。最愛作在水底演出的電子原音/電腦音樂。趨向好聽的境界(極難得 ^_^)。



John Oswald
Plexure
加拿大的 Oswald 是掠奪式採樣拼貼 plunderphonics 的先鋒。注意,音源可以是現成別人的音樂…



Christophe Charles
undirected 1986-1996 (mille plateaux) (1997)
在日本的法國作曲家 Charles 十年來的作品混合。以世界各地的具象聲源加上採樣器上和電腦軟體 MAX 的混音調變,作出的低調音景。光碟部份附 MAX 軟體 runtime,聽者可自己玩耍多種音源。(見前衛音樂網樂評)



Bernard Parmegiani
de natura sonorum (INA/GRM) (1990)

最近突然又被捧出來的意大利老牌學院作曲家。音樂多是碎片式結構。



Future Sound of London
Lifeforms (1994)

流行界的電子原音音樂最佳代表作品。一流拼貼高手。



Robert Normandeau
Tangram (empreintes Digitales) (1994)

最典型的加拿大學院派電子原音音樂:技巧高超,聲音漂亮,無個性。



Maggie Payne
Crystal (Lovely Music) (1991)

加州女作曲家。長髮過腰,枯槁有如仙女/女巫。是西方作曲家中極少數注重意境的。



Carl Stone
Mom's (New Albion) (1992)

美國研發最力的採樣音樂家。這兒收了些早期的經典作品。



Carl Stone
Kamiya Bar (New Tone) (1995)

他用日本素材作的電子原音音樂。採樣玩弄加程式作曲。



Otomo Yoshihide/Carl Stone
Monogatari: Amino Argot (Trigram) (1994)

大友良英與 Carl Stone 郵寄交換的採樣混音作品。



Annette Vande Gorne
Tao (empreintes Digitales) (1993)

比利時的學院派女作曲家。這張「道」還有些東方意境。



選輯
Tulpas (Selektion) (1997)

由數十位全球各地的電子/電子原音/噪音藝術家以實驗聲音藝術家 Ralf Wehowsky 的作品為出發點而作的作品集。五張一本的大選輯。地下派實驗電子/電子原音音樂的典型代表作品。



李勁松
Past (Tzadik) (1996)
香港的 Dickson Dee 這張唱片是中國第一張電子原音音樂專輯。



Aube
隨便哪一張吧

中島昭文唱片出得太多。每張都是以一單一音源為素材。是非學院地下電子原音音樂的佼佼者。選擇他以水聲為音源的唱片將會較耐聽些。



選輯
Modulation & Transformation 4 (mille plateaux) (1999)

世紀末地下實驗電子音樂/電子原音音樂的大樣本,三張一套。三十六人作品風格多樣迥異。歐洲美國日本各著名實驗樂人的作品集。由在此方向經營最力的德國 mille plateaux 公司編輯出版。



選輯
End ID [about the media in the 20th Century] (digital narcis) (1999)

日本 digital narcis 公司編選的兩張一套二十人二十首作品合輯。本意是想在世紀尾對本世紀的媒體聲響作全面回顧性的解構剖析,然而選入作品著實無聊乏味,樂曲雖由日本美國歐洲各國學院/半學院/地下派樂人所作,但風格類同難以區分。可作為電子原音音樂的在原創性方面的失敗範例,亦或是編輯者刻意想證明世紀末各派電子原音音樂殊途同歸的大統合?!?







其他



如果看到 Cultures eletroniques (serie GMEB/UNESCO/CIME) 系列唱片,或是 Prix International Noroit Lenonce-Petitot 系列(都是雙碟),也可買下聽聽看。兩者都是歐洲(法國)學院派正統電子原音音樂的大獎入選作品;尤其是前者 (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musique electroacoustique, Bourges),是全世界學院派電子原音音樂界最重要的國際性作曲大賽。

另外,目前流行/半流行界的 Aphex Twin, Autechre, Oval, Farmers Manual…等許多人的音樂中的某些部份也是電子原音音樂…

(這只是目前記憶所及的,本頁將不斷更新修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