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活動的區域是天母,早年那裡只有一條主街,中山北路六段,街上的商店是慢慢形成的聚落,其本上都是跟著鄰里的需求逐漸產生的,所以你會看到開了幾十年的雜貨鋪、洗衣坊、印章店、訂做沙發的工作室、專賣美國牛肉的肉店、古董家具店,還有兩家波斯地毯鋪子等等。

我一直很喜歡在中山北路六段上閒逛,在小小的馨亞熟食鋪吃法國棍子三明治和牛奶咖啡的早餐,在茉莉漢堡吃自家製的漢堡配酸黃瓜洋芋沙拉當午餐,晚上可以在鄉香吃鄉村式的墨西哥粽子、墨西哥啤酒。

這條街上的商店建築都不高,都是老式的門窄廳深的格局,夾道樹陰濃密,一路可以望見路底端坐的陽明山麓。

中山北路六段的時光是比較緩慢的,有一家開在二樓的小店專做古董精修,老式運動店中擺滿了令人看來就想上球場的各式籃球、棒球,整個店還有種六、七十年代的味道,讓人想起自己的青春時光。美式的冰淇淋店、蛋糕店都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專賣店,手工麵包店用天然酵母做麵包。這裡的生意都是賣給老主顧的,不是擁擠人潮的過路客。

後來天母有了另一條主街,由麥當勞進駐起有了天母東西路元年,這裡可比老街生意繁忙,各種連鎖店紛紛進入,一排的名牌服飾店、各家房屋仲介店、星巴克、丹堤、西雅圖、伊是咖啡店,這裡的商店不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依據和鄰里的互動產生的,這裡做生意是商家市場布局的兵家必爭之處,管他同質性商店太多,大家都要分食天母這塊餅。

我較少在天母東西路上閒逛,那裡總讓我比較緊張,意識到消費性時代的壓力,中山北路六段是為了人們消費而存在的老街,天母東西路卻是存在是為了要人們消費,因此最後的消費巨人百貨公司當然就會在天母東路出現了。

天母這兩條街的故事,一直在世界各處出現,八○年代初期我在巴黎左岸聖日耳曼大道小住時,那裡充滿了各種個性化的小店,專賣烤雞的、巧克力、香料、熟食、花布、小玩意、還有搾油坊、裱畫處等等,這時左岸還保持著獨特的波希米亞風情,當時是絕看不到任何一家右岸的名牌服裝連鎖店出現在聖日耳曼大道及小巷中,右岸的大商人還未入侵一家一家收購小本生意。

我在倫敦住的諾丁山區,一直以保有個性化小店為特色,附近有兩條街,肯辛頓商街就常常被我的朋友們喚成淪陷區,全都是英國知名的連鎖店家,這種連鎖辣拉斯化的經營讓英國許多條商街都變成了可以替換、沒有了獨特風格。

還好諾丁山區,還有另一條波特貝婁街,都還是充滿那些世上只此一家的小店,這些小店正是建構村落市集文化的要角。美好的都市,需要許多風格的小店,讓都市如精緻的馬賽克般優美。

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兩條街的故事,一條是充滿創意的,消費只為了讓生活更豐富;但另一條卻是制式的、大量重複的形式,消費只為了掙脫無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