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ttsalat_mit_zuckerschoten
音樂家在聲音中所思索的問題,答案可能就在刀叉間的香氣……

「莫札特是作曲家中的松露!」當歌劇聖手羅西尼說出這句名言,或許已明白告訴世人他最後棄音符而就庖廚的人生。一般人即使沒進歌劇院看過他的《塞爾維亞理髮師》,多少也該聽過他風靡寰宇的「羅西尼牛小排」。他在聲望如日中天時倏然引退,將名聲與才華改置於花都的宴會和廚房,享受剩下的三十九年人生。羅西尼過世後,除了留下令人羨慕的一百四十二萬美金,更有眾多經典樂譜與食譜。

羅西尼的例子,在音樂家中並不特別。現今柯蒂斯音樂院院長,鋼琴家葛拉夫曼 (Gary Graffman)因右手手傷中斷演奏事業,也把練琴的熱忱轉向食物,甚至還和妻子一同在時尚雜誌撰寫美食專欄。即使仍在事業巔峰,許多音樂家一樣是技藝精湛的烹飪大師。台灣作曲家杜文惠就是右手寫樂譜,左手寫食譜的天后廚娘。作曲雖不如羅西尼多產,杜文惠縱橫古今、融會東西菜色的功力,大概也非這位義大利前輩所及。神奇的是,無論她調製出多麼豐富的佳餚美饌,其夫婿指揮家呂紹嘉仍如仙女般輕盈。作曲與指揮,烹飪與品嘗,這對夫妻在音樂和食物上都搭配得無懈可擊,可謂絕妙佳偶。

為何音樂家往往特別對美食著迷?美國鋼琴家歐爾頌(Garrick Ohlsson)認為「音樂表演是聲音的藝術,而烹飪本質則是味覺與嗅覺的藝術,兩者皆稍縱即逝。不像美術或文學要把吉光片羽的靈感化為永恆,音樂和烹飪致力於剎那間的感覺,在一去不復返的當下創造感動。」煎鵝肝的火候和捏壽司的力道,其掌握之精妙幽微,並不亞於鋼琴家對觸鍵與踏瓣的鑽研。更何況,音樂家必須神入各作曲家與時代的不同風格,而品賞食物則是增強感受、分別異同的最佳訓練。一如小提琴家史坦(Issac Stern)自品酒中教導弟子塑造音色,鋼琴家羅傑(Pascal Roge)也建議學生在研習法國音樂前能先了解法國烹飪藝術。鍋碗杯盤中蘊藏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地區特色與民族性格,音樂家在聲音中所思索的問題,答案可能就在刀叉間的香氣。

對著名職業演奏家而言,美食或許是疲勞旅途中的唯一慰藉。鄧泰山擔負今年蕭邦大賽開幕音樂會重任,忙碌行程中仍不忘偷溜巴黎,非得享受美食後才願趕至華沙排練。羅傑願意每年赴日本教學,和風料理與清爽不膩的甜點竟是關鍵。他們行萬里路,吃萬家餐,若能再花心思鑽研,品味與知識往往深不可測。像美國作曲家懷納(Yehudi Wyner)從沒來過台灣,講起台北夜市小吃竟如數家珍,讓家在士林的我瞠目結舌。烹飪也可以是平衡自我的生活調劑。杜文惠創作簡練的室內樂,在廚房卻常炫示繁複的功夫菜。義大利作曲大師貝里歐(Lu-ciano Berio)寫下一系列探索演奏極限,整死人不償命的《Sequenzas》,他家餐桌上的經典卻是妙不可言的燒肉,以最簡約的手法呈現食材的美妙。

當然,音樂家不該本末倒置,鉆板上的刀工可不見得能轉換成琴橋上的音準。但音樂會雖非每晚必至,一日三餐卻無可或缺。在這個味精肥油當道的爛食亂世,音樂家保持敏銳美感的祕訣,或許就是先好好照顧自己的胃。

【2005/11/2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