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門外漢的京都
作者:舒國治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舒國治新書書名有「門外漢」三字,我們倒不必將「門外漢」視為他自謙之詞,此三字毋寧更接近一種觀看的方法、位置和態度:一座古都的細膩精緻必須推開重重之門,始得觀之;也可能只須偶爾佇足,便乍見一番景致;或又可能懷抱選擇站在「門外」的「旁觀者」、「漫遊者」心境而有以致之,曾經過眼的美好和浮現的感動,因為不牽掛,是以記之載之後,其對話空間特別能教人自由出入、觸類而有旁通,足以喚起行旅經驗中值得被留存的片刻。

《門外漢的京都》動人之處,正在於那些不渲染、不誇張的細節,似有思若無想的生命態度。

數日睡得飽足了,再進入京都的節奏和氣氛,此為一例;坐車過了站而仍覺睏乏,就自在地睡到甚遠處,再乘車返回原處……;種種書中對行旅時間灑脫從容的使用,豈不教人心嚮往之?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蓴菜鱸魚,人生貴適意耳。

讀舒國治的散文,最能感受時間不能儲存卻也不必焦慮的態度。作者從不特意提醒我們這一點,但讀之非常能有感受。隻身如寄,不必有悲切之感,似被逐棄的某種寂寞卻也是自由自在;在「人」、「我」兩極的擺盪中,有自然、屋舍、歷史、人文……種種存在,成了行旅中可被觀看、可被感受、可以緩衝的憑藉,心中一念自由,時光便一派雍容:

「最美的牆景,莫非奈良二月堂走下來,往大湯屋方向,下坡處的幾面院牆,那股泥黃,那份曲折角度,那種永遠不見閒人之寧靜,而我何其幸運竟然在此經過。」

這是〈京都的長牆〉之結尾,在尋常處的詠歎,我以為句構長短隱然有其節度,可以讀之誦之,欣然有味,全書幾乎可誦讀。舒國治用不與時間對抗的方法站在「門外」的位置、一種事物自發自來的態度,告訴了我們:緩慢而從容的行旅,可以發散旅者審美的能力,並且抵抗了時光的威臨和逼視。

也因此,舒國治的散文,無意中有了哲學的態度,而這種態度,也正是他自己生命的踐履。

有一次,舒國治和我去晚餐小吃,他和小店的老闆娘有一些烹飪調理上的對話,包括「油少一點」、「不要放味精」等等;我感覺到他「不要太多」的哲學,惟其不要太多,所以別人視為尋常處,他也能夠別具隻眼、有所感悟。

因為是感悟,就成了不牽掛的感動,不必煽情而自能動人,門外漢所看見的京都,也特別具足情之專一、精神寂寞。

【2006/03/1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