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與純樸兼具的樂器,妳的名字叫「吉他」

很久很久以前﹝約2000BC - 1500BC之間﹞,在古波斯的巴爾巴德一帶,出現了一種撥絃樂器。後來,據說這種樂器東傳成為中國的琵琶,西傳經過阿拉伯,途中演變為現代吉他的遠祖 ──魯特琴﹝Lute; Laute; Laud,中文又叫詩琴,有4 - 11弦,全長僅50公分﹞。13世紀出現維也拉琴﹝Vihuela﹞,構造上有別於魯特琴,算是魯特琴的進化。魯特琴14世紀進入歐洲,15世紀開始影響西洋音樂的發展。但維也拉琴到了16世紀末,又被改良過的吉他琴﹝Guitarra﹞所取代,其後吉他琴逐漸在歐陸散播開來。16、17世紀,尚有低音魯特琴﹝Archilaud﹞的使用。17世紀起,吉他琴開始流行。雖然礙於音量的限制,吉他琴一度受到鋼琴和小提琴的競爭,所幸及時確立了6條單弦的標準,再加上大師輩出,到了18世紀末,吉他琴在構造上已經相當接近今天的古典吉他,並且成為義大利和西班牙最時髦的室內樂器──不論是在宮廷或民間。18 世紀到19初古典派的演奏家:蘇爾﹝Fernando Sor,1778 - 1838,西班牙﹞、朱利亞尼﹝Mauro Giuliani,1780 - 1840,義大利﹞、阿瓜多﹝Dionisio Aguado,1784 - 1849,西班牙﹞、卡爾卡西﹝Matteo Carcassi,1792 - 1853,義大利﹞等人,將這種樂器帶領到第一個黃金時期。同樣在18世紀,阿拉伯人把原來的魯特琴修改為曼陀林﹝Mandolina,有6 - 8弦﹞,音色適合表現令一番風味,與吉他琴各有千秋。19世紀中葉以後,歐洲的管絃樂團逐漸成熟與定型,編制擴大許多,成為當代音樂的主流,鍵盤樂器亦頗受作曲家青睞,古典吉他於是面臨前所未有的衰退期;柯斯特﹝Napoleon Coste,1806 - 1883,法國﹞和梅爾茲﹝Johann Kaspar Mertz,1806 - 1856,匈牙利﹞,就是那個時代堅守古典吉他的演奏家。所幸隨著浪漫派的演奏家泰雷嘉﹝Francesc Tarrega,1852 - 1909,西班牙﹞的出現,不但改良了彈奏的指法,還復興了古典吉他的生命力。在同一個年代裡,還有國民樂派的阿爾班尼士﹝Isaac Albeniz,1860 - 1909,西班牙﹞。稍後則有魏拉羅伯士﹝Heitor Villa-Lobos,1887 - 1959,巴西﹞,進行將巴西地方的曲調轉為巴哈音樂概念的大膽嘗試。接著20世紀最偉大的吉他演奏家──塞戈維亞﹝Andres Segovia,1893 - 1987,西班牙﹞登高一呼,繼泰雷嘉之後極力推廣古典吉他獨立演奏的音樂會,使得許多當代作曲家重新評估這種歷史悠久的樂器之價值。本身並不會彈吉他的盲人作曲家羅德里哥﹝Joaquin Rodrigo,1902 - ,西班牙﹞,為吉他演奏家雷吉諾﹝Regino Saniz de la Maza,1897 - ?,西班牙﹞獻上阿蘭佩茲協奏曲﹝Concerto de Aranjuez﹞,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經典之作。此外,當代的耶佩茲﹝Narciso Yepes,1927 - 1997,西班牙﹞、布利姆﹝Julian Bream,1933 - ?,英國﹞和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41 - ?,英國﹞,都有為數頗豐的錄音作品,廣受樂評人士的愛好。此外,亦不乏知名的女性演奏家,如瑪莉亞露薏莎﹝Maria Luisa Anido,1907 - ?,阿根廷﹞、伊妲步蕾絲笛﹝Ida Presti,1924 - 1967,法國﹞、露薏絲華歌﹝Luise Walker,維也納﹞、蓮娜布伊德﹝Liona Boyd,加拿大﹞……等人。
吉他家族陣容龐大,除了上述幾種較具代表性的之外,在俄國,你可以找到3弦的巴拉萊卡琴﹝Balalaika﹞,又名三角琴;美國黑人愛用 5 - 9弦的斑鳩琴﹝Banjo﹞,據說是魯特琴從阿拉伯傳到非洲,演變而來;夏威夷當地多使用4弦的烏克賴里琴﹝Ukulele﹞……。至於20世紀發展出來的民謠吉他和電吉他,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可說是再熟悉不過了,這裡就點到為止囉!
其實,有不少為人熟知的音樂家,留下曾改編為吉他譜的作品,甚至是特別為吉他寫譜,概列如下:紅髮神父──韋瓦第﹝1675 - 1741,義大利﹞的D大調吉他協奏曲、曼陀林協奏曲、魯特琴協奏曲;音樂之父──巴哈﹝1685 - 1750﹞的賦格曲、步雷舞曲、夏康舞曲……;韓德爾﹝1685 - 1759,德國﹞的沙拉邦德舞曲;海頓﹝1732-1809,德國﹞的D大調吉他四重奏;音樂神童──莫扎特﹝1756 - 1791,奧地利﹞的魔笛;寫實派的歌劇家比才﹝1838 - 1875,西班牙﹞的西班牙小夜曲、卡門組曲……;樂聖──貝多芬﹝1770 - 1827,德國﹞驚艷於吉他音樂的變化無窮。聽說,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 - 1828,奧地利﹞閒來無事喜歡躺在床上彈吉他,還這樣做了眼淚的安慰、美麗的水車少女、祝福、春天的回憶、搖籃曲……等吉他曲子。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1782 - 1840,義大利﹞小時侯學過曼陀林,後來雖然專攻小提琴,還是對吉他戀戀不忘,而寫了吉他與小提琴協奏曲、浪漫曲;浪漫派的白遼士﹝1803 - 1869,法國﹞是帕格尼尼的朋友,對吉他的合音也滿有興趣的。鋼琴詩人──蕭邦﹝波蘭﹞對於19世紀之後的吉他創作曲風,有可觀的影響。印象派鋼琴家 ──德布西,則認為吉他是美麗而難學的……。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 - 1603﹞,個人挺愛彈奏魯特琴的,歐洲宮廷群起呼應,間接地推動吉他初期的普及。天文學家伽利略,會彈點魯特琴,因為他父親溫森羅,不僅是個思想家,還是有名的演奏家。還有,印想派畫家竇加﹝1834 - 1917,法國﹞也有一個彈奏魯特琴的爸爸,有一次就被畫了下來。
吉他的音色優美,和聲豐富,兼具獨奏與伴奏的功能。20世紀以來的許多電影主題,以及各種風味的民歌或配樂,都有人嘗試將其改寫成吉他獨奏的譜本。即使在今天崇尚流行的日本,古典吉他的演奏依然有相當程度的人氣──不論是合奏或獨奏的型態。台灣由於早期資訊較為閉塞,風氣未開,近年來才逐漸累積出一些知音。國內各大專院校音樂系,也已經有主修古典吉他的學生,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古典吉他將承襲那浪漫與樸素的本質,走上21世紀的舞台,征服一切不可能的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