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巷向北,實是萬全街四○巷,六號是「雙連牛肉陳」,幾十年的老店,老客人在此喝米酒常加保力達。

回返民生西路,西行一條巷子,是雙連街。北行幾步,一巷巷口,大清早賣鹹粥及現炸魚片、炸紅燒肉,老口味也。雙連街五號是「雙連滷肉飯」,桌椅頗有台式老食堂況味。北行至七五號,是有名的「雙連圓仔湯」,花生、芋泥、紅豆等做的冰或湯,聞名遐邇,我曾見有遊覽車停下,一群觀光客進店之盛況。這家店最予我喜歡之處,是走累了走熱了坐在騎樓下桌前慢吃著冰,而雙連街沒什麼車子,很安靜的老街,很抽成真空的台北下午。

自錦西街向東,過了捷運線,北面有兩大建物,九號的「永靜廟」,像是原本人家的家廟。七號是一大宅,西洋建築,老樹濃蔭,繞其東緣院牆向北走,才知後院恁深,幾抵中山北路二段一一六巷。一一六巷向西,沒幾步,六號及八號兩戶二樓紅磚閩南式老宅,頗可眺看。鈄對過,一七號的小麵店,午後三點坐進去,叫一碗餛飩,囑不放味精與豬油,味佳。尤其這店的格局恰是後巷麵家大小,來客皆低頭吃自己的麵,顯出這條巷內的生活何其僻靜,那裡曉得向東不遠處中山北路的熱鬧(六十年代炫麗的「中央酒店」在此)與向北不遠處民權西路的喧譁。說吃麵,錦西街二○號的「阿城切仔麵」固是老店,然人要稍稍避過油膩與哄鬧,看來只有到這樣的僻巷中求。

仍買得到草繩的小店

再自錦西街向西,跨過承德路,採興城街向南,此街與赤峰街同是齒輪機床街,鐵屑味混著機油氣常飄鼻翼,但六六號地下一樓的「協隆」是少數市內仍買得到草繩的小店。今日何人還需用草繩?也即是,總有一天它提供給市民者,或搞不好還不及給電影道具者來得多呢。

興城街向南抵民生西路口,晚上的「阿桐阿寶肉粽」及西側的「酪梨牛奶汁」,生意沸騰至四點。

向南跨馬路,採太原路向南,與五原路交口處,東南角的「變電所」綠瓷磚老樓所形成的L形人行道及對面(西南角)蓬萊國小圍牆外的人行道,榕樹成蔭,絕好的一處擺舊書攤或茶棚的天然空間;然則此處能允許設攤乎?當然又只能頂多臨時搭成拍片場景罷了。

太原路,堂堂一條馬路,車子卻一向不多,與平陽街交口處,是遠東戲院舊址,且遐想六十年代全台最大電影院是矗立於左近如此多紅瓦矮宅(如五原路二一號的騎樓紅磚圓柱,牆腳有老芭樂樹;如變電所東側一八三巷的台式老宅)之間,何等有意思,又那六十年代是何等的好年代也。

(2002.11.23)
向南,日新國小,年歲不及太平、蓬萊老,但校舍仍有老樓,是國校中保持此貌最難能者。當年各校搶著拆樓改建之時,這校校長不知何許人,竟能不跟著拆,令人欽佩。

日新正對面,一五二巷,五號是擠在高樓縫中一小宅、遠望進去,似有老婦在做裁縫。巷子走到底,左轉,向南行,是南京西路一○七巷,由巷中向南望看一○五號(原為郵局,前兩年搬走)的背面,其磚牆之嚴整,其小型二樓屋瓦之規齊、簷角之線條,真是好景。從前帶朋友在圓環吃小吃,吃完口咬牙籤還拉著人來此張望一眼,人家可能心想,「神經病」。

以上便是我覺得最少受人注意的北區一塊小形廓,上述也只是一約略小範本。寧夏路的靜修女中,歸綏街、重慶北路、保安街等及其更西,太有可談,然不在此篇中。

若說可談,則中山北路最可談。中山北路,自五十年代以來,皆維持全市最有氣派最有模樣的一條大路。主要有三:一、路的寬窄結構與樹之層次栽植(安全島是樟,人行道是楓,最得掩映)再與樓的比例最是完美。二、路邊店面所售之物、所擺設之櫥窗,騎樓之暢通整飾亦是最現代(或說最洋派:東洋以及西洋)最悅目的。三、在人行道、騎樓或自店內出入的人景亦是最整齊像樣,且不多也不少。此為當年(如三十年前)圓環所見之凌亂、西門町之喧囂、南昌街之稍顯村土、東門町矮窄不夠有顏色等所無法相比者。且看五十年代的「蝴蝶蘭」觀光藝品店、「金山戲院」的銅格窗子、磨石子售票台;六十年代「美而廉」洋樓為底、中式宮殿之浮砌裝潢,國賓飯店的寬大門面、敦煌書店西書封面之姿彩繽紛;七十年代的「榕榕園」、「上島」等咖啡店之自窗外望入的永遠柔影溫馨……在在是好街景。

如今呢,國賓的「阿眉廳」仍保持三、四十年來的舒適,甚而窗外的「叢林瀑布」園景更是台北觀光飯店中無有可比者。

北區之略至沒落,正是它的可愛處。中山北路固好,然若引領外國人去看,以他們一向住於工整佳美市景之人,未必對此我謂的「現代」「悅目」等有啥特別感覺。倒是前述的那些瞌睡小巷及巷中不知有漢的垂頭老民,應才是他在別處不易見到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