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在他的短篇小說〈永遠的尹雪艷〉中,劈頭就說歲月即使流逝,尹雪艷無論如何「總也不老」,第一段的結尾以局部寫全體,說她「連眼角兒也不肯皺一下」。此處助動詞「不肯」如果改成「不會」,或「沒有皺紋」,意思就大打折扣。乃因白先勇把「眼角兒」也轉化成一主體了,要她眼角兒同意,才決定要不要皺。而「擬人轉化」的手法,我們的學生從國中就知道了,但會使用在文章的人卻如鳳毛麟角。

很少學生會理解,「擬人」其實不只是一種修辭,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降低自我角色的重要性,轉而提昇萬事萬物到與我對等、可自由地與我對話的態度。是把有限的我化身為任何角色,進入它們裡面去與之同理心,讓我可擴充至「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的境地。否則「紅杏枝頭春意鬧」何來「鬧」字,「雲破月來花弄影」又何來的「弄」字,那裡頭都隱藏了「人」的行為和意向。因此如何把「人」的角色化入事物之內,讓它們代「人」演出,成了學生擴大自身視野很重要的初始能力。

有個國三女生編織一條幸運帶,起筆就說「雙手靈敏地在細繩上交叉來回,纖纖素手如舞孃般地婆娑起舞」,接著是絲線「鮮艷的顏色在我眼前不停地互相爭艷」,然後說「手指頭輕輕地將細繩撫弄,彷彿訴說著手指的孤單」,最後「一條幸運帶就活生生地蹦在眼前」。這裡面「手指」好像會獨立作業,絲繩的顏色紛紛擠在她前面爭著獻媚,幸運帶是在他們的互動中「蹦」出來的。這位年輕作者所作的,就是只把自己一部分的心情給了手指、一小塊好奇給了顏色、一點高興給了幸運帶,然後就可「遊手好閒」地等候一篇生動的短文自己完成了。

【2007/01/3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