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香港受英國殖民文化影響,上流社會的人物比台灣精彩,像章小蕙、劉嘉玲、張曼玉都是兩岸三地的明星級名媛。香港名媛這麼多,為什麼要談台灣名媛?

導演林奕華說,香港名媛多跟商業有關,而台灣名媛是被媒體製造出來的。

林奕華說,香港基本上是一個難民社會,當年大陸打仗,很多人逃到香港,其中最有錢的人是上海人。這些有錢人將上海的貴族氣息帶到香港。

英國有皇室有貴族,他們的社交圈就是所謂的上流社會。香港人因為受英國殖民文化影響,是有沾到一點邊。例如英女王生日時,會送小禮物給香港的政商名流,有些人由此得到優越感;對平凡老百姓而言,會經營就有可能得到相當身分。在六、七○年代,香港有一個說法,鄉下暴發戶提升身分的方法就是捐錢,捐相當錢也有機會得到女王頒贈的勳章。

反觀台灣,從歷史文化脈動的角度來看,沒有皇室、沒有貴族,也沒有名媛的範本,幾十年前有選美,後來也停了;現在第一線的商業鉅子也許有幾位老婆,但本身低調,他們的子女也很少婚嫁那些轟轟烈烈的名流名媛,因此,台灣的名媛是被製造出來的,尤其是《壹周刊》進來台灣以後,提高對名女人的慾望。

台灣社會是藉由電視訪談節目、八卦週刊和狗仔,來窺看一般人所無法企及的、屬於名媛與上流社會的閃耀派對和奢華名牌,於是《包法利夫人們─ 名媛的美麗與哀愁》的場景就利用台灣特有的電視節目型態,在十五段戲中,藉由許純美、林志玲、瓊瑤等等名媛身分,挖掘女人對美麗、幸福、理想丈夫、名門的渴望,並且安排一群十足聒噪的狗仔群眾,時而嗜血、時而猥瑣,咄咄逼人的吐出一個個尖銳赤裸的問題。


一齣舞台劇 讓台灣名媛現形
陳淑英/台北報導

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首次結合西方古典文學與台灣時事的舞台劇《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昨天起至廿九日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演出。為了符合小說和劇中的關鍵元素「派對」,誠品特別辦了一個首演派對,張孝全、黃小琥、張瑞竹等明星與名流都專程捧場。

《包法利夫人們》整齣戲以教室作為演出的開場,以台灣流行文化,知名媒體人、談話性節目與綜藝節目為演出形式,探討名媛女人們的愛情背叛、道德命運及消費慾望等,林志玲、許純美、利菁、瓊瑤、鄭秀文等身分輪番上場,是一齣貼近台灣現實生活的創作。

香港演出轟動 北京五月上演

這齣舞台劇去年下半年在香港首演,即造成轟動;來台演出後,五月將赴北京表演。

什麼是名媛?做名媛要具備哪些條件?女人爭先當名媛,名媛這麼幸福,還有什麼「哀愁」?林奕華說,「名媛就是時尚,時尚就像海鮮,要每天不斷Update。」

不論是名媛、名流、明星、或者文化紅人都是屬於名人,英文字是Celebrity,它引伸出一個字是Celebration,意思是慶祝頌揚,由此可知名媛、名流、明星都需要「被看見、被擁戴、被羨慕」。

為什麼會選法國文豪福婁拜名著《包法利夫人》作為改編的第一部西方古典小說?林奕華說,看這本書是去年的事情。有一次他跟李嘉欣談演出案子,看著她的臉、看著她對話的姿態,不知道怎麼的「包法利夫人」這幾個字就跑出來了。從此,印象越來越深刻,產生做這齣戲的動機。

福婁拜150年前 預知今日社會

林奕華說,包法利夫人幻想著放蕩不羈的快樂和醉生夢死的追求,期待一個「強壯英俊勇猛有為,既熱情又溫柔」的理想情人。福樓拜在一百五十年前寫作時,當時的社會不像現在充滿物質慾望,也無卡債、憂鬱症這些問題,但是福婁拜預見了這樣的未來,他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對於愛情、物質、精神生活的追求,與現在社會需要名流、八卦和名牌一模一樣。

例如,包法利夫人跟現代人一樣都有躁鬱症、憂鬱症。包法利夫人為了爭取被看見,不斷買東西,借高利貸,欠帳,最後吃砒霜自殺。現代人出席舞會要錢要行頭,一樣是希望被看見。

這次改編《包法利夫人們》,他就在作品中安排了一位愛情作家的角色,特別的是,這一段戲的名稱叫做「愛情小說 求求你,虐待我」。

女人是什麼 為何成自己奴隸

去年林奕華在兩廳院推出《水滸傳》問男人是什麼;今年他藉《包法利夫人》問女人是什麼,為什麼女人會夢想變成別人?為什麼女人的奴隸是自己?更大的問題是「為什麼做為一個城市人這麼的不快樂?」

林奕華說導演好比是靈魂的工程師,希望經由劇場演出的「再現」,讓觀眾看到一部分的自己,而能省思,察覺到自己原來一直沒看到另外一面。


一齣舞台劇 讓台灣名媛現形
陳淑英/台北報導

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首次結合西方古典文學與台灣時事的舞台劇《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昨天起至廿九日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演出。為了符合小說和劇中的關鍵元素「派對」,誠品特別辦了一個首演派對,張孝全、黃小琥、張瑞竹等明星與名流都專程捧場。

《包法利夫人們》整齣戲以教室作為演出的開場,以台灣流行文化,知名媒體人、談話性節目與綜藝節目為演出形式,探討名媛女人們的愛情背叛、道德命運及消費慾望等,林志玲、許純美、利菁、瓊瑤、鄭秀文等身分輪番上場,是一齣貼近台灣現實生活的創作。

香港演出轟動 北京五月上演

這齣舞台劇去年下半年在香港首演,即造成轟動;來台演出後,五月將赴北京表演。

什麼是名媛?做名媛要具備哪些條件?女人爭先當名媛,名媛這麼幸福,還有什麼「哀愁」?林奕華說,「名媛就是時尚,時尚就像海鮮,要每天不斷Update。」

不論是名媛、名流、明星、或者文化紅人都是屬於名人,英文字是Celebrity,它引伸出一個字是Celebration,意思是慶祝頌揚,由此可知名媛、名流、明星都需要「被看見、被擁戴、被羨慕」。

為什麼會選法國文豪福婁拜名著《包法利夫人》作為改編的第一部西方古典小說?林奕華說,看這本書是去年的事情。有一次他跟李嘉欣談演出案子,看著她的臉、看著她對話的姿態,不知道怎麼的「包法利夫人」這幾個字就跑出來了。從此,印象越來越深刻,產生做這齣戲的動機。

福婁拜150年前 預知今日社會

林奕華說,包法利夫人幻想著放蕩不羈的快樂和醉生夢死的追求,期待一個「強壯英俊勇猛有為,既熱情又溫柔」的理想情人。福樓拜在一百五十年前寫作時,當時的社會不像現在充滿物質慾望,也無卡債、憂鬱症這些問題,但是福婁拜預見了這樣的未來,他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對於愛情、物質、精神生活的追求,與現在社會需要名流、八卦和名牌一模一樣。

例如,包法利夫人跟現代人一樣都有躁鬱症、憂鬱症。包法利夫人為了爭取被看見,不斷買東西,借高利貸,欠帳,最後吃砒霜自殺。現代人出席舞會要錢要行頭,一樣是希望被看見。

這次改編《包法利夫人們》,他就在作品中安排了一位愛情作家的角色,特別的是,這一段戲的名稱叫做「愛情小說 求求你,虐待我」。

女人是什麼 為何成自己奴隸

去年林奕華在兩廳院推出《水滸傳》問男人是什麼;今年他藉《包法利夫人》問女人是什麼,為什麼女人會夢想變成別人?為什麼女人的奴隸是自己?更大的問題是「為什麼做為一個城市人這麼的不快樂?」

林奕華說導演好比是靈魂的工程師,希望經由劇場演出的「再現」,讓觀眾看到一部分的自己,而能省思,察覺到自己原來一直沒看到另外一面。

林奕華:什麼社會 就有什麼媒體
陳淑英/台北報導

也許有人認為台灣的綜藝節目沒水準,甚至有人認為台灣媒體是社會的亂源之一,於是發起關電視機運動。但《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的導演林奕華說,因為媒體,「整個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地平線,這條新地平線讓大眾看到很不同的風景。」

林奕華歸納台灣電視節目兩大主軸「休閒加聳動」。他說看電視有兩種角度,一種是用眼睛「看」,一種是「閱讀」。「看」是停留在表面,「閱讀」是去找密碼去解碼。當你用「閱讀」的角度去看電視,而不是用「看」的角度來看節目,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元素在其中。

他舉例而言,同樣是美容節目,伊能靜與藍心湄兩個人主持起來就不同;一些叫人邊罵邊哭的連續劇,在看之餘可進一步去思考為什麼這段情節吸引人,往往背後還有一個沒演出來的故事。

再比方談話性節目,表面上看起來很多來賓七嘴八舌爭相搶話,然而其實來賓是「很清醒」的,在這麼吵的情況下,他們的發言內容並沒有離題;又如台灣主持人「非常立體」,像利菁,就十分勇於展現跟別人不一樣的特色。反觀香港人,很怕別人對他有什麼想法,香港就缺乏具鮮明個性的節目主持人。

「台灣媒體很有生命力,不斷有新節目推出。」林奕華每次離開劇場回到住宿飯店就開始看電視,什麼節目都看,看到眼皮子搭下來才罷休。「外面的社會怎麼樣,媒體就怎麼樣。」

林奕華說,我們是活在城市,不是活在鄉村,即便活在鄉村也難逃全球化影響,媒體人是操控大眾思想,「但不會因為關機社會就停下來」。好比一個媽媽在小女孩小的時候送她芭比娃娃當玩具,等小女孩長大後卻不准她看大S,「這難道不是一種神經錯亂?」

林奕華建議做父母的,可以在很亂很多樣化的各式節目中訓練孩子學會發問、磨練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千萬不要嫌節目沒水準,「長得不怎麼樣的人也有內在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