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財富》作者:周嶺

紅樓夢》中賈府的官多是世襲的官。科舉出身的,只有一個賈敬,卻并未做官。什么叫世襲?世襲是古代爵位、官職的一種傳承制度。宗室或者立了功的官員被封各種爵位,后代可以承襲爵位。自魏晉始,世襲分為世襲罔替和降一等承襲。

清朝繼承了世襲制度,封爵一般分功臣和宗室兩種。前者因為在戰爭中立有軍功而受封,叫功封﹔后者因是皇親宗室而受封,叫恩封。按照制度,后代在承襲先人爵位時,要降一級承襲。但清朝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俗稱"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 的王爵。如果獲罪奪爵,則由其旁支襲爵。在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包括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四位"鐵帽子王"是中后期在政治斗爭中因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包括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 、醇親王奕 、慶親王奕钓g

除"鐵帽子王"以外,爵位均為降一等承襲。即父親封了親王,則子為郡王,孫為貝勒,再往后就是貝子,一代一代地降下來。郡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這些爵位。每個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雍正以前,爵位沒有名字,雍正之后開始賜予封號。《紅樓夢》里就反映了這個情況,如寧國公、榮國公即是。公再往下降就是侯,或者跟侯相等的,比如一等將軍。"將軍"在清代作為榮譽或爵位,一般是二品以上武官加贈。《紅樓夢》中賈代化襲封一等神威將軍,到了賈珍就成了三品威烈將軍了,都是降一等承襲。這種爵位襲到几代通常是有規定的,一般三五代以后就不准承襲了。例如林黛玉父系的家族四世襲爵,到林如海一代只能從科甲晉身。襲官沒了,就是把祖宗的余蔭吃光了。

賈府因有世襲的前程,子弟可以不讀書,可以不做事。只要父輩有功,自己就是一輩子游手好閑,也有個世襲的官做,然后再降一等傳給后代。這樣的做法是很容易把后代給毀了的。我們從《紅樓夢》中冷子興的話里得知,賈府"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正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離婁章句下》)。

第七十五回,在榮國府的元宵夜宴上,賈寶玉、賈環都在擊鼓傳花時寫了詩。賈環寫的那首詩,賈政看了以后不太高興,覺得詩里面透出不樂讀書的意思來,所以他說賈環和寶玉兩個人可以并稱"二難"了。沒想到賈赦把這首詩接過去,反覺不錯,把他夸獎了一番,說什么"不失咱們侯門的氣概"。甚至說賈環"一日蟾宮折桂,方得揚眉吐氣","以后就這么做去,方是咱們的口氣,將來這世襲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襲呢!"

家中子弟只能有一個人可以承襲爵位,不可几人平分。賈環是賈寶玉的弟弟,又是庶出,賈赦為什么要說把世襲的前程給他呢?這是因為世襲的前程上一輩是在賈赦名下的,他偏要說賈環好,其實是在暗地里跟賈政對抗較勁兒。我們從話里話外可以看出賈府長房二房之間的矛盾。

除了世襲外,還有考取的官職。賈敬是乙卯科進士,原來賈政也准備從科甲出身。什么叫科甲呢?我們知道中國的選官方式從大的方面來說,隋代以前是一個制度,隋代以后是另外一個制度。

隋代以前實行"舉賢良方正"、"舉孝廉"的人才政策,官員是推舉產生的,當然推舉的人要有資格才行。隋唐以后開科考,官員開始通過考試選拔產生,從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便與科舉考試結下了不解之緣。只有讀了書才有希望考上,考上才有可能做官,這是互相連帶的。所以才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科舉考試的確可以延攬、牢籠人才。很多有才氣的人,為了晉身仕途光宗耀祖,只有埋頭苦讀,也想不起來要造反了。所以唐太宗看到新科進士從皇宮內綴行而出時,很得意地對旁邊的魏征說:"天下英雄盡在吾彀中矣!"

科舉晉身雖然風光,但這條路不是那么好走的。一個人要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再參加縣府道三試。第三試又叫院試,倡優皂隸子孫是不能參加的。院試考上以后成為秀才,又叫"生員"。生員再去參加鄉試,鄉試又叫"大比",《紅樓夢》里面就有"明歲正當大比"的說法。鄉試考中的叫作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鄉試因為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每三年考一次。鄉試的次年春天會試,稱"春闈"。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考中貢士以后還要參加殿試,由皇上親自監考。這時候出的題目一般的都是經世濟時的題目。比如說黃河連年泛濫,如果派你去管理河務,你要怎么做?比如說西北連年戰事,派你去打仗,你該怎么打?吏部就在旁邊記下每個考生應答的情況,以作為放官的參考。

殿試考完以后,分作三等,即三甲。這三甲中,第一甲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甲十名,第三甲人數不等。《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取中探花,就是名列第一甲的第三名。

殿試宣讀名次的時候很有意思,既不是從第一甲開始,也不是從第三甲開始,而是先報第二甲第一名。把第二甲報完了,再報第三甲。等第三甲報完了,剩下的人心里就發慌了。不是名列一甲,就是名落孫山,這個懸殊實在是天壤之別。第二甲第一名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傳臚",所謂"臚唱第一名"是也。考中第一甲叫" 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叫"賜進士出身",第三甲叫"賜同進士出身"。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就是"賜同進士出身"。據說左宗棠有看如夫人洗腳之癖,曾國藩曾打趣左宗棠:"看如夫人洗腳。"左宗棠立答一聯反譏:"賜同進士出身。"

三甲考出之后開始"館選"。"館選"就是從二、三甲中選成績優秀者跟著第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一起進翰林院。狀元為"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為"翰林院編修"。館選取中者為"翰林院庶吉士",相當于今天的研究生。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纂修者多為翰林院庶吉士,如乾嘉學派中皖派的領軍人物戴東原即是。

館選未中者則根據吏部記錄的情況分到各部去學習,再剩下的才放外任,就是到地方上做官。放外任也很有意思,先要到吏部去抽簽。如果某人是廣東人,恰巧抽簽抽到廣東,不能去,要回避,本省人不得在本省做官﹔如果其人兄弟在山東做官,恰巧抽簽抽到山東,也不能去,要回避,近親不得在一省做官﹔再一抽,抽到陝西,陝西什么人也不在那兒,好,可以去陝西做官了。按規定,地方官一任三年,任滿必須離開。任內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據考語決定升遷或降職。

除了考官,還有一種是捐官。捐官由來已久,但最盛行的時候是乾隆年間。因為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他要做"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并重。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准噶爾之役、兩次平定和卓之亂、大小金川之役、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連年打仗花了很多錢,國庫空虛,光靠一點賦稅,已經入不敷出了。在這種情況下,想到了一個主意--賣官。政府開始大規模地賣官鬻爵,就是從乾隆開始的。地方官可以捐到道台,中央官可以捐到郎中,都是四品。在《紅樓夢》里就有這樣的反映,賈璉捐的是"同知"﹔賈蓉本是黌門監,賈珍因為要讓秦可卿的喪禮辦得風光,臨時用一千二百兩銀子給他買了個"五品龍禁尉"的頭銜﹔就連賈府的奴才賴大的兒子賴尚榮,也是在他們許可下,捐了"前程"。

捐官的貽害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這個官是花錢買的,也是一種投資,投資就要回報,因此上任以后便要拼命搜刮以回本牟利。更有為投資取利而合股捐官者。比如說某人捐官,若干人一起投資,類似今天的股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放官以后必須把錢掙出來,要給股東分紅。不僅要還本錢,還要給利息﹔給了利息,還要給利潤。而且時間不等人,只能當三年的官,一旦卸了任,就再也沒有做官的機會了。所以這三年不單要回本,還得把一輩子養老的錢都賺出來。在這種風氣下,官員不貪反而被認為是無能。捐官之風刮起來以后,整個官場一片烏煙瘴氣。所以我們說,官是國之名器,是絕對不能用金錢買賣的!

除了捐官以外,還有一種恩賞。國家有什么重大喜事,或者皇上因為什么事情非常高興,可能會賞一些人做官。比如《紅樓夢》中寫道:"賈代善臨終遺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遂額外賜了這政老爹一個主事之銜"。這個工部主事就是賞的,正六品職銜。賈政后來升到員外郎,員外郎是從五品職銜,還沒有做到獨當一面的位子。可見到了賈政這一代,賈府與以前顯赫的世家氣象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尤其是科舉選官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已經完全成熟了。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平民子弟寒窗苦讀,平地起雷者在在皆是。正常情況下,真的可以做到在考試面前人人平等。再就是選用人才只問成績不拘年齡。正常情況下,真的可以做到野無遺賢。只可惜,當乾綱廢弛、功利至上的時候,當秩序失去了意義的時候,再好的制度,也只能躺在歷史的故紙堆里,任人不負責任地臧否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