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4 03:21 am


農民曆熱賣千年,是每年最早透露年味的產品。
記者陳立凱/攝影
每年十一月底,各縣市政府、公司行號、各地宮廟開始寄發明年的「農民曆」,和民眾搏感情。根據研究,千年以來,農民曆(或稱「黃曆」)一直是民間最暢銷的書籍;曆書研究者陳俊榕更大膽推估,台灣地區每一年印行的各式農民曆約在五、六百萬本以上,還年年翻新,外銷華人圈,無書能出其右。

多能賣…版稅年收九十億

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指出,農民曆的暢銷,在過去一千多年間並無太大變化。他曾查考古籍發現,元朝年間,約西元一三二八年,當年的官印黃曆就高達三百多萬本,「絕對是該年全世界最暢銷的單一書籍」;政府靠著賣官版黃曆,收入就高達當年全國歲賦現金部分的千分之五。

換句話說,若比照現在政府規模,那麼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一兆八千億元的千分之五,約是九十億元,幾乎接近消費券預算八百五十二億元的十分之一。

即使廿一世紀,溯自秦代的曆書還是支配華人生活,愈是人生重大儀式,婚嫁、入宅、開店,愈是要翻翻農民曆選個「好日子」。黃曆研究者郭泰指出,自古黃曆就是「老百姓每日生活的指導手冊」,教人「順應四時的行事曆」。

多權威…婚喪喜慶照書走

不少現代人對農民曆的依賴,直有古風。住台北的阿P說,七十二歲母親堅持,換瓦斯爐得選「宜安灶」的日子;買新家具,工人得在「定門、安床」吉日上門;出國更是大工程,必定翻看黃曆,選「出行(指外出遠行)」吉日,「不僅出門、回程都得吉日,連旅程中轉機那天也得吉日,飛機起降要選吉時;我媽還要看會不會跟她生肖犯沖。」有人理髮、探病都要看黃曆避沖煞。

農民曆至今左右百業淡旺季,像餐廳、糕餅業、房地產、車商都依照曆書上好、壞日子分布,預估當年的營業高、低峰,以購進物料、擬定行銷計畫等。

知名農民曆作者陳鵬仁說:「很多五星級飯店都提早一年就來買農民曆稿子,書都還沒印,他們要先一步參考。」

多搶手…政商一印百萬本

陳鵬仁也透露,像國華人壽、國泰人壽、某政黨都來買他的農民曆版權,要印給客戶及黨員;某家公司「一印就是九十八萬本」,「幾十萬本」都是基本印量,稍微估算就知這個市場有多大。

學者指出,古代朝廷有「欽天監」發布曆書,民國之後則是由五術、擇日師排出「通書」(黃曆的專家版)、黃曆,各地命相師可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或賣出版權由公私機關印行當贈品。

命理專家白漢忠指出,台灣每年編成的黃曆及通書(曆書的專業版)約有廿多種。細究版本,各家大致相同卻有小異。

多神通…沖煞宜吉背到熟

黃一農指出,農民曆內容不外乎曆法、節氣和術數的神煞宜忌等幾部分;曆象、節氣在氣象局網站上都找得到官方版本,擇日師最能發揮的,就是決定每日宜忌了,「你蒐集的神煞跟我的不見得一樣」,這部分就各顯神通了。

郭泰指出,黃曆向來最遭人詬病為迷信或怪力亂神的,也就是選擇吉日良辰這部分;清朝時,信基督的太平天國頒行的黃曆就刪去所有禁忌,只註明節氣與禮拜天;宣統年間頒布的黃曆,也禁止刊載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日據時代台灣的黃曆,也只有「宜」而且「忌」;不過,光復後,又全都恢復了。

原因就在於:民眾對黃曆最依賴的,正是它的沖煞宜忌。這種「文化制約」歷久不衰。

【2008/12/04 聯合報】

院士黃一農:古人賣黃曆像麥當勞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
2008.12.04 03:21 am


院士黃一農蒐羅數百年前的古老黃曆,窺見古人的生活趣味。
記者屠惠剛/攝影
一頭埋入中國曆法研究,細數港台各家黃曆的門派源流,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常得面對這些問題:「到底哪一本黃曆才準?」「你自己信不信?」他的標準答案是:「你買了那一本(黃曆),就信那一本吧。」
信不信 買哪本就信哪本

任教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的黃一農原本是天文物理學家,跨界至社會天文學史,並在曆法學史領域出類拔萃。曾遠至荷蘭、美、日、韓蒐羅中國歷朝曆書、通書,在家中書房恆溫恆溼「伺候」。

滿室珍貴史料,至今仍是活的傳統。他說,他在乎的不是「準不準」或「信不信」,而是「兩千年來一直有人信,在社會及文化上就有意義」;透過曆書,「像打開了窺看古人生活的一扇窗子」,經過比對、爬梳,一幕幕詳細描摹古人生活細節的「時代劇」彷彿在書中上演。

黃一農分析,台灣的黃曆、通書約三分之二都宣稱是從兩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繼成堂」通書傳承而來;香港流行的源頭則是廣東「崇道堂」羅傳烈通書。

連鎖店 把黃曆像漢堡賣

黃一農說,洪家發行的通書賣給各地的擇日師、相士,一年可賣出五十萬本,還跨海賣到台灣、南洋。為了確保利益,老早有「反盜印」的辨識設計,而且發展出全世界最早的連鎖店系統。

黃一農翻開洪家通書解釋,第一頁列了許多「參校門人」,表明有某地的某人參與校訂;每一年由總店統一印製排算出的曆書,批給各地「參校門人」分店販售,「消費者請驗明正貨」,就像現在到全球麥當勞都可以吃到統一口味的漢堡一樣。

很多元 兼賣神油和刻香

更有趣的是,古老的擇日館早有現代郵購及多角化經營的概念。在清光緒開辦郵政的第二年,繼成堂馬上掌握時代脈動,開辦「郵寄擇日」;各地分店除賣通書外,也兼賣「萬應神油」,能「健脾、溫胃、祛風、避邪…」。還售有「定時刻香」,在鐘表不普遍的古代,讓小民能依照刻香上標明的刻度回推,分辨擇定的時辰。

黃曆、通書千百年來是民眾趨吉避凶的守則,黃一農認為,這是因為「華人對擇吉思想的篤信」,加上生活充滿不確定。

但黃曆、通書上的吉凶也並非定見,未必能盡信。雖然各家黃曆都參考清代的「協紀辨方書」,但「每日宜忌」要考慮的神實在太多了,每個神又有法力強弱的差別,有些神非常凶惡,一出現,吉神閃避,於是「諸事不宜」。

現代化 看五行資源回收

但是法力強弱各家見解不同,擇日師想有「市場區隔」並加強可信度,有些神煞傳說也就不加篩選地保留、擴大,建構起每日每時、性格栩栩如生的神煞系譜,各有好惡,各有忌避,也各有解法。

黃一農說,如果真要一一計較,生活就要動彈不得了。他曾研究指出現今遵循的「亥日不宜嫁娶」,就是種謬誤,宋朝之前的黃曆並無此禁忌。所以,黃一農主張:「避凶不如趨吉;擇日不如選時;選時莫若積德。」他最想做的事,是讓黃曆「現代化」並移風易俗,比如說,時日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轉化成資源回收日期,註記黃曆之上,豈不是美事一樁?

黃曆的神秘數字

【聯合報╱本報訊】
2008.12.04 03:21 am

台灣唯一一次對農民曆使用行為進行的問卷調查是院士李亦園與學者莊英章民國七十四年的研究,發現「每一百個家庭有一百廿本農民曆」,百分之八十三點六的家庭都使用農民曆,且發行量年年增加;而且民眾最常使用農民曆頻率最高的部分,就是宜忌和沖煞方位等的術數項目。

當年生活中最常需要擇吉的事項以「建屋開工」最高,其次是「搬家入宅」、「拆灶安灶」、「生意開張」、「辦公室、宅地風水」等。廿年後看來,仍有參考價值。

【2008/12/0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