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5 01:53 am

由於景氣的低迷,終於,外賣年菜不似往年般火熱行銷了,雖說消費券也可以買年菜,但有的時候,有些東西得自己做才有意思。想清平過日子的人,不妨考慮今年親手做家傳年菜吧!

何謂家傳年菜,台灣本來就是由許多不同的群裔組成,各有各的地方菜,光福建移民,就有福、泉、漳、客的不同,再加上差異更大的省菜,不管是粵、蘇、浙、魯、川、湘、桂、陜等等,使得台灣家庭成為巨大的飲食文化寶庫,儲存著豐富的歷史、風土、族群的飲食記憶。而每一個家庭所調理的年菜,就是這些記憶最好的展現。

從小吃到大 美味的記憶

我的家傳年菜,年復一年都是父親的家鄉江蘇風味菜,蓮藕盒、全家福、八寶菜、炸春捲、大蒜黃魚等等。這些從小吃到大的菜,如今我閉著眼睛都可以模仿出父親所烹調的滋味。已八十五歲高齡的父親,還是堅持年年親自買菜、做年菜,我也不忍勸說他別忙,畢竟我也不知道父親的家傳年菜我還能吃幾年呢?遲早我得接下這個年菜的棒子。

我的阿嬤、母親都不在了,她們的家傳年菜早就由我接手了。早年初二陪母親回娘家,一定會吃到阿嬤做的台南魯麵,一碗魯麵中十幾樣材料,剛好供小孩子認識各種南北貨,香菇、木耳、蝦米、干貝、金針、扁魚等等。現在我每逢大年初二,也一定做台南魯麵,遙祭母系的親人,也緬懷昔日的光陰。

除了父系和母系的家傳年菜外,我還懷念著不少鄰居友朋家的年菜滋味。以前的年代是不流行什麼電話拜年(至少還聽得到聲音)或網路虛擬拜年,在還講究要親自上門祝賀新年的時代,春節往往就意味著可以品嘗到各家年菜的味道。

外食或訂餐 年菜的悲哀

童年印象深刻的家傳年菜的滋味,有母親同事湖南人曾老師家的湖南臘味合、豆豉魚;父親朋友江西人朱媽媽家的粉蒸肉、三杯雞;鄰居汕頭人陶媽媽家的沙茶牛肉、魚麵等等。品嘗這些不同於本家的年菜時,也往往是聽長輩說家鄉故事的時候,讓這些食物都增添了大江南北的土地與人情的感觸。

在如今工商業生活繁忙的節奏下,農曆春節往往是大家一年之間少有能靜下來、慢下來,過點家人團聚、朋友相聚的家常生活。這樣的時光,應當有家常的、親手做的、能慢活、樂活的食物相伴。

過去幾年來,曾多次被邀請做微波年菜的評審,但我都拒絕了,理由是有人平常省事要吃微波餐就罷了,但難得過年,怎能吃微波年菜呢?

至於過去幾年大大流行的飯店年菜,今年也較沉寂了。春節期間偶爾去飯店吃喝並非不好,但享受飯店並不意味著取代家傳年菜。年菜傳承著家庭的飲食文化,如果家家戶戶除夕餐桌上都吃昂貴的、一模一樣的鮑參翅肚,那才是年菜的悲哀。

今年買得起昂貴食材的人家可能少了許多,何不回頭反省看看奢華年代遺失了哪些珍貴的事物?家傳年菜正是我們應該重拾的傳統,今年,大家一起動手做家傳年菜吧!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2009/01/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