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二○○九年經濟成長率將是負二點九七個百分點,此一數字雖比許多外資機構估算得樂觀,但也足夠震驚國人———自台灣有經濟成長數據編列以來,這是最慘的景況;但其深具衝擊感的原因,是衰退來得太突然,幾乎無人料到美國金融市場的次貸危機,到後來居然擴張蔓延,間接重創了「幾乎沒犯任何錯」的台灣。

台灣是不是真的完全無辜呢?就看你從哪個角度看———

除了出口 沒有其他發展模式

從世界經濟衰退的源頭看,台灣並沒有參與「金錢遊戲」(像冰島),也沒有資產泡沫(像美國房地產),甚至也沒有巨額外債(像韓國),但結果卻受到如此重的懲罰(不少外資估計今年台灣經濟是東亞最差),實在不是一件公平的事。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你也可以說:是台灣自己選擇了這個懲罰,之所以會有眼前雪崩式的衰退,不過是歷史的必然、時間的偶然而已。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台灣以「出口」為中心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

根據主計處統計,出口占台灣經濟產值比重高達百分之六十五,今年經濟景況會如此糟,就是因為出口衰退幅度達到百分之二十,特別是美國市場的緊縮,使台灣接單商毫無應變空間。民國七十八年前後,台灣的服務業產值首度超越製造業,但這並不表示台灣經濟重心由出口轉向內需,新增加的服務業仍是出口產業的延伸,以中國作為新生產基地,再搭配著無微不至、細緻化分工的客戶服務,台灣製造業成功地開創了ODM第二春,然而,台灣創業家雖不斷深入由雨傘到NB的各項專精技術,但在模式選擇上,始終作的是「接單出口」,甚而我們可以這麼說:除了出口,台灣毫無發展其他模式的信心。

四十多年來,整個社會早已經習慣於、麻痺在「出口帶動成長」的公式化經濟想像裡:大學裡最紅的是電機系和國際企業系、社會中的意見領袖都是出口商人;每年造訪台灣的西方人士中,下單或洽公的商務客遠大於觀光客;而每當台幣匯率有波動,「貶值」論者一定占上風(因為企業主流和政治獻金提供者絕大多數都作出口)。相對地,台灣的生活場景卻是舉世少見的單調,製造業裡「重工作、輕生活」的本質,偏執地創造出「標準化」、「系統性」的內需產業:便利商店、美而美連鎖早餐、大賣場滿街跑,而個性商店屈指可數,在老外的想像裡,這島嶼根本就是一座巨型工廠。

擴大內需 產業轉型別再拖了

雖然近十年來,陸續有各項蛛絲馬跡顯示著台灣接單製造出口的比較優勢正快速流失,但由於這社會中精英們的知識都僅集中在出口、所有商業建置都依出口而配置,因而,除了來一場全部翻盤、崩解式的洗禮,又有哪一種力量能轉移這「出口至上」的典範?執政團隊期待以擴大政府支出來拉抬經濟,但這絕非治本的良方,看看政府採購法裡的「製造業思維」,就可知當政府作為一個超級大買家,其只問價格、毫無品質想像的操作型作業慣性,恐怕無助新生產力的創發,而只會延宕台灣產業轉型的時程。

什麼是台灣該走的路?一個蓬勃、吸引人的內需經濟市場,讓我們多花錢享受更好的生活;或者一種以「意義創造」為核心的出口新模式,如荷蘭「出口」建築師到世界各地設計綠建築、法國「出口」隨時間逝去而增值的紅葡萄酒(而華碩NB過了一季,就造成近百億的庫存跌價損失)都是;再或者,發展台灣成為一個誘人的島嶼,讓全世界都渴望來此消費(這是蓋賭場、辦F1賽車的新加坡正努力的目標)也成;再不然,政府讓自己變成最有質感的採購者,都可以幫上大忙———可惜的是,它好像從頭到尾都沒想過這件事。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主筆)

【2009/02/21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