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良心」桑塔格早年日記揭祕

以博學敢言贏得「美國良心」稱譽的學者作家蘇珊‧桑塔格儘管2004年底辭世,她的影響力仍持續發酵。桑塔格向來悍拒外界探問私隱,不料兒子大衛‧瑞夫(David Rieff)編輯母親1947至1963年的日記與筆記出版《重生》(Reborn)一書,將她最私密的文字大公開。那段時間是她高中畢業當天到成名作〈Camp札記〉問世前一年,一個知識分子的心智養成實錄;字裡行間是桑塔格尋找自我的真誠感受,讓人窺見她夢想與掙扎交纏的內心世界。

「母親如果在世,恐怕不想見到日記出版,她甚至會一把火燒了。」瑞夫編《重生》前猶豫再三,因為書中「許多事我寧願不知道也不要別人知道」。但桑塔格生前將所有手稿文件捐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他若不出書,別人也打主意,他寧願自己動手取回主控權。

桑塔格十二歲開始寫日記,第一篇寫狗的腐屍,十六歲就有「我想活在智識的氛圍中」感觸。日記之外,她死後留下近百冊筆記,整齊收在櫃子裡。對桑塔格,書寫就像呼吸,但她寫文章謹慎,熱狂的識見經過修飾才釋出。日記、筆記相形顯得雜亂,少見她書中的字斟句酌,但仍機鋒處處:我相信沒有實體化的神或來生;世上最珍貴的是忠於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誠實;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智識。

「和他人在一起,我不是我自己。但獨處時我就是了嗎?」桑塔格憎厭獨處,「因為獨處時我感覺老了十歲。和他人共處,我由他/她身上借來成人的地位與自信。」桑塔格自認寫日記更公開地表達自我,甚至「創造了自我」。

新書中最引發關注的是:桑塔格早年就發覺自己的同性戀性向,寫到與「H」的情感糾葛。1949年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桑塔格和女性友人Harriet Sohmers發生美妙的性經驗,讓她想放棄未來的學術生涯,擁抱真正的性與知識的自由:「每件事我都想做,任何地方我都能發現樂趣,並且到手。我重生了。」

桑塔格在舊金山擁抱同性戀次文化,日記除記載想買的書和愛聽的古典音樂,還搜羅同性戀酒吧店名和同志俚語辭彙。後來她轉到芝加哥大學就讀,有男性友人要她提防沉溺同性戀生活,「你想變正常,唯一的辦法是立刻打住」。

或許受此影響,1949年十一月她擔任教授菲利浦‧瑞夫(Philip Rieff)研究助理,認識不到兩星期,十二月二日她短短記下:「我和菲利浦‧瑞夫訂婚了。」兩人隔年一月閃電結婚。不到一年,不滿十八歲的桑塔格寫下:「我嫁給菲利浦,是由於徹底的自覺加上對走向自我毀滅想法的恐懼。」

婚後桑塔格搬家、生子,1951及1952年日記缺失不見,她似乎有憂鬱症,常常偏頭痛,對未來絕望,「發明婚姻的人是折磨人的天才」。她在日記裡給自己下命令:不談八卦、不要自我吹噓、別抱怨、常洗澡、多寫、少吃,「在婚姻中,我飽受失去自我的痛苦」。她和丈夫經常爭吵,「婚姻是銼鈍感覺的機制,只是重複又重複。爭吵變得毫無意義,沉默取代無言的憤怒後,又從頭來一遍。」

1957年桑塔格到英國牛津大學圓哲學大夢,動身前她寫下:「我的愛兒,原諒我。」她赴法國度假決定留在巴黎,又和柏克萊認識的「H」重逢,但戀情逐漸變調,桑塔格再度「重生」:「軟弱會傳染,強者該遠離弱者。」之後桑塔格和女性劇作家Maria Irene Fornes又發生新戀情,最終她徹底了悟:沒有愛的性一文不值。

1959年,桑塔格回美國定居曼哈頓,辦妥離婚獨力扶養幼子,日記滿是家事,「我到了另一邊,回不了頭了。」她雖然執教鞭當人師,最想做的還是作家:「寫作太美好,它製造出日後帶給他人樂趣的東西。」

【2009/03/0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