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評-荒唐!【本報訊】中國時報   

    * 2009-08-25    *       從中央到地方,領公家薪水的官員似乎總是與災民的心理有一層距離。中央大員救災慢,連續被痛批了半個月,這才有了感覺;沒想到,中央有感覺之後,換做地方政府反應慢。要不是林邊鄉公所大呼,「連便當錢都沒有,」大家還不知道:行政院十二日急撥賑災款項十億,屏東縣政府搞到昨〔廿四〕日中午才撥畢。慢,何止半拍而已!

     照正常,屏東縣政府也是「受災戶」,應該和災民喊得一樣大聲;遺憾的是,它偏偏老是狀況外。先前國軍動員,縣政府提出需求項目無法適應救災所用,讓軍方裝甲車無用武之地,重新換上橡皮艇,才得以進入林邊;沒想到,八八水災進入第三周,才赫然發現,十億急用經費竟然還沒發下,這是什麼效率?錢沒發下被抗議,還能說藍、說綠硬辯,這是什麼心態?

     政府官員辦事,講究公文流程,白紙黑字的每一件公文,都要建檔存查,避免生弊;這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林邊鄉公所水淹半樓高,電腦都泡進泥漿裡了,哪來的公文?林邊大半區域淤泥都還清不完,電腦報廢要公文,重置電腦要公文,等所有公文走完,颱風不知又要來幾個。就像災民為失蹤親友辦理若干手續時,公務員竟還要求「本人」辦理一般,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荒唐!

這是「災害重見」特別條例嗎【潘翰聲】中國時報

    * 2009-08-25      娜歐蜜.克萊恩《震撼主義》中文版發表會當晚,行政院才說尚有四百億元餘裕不須編列特別預算,但眾人仍對「災難資本主義」保持警覺。不到十天的時間,一千億元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草案就出爐,立法院立即決定召開臨時會將在本周迅速三讀立法,台灣版的震撼主義即將上映。

     美國前布希政府在卡崔娜風災初期,也是麻木不仁安逸於度假,但醒來之後,就趁機將公立學校大量外包,摧毀平民教育體系,同時拒絕災民重回國民住宅,欲將土地送給開發商,迄今極右派新自由主義仍稱頌重建帶來巨大商機。南亞海嘯則讓財團推土機開進泰國平民居住的美麗海岸,印尼與斯里蘭卡政府軍也順勢消滅了「叛軍」地盤。

     台灣也體現資本主義因地制宜的特殊經驗。先是大企業競相捐助藉機營造形象,鞏固政府效率不如市場的意識形態,繼而支持千億元特別預算拉抬經濟成長率。原本因諸多弊案而喊停的官股釋出,也以籌措政府重建財源而重上議程。土地銀行坐擁大批未依市價重估的不動產,卻準備用淨值跳樓大拍賣,其每年盈餘繳庫約八十億元,卻要用四百億元出售四成股權,根本是將國家資產賤售給財團,因兩次政黨輪替而洗牌的政商關係也將撮合新政商權力集團。

     簡陋的重建條例大意只有花錢與擴權,沒有災害真相的調查,更欠缺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的實質民主機制,遠不如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

     相較中國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包括過渡性安置、調查評估、規畫、實施、監督管理等程序,純就文字來看,台灣的重建條例更像是極權國家法律。尤其第十二條強制遷村毫無配套,台灣人權水準嚴重倒退並有違憲之虞,可預見政府或捧著大筆善款的民間團體,不論是簡陋的永久性組合屋或好意的國民住宅,都將斬斷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

     欲以「就災區安全堪虞或違法濫建之土地,劃定特定區域,限制居住或限期強制遷居、遷村」,不如民間治水聯盟所提落實水土保持法第十六條劃特定水土保持區。這次人禍的結構因素早晚會水落石出,即水保與水利等官僚的長期怠惰,及政客的貪圖選票,在重建條例第十三條竟將凍結區域計畫法、都市計劃法、國家公園法、環境影響評估法、水土保持法,竟讓最該負責的官僚的「機關會勘」擴權,把各項獨立委員會審查閹割三年,根本是「請鬼提藥單」。草率重建將製造更大的災害,變成「災害重見」特別條例。

     國民黨想散發千億遮羞費來卸責,消費災民急於重建家園的願望;民進黨卻附和支持更傳聞欲加碼到兩千億元,以「有執政經驗的在野黨」自詡的蔡英文再次令社會失望。過去水患治理及石門水庫整治特別預算,也是兩黨和原住民立委競相加碼到一千四百億元,如今不僅把錢丟到水裡、還把水弄髒,甚至可能是殺人幫凶。救災分秒必爭,臨時安置也需快馬加鞭,但永久重建更須要深思遠慮,萬萬不可急就章。     (作者為綠黨發言人)

司馬觀點:新的戰略選擇(江春男)

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莫拉克重創台灣,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馬政府對來自美日的援助態度遲疑,與對中國援助的積極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台美間剩柴米油鹽

馬英九致力於兩岸大和解,刻意冷淡對日關係,但與美國維持行禮如儀的正常關係,照樣要求軍售,但是內行人都知道,台美之間的熱情不再,只剩下柴米油鹽的生活問題,台美關係產生變化,但它像明星移情別戀,卻無法公開戀情,以免失去票房,這次水災讓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化開始浮出水面。

婉拒美援是國安會決定的,國安會不敢負責,把責任推給外交部。但蘇起卻對中國援助立即表示積極歡迎,這一冷一熱之間,透露了馬政府的戰略思維,已經向中國傾斜。但是怯於民意壓力,只能遮遮掩掩,匍匐前進。

美方派軍機大動作來台救災,這不是太平洋總部可以單獨主導的,正如中國的援助也以人道為名,但兩岸之間長期對立,外交、軍事互信不足,台灣社會對米格機降落台灣,仍有甚大抗拒。馬英九的國安會雖然已做了新的戰略選擇,卻讓美軍比中國更早登陸台灣,馬團隊只能私下向北京表示遺憾了。

調整思維不能私授
隨著國際客觀環境而調整戰略思維,各國莫不皆然,美中台三角關係發生變化,可能也是無法逆轉的,但是戰略改變,和兩岸密使不同,必須有強大民意為基礎,不可能私相授受或暗度陳倉。

國安會的危機處理能力,應列入災後究責的課題,其實,更重要的是,在美中之間,國安會已經做出新的戰略選擇,這一點,在國際戰略專家中,幾乎已有定論,可惜,台灣社會對此卻少有警覺,現在忙著救災,更無暇追究。

蘋論:天賜貪機      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民間捐助救災的和政府拿出的鉅額善款共一千多億元,至今沒有落實到需要的地區。這就是捐錢的人最擔心的事──被奸商貪官中飽私囊。

錢在各級官僚手中越久,越危險,層層過手剝削下來,災民能領到多少?

政府像無頭蒼蠅
災民對記者說,新聞報導國內外捐了很多錢,可是為什麼至今一毛沒看到?或者只領到很少的錢?如何統籌處理災款、如何以最大效益的方式用錢、如何監督、管理、控制、稽核善款的流向與用途,也考驗政府的能力。到今天為止,政府忙於救災,對錢和物資的管控還相當微弱,也是無能的表現。

救災緊急,講求效率,各地濫用重建與安置災民善款的情況一定很混亂。地方官員一向和黑金勾結互為表裡,一定趁此良機狠狠地互相圖利,反正政府像沒頭蒼蠅亂成一團,老天爺賞下的良機,此時不貪,更待何時?

蘋論:外交部說謊      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外交部長歐鴻鍊大前天沒出席友邦駐台使節團為水災舉辦的義賣會,非常失禮。外交部公開的說詞是部長有「不公開的公務行程」,在慘遭輿論修理後,昨天歐部長出現了,說是生病了,氣喘發作。我們納稅人要問,是誰說謊?總有一個人說謊吧。

若生病大可告假
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生病有什麼好隱瞞?就向國人請病假嘛,沒人會找碴。為什麼要騙人有「不公開的公務行程」呢?部長是皇上嗎?有病要保密,以免天下大亂,或奸人伺機篡位?以前蔣經國當總統中後期,糖尿病嚴重,還要打針力撐,接見國賓;不會對外賓宣稱有「不公開的公務行程」而缺席。

部長當然可以請病假,問題是外交部為什麼要騙人?(或者生病才是騙人?)應該是部長交代這麼說的。如果是,為什麼?這裡顯現的是一種官僚主義的態度:不能讓百姓知道我生病、耍神秘才能天威難測、做官的行程要保密,省得百姓好奇問東問西。

這下好了,以後任何部長搞失蹤,我們就會認為不是有見不得人的行程,就是生病了。前者讓人懷疑搞什麼鬼,後者讓人認為體弱多病,不宜做官。政府機構裡最神秘首推國防部,最官僚是外交部,最無能是交通部。從這件小事就看出來外交部有多官僚了。    

辣蘋果專欄:別再吵了(余艾苔)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災情嚴重的屏東林邊鄉到底有沒有拿到救災款項,這幾天從地方到中央,從藍到綠,各說各話吵翻天。老實講,政客在盤算什麼,老百姓不是笨蛋,只不過,一筆錢就吵成這樣,真讓人對未來的重建失去信心。能否行行好,別再吵了。
不想溝通只想吵架

林邊鄉長向中央告狀,「公所連便當錢都付不出來了!」國民黨中央痛批屏東縣長,「錢扣在你手裡幹嘛?」民進黨中央反駁,「造謠抹黑、政治鬥爭!」屏東縣長則指早就火速撥款了啊,鄉長再說:「公庫裡面完全沒有這筆錢嘛!」這樣你一言,我一句,煩不煩,還能做好事嗎?

要說彼此沒有黨派之爭,是在騙人,但至少有點修為含蓄點,不要搞得這麼赤裸裸。如果能稍稍摒除藍綠色彩,有沒有撥款,什麼時候撥款,幾通電話就可以講清楚,難道溝通這麼困難?如果真是這麼難,這是因為根本不想溝通,只想吵架。

重建的路很漫長,中央訂策略方針,要靠地方來執行,地方還有各鄉各鎮,彼此當然可以討論,但不應該吵架。全都來吵架,還能做好什麼事?真想看到這種全面皆輸的後果嗎?

我見我思-留來流去劉成愁【張景為】中國時報

    * 2009-08-25 *      從民調趨向到現實發展,馬英九總統為何還要非留住行政院長劉兆玄不可?這恐怕是當前除了救災重建至上之外,最令外界好奇的焦點了。過去表明退居二線的馬總統,這次卻衝到一線說「我負責」,既未替劉辯解,也未作其他說明。

     可能的理由推估如下:一是馬總統認為劉揆做得不錯;但這顯然與外界看法大相逕庭,而且當此民憤沸騰之際,此話根本說不出口。二是馬總統太過厚道,比起過去李登輝、陳水扁兩位前總統時代,不是總統與閣揆時生齟齬、猜忌內鬥,就是更迭迅速、玩弄權術,而馬總統有情有義,力挺到底;但這樣的代價與認知,同樣超乎正常政治人物正常的判斷。

     三是馬總統此時找不到合適的閣揆人選,或是要劉揆戴罪弭過,完成災後重建,所以才要劉揆硬撐下去。但李登輝當年連政敵都敢用為閣揆,如今國民黨優勢執政,馬又一統黨政,怎會不敢或不能找到接棒人選?還是此時根本無可用之人願意接此艱難重任?前述三項基本上屬於正常人的推斷,除非馬總統天縱英明,獨具常人之外的深謀遠慮,或是有難言之隱,那就不得而知了。

     這次大水災不僅重創台灣,最起碼還粉碎了兩個半「神話」。第一個是馬英九金剛不壞的神話,馬的個人即使仍保有清廉正直的「好人」形象,但他在能力展現、權力運用上所形塑出的「笨人」、「混人」印象,特別是他所引以為傲、號稱專業的執政團隊,在面對危機時的傲慢、遲鈍與怠惰,的確已將人們對道德的好人與政治的笨人的容忍底線,逼到了空前的臨界點;這恐怕是馬英九鞠了無數躬、道了無數歉也無法彌補的。第二個是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有執政能力的刻板神話。自認「武功高強」卻無感於江湖變化的劉兆玄所率領的「博士內閣」,在洪水與土石流的沖刷下,完全現了形、露了餡,這個難以抹滅的汙點,將使國民黨在日後的文宣與觀感上,再難理所當然地訴諸民意的認同。

     至於還苟延殘喘的那半個神話,則是一向自詡人才濟濟、經驗豐富的國民黨菁英們自己的信心。所謂還剩下半個,就看國民黨自己是能痛定思痛、振衰起敝?還是從此自欺欺人、一蹶不振?機會不是沒有,一是靠能與敏、二是靠勤與慎,若是兩者皆無,神仙也難救神話。事實上,當前所興起今不如昔的懷舊、返祖之風,相對來說應視為心理療癒的投射;畢竟不同的時空有相異的狀況與條件,空言「古墓奇兵」重出於今日亦無濟於事,只是對解決現實的逃避,更無視於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挑戰。

     很顯然地,劉兆玄儘管曾是個優秀的學者與大學校長,就算過去也曾是稱職的部長與副閣揆,但時移境轉,處於目前內外情勢,衡諸其今昔言行,他既已無能於民意潮流之變,又無法被民意所信賴、甚且居大位而百般受辱,可以預見情勢必將愈將靡爛,卻又非要強不能以為能,如此不信邪地與時間競賽,與民意對決,恐將難以收拾。

馬英九沒有良師諍友(黃光國)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八八水災過後,台大教授林火旺在電視台上嚴詞批判劉內閣在救災期間言行不當,並宣布辭去國策顧問,引起社會震撼。8月22日,在中天電視張啟楷主持的節目上,胡忠信公開要求我效法林火旺,立刻辭去國策顧問之職,我拒絕了。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馬政府上台以來,之所以會不斷出差錯,根本問題在於馬總統本人的性格。馬總統天資聰穎,本質並不壞,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活到50多歲,要改變性格幾乎是不可能之事。他還有兩年多的任期,我們既然無法叫他立即下台,那又該怎麼辦?

基於這樣的考量,針對他性格上的弱點,我擬出幾條原則,準備在他犯過錯時,便像老和尚念經那樣,在媒體上公開說明:這些原則為什麼可以補強他性格的弱點。暮鼓晨鐘,看他是聽也不聽?換句話說,我這個國策顧問雖是無給職,對馬總統卻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除非他找出理由將我免職,或者我自認為無法再發揮功能而自動請辭,否則我不但不會下台,而且還會像烏鴉一樣,在必要時候,不停地聒聒叫。

我要送給馬總統的第一條原則,是曾子所說的:「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途者亡」。意思是說,一個領導者能夠用能力比自己強的「師」,他可以稱「王」;他能用自己的「諫友」,他可以稱「霸」;如果他用的人都是只會附和自己的「從眾」,他所帶領的組織便可能達到覆亡的命運。

馬總統經常為人詬病的問題之一,是他身邊的政治幕僚圈子太小,且同質性太高。他們大多學有專精,獲有國外高級學位,並且跟馬總統性格相似,具有「溫、良、恭、儉、讓」的特性。在平常時候,他們或許可以跟馬總統「相濡以沫」,讓馬總統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可是一遇到緊急狀況,整個馬團隊的應變能力便左支右絀,漏洞百出,讓馬總統受到「無能」的苛刻指摘。

治國需有不同專才
因此,擴大政治幕僚的圈子,納入「良師」、「諫友」,實為馬總統的當務之急。然則,「良師」、「諫友」究竟身在何處?孔子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治理一個國家,需要有各種不同的專業人才。馬總統在台灣政壇上一路走來,身邊其實聚集了不少能人異士。問題是:馬總統對於跟他相左的不同意見,雖然常常把「謝謝指教」掛在嘴邊,必要時也會記下筆記,其實這些建議就如馬耳射東風,過後即忘。這樣的個性當然會讓他找不到「良師」、「諫友」。

遠的不談,就拿這次救災來說,八八水災發生之後,馬劉團隊受到最強烈的指摘就是「麻木不仁,反應慢半拍」。馬劉團隊最常用的辯解之詞,就是「資訊不足,誤判情勢」。這波指摘稍告平息之後,馬總統和劉院長都應當定下心來,平心靜氣地回想:水災發生後的這段期間,在您們必須作決策的關鍵時刻,您們的幕僚中誰對您作了什麼樣的建議?哪些建議讓您「誤判情勢」?哪些建議後來證明是對的?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處理八八水災的這段經歷,對馬總統而言,應當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經過這樣一次衝擊,馬總統祇要仔細回想這段歷史,其實不難發現:誰是會對他提出「逆耳忠言」的「良師」、「諫友」;誰又是專門附和他的「從眾」。人才難覓嗎?不見得。祇要馬總統認清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動心起念,仔細思索,他會發現:人才就在他的身邊!(作者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策顧問 )

「外交」宮廷文化的內幕(洪淑蓉)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外交部到底是在「拼外交」還是「拚命擋外交」?八八水災不僅彰顯馬政府「內政」救災能力的不足,婉拒外援與高官缺席國內友邦使節救災晚會,更凸顯「外交」團隊的腐儒。一再拒絕國際合作,宛如外交天兵的作法,不但延誤救災,苦了無辜災民,也讓我們對外交人員產生疑惑: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此時,應該是外交部重新檢討工作文化,重整衣冠,整頓宿風的時候了。

「外交官」顧名思義,原本就應是能言善道,擅長對外交涉,面面俱到的官員。然而為什麼現在的外交部工作氣氛,常被稱為「宮廷文化」呢?平素衣冠楚楚,處世彬彬有禮,開口為文咬文嚼字,「如果失去了務實,增加了粉飾」,太平時期則矣,逢烽火緊急任務,則格格不入,失去關鍵救命良機,害人害己。夏立言為婉拒外援風波下台,就是明顯事例。

缺席晚會搪塞詢問
就傳播的角度而言,民眾對公眾事務有知的權利,媒體也有發掘事實的義務,夏立言在婉拒外援事件被披露後,不在第一時間務實清楚的說明,讓媒體與大眾知悉,外交部在發文前,有透過國土安全辦公室主任諮詢消防署長意見。而只是強調婉拒外援是「有所本」與徵詢過「權責單位」,咬文嚼字的宮廷文化舉止,顯露無遺。最後在事實不明、一頭霧水的狀況下,譴責外交部的輿論如排山倒海而來,導致夏立言遞出辭呈,一肩扛下疏失責任,與其說他是政災的犧牲品,倒不如說他是外交部宮廷文化造就的勇夫。

外交部職掌政府對外溝通職責,然在各國使節團為救災舉辦的慈善晚會卻無高官蒞席。相對於馬英九月前造訪尼加拉瓜,尼國總統奧蒂嘉於機場接機與國宴兩度爽約缺席,馬英九對尼國缺乏對等官員接待,大為震怒,甚至於言明將撤回大使與停止援助案。尼國殷鑑不遠,外交折衝尚歷歷在目,歐部長在返國後,竟犯此「大小眼」的錯誤,且缺席案經媒體報導,不務實的公布行程,而仍然以外交部的宮廷字眼,以歐部長臨時有「不公開的公務行程」搪塞記者詢問。

外交部第一次發文婉拒外援,部長出國,次長負責,這次對代表各國政府的使節團就近聲援,儼然「第二次拒絕外援」,難道歐部長不知這些使節團是該等國家在台的窗口,難道要等到他們的總統學馬英九,嚴厲抗議,再來犧牲一位高官嗎?

其實,外交部也不盡然都是「天兵」,也有一些值得讚賞的「外交尖兵」,筆者在美國柏克萊大學研究期間,曾目睹當時舊金山的李姓處長,在碰到我國漁船被大陸漁工脅持來美,跳船登岸被捕後,竟指稱台籍船長與輪機長為蛇頭,導致我國民遭美國政府不分青紅皂白的扣船與扣留,僑情一片譁然。李處長在處處碰壁下,仍率員全面布局,突破外交障礙,終於成功營救人船。

此等尖兵與天兵的差別,在於「尖兵重務實,天兵重高貴」。風行草偃,歐部長或馬政府爾後的外交閣員,都應著眼於去除宮廷文化,推行「馬路英雄」的新思維與行動,我們的外交才有希望。我們要的是「務實穩健」救人的外交部,而不是「宮廷封建」害人的外交部。(作者為長榮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 )

救災如作戰 勝過實兵演訓【聯合報╱剛鐵軍/備役少將(台北市)】
   

2009.08.25 03:08 am  報載馬總統要求將救災列國軍任務之一,國民黨也將草擬「國軍救災條例草案」。其實國軍並不適合制定像解放軍所謂的「軍隊參加搶險救災任務條例」。

實因共軍有七大軍區,各個戰區、各軍種在編制裝備、敵情、地形、戰略方向不同下,而必律定之。反觀國軍局限於本身的監測能力及各作戰區山川兵要資訊,並無法擔負多元尺度國土監測任務;還是要由常設「災害防救署」,在災害前後掌握災區範圍、地貌、微氣候等資訊,下達正確決心指導國軍部隊投入救災。

不過國軍各級指揮官都需要有救災是本務、救災是一種訓練的認知。諸如:陸軍特戰部隊定點空機降赴山區救災,等同進行山地作戰;快速調動兵力救災,即是快速組織應急機動部隊完成緊急作戰任務。協助災區通訊,就像是組建大頻寬軍方專用指管網。另外,戰鬥工兵架橋,各式機具通過不良地形到達災區,海陸兩棲部隊快速挺進災區輸送災民,甚至還有美軍加入的聯盟救災行動整備等,都可實際體驗戰爭狀態(斷水斷電、通訊中斷、交通阻隔)的惡劣環境,達到消除實戰差異,並考驗兵力轉用、部隊長狀況判斷,所以一次部隊救災能勝過多次的實兵對抗演訓。

此次軍方在救災的指揮節度上備受批評,係所謂將善而生過者也,也顯示軍方未能體察孫臏兵法月戰篇曰:「間乎于地之間,莫貴于人」,希望軍方能從這次救災行動中記取教訓,但願朝野給予國軍帶罪立功的機會。【2009/08/25 聯合報】

聯合筆記/如何做遷村的功課【聯合報╱鄭朝陽】
   
2009.08.25 03:08 am  八八水災十足證明台灣已成為「氣候難民」高風險國家,即使用兩百年、四百年的洪水頻率建造防洪設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難掛保證。未來,「避災」是最佳防災觀念,也能節省救災資源,減少受災的苦難。

九二一大地震和賀伯、象神、納莉等颱風過後,「遷村」這熟悉口號常在耳邊響起,但十年來,我們做了什麼?

這幾天,馬總統多次強調「人不與天鬥,走避才是上策」;然而,他面對土石流警戒區的村落災民時,卻又得宣示要協助災民重建家園。此一矛盾,凸顯遷村的「知易行難」。

遷村茲事體大,基本功課一定要做。拿農委會公告的一千五百零三條土石流潛勢危險溪流為例,這些危險溪流分布十九個縣、六百多個村里,共一萬零五百戶,總設籍人口約三萬兩千人,常住兩萬八千人。人數其實沒外界想像中的多,卻是天災受害的高危險群。

這些村落政府老早掌握資料,也對溪流危險分級,更有座標、設有聯絡人。遺憾的是,卻欠缺居民的社經地位與遷離意願調查,缺乏資料,如何擬定遷村政策?

如果內政部和農委會合作,提供遷村的安居、就業誘因,並請社工人員以一戶兩千元的代價展開一萬多戶的到府訪查,花費不過兩千多萬,既能傾聽住民心聲、掌握遷村問題關鍵,還能進行防災宣導、促進就業,一舉多得。若能「棍棒」與「蘿蔔」並用策略,一邊提高限期搬遷的獎勵誘因,一邊著手畫定水土保持特定區,五年到十年內讓危險溪流附近人口減半應非難事。

長遠來看,遠離環境敏感區比災害前頻頻撤離疏散來得經濟、安全,既可節省上游觀測、整治和災後復建的高額多重投資,撤離與救援不及的悲劇也可望避免。【2009/08/25 聯合報】

《我家門前有大水》記錄拆遷悲歌【葉宜欣/台北報導】中國時報

    * 2009-08-25  *     中時電子報救災平台

    一九九八年,導演馬躍.比吼以記錄三鶯部落兒童生活的《天堂小孩》,拿下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推薦獎;十年後,他重回部落,當年的孩子都已成家、生子,房屋被拆的狀況卻毫無改變。總統馬英九救災時一句「災民不肯撤」,令他憤怒指出:「沒有文化轉換的政策,都是垃圾。」

     三鶯部落位於台北縣大漢溪畔,因處於行水區內,多年來政府數度以拆遷方式強制搬遷,但阿美族原住民對土地、族人的情感,讓他們堅持拆了又蓋。馬躍說,拍完《天堂小孩》後,一度與劇中主角阿偉、美華等人失聯,沒想到十年後,卻又在一場大規模拆遷中意外重逢。

     「我拍片成名,去國外參加影展,卻對他們一點幫助都沒有,再厲害的導演有什麼用?能解決事情嗎?」馬躍帶著當年的影片想放給如今已入伍、甚至為人父母的孩子看,卻因部落沒有電、沒有DVD播放機,去了三次才播放成功,「看完沒幾天,他們家的房子又被拆了。」

     這促成馬躍再度掌鏡拍起《我家門前有大水》。繼續記錄部落的第三代,向縣府抗爭、不願住進冷冰冰國宅的生活。

沒有執行力 那有成長率【本報訊】中國時報

    * 2009-08-25 *       最近多項經濟指標明顯上揚,全球經濟似乎逐漸走出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隨著國際景氣回溫,台灣的經濟逐漸走出谷底,主計處上周四調高台灣今年GDP成長率為負四.○四%,若莫拉克災後重建計畫順利執行,可能進一步調高為負三.七五%。不過,對官方這項樂觀預估,我們卻毫無喜悅,因為,重建之路迢迢,數以萬計家破人亡的災民,還不知道未來的家園在那裡。

     最近歐美主要國家的經濟指標陸續傳出捷報,例如,美國七月成屋銷售連續四個月增長,創下十年來最佳記錄;歐元區八月採購經理人指數意外勁揚;美、歐、日等國央行總裁上周五出席世界央行總裁年會時,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亞洲新興國家第二季的成長大幅超越歐美國家,更跌破許多經濟學家的眼鏡。

     最近《經濟學人》特別探討亞洲新興國家令人驚訝的「復甦」,認為亞洲新興國家復甦的腳步領先了歐美,可能與製造業景氣循環周期、亞洲各國政府大手筆財政振興方案、銀行體系相對受傷較輕微以及民間的高儲蓄率有關;未來更關鍵的是,亞洲各國的成長力道能否持久。

     全球景氣逐漸回溫之際,台灣卻因莫拉克颱風帶來百年來最大的豪雨,山崩與土石流使得山河變色,數十萬災民生計陷入絕境。因應莫拉克帶來的災害,行政院日前火速通過重建特別條例,編列一千億元重建經費,預計三年內完成重建。馬英九總統日前當面向風災後倖存的小林村民保證,在他任內一定會完成小林村的重建。

     這次莫拉克風災對於台灣經濟的衝擊究竟有多大?主計處評估,風災對經濟的衝擊並不大,龐大重建計畫將帶動各項需求,甚至還可能拉高經濟成長率。財經首長們亦樂觀預期,金融海嘯的衝擊已經過去了,台灣的經濟最快在第四季復甦。

     這次南台灣在莫拉克的摧殘下,已經滿目瘡痍。對災民而言,每次颱風來襲,生命財產均飽受威脅,農田、果園、魚塭全毀與家破人亡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這些都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所能呈現。災後重建如果能如馬總統所願迅速啟動,又能拉高經濟成長,那實在是太美好了。然而,災民們心中其實充滿疑慮,他們不知道無能的行政團隊,如何能迅速完成重建工作?

     事實上,這次南部觀光產業受到的衝擊,超乎外界的想像,數萬災民們失去生計,觀光產業的收入也泡湯。以最重要的觀光景點阿里山為例,森林鐵道不知何時才能通車,而高雄寶來溫泉區等觀光景點也遭土石淹沒,短期內難以修復。大自然反撲力量如此強烈,未來所有的遷村與重建絕對必須重新選址規畫並做好環境影響評估,這些工作都不可能在倉促之下完成。

     眾所周知,重建工作的成敗關鍵在於執行力,過去許多經驗卻是令人失望。十年前九二一的災後重建,許多山地部落遷村計畫一拖六、七年,災民被迫住在組合屋裡,不知歷經多少颱風與土石流的威脅;有些部落遷移到新址,竟也面臨土石流威脅。這回馬政府計畫在三年內完成重建工作,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政團隊,充分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沒有人知道何時才能真正完成。

     其實,馬政府在第一時間救災不力,早已讓國人失望透頂,未來依舊由同一批無法苦民所苦的官僚來執行重建工作,實在很難令人有樂觀的期待。

     在亞洲四小龍這一波復甦競賽中,主計處雖然上修台灣經濟成長率,不過台灣今年的表現仍不如南韓、香港,僅比新加坡好一點。面對國際激烈的競爭,加上國內的天災人禍不斷,我們根本沒有過度樂觀的本錢。

     這次莫拉克風災使得馬政府聲望跌入谷底,此時馬總統唯有拿出改革的魄力,展現超強的執行力,才能挽回民眾的信心。畢竟,一個不斷說抱歉,一個無能的政府團隊,即使投入再多的重建經費,恐怕也難以拉高台灣的經濟成長率。

熱門話題-協商 原住民不應缺席【希雅特.烏洛/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 中國時報

    * 2009-08-25 *      立法院將於廿五日速審《莫拉克颱風災害重建特別條例》,盡速立法是朝野共識,但依據過去經驗,更令人擔心基層執行與中央的立法思維仍存在龐大落差。

     此次亟待遷村的受災區域,大多位於原住民傳統領域。早期許多原住民部落,配合國家政策或考量當時社會環境下進行遷村,還有許多部落因受到迫害,而舉家遷徙到安全求生的處所,在困阨的時刻落腳現址,也與當地的土地建立起情感與緊密的互動,才得以發展屬於自己的文化習俗與生命意義。但在不當政策的主導開發下,外來財團官商勾結的濫用與破壞,卻要原住民承擔這份惡果的同時,還要面臨遷村滅族疑慮的恐懼,無疑對原住民族集體發展權是雪上加霜!

     依據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第十條:「原住民族不應被迫遷離他們的土地或領土」、以及聯合國《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九:「國家有特別義務保護原住民族、少數民族、農民、牧民和其他特別依靠土地、與土地關係特別密切的群體,使他們免受遷移。」過去國內外草率強制原住民遷村案例不勝枚舉,遠離了土地、破壞了族人間的聯結、撕裂否定了文化族群的集體性,都把原住民族推入無止盡的傷痛。

     筆者在此建議《莫拉克颱風災害重建特別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應納入原住民部落災民參與協商的機制,正如同《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第十八條指出:「原住民族有權參與任何影響他們權利的決策過程」,只有決策透明、公開參與的情況下,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選址,但才能確實保障原住民個人及集體的權益。

搶救原鄉文化 那瑪夏籲集中安置【林宏聰、朱芳瑤/綜合報導】中國時報

    * 2009-08-25 *      「土石流只是毀村,但政府不讓我們集中安置,可能整個村的文化都要滅了!」那瑪夏鄉南沙魯自治會代表李惠民說,到現在各級重建委員會議都沒請災民加入,災民強烈要求臨時收容或分配組合屋須採集中安置,才能延續原住民文化。

     立法院今日將召開臨時會審查「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草案」,原住民團體強烈質疑,重災區多數集中於原鄉部落,草案卻沒有原住民參與遷村決策的機制,包括原住民、環保、人權等民間團體,今日將前往立法院抗議,要求立院審慎把關這部涉及數萬災民家園如何重建的法案。

     南方部落重建聯盟昨天集合那瑪夏鄉、桃源鄉各自治會代表、社區文化發展協會及環保團體,向政府要求現階段同村集體安置,災後重建委員會納入災民代表,並催促盡快公布原居地及遷村可能地點的生活機能分析報告。

     總召集人阿布 表示,縣府人員在收容中心發問卷,沒說明清楚內容就要災民填寫,如此粗糙對待原住民災民,不知將來會推出多可笑的重建政策,行政院長劉兆玄還說制訂策略的層次不需要聽災民意見,實在很離譜。

堰塞湖將成台灣景觀(方儉)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最近一位大陸的朋友來電,關心台灣災情,同時也對無法看到阿里山美景而惋惜,不過他忽然提出可以來看「堰塞湖」,或許已成為台灣高山上的「千島湖」。

接到這電話有些哭笑不得,馬英九總統的無能已經天下盡知了,「堰塞湖」成為台灣觀光景點,倒是新聞。但仔細看了行政院在8月20日提出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我幾乎可以看到台灣將成為無數「堰塞湖」構成的「千湖島」!

依照《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的規定,一千億元是上限的一張空白支票,平均一位死難者的代價將近2億元,如何編列?如何使用?用到哪裡去?都沒有說明,不知道如何做的預算,但這預算不受《預算法》的相關規定限制。

逐條看下去,條文中都是「不受……之限制」,除了不受《預算法》之限制,也不受《銀行法》、《勞基法》、《就業保險法》、《勞工退休金條例》、《國有財產法》等法令限制外,另一方面,更突破了所有國土安全相關法規限制,包括《水利法》、《水土保持法》、《環境影響評估法》、土地管制、森林保護等相關法規。這為未來災區工程再演發成土石流、堰塞湖,開了一扇任意門。

草案竟不受法令限制
更糟糕的是草案中完全沒有對災區、災民的定義,未來如何認定也未說明,這樣讓開發工程單位,完全可以擴大解釋適用範圍。檢視莫拉克與八八水災之所以造成數百人死亡,都是因為不當的開發,沒有做好環評,違反森林、土地、水利、水土保持等相關法令,而造成數百個土石流、堰塞湖交織的死亡陷阱,獵殺無辜居民。

《災後重建條例》竟要大開方便之門,讓災區不再受法律保護,放任各種遷村、安置、道路、橋樑、疏濬等工程,免除評估、審議程序,讓台灣從高山到海濱,都因這個《重建條例》門戶洞開,讓一千億的「善款」成為開鑿無數堰塞湖的動力,其實這是「災難永續條例」。

反觀中國去年5月12日發生汶川大地震,中國國務院在6月8日發布《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80條條文中清楚交代「過渡性安置」、「調查評估」、「恢復重建規劃」、「恢復重建實施」、「資金籌集與政策扶持」、「監督管理」等各階段的分工與職責,條理清楚,而且內容中不斷強調環境保護、環境承載力、工程品質與公共安全,該做什麼的正面表列,而沒有讓救災成了破壞環境的任意門。在《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中,完全沒有調查評估、規劃、監督管理的階段,也沒有維護環境、生態與工程品質的要求,只要蓋了就好。

救災顯現了馬政府的無能,而災後重建,完全展現了一群野蠻人破壞台灣國土安全的能力,和一群禿鷹啃食國難財暴利的本質,鼓勵下一場更大的災難。(作者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

日本防災思維 可供借鑑(陳永峰)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防災及救災可以說是國家最古典的功能之一。同時,因為災害防救的特殊性,單靠市場機能幾乎不可能達到供需的平衡。在此意義下,災害防救政策可以說是公共政策中的公共政策,不分東西,不論左右,國家在這個領域裡一直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

災害防救政策和其他的政策領域相比,具有相當的特異性。首先,最突出的就在於它的「非日常性」。其次,則在於它的「複雜性」。「非日常性」使得災害防救政策的政策效果,難以實證;費用對效果的分析結果,也難有說服力。「複雜性」則是指災害防救政策涉及的行政機關及法令極為龐雜,法令的統合及各機關間的協調極為不易。例如,在日本,與防災、救災及災後重建相關的法令至少超過300種;業務相關的行政機關,單單中央政府就有29個。

日本和台灣一樣,地處颱風的必經路徑之上,自古以來,常有風災。1959年9月的伊勢灣颱風,造成日本愛知、三重兩縣5098人喪生,是戰後日本傷亡人數僅次於阪神大地震的自然災害。災後,日本政府有感於防災救災體制的不備,於1961年通過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希望藉由「災基法」的制定來整合中央各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部門的各種防災救難資源。

救災效率未如人意
但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日本防災救災體系依舊無法因應阪神大地震這種規模的災害。當時神戶市長說:「震度6乃至於7的直下型地震,發生機率是以幾千年、幾萬年作為單位。這種天災不管發生在哪裡,結果都差不多。如果以這種規模的災害作為防災標準,都市就成不了都市了。」

這是日本人特有美學,抵抗時不屈不撓,認輸時倒是放棄得乾乾淨淨。看似矛盾,其實統一。京都學派巨匠,和辻哲郎在他的名著《風土:人間學的考察》中,就用颱風來時猛烈卻又突發突滅的特性,點出日本人雙重性格。

經過了阪神大地震的痛擊之後,1995年,日本政府對「災害對策基本法」進行了全面性的修正。1997年,再對國家及地方層級的「防災基本計劃」同時進行檢討。新法中,除了對首相救災權限的強化,自衛隊派遣程序的簡化,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經意識到政府作為災害防救核心的極限,新的「防災基本計劃」已嘗試要將現地住民納入防災政策網絡的核心。這可以說是日本災害防救思想的一大轉變。

反觀台灣,近日來我們也正為颱風帶來的災難所苦,傷亡人數至今仍難統計,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家財產業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同時,因為救災效率未如人意,政府的威信也在數日之間跌落谷底。

災後第二周,在政治過程不明的情況下,總統府宣布,政府將在中央成立「災害防救署」,取代現有的消防署;以及在各縣市設立「災害防救局」,以求整合並補足現有的災害防救資源的不足。這樣的對症療法,不須要批評,不過也不值得讚賞。只是這種典型的官僚主導型政策思考,除了再分食掉我們一大筆血稅之外,什麼都不會改變。不過,我們仍然期待,以這次人民及土地的苦痛為契機,在台灣,「新中央地方關係」以及「住民型公共政策的構築」,可以在政治過程中開始被提起。(作者為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法學博士 )

人間異語:做農命苦 供不起孩子讀書(2009年08月25日蘋果日報)

Q:颱風一來,農作物全毀損,農民如何自處?

A:說起來很諷刺,風調雨順時,農產品價錢低,農民無法賺錢;但颱風一來,農民最歡喜,因為價格會翻漲,才有可能賺,只是這就變成幾家歡樂幾家愁。

我們屏東九如以產檸檬著名,這次莫拉克一來,九成檸檬田全變成爛泥田,好運沒被掃到的檸檬田就會大銷。檸檬要長到可以販售,至少得花1年8個月,加上照顧成本高,尤其現在環境污染,農作物病蟲害反而比以前更多,每個月至少噴1次農藥,就要花2千元,還要定期施肥、灌水、人工鋤草收割等,一根檸檬樹枝才長2斤多的檸檬,果農根本無法賺錢。尤其天災過後,檸檬表皮會受傷,所以即使沒被颱風掃到,也得靠運氣才能有好收成。

政府收購過剩產品
像我和先生每年做10個月收入30萬,扣掉成本,夫妻兩個1個月賺不到2萬元。莫拉克一來,我和先生不分晝夜24小時輪流去田裡看,望著辛苦耕種的農作物淹了,只能拜託老天保佑,可憐做工仔人。

我是繼承父母的田地繼續務農,自己的3個小孩,都是靠我阿兄、小弟幫忙出錢,才有學費讀完大學。憑我們夫妻倆,根本無能力供他們讀書。台灣農民真的很難生存,住在隔壁的好姊妹,種小黃瓜,成本下了8萬,莫拉克一吹全bye bye,她每天跑來跟我哭。南部農民幾乎都是帶著怨嘆在生活,真的是欲哭無淚。

Q:台灣農業始終無法回春,是天災還是人禍?

A:我們這邊就有個檸檬大盤商向台糖租50甲農地,然後分租給其他農民種植,遇到颱風天災,大盤就以50甲地向農委會申請補助金,可是這筆龐大補助金額全入他一人口袋,租地農民一毛未取,而每回收成,大盤還會抽取佣金;要不然就是將檸檬壓縮成汁收藏,等風災後,市場短缺、價錢飆高再釋出,這完全是爽到生意人,艱苦了農民。

政府常對不識字的農民開空頭支票,很少主動了解農民。就像農產品過剩問題每年都會出現,最心痛的就是農民。我最希望政府對農產品有個完善配套,由政府擬定收購方式,這對辛苦的農民才有保障;台灣不能沒有農業,否則台灣人吃什麼?

訂公定價保障農民
像我看到政府自作主張的推動一些政策,常會氣到哭,馬政府只有選舉時才會下鄉,想到台灣還有中、南部。就算他要簽ECFA,也要先站在農民的立場想,不是每次損害,就補助幾千元打發農民,連塞牙縫都不夠!

像農委會宣導推銷的就是蓮霧、木瓜固定那幾樣,其他農民還是自生自滅,其實最嚴重還是銷售問題。種田人不管價格貴或便宜,只要有個公定價,保證農民不虧損就夠了,銷售問題應該由政府機構去負擔,否則選政府做什麼,沒用嘛!農民求的不多,只求三餐溫飽。(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

馬,寶寶,一隻雞!    by 綠點    (2009/08/25 00:15)

加拿大人怎麼擋水的? 看一下!
今天(8月23日) 傍晚,公共電視台播出與Benoit Mandelbrot的碎行幾何 (fractal geometry) 有關的《Hunting the Hidden Dimension (搜索隱匿的維度) 》(註一) 。這部影片共分五部分,第五部分播放一隊美國科學家到南美哥斯達黎加某一雨林保護區,利用碎形幾何,實地研究該雨林區可以為人類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他們經過許可,鋸斷一棵垂死的樹木。他們藉由測量一片樹葉可以含蓄的二氧化碳,估算該片樹葉所處的樹枝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再來,估算該棵樹木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然後,估算周遭樹木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最後,估算整座雨林區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這種估算整座雨林區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的理論基礎就是碎形幾何。周遭樹木的幾何形態是整座雨林區的縮影--自我相似結構 (self-similar structure) ,這棵樹的幾何形態是周遭樹木的縮影,這根樹枝的幾何形態是這棵樹木的縮影。因此,只要測量一片樹葉可以含蓄的二氧化碳,再測量此雨林區與各級縮影的大小,就可以估算整座雨林區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除了上述的由樹林到樹支呈現自我相似結構以外,碎形幾何研究對象的自我相似結構到處可見,例如,雪片、結晶體、閃電、河道、菜花、血管、山脈。手機的天線則是利用碎形幾何設計的,體積小、接收訊號強;服裝設計師也設計各種碎形幾何圖像。

今年的八八水災為虐南台灣,造成眾多人命與財務損失。造成重大災害,除了雨量,人的因素也不少。

災害發生時,馬寶寶正在官邸度週末;災害發生後,馬寶寶一方面不發佈緊急命令與拒絕外援,另一方面由望雨泥興嘆興起下水游泳。難怪引起全民公憤,直指馬寶寶既冷血又無能;美聯社就報導:「愈來愈多人瞭解政府不是冷血 (indifferent) 對待莫拉克受難者的安危,就是無能 (incapable) 對他們提供救援。」(註二)。

可是,馬寶寶卻板起臉孔,直指他們沒有準備好,才橫遭不幸。為甚麼馬寶寶和他們互相指責?

還是CNN的主播學過碎形幾何,他一語道破說,這個人 (This man) 為自己辯解。

根據碎形幾何,馬寶寶是他們的縮影,他們是馬寶寶的放大;馬寶寶指責他們沒有準備好,就是指責他自己沒有準備好;他們指責馬寶寶既冷血又無能,就是指責他們自己既冷血又無能。

惡言「沒有準備好」加「既冷血又無能」,就是在「品德、品質、品味」上是「三品 (三級)」之徒。既然大家都是咯咯叫的「三品」雞,這隻雞何必自誇「溫、良、恭、儉、讓」,又何必向眾雞雞強推「三品」,厚顏無恥地以鶴自居,聳立在眾雞雞之上?

因此,不論是救救台灣發起的「相約919,罷免馬英九『救一救』台灣!」 (註三) ,還是莊嚴發出的「倒馬檄文--相約九月九,我們再聚首!」 (註四) ,目的都很單純,都是要馬寶寶認命自己只是一隻雞,要咯咯叫,頭就低點。

註一:http://www.pbs.org/wgbh/nova/fractals/program.html
註二:http://news.yahoo.com/s/ap/20090822/ap_on_re_as/as_asia_storm
註三: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09/200908190043151501.htm
註四:http://www.nownews.com/2009/08/24/142-2495700.htm

(●作者綠點,現居美國德州奧斯汀,大畢,服務業。簡介表示,他是永遠的「臺毒」,也強調最大最臭最硬的石頭是中國。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


八八水患中「數位公民」的動人演出【聯合報╱社論】
   

2009.08.25 03:08 am     在八八水災重創台灣的萬般慌亂中,台灣網路大軍自發性的串聯、整合,提供即時、動態的災情資訊,稍解全民在災難混亂中的集體焦慮感。他們駕馭網路的數位能力,遠遠超出號稱e化的政府;甚至受邀進駐中央及部分縣市的災害應變中心,協助架設資訊平台。這群「電子數位公民」的精彩表現,堪稱這次風災悲情中令人感動的新力量。

在莫拉克豪雨成災後,中樞失能,沒人知道政府在做什麼、災情如何、需求若干,故而受災者焦慮,旁觀者心痛。幸好,我們還有網路。網友立即動員,網路上快速出現各種災情整合通報的網站。

這些工具多半是由舊政府時代走來的高官不熟悉的:包括以推特(twitter)為基礎架構的「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以google map為底加上各方通報以標示各地災情的「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整理噗浪(Plurk)資訊的「莫拉克颱風災情支援」,媒合各式資源與人力供需。其中,由多位著名部落客組成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進駐官方災變中心支援,並於日前結束任務,彌補救災體系中失落的環節,為網路公民力量的展現做了示範。

回顧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當時的數位環境與今日有天壤之別。那時google才草創一年,Youtube不存在,既沒有facebook,也沒有推特、噗浪。媒體攝影機到不了的災區,幾乎被社會遺忘。如今,行動上網隨處可見,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拍照、收發訊息,人人都是公民記者;微網誌和社交媒體的凝聚力,在重大社會事件中,頃刻間轉化成網民集體任務的動員令。

在八八水災中,原住民部落受災範園廣袤,加上路斷泥阻,傳統媒體派出的報導人力,早已無法有效覆蓋(cover)所有受災區域,造成許多資訊死角。但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網路可以;許多「災」民記者為受難部落建立各別圖像。

救災好比作戰,充足而即時的資訊是救災決策的依據,更是降低社會集體焦慮的重要工具;但在提供即時、動態資訊的任務上,政府似已棄守。難怪網友感嘆:「好險我們活在Web 2.0時代裡」,因為無法趕回老家的人民,「可以直接從網友的串聯與回報,看看家裡附近的水退了沒」;然後,在睡覺前再望一眼「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期待地圖上那些標在各災點的小圖像,代表緊急的驚嘆號、物資缺乏的紅色「餓」字,能在天亮之後消失。

當然,我們無意誇大網路效能成萬能工具。在匿名的網路世界裡,本就有極端意見容易被放大,謠言一再複製、流傳的負面特性;網路也常是白目網友的「秀場」。

但是,當社會危機觸動網民的同理心,只要有人在正確的方向上,以專業技術引導網路資訊的流向,將是一股無法忽視的新動能。噗友、推友不只是利用網路道早安、發牢騷的旁觀者,也可以是以資訊專長投入重建的資訊志工,並且形成公共論壇,不斷接力挖掘災難真相,和政治勢力相抗衡。

在災後口水戰中,網路世代不會滿足於政府傳統式的單向說明、辯解,例如小林滅村元兇是否為越域引水已成網路上各方高手引據論戰的專業戰場。當緊急救援結束,「監督施政、要求負責」將是下階段的數位公民不容放棄的任務,並不惜「下線,展開行動」。去年韓國青年反對美國牛肉進口,網路論壇上彈劾李明博的連署,一周內竟有一百卅萬人響應,成千上萬青年走上首爾街頭的「狂牛震撼」,足為馬英九借鏡。

執政者必須體認,在推特、噗浪盛行的時代,e世代公民有「立即對話、立即回應」的需求和焦慮;但宣稱要「在網路海灘上,築起對話營火」的治國者仍依著上世紀的節拍行事,離微網誌時代數位公民的政治期待,還差得很遠,很遠。【2009/08/25 聯合報】

預算「無上限」?【聯合報╱黑白集】
   
2009.08.25 03:08 am      立法院臨時會今天開始開,審查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基本上是為通過重建預算。萬事莫如救災急,重建預算,原則上誰都不想擋,也不該擋。不過,行政院版本的特別預算已編出一千億,結果民進黨喊出兩千億起跳,並且「無上限」。

預算「無上限」這句話,真是說來容易,好像印鈔機開關打開就好了。在野黨這種時候說這種話,向災民示好也就罷了,是在吃納稅人的豆腐嗎?

災後重建千頭萬緒,是極其複雜的工作。這次水災之前,劉兆玄院長就曾為斷橋工程進度而發過脾氣;災變後,各界又建議慎思國土規畫。換言之,重建不能急就章,不管是橋梁道路學校,絕不能落入「塌了再建,遇天災再塌」的結局。這樣的思考下,重建的規模必然可觀,所以更應該步步為營。如果竟加上一個「無上限」的預算,會發展出什麼局面?

十年前九二一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災後結合民間捐款成立的「震災重建基金會」,掌握一百三十多億元捐款金額,第二任執行長謝志誠清查基金會所核撥的計畫案,曾以「看得頭皮發麻」形容他對其中浪費、無效率花費的感受。災後一周年、兩周年的檢討,挖掘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包括地方重建工程為黑白兩道同時綁標,各類專戶捐款流向不明,且至納莉颱風時又重現了各種房舍倒塌及土石流的悲劇。

當年的經驗值得借鑑,現在卻又跑出來空喊「預算無上限」口號的在野黨。此時此刻,應藍綠同心重建台灣,不要以重建之名譁眾取寵,不要玩政治角力。【2009/08/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