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31 19:15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近年來「部落格」 (Blog) 大行其道,很多科學家和作家早就知道寫下個人的經歷、想法和感受有治病效果。然而,這種寫作的好處遠不止紓緩精神壓力那麼簡單。

新的研究發現,自我表達式寫作對人生理上益處多多,例如能改善記憶和睡眠,增強免疫細胞活力,減少愛滋病患者體內的病毒水平,甚至加速手術後的恢復等等。

《腫瘤學家》雜誌 2008 年 2 月期刊載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在治療前夕進行自我表達式寫作的癌症病人,與對照組相比,無論精神上還是生理上的感覺都好很多。研究人員現在正試圖找出上述現象的神經學作用機制。

哈佛大學和麻省公共醫院神經學家愛麗絲‧弗萊赫蒂指出,關於痛苦的安慰劑理論是探索博客醫療作用的一個窗口。人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有一系列與痛苦相關聯的社會行為,例如向他人傾訴,就是一種用來獲得解脫的安慰劑。她說,寫部落格發泄可能起到類似的作用。

弗萊赫蒂還從病態表達的角度進行探索。例如,患躁狂症的人常常講個不停,她認為,這是因為病人大腦中的邊緣系統出了問題,令他們總是想與人交流。邊緣系統主要位於中腦,控制人的欲望,包括飲食、性、奢好、解決問題等。寫部落格背後明顯有欲望在起作用,因為許多喜歡寫部落格的人都感到有種力量在強迫他們寫。

此外,寫部落格還可能觸發多巴明的釋放,它的作用類似與能使人產生想玩音樂、跑步和欣賞藝術品等念頭的大腦生化物質。香港《大公報》報導,人腦中沒有專司書寫的區域,但主管語言的大腦前葉和顳葉也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例如,左顳葉沃尼克區受損可引起多語症和喪失語言理解能力。患有沃尼克失語症的人除了胡言亂語外還常常不停地寫。根據這些線索,弗萊赫蒂猜測,寫部落格的衝動可能來自上述兩個區域中的某些活動。

研究人員對寫作醫療作用的神經生理學機制目前還只能停留在猜想階段。用腦成像技術對比書寫前後腦部活動差異的實驗沒有帶來什麼成果,主要因為有關活動位於大腦深層,難以探測。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家詹姆士‧賓尼貝克不久前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書寫前後和過程中腦部活動的差別,不過他自己及其他人對此都持謹慎態度,因為這些結果難以重複和量化。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寫作能激活一系列神經通道,多名研究人員正致力於揭示箇中奧秘。

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和神經學家里查德‧蘭恩運用大腦成像技術,從神經解剖學的角度研究人類情緒及其表達,希望由此打開缺口。《腫瘤學家》研究報告所涉項目主要科學家南茜‧摩根準備進行更大規模的社區和臨床表達式寫作試驗。賓尼貝克則繼續探索表達式寫作與生理變化之間的聯繫,比如作為健康一環的睡眠改善。他說:「我覺得睡眠是最有希望的方向之一。」

無論道理何在,在對抗癌症和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中,越來越多人進入博客天地尋找並且能夠找到慰藉。摩根說:「寫部落格毫無疑問能帶來同表達式寫作相類似的益處。」她希望將寫作整合進癌症患者輔助性治療程序中。在臨床方面,隨著醫護人員開始認識到部落格的醫療作用,多家醫院在他們的網頁上設立了病人部落格專欄。

摩根指出,與病床日記相比,寫部落格益處更多,它把「病人聯繫起來,互相見證各人的表達,開始建立起一個社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