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籟論辨月刊 2009/10/06 
 舞台上的流行之王究竟是漂白膚色的戀童怪物,還是飽受折磨的慈愛之人?法律賦予我們對名人說長道短的權利,是否就表示他們理應被殘忍對待? 
 
 
2009年6月25日,曾引領八〇年代流行樂風潮的前任超級巨星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離奇驟逝。

流行巨星死於麻醉藥物,或許已經不是第一樁。但像麥可這樣備受爭議、評價兩極的人物,恐怕並不多見。就謠言描繪出的形象看來,他踩在名利雙收跟身敗名裂的臨界點上,行為介乎理智與瘋狂之間。

奇異、混淆與矛盾是麥可給人最強烈的印象,他熱心慈善,捐款數量多到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尤其關心青少年和兒童福祉;但同時,他卻也被指控猥褻男童,儘管最後罪名每一項都沒有成立,但許多人都深信他是個逍遙法外的戀童癖者。

他平常舉止謙和,很少像其他美國明星一樣,動輒對跟拍的媒體記者發脾氣;但似乎沒人欣賞這點。2002年麥可在記者包圍下,從陽台上展示他懷抱裡初生的小兒子後,這個舉動被電視媒體一再慢動作重播,引起了輿論撻伐,懷疑他精神異常,不顧嬰兒死活。

日益變白近乎透明的皮膚,跟疑似因為整形過度而變形塌陷的鼻子,在某些人眼中,也變成麥可「忘本」、厭棄自己黑人身分的證明。儘管他不只一次強調,自己的皮膚是因為一種叫做「白斑症」(Vitiligo)的皮膚病而由黑轉白,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他是個數典忘祖的騙子,對這說法完全不買帳。

麥可的故事永遠不會只有一個版本。按照上述部分版本的組合,麥可是一個「性喜猥褻男童」、「想漂白當白人」、「精神異常地搖晃嬰兒」的瘋癲怪物。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圖像拼湊成「愛護兒童蒙受不白之冤」、「不幸罹患特殊疾病」、「想向眾人炫耀自己的寶貝兒子」的慈愛之人。

無人相信的自白
 
紐約百老匯某位街頭畫家在地上描繪出麥可的頭像。在他筆下麥可仍保留大部分的黑人特色:一頭捲髮,黑皮膚,寬鼻梁。(攝影/Ed Yourdon)
 
麥可承認他整過兩次鼻子、一次下巴。他辯解說,鼻子之所以動刀,是因為成年後遇到意外被撞斷,不得不整形修復的結果。這究竟是真是假沒人知道。寬扁的鼻子是非裔族群的特徵之一,因此麥可整形鼻子很容易地就被聯想成是對自己黑人血緣的否定。

更糟的是,從專輯《戰慄》(Thriller)推出以後,他的皮膚還開始變白了。謠言始終堅持,他進行了一種特殊的美容手術,讓皮膚的黑色素消失。關於這點麥可表示,他因為得了「白斑症」,臉上會有難看的白斑,還會持續擴大,不得不用化妝遮掩。他很樂意當個黑人,但他生病了。

過去的照片顯示,麥可的確是生病而從不均勻的白色斑點開始慢慢蔓延到全身,而逐漸變白的,也有許多皮膚科的醫學報告支持這一點。麥可也不是唯一一個得到此病的名人,美國著名的黑人主播湯瑪斯李 (Thomas Lee)也是此病的受害者,他寫了一本書《由黑變白》(Becoming White)吐露心路歷程。回憶起自己一開始也是從左手手掌開始出現白斑,他說:

「這讓我想到有個白斑症名人病友,以及何以他總是戴著手套。」

奇怪的是,包括麥可合作過的對象在內,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麥可有白斑症。儘管麥可好幾次公開宣示,他的族群認同毫無疑問是黑人,也支持黑人運動,但有些人還是覺得他是在說謊。

什麼才是真相?

暫且拋開黑白問題不管,無論如何,從五歲開始走唱的生涯都是麥可一生的陰影。他承認自己喜歡跟孩子一起睡覺。這也正是寄居麥可夢幻莊園中的兩名男童父母指控他性侵害的理由。根據麥可的說法,孩子們都喜歡他,想整天跟他在一起;只要孩子的父母同意,就可以在他的寢室過夜。他認為這事情非常單純,「與性毫無關連」。

但顯然有幾位孩童的父母不這麼想。1993年,一位十三歲男童的父親指控麥可猥褻兒童,這名男童來自貧困家庭,長期受到麥可資助,也曾借宿夢幻莊園;最後案子以和解收場。不過到了2003年,另一個男童的母親也對麥可提起告訴。

2005年,男童的母親敗訴確定。雖然陪審團傾向於相信麥可的清白,但美國大眾並不這樣認為。因為第一次案件庭外和解之故,很多人認為麥可的確做了壞事,只是狡猾地用金錢來免去刑罰之苦。即使第二次官司勝訴,也幾乎無法扭轉這樣的負面觀感。

另一樁令人懷疑麥可虐待兒童的「搖嬰兒」事件,發生於2002年。從電視畫面上看起來,麥可在度假下榻旅館的陽台上,向底下跟拍的媒體展示自己的新生嬰兒——

看起來有點像迪士尼卡通《獅子王》裡,老獅王在懸崖上向子民炫示小獅子辛巴那段。媒體把這段影片慢動作播放,旁白加註麥可的行為是多麼危險、多麼不當,「他居然讓嬰兒懸空,置之於險境!」麥可的負面新聞從此又增添一樁,無論他多麼想展現自己充滿愛的一面,到最後注定都會弄巧成拙。

麥可因此產生出兩種令人困惑的形象:他有時候看起來是流言中妖異猖狂的巨人,但有時又像是一個天真柔弱的孩子。正如同他經常用輕柔的聲音吐出口頭禪「I love you」,對記者、對歌迷、對螢光幕前的每一個人。

但大家可能都曾懷疑,這個與眾不同的超級巨星,是否真的內心充滿愛?他是否在說謊?而究竟哪一個版本的謠言訴說的才是真正的他?這些問題可能都將隨著麥可的下葬而入土。很快的,另一個妖異的巨人即將在謠言中被樹立,伴隨著懷疑的聲音,直到再度倒下為止。

死亡才能推翻的殘忍對待

 
我們瘋狂崇拜麥可,又用八卦盡情折磨他,使得一代巨星成為大眾各種慾望的投射點。圖為國外的麥可紀念快閃活動。(攝影/Joel Espinosa)
 
既然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終止謠言,這與人類的本性相始終,現代法律遂賦予我們有限度地傷害名人的權利。根據美國法律,「自願性名人」(自願成為公眾人物的人,包括政治人物、明星、運動員等等)無法主張跟一般人一般多的隱私權,因為他們從自己的曝光之中獲得實質的利益——你可不能只要「好的」曝光。這就是狗仔隊可以把明星的出醜照大大方方登在報刊上的原因,法律允許他們如此。

如果我們相信法律是來自人民的某種共識的話,那法律對名人謠言的寬容,是否表示我們「容許某種殘忍」?是否表示我們認為某些人「理應被殘忍對待」?

而這種被默許的殘忍,可能只有死亡能夠推翻。當每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肆意批評某個名人時,不僅是在實踐自己的言論自由,同時也在彼此確認自己抱持的價值觀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這似乎可以使我們覺得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而且好像更有參與感一些。歌手陳昇曾在《我愛美麗的寶島》中寫道:

「如果我不能夠懷疑皇后的貞操,那麼我要一個皇后的樂趣是什麼?」

同樣的,被懷疑跟嘲笑,恐怕也是麥可或其他所有公眾人物存在的主要價值之一。奇怪的是,人只要變成名人,好像在大眾的想像中就失去了共通的人性,變成了無法將心比心的對象。

於是,我們好像急切地想要瞭解謠言的主角(不然你幹嘛對他的生活這麼好奇呢),又好像完全不想瞭解他,只想把他幻化成為邊緣、畸形的怪物。最後,且讓我引用麥可的一首歌作結:

Can't You See . . .?

You're Just Another Part of Me .

看不出來嗎…?

你就是另一部分的我。

真實往往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

而我們與自己意圖評斷的人,

同為血肉之軀,本質上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