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中國農民調查之小崗村的故事》、《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發言權出版社出版)


《中國農民調查之小崗村的故事》書封。
(發言權出版社/提供)
「小 崗村的故事」和「等待判決」,是作者陳桂棣、春桃繼中國農民調查的另二本力作,也就是《中國農民調查》第二、第三部曲。作者以調查報告、現場寫實的方式呈 現中國的三農問題,把近代中國社會歷經政經變動的農村、農民、農業的變遷,用筆將現場圖像傳真給外在的讀者。在中國高壓統治的政治氣候,改變並不是人人可 以想像和實踐,但歷代的歷史變革,也常和農民有關;只因農民來自土地、來自底層,為了存活,改變求生則是本能。

小崗村故事的十八條好漢,企圖以私有化、個人化的的農業生產,取代生產效率有限的集體農場,正是觸及統治者最敏感的意識型態,也是統治者賴以駕馭一切的政 治鋼索。撼動和反叛,與其說是革命,倒不如說是為了求生。只是十八位農民的生存,緊繫著九億農民的生命,他們撼動時代的生存遊戲,很單純的想擁有可以餬口 的糧食和蔽體的衣服,亦即最基本的生存所需和最基本的尊嚴。但,最基本的生存所需和最基本的尊嚴,卻必須以生命為賭注。

對於農民的未來,作者更在意的是:中國九億農民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與富足,中國就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國家,這一切是不會因為載人飛船上天或是拿到一百面奧運金牌所能改變的。

但作者又無法脫離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情懷,「我們所以寫《中國農民調查》,完全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甚至可以說,是對執政黨的信賴與期待。」

「等 待判決」中,白廟鎮的農民,因為無法忍受地方官僚的欺凌,而進京上訪,甚至到北京跪旗請願,結果導致地方官僚的暴力相待;當然更戲劇性的是地方官僚系統對 揭發此事作者的反擊,也顯出中國共產黨官僚系統既得利益體的穩定結構。與其說人民在等待判決,倒不如說人民也在等待國家的恩寵。

但三農最基本生存的所需和尊嚴,卻是最弱勢族群的象徵。每個時代都有,也存在於現今的許多角落,包括台灣。

當今三農問題,以中國和印度以及中南美洲的鄉村社會最為嚴重,非洲的糧荒和飢餓的嚴重性,更是迫切。也就是縱然有綠色革命的技術革新,但因政治的複雜,環境資源的惡化,仍使得農民的生存幾乎變成全球性的、階級性的問題。

《中國農民調查》三部曲的「小崗村的故事」,因生產不足無飯可吃,而需以「鳳陽花鼓」乞討;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挑戰毛澤東的大鍋飯,而走修正的社會主義,亦即「包產到戶」的資本主義生產。

原本是一條求生存的基本路線,但因糧食的生產為國家所監控,所生產的糧食須透過國家分配時,則糧食就不是農民所能擁有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但中國近年,也從馬列教條走向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

自由化、經濟發展的思潮勢必會改變「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面貌,如同台灣的農村發展變遷,由農業轉型為輕工業、重工業,當然也可能出現農村凋蔽。而當中國的人民因消費所得增加,致使購買力增加時,誰將是中國未來的大農場?

而當中國漸往資本主義、自由貿易開放時,中國九億農民的未來,包括農村的變遷及糧食的生產和因開放後所導致的環境生態變化,相信都是值得關注的。

農業就像陽光,是人類的古老行業,也是人類生存的必需。特別在自然資源日益破壞和短缺,極端氣候來臨,人口還在增加中,如何維護三農存活的環境,以利糧食的生產,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的議題。

20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強調二氧化碳和生物多樣性是公共財;同樣的為人類存活而努力的農民也應被視為人類存活的公共財,而該受到應有的尊重。讓農民擁有自信與光榮,是全球社會應有的體認;相信這也是《中國農民調查》所期待的,讓農民真正的解放與富足。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1/1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