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綁架本能的世界——影響所有決定的「超常刺激」理論
作者:黛笛兒.芭瑞特
譯者:陳雅雲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24日
內容介紹:

童顏巨乳超吸睛,女神卡卡驚世駭俗,洋芋片吃了停不下來……

這些現象,其實是你我的本能被綁架了!

比自然事物誇張好幾倍的東西,稱為「超常刺激」,

不但讓本能過度反應,還威脅著你我的健康、財富和人際關係!

人類常常忘記自己也是本能的動物。

食欲、性欲、領域性、社會性的本能……幫助我們代代繁衍,但是現代社會中充斥著各種人為的事物,正以誇大形式刺激著本能:從色情文學到廣告模特兒,從整形手術到化妝品、從糖果速食到3D電影,都是在擴大自然的訊號,讓人們情不自禁地迷戀、上癮。

種種「超常刺激」氾濫的結果,使我們成了蒐集卡哇依商品、嗜吃速食零嘴、沉迷電視和網路的現代人。我們從未警覺,商家利用超常刺激吸引消費,媒體利用超常刺激吸引瀏覽,政府利用超常刺激左右民意……爆紅熱賣的商品背後,往往就有「超常刺激」的存在!

了解超常刺激的作用,以及本能被綁架的後果,你將可以重新選擇,是甘心被牽著鼻子走,還是為自己做出更聰明的決定。

新書內容搶先看:

第四章 過度可愛

大多數人不會試圖分析「可愛」,因為可愛就跟色情一樣,一看就知道。然而,只要透過些許檢視,就可以輕易把可愛量化。試想一些你覺得可愛的東西:小狗、小貓、卡通人物或自己的小孩等等。「可愛」是與年輕相關的迷人魅力,一般人覺得「可愛」的東西,必定具備許多年輕的特質。

多數物種的幼子,除了軀體嬌小之外,還會有大得不成比例的頭和眼睛,以及小鼻子、短胖的四肢和笨拙的動作。年幼者會有嬉鬧、戀慕、無助,以及需要他人照顧關愛的行為。人類的幼兒有一些獨特的特徵,例如有酒窩、會牙牙學語,除此之外,許多行為在別的物種身上也都看得到。

在演化生物學家的眼中,「可愛」是幼兒觸發成人養育照顧行為的機制,是生存的重要適應方式。科學研究也發現,各種文化對「可愛」有類似的定義,反應也差不多。

研究顯示,有魅力的成人比長相平凡的同事更受歡迎,薪資待遇也比較好。若說這研究結果令人沮喪,那麼對可愛嬰兒的研究,恐怕會更令人沮喪。〈嬰兒外型的吸引力:對關係與依附的影響〉這類論文就發現,典型的可愛嬰兒比較能獲得陌生人和父母的注意,也比較不會遭到虐待或忽視。可愛的小孩也比較容易獲得師長的喜愛。幸好,大多數的嬰兒都很可愛,足以從父母及週遭世界獲得養育和照顧。我們經常聽到那些小孩正值「可怕的兩歲」的父母提到:「還好他(她)很可愛,不然早就被我們丟在教堂門口的階梯上了。」當然,這正是可愛的作用,也是我們對可愛的本能反應。隨著小孩對照料的需求降低,可愛的程度跟著降低,父母也就轉而去照顧更年幼的弟妹。

可愛的訊號通常能達到目的,但也經常偏離原本的目的很遠。例如有人覺得被棄養的小動物很可愛,就忍不住帶回家養。起初牠們很可愛,但是長大後逐漸表現出攻擊性,會反咬主人,結果就被送到動物園、農場或被棄養,而這樣的動物在野外環境中往往無法存活。

動物也會對不同物種的可愛幼子有回應。國家地理頻道的一位工作人員,在追蹤拍攝他們命名為「莉加德瑪」的母花豹時,親眼目睹牠獵捕了一隻母狒狒。就在牠享用獵物時,突然發現母狒狒的屍體旁挨著一隻出生才一天的狒狒寶寶。攝影師回憶說:「那隻小狒狒大聲叫著。我們本以為會聽到卡滋一聲,然後看到母花豹咂咂嘴。」結果狒狒寶寶卻伸出手,走向母花豹。「莉加德瑪呆住了片刻,顯然不知道該怎麼辦。接著,牠溫柔地叼住小狒狒的頸背,把牠帶到樹上安全的地方。」

「可愛」好處多

一整夜,莉加德瑪都陪著小狒狒窩在樹上,不時舔舔牠,幫牠保暖。小狒狒從樹上掉下來好幾次,每一次莉加德瑪都衝下來,在吃母狒狒屍體的鬣狗咬走寶寶之前,把牠帶回樹上。等到日出時,小狒狒不再有動靜,可能已經因墜地或缺乏乳水而死亡。在幼獸成功存活的故事裡,照顧牠們的都是剛剛生產過、還在泌乳的動物。莉加德瑪當時雖然沒有產子,卻展現出堅定的母性。

國家地理頻道的工作人員原本是要拍攝一整群花豹,後來似乎也在類似的本能驅使之下,選擇以莉加德瑪為影片的主角。他們的攝影師回憶說:「我們本來在拍攝成年花豹,卻看到當時又小又可愛的莉加德瑪把頭探出築在圓木裡的獸穴,那可能是牠第一次探索外面的世界,牠在陽光下跌跌撞撞地走著,就像喝醉酒一樣。」最後他們拍攝了為時三年的紀錄片《花豹之眼》(Eye of the Leopard),記錄莉加德瑪從可愛的花豹寶寶變成掠食者,後來對一隻小狒狒展現母性本能的過程。

就如同勞倫茲的雁鵝在「銘印」之後產生的戀慕難以改變。雖然人類的銘印現象沒有這麼僵化,戀慕的對象比較容易改變,然而,有一種重大的變化就發生在小孩的可愛力量最強大而足以引發成人的養育本能,以及在小孩模仿照顧者的驅力最強之時。

幼體延續現象

「幼體延續」(neoteny)指的是幼體的特徵保留至成熟個體的現象。例如,若成年人有一張娃娃臉或行為天真愛玩,會令人覺得比較可愛。如果刑事被告有一張年輕的臉,被判有罪的可能性比較低。然而,如果他們的犯行確鑿,則被判的刑罰反而會比較重,彷彿審判者覺得受騙,因而加重其刑罰似的。

當物種的成熟個體有幼體延續現象時,我們會覺得深受吸引,例如北極熊小時候是動物園裡很受歡迎的動物,但是長大後對遊客的吸引力就大幅降低。相對地,貓熊和無尾熊長大後仍保有幼時的大眼睛和圓胖身軀,所以仍能吸引遊客。海豹和水獺在長大後也同樣受歡迎,但這不是因為牠們保有幼時的外型特徵,而是因為牠們愛玩的行為跟幼獸很像。

狗、貓、倉鼠和沙鼠往往被視為可愛的寵物,這多半是由於牠們長大後仍保有幼時的可愛特徵,包括友善、愛玩、大眼睛和短鼻子。即使是農場所豢養的動物,也比牠們在野外的近親來得可愛。前者的攻擊性較低,而且通常臉較短,體型比較圓胖、笨拙。

馴化的過程使得多種哺乳動物的外型與行為,發生極為類似的改變。這些改變在草食性、掠食性、大型和小型動物的身上都看得到。生物學家假設人類會選殖友善而可愛的動物,儘管有時人類並不自覺。還有一類改變能為人類帶來較高的實質利益,例如繁殖活動不再遵循季節性的規律。棲居在中緯度的野生動物,本來可能一年只交配一次,也就是在繁殖季節會受到日照長短的變化影響而進行交配,但是同緯度的家禽家畜,可以在一年中的任意季節交配與產子數次,而且比野外的同伴早熟,產下的子代也比較多。無論這些家禽家畜是用來提供蛋、肉品或毛皮,這樣的改變都對飼主有利,而農場更是特意用這些標準來進行繁殖。

家畜還有一些特徵的成因比較不明顯。許多家畜的尾毛較短或會捲曲,不像牠們在野外的同伴尾毛是長而直立的。馴化的牲畜,毛皮帶有斑點或呈雜色,不像牠們的野生同伴是白色。有些家畜的毛變捲或呈波浪狀,例如阿斯特拉罕羊、貴賓狗、驢子、馬、豬、山羊、實驗鼠和天竺鼠。有些家畜的毛則變長,例如安哥拉兔、黃金鼠和波斯貓。許多家畜是野外近親的迷你版本,不過有些則比野外近親大。馴化的動物最常見的性狀之一是耳朵鬆垂。達爾文在《物種源始》曾特別提到,「在一些國家,找不到耳朵沒有下垂的家畜」。除了象以外,所有野生動物的耳朵都是豎起的。

為什麼這些性狀會改變?有可能僅僅是因為動物在人類的豢養之下,不再需要保護色或敏銳的聽力,而隨機突變形成的這類變種在野外無法生存。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下垂的耳朵、帶有斑點的毛皮和長毛,在人類眼中是可愛的,因而在不知不覺中被選殖出來。下垂的耳朵和柔軟的毛皮,是大多數動物在幼年時期具有的性狀,但是人類幼子不包括在內。

「可愛」讓消費者買單

據說華德.迪士尼在他每一位動畫師的桌上都貼了一張短箋,上面寫著:「保持可愛!」他的員工不僅做到,還使動畫變得愈來愈可愛。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就在論文《向米老鼠致敬》裡指出,這些年來,這位迪士尼的卡通明星變得愈來愈年輕,眼睛變大、下顎縮小、頭部急遽變大。米老鼠的手臂和腿變粗,鼻子變大,腿靠攏,耳朵往後移。等全部成型後,成年米老鼠看起來跟他的小姪子毛地差不多大。米老鼠的行為也有所改變。在早期的卡通中,米老鼠會擰人、擢人和支配其他的動物,並且一直和米妮維持著幾分性關係,但是等到他的身體開始變可愛之後,個性愈來愈好,比較不會找碴——迪士尼也跟著愈來愈有錢。

勞倫茲曾評論過洋娃娃愈來愈可愛的趨勢。起初它們看起來像真人,接著像小孩,最後則像超級誇張的小孩。勞倫茲在評論當時很受歡迎的巧比娃娃(Kewpie doll)時說:「在我們的知覺能忍受的範圍內,盡可能地誇大了頭蓋骨和臉之間的比例,但又小心不致把可愛的娃娃變成可怕的怪物。」

一九九○年代,《動物行為期刊》刊登了一系列探討市場上的動物玩偶,而非野生動物的文章。以《泰迪熊之演化》為例,這篇論文追蹤泰迪熊的起源至一九○○年,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在洛磯山脈打完獵後拍照留念,背景裡拍到一頭棕熊。早期的泰迪熊看起來像真正的熊,前額低、鼻子長。多年下來,泰迪熊已經「演化」為今日廣受歡迎、造型可愛的模樣,具有前額大、鼻子短等嬰兒特徵。該論文的作者在觀察結果中指出:「顯然,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內,泰迪熊外型的變化,對它們日後的『繁殖』有很大的貢獻。現在泰迪熊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動物行為學家不斷發表論文,運用比喻,夾雜譏諷地評述泰迪熊的演化,指出它們這些年的變化就像突變一樣,但事實上比較貼近「智慧設計」,也就是善用人類的資源,以協助泰迪熊以驚人的速度繁殖。

既然泰迪熊經常是兒童的第一個玩具,有泰迪熊專家想驗證一個假說:泰迪熊的演化是為了取悅嬰兒或年紀小的兒童。研究人員分別提供有成人特徵或嬰兒特徵的泰迪熊,讓四至八歲的兒童選擇。結果選擇成人型泰迪熊的四歲兒童,幾乎比選擇嬰兒型的多二.五倍。至於六至八歲的兒童,選擇嬰兒型泰迪熊的比例則比選擇成人型的多三倍。這結果有合理的解釋:年紀很小的兒童是唯一對「可愛」免疫的人類,畢竟嬰兒何必要依附其他嬰兒?依附成人對他們才有利。

演化後的泰迪熊是用來取悅成人,以及年紀較大、開始玩扮家家酒的兒童。成人才是購買玩具的人,而且一般是買來送給嬰兒,但是現在有愈來愈多泰迪熊是買來送給成人。它們穿著特殊設計的衣服,有時甚至在大學校園裡流行起來。如果沒有成人型泰迪熊可抱,嬰兒會抱著嬰兒型的標準泰迪熊。嬰兒會依戀任何溫暖柔軟的東西,但年紀很小的兒童會依戀泰迪熊,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觸感跟母親類似。

「可愛」是愈來愈常被操弄的行銷工具。芝麻街的艾摩、家族馬戲團、菲比小精靈、水滴娃娃,以及許多文化偶像和產品,都是以大眼睛和噘嘴巴為賣點。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受歡迎就不用說了,日本的皮卡丘和凱蒂貓也是以造型可愛為號召。凱蒂貓的嘴巴最小,因為它根本沒有嘴巴可言。「可愛」也是動畫電影的要素,以《企鵝寶貝》為例,圓胖的企鵝搖搖擺擺的走路姿勢是這部片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當然,廣告在銷售產品時也常常搭配可愛的吉祥物。可愛是商業慣用的行銷手法,僅次於性。

可愛王國的隱憂

日語的可愛唸成kawaii,日本人也是世上最「可愛」的國家。幾年前,我第一次去東京,在街道轉角看到一些色彩鮮艷的金屬箱,做成卡通狗造型,頭上還戴著警帽,我感到很納悶,後來才知道它們是警亭。日本有許多成人電子遊戲場以電動遊戲為號召,遊戲裡有一些有毛動物穿著太空裝,競相完成未來任務。贏家可以挑選依遊戲中角色做成的填充玩偶。這些玩偶非常大,很難想像日本人是怎麼把它們帶回東京窄小的公寓裡。

在日本,結婚時大家可以打扮成巨大的卡通人物,做愛時可以戴淘氣猴造型、印著「你會不會保護我?」的保險套;到神社時,可以從凱蒂貓情人袋裡拿出供品。不只日本的動畫人物,連史努比、高飛狗和小熊維尼等,都可以在經過授權後,用在任何想像得到的成人產品上。

為什麼?

波士頓大學的人類學教授懷特(Merry White)表示:「在日本,童年是可以盡情享受嬌寵的時期,寵小孩的多半是母親,但也可以說是整個社會。」她指出美國經常被稱為「青年文化」或描述為「熱愛年輕」,但這指的是青少年時期。美國的社會結構在滿足著青少年的需求,許多成人渴望過著刺激而較少責任的生活。「在日本,成人渴望的則是童年、母親與家庭,而不是年輕的狂野。」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日本的出生率不斷下降,現在已經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由於有小孩要養的成人變少了,許多人可能把養育本能轉移到「可愛」的卡通角色上。由於日本也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還有很先進的科技,日本的現狀有可能是人類未來的縮影。

幸好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發現有比子女更可愛的寵物,或創造出比他們更可愛的動物玩偶。但是我們不知道,萬一真的發生這種事,我們還有多少機會存活。有些鳥在遭遇大杜鵑危害多年之後,終於發展出某種偵察機制,開始拒絕這些入侵者的蛋。本書稍後會描述一些愈來愈危險的超常刺激,包括:允許速食變成主食的現象,現在正急速發展成一大健康危機;人類的攻擊與防衛本能發展成戰爭,最終有可能造成全人類的毀滅;看電視播映的運動和戲劇節目,而不從事真正的運動和社交活動,會使我們的感覺變得遲鈍。

目前看來,「可愛」對養育本能造成的不利影響還算輕微。我們對「可愛」會有熱情,但我們也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在接受著它的影響。我們希望一直花這麼多錢買玩具嗎?我們希望自己因為廣告裡大眼睛或童言童語的吉祥物,就購買它所推銷的產品嗎?

從日本社會來看人類的未來,他們是世上最早出現人口過剩問題的國家之一,他們成功地讓出生率下降,也發展出良好的醫療保健制度,因而創造出全球最長的平均壽命。但是,日本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高齡化,預計到二○三○年,日本老年人將增為三倍。再加上出生率不斷下降,令人擔心以後這些老年人要由誰來照顧?在此同時,民眾購買可愛的電子寵物,它們每天晚上定時發出聲響要求「餵食」。理智告訴我們,應該隨著老年人與幼童的比例變化,將一些資源從幼童轉向老人,但是我們的本能卻大聲疾呼,要滿足可愛事物、而非老年人的需求。我們總不能讓老年人戴上凱蒂貓的面具,因此我們必須多仰賴智慧,確保資源的運用是以人類為優先,而非動物玩偶。

下次再看到有著大眼睛、引人注意的可愛物品時,或許我們可以不必那麼熱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