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基樂觀推崇網路行動的無限可能,卡爾則擔心網路機制造成大腦 和思辨的退化。 


  兩名趨勢觀察家論點南轅北轍,卻共同點醒我們:使用網路時,你 可以更覺知。
 
  緩緩轉動的地球表面,如今已形成一層原生質般的數位膜,所有的 資訊都在這裡釋放能量,刺激能量。只要一上網,相點滿天下,任何 人都可能成為你一句話的知己。 

  也正因為人人都能搜尋和發聲,媒體頓時破綻百出。但在揶揄媒體 的同時,我們卻常常忽略了:透過像部落格或臉書這些社交媒體,我 們也在製造資訊,我們正是新興的媒體。 

  如何開發我們這種媒體的潛能?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這些問題自然 也成了新一代趨勢專家的大哉問。薛基(Clay Shirky)和卡爾(Ni cholas Carr)這兩位名聲日隆的觀察家,日前不約而同出版新書, 正好提出了兩種南轅北轍的趨勢觀。 

  >>薛基:社交媒體改變文明 
  薛基這位五年級的意見新星,從90年代就開始發表網路觀察。200 8年出版《大家一起來》(Here Comes Everybody,陸譯《未來是濕 的》),全力為社交媒體背書,斷言網路的揪團效應,絕對大於個人 的加總。出版當時,微網誌和社群網路正好風起雲湧,薛基踏在浪尖 上,迷失的網民見獵心喜,立刻拜為勵志大師。 

  睽違兩年之後,上個月面市的《認知盈餘》(Cognitive Surplus ),則鎖定現下更為成熟的網路集體行動。「認知盈餘」的概念,其 實並不像聽起來那麼歐買尬,它指的不過是:可以用來學習的自由時 間。過去半個多世紀,科技發展讓人淪為被動的消費者,罪魁禍首就 是電視。而看電視的時間,正是從認知盈餘那邊偷來的。
 
  但是社交媒體的普及,卻讓我們頭一次取得主動權,方便我們將認 知盈餘運用在更具創意更有意義的活動上。比方說維基百科,將知識 權從學院和菁英手中解放出來,還知於民。又譬如Patientslikeme網 站,讓病患在此同病相憐,討論病情和治療的種種。還有即時新聞平 台Ushahidi,請每一位平民記者來報導災情或突發事件,最著名的豐 功偉業,就是讓肯亞人民穿透政府控制,報導當地發生的暴行。 

  雖然薛基不少論點都有商榷餘地,但他的理想主義依然極具煽動性 ,會讓一堆瞻前顧後的趨勢觀察瞬間化為基金DM。誰會不願意相信, 自己身處的時代,正是文明史上的轉捩點呢? 

  >>卡爾:網路生態處處陷阱 
  和樂觀的薛基相較之下,年紀稍長的卡爾簡直就是末日博士。當年 的《IT有什麼明天》(大塊),幾乎一語成讖地把科技新貴打為科技 平民。2008年的《大轉換》(The Big Switch),大力抨擊外包乃至 於眾包(crowdsourcing)的危險,雲端技術勢將拱出新的科技財閥 ,就連維基百科也不如想像中民主,因為撰搞人和審稿人正在形成新 的知識階級。 

  上個月出版的《膚淺之徒》(The Shallows),卡爾進一步深入大 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警告世人:「網路,從設計伊始,就是一個干 擾的體系,一種分散注意的機制」。 

  這本書的源起是卡爾的一篇專文〈谷歌讓我們變笨嗎?〉,答案不 言自明。在他的眼裡,快速搜尋和瘋狂跳頁,只會讓明天的世界變得 像《蠢蛋進化論》。知識的幅度,並不等於知識的深度。真正的智慧 ,還是來自於深讀和沈思。 

  這當然不會是一本快樂的書,但言簡意賅得令人深沈。也許我們還 沒有變笨,卻真的已經無法像從前那般專心了。 

  >>頓悟3.0 
  所以呢?薛說薛有理,卡說卡有理。薛基讓人看到網路行動的無限 可能,卡爾卻擔心大腦和思辨的退化。就跟所有思想家一樣,這樣的 觀點似乎也跟他們的性格有關,看他們演講時的台風,尤其明顯:一 個不修邊幅,像剛跟人家打過架就跑上台去;另一位拘謹自持,西裝 合身卻不打領帶。 

  儘管意見不同,這兩位卻以各自的方式點醒了我們同一件事:在使 用網路時,你還可以更覺知。釋迦牟尼的教誨,不過如此。 

  所以下次上網時,或者就是現在,不妨感受一下薛基的開明和卡爾 的審慎。誰說眼前的這扇窗口,不能帶給我們清明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