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架最上方悬挂着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商品宣传画,上面有些字还是过时的简化字。

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为了留住老店的面貌,李瑞生没卖。

李瑞生卖货,约分量用台秤,算账用算盘,20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附近居民专门来到店里购买大粒盐,用来腌制雪里蕻或炖肉。

这种大粒盐在其它超市已经买不到了。

用提子、漏斗打酱油、醋,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小店一直保留着,在京城已不多见。

酱菜缸、广告画,散装酱油和米醋……这样的老副食店场景,对于许多北京市民来说,已经只存在于回忆里。然而,在鼓楼东侧的赵府街胡同里,却有一家国营副食店“赵府街副食店”从1956年开张一直经营到现在,从店堂布置到商品摆设一直保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模样。胡同里街坊们说,这个副食店传出的酱香味,陪伴了他们52年。

如今店里只有一名售货员,叫李瑞生。今年 50岁的他二十多岁就来此当售货员,直到现在。他说,副食店1956年开张时有100多平方米呢,售货员有20多人,管着这胡同一千三百多户人家的生活。 近十多年,随着附近超市、大型菜市场的出现,小店的生意渐不如前,副食店的部分面积陆续租了出去,现在只剩下40多平方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售货员只剩 下4个人,本世纪初,又变成了两个人。两年前,李瑞生和奥士凯连锁公司签订了承包合同,独自经营这家小副食店,既是经理又是售货员。

出于资金和成本的考虑,李瑞生没有改变经营 模式,也没有对小店进行装修,依然保留了老店的原汁原味。他说,我的店在胡同里,就开在老百姓身边,虽然货品由公司统一配送,和超市商场没什么差别,但我 这儿讲的是个方便、亲近,酱油啊,醋啊整买零打都行,再说胡同里的人我都认识,腿脚不灵便的老人给我来个电话,我还送货上门。 李瑞生的家距离副食店步行只需十几分钟,但他很少回家。他在店里置了个煤气灶,在货架后搭了张单人床,每天都吃住在店里,从早7点一直营业到晚上八九点。 有时已经关门了,有顾客敲门要买东西,他也毫不犹豫地起床开门。盛夏啤酒热销的时候,李瑞生自己也蹬着小三轮去拉啤酒。虽然每次要往返半个小时最多只能拉 6箱,但他说,我多跑几次呗,自己去拉比人家送来每箱要便宜两块钱呢。“头几年可不是这样,”李瑞生说,“那时傍晚关了门,我可以回家吃饭,还可以和老婆 逛什刹海和钟鼓楼的夜市。这两年承包经营,我不能把店做亏损了,一旦亏损公司就要收回店面改作它用,我不能让它在我手中消失!”

现在,这家依然保留着20多年前模样的副食 店在京城已小有名气,许多北京人慕名找来,不买东西,只仔细观看,与老李聊天,寻找逝去岁月的痕迹。一辆辆胡同游的三轮车不时在胡同里穿梭,车夫都会指着 小店向游客介绍说,这是家老国营副食店,至今还保留着过去的模样,像这样的小店在北京已经很少见到了。

李瑞生的承包期还剩六年。六年后小店会怎么样?“到那时我离退休还有几年的时间,我希望还能在胡同里把这个便民的副食店开下去。”他说。

咸菜丝、酱疙瘩、雪里蕻、酱黄瓜等各种酱菜一盆盆整齐摆放在柜台上,

李瑞生用豆包布仔细把它们盖好。

为了经营好这家小店,李瑞生每天从早忙到晚,吃住在店里。

边角已经磨圆泛着亮光的深棕色木制柜台和3口盛放散装酱油、醋和黄酱的大缸,

在小店1956年开张时就有了,一直使用到现在。

8、原来100多平方米的店面如今一大半已经陆续被租了出去,左边成了家电维修点,右边租给了一家文化公司,只剩下中间这个小门脸。

9、一辆辆胡同游的三轮车在赵府街胡同里穿过,车夫都会向游客介绍这家开张已52年的老副食店。

(摄影:贾同军)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 小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