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1長期拍攝同志紀錄片如《不只是喜宴》《美麗少年》《無偶之家,往事之城》,為性別議題赴湯蹈火的導演陳俊志,大家都叫他Mickey(米奇),在臉書上他則自稱「琪姐」,以文藝少女兼歐巴桑的口吻和大家打成一片,分享生活點滴。這次,他從影像跨足到文字,從紀錄別人的故事到揭開自己的成長傷痕,耗時五年跟親情和記憶搏鬥,寫就了一部動人的家族故事——《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我是很有意識地想用文字跟紀錄片做一個鏡像對應。」陳俊志說,若從紀錄片開始算起,《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創作計畫已經走了十年,1999年,他四處遞企劃案籌募拍片資金,卻屢遭退件,六年前才獲得公視《紀錄觀點》的支持,順利開拍。2007年,他申請到台北文學獎寫作年金,如今片子正在剪,書已提前問世。「紀錄片會拍到文字看不到的東西,文字則能寫出紀錄片無法觸碰的殘酷且危險的秘密。」

1967年生的陳俊志,經歷過的確實無比殘酷,國小四年級那年,父親靠借高利貸撐起的爵士彩色沖印受到石油危機波及一夕垮台,欠下鉅額債務,與母親匆匆逃至美國,留下他與姊姊、弟弟和妹妹四人,品嘗寄人籬下的酸楚。雙親到美國兩年後,因父親外遇而離婚;他17歲那年,姊姊因嗑藥過量去世,一家人無法再團圓;他到美國念電影研究所時,男友到美國找他,卻劈腿他的親妹妹……

陳俊志耗時五年,跟親情和記憶搏鬥,寫就了一部動人的家族故事——《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一道道的傷口,陳俊志坦蕩蕩地攤在我們眼前,這不僅是一部自剖的家族懺情錄,更看見了時代的伏流。他說,整個創作過程是一段綿長的田野調查,「我一邊拿著攝影機拍家庭紀錄片,一邊拿筆寫這本書,也目睹了整個家族慢慢走向暮年期。」書寫家族故事,長輩們都知道嗎?陳俊志與表弟妹們達成默契,長輩們都七十幾歲了,還是別讓他們知道吧,除了超挺他的小叔叔陳進發。

和父親的拔河走到了終點,死亡帶來了不用解釋的和解……失去父親的恐懼遠甚於一路以來義正言辭追討的憤怒。——〈姊姊〉

幾年前,陳俊志的父親自己去相館拍了遺照,還對他交代起後事,這讓父子關係獲得和解。他說,身為一個理性的紀錄片工作者,當然理解父親的挫敗,有性格和時代的因素,當年台灣還沒有連鎖企業的know how,父親就開了七家分店,算是時代先鋒,勢必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像我從事社會運動、拍紀錄片,在這點上,某部分也繼承了父親的先鋒者性格。」

月娥當年一張一張看著過去的照片,細心貼黏在相簿紙頁……她用手溫柔地撫觸昔日完整的家庭,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少啊……一旦去了美國就再也見不到孩子們的預感。或者,不再是照片裡的樣子了,不可能一樣了。她將用移動的後半生領悟,這是流亡者必須付出的代價。——〈紐約大逃亡〉

「寫這段文字時心裡好痛,是撐著把它寫完的。」陳俊志說,書中收錄的老照片,很多是母親月娥逃去美國前,給他們四姐弟準備的,每人都拿到兩本相簿,「我的作家好友陳雪就開玩笑說,沒看過那麼愛拍照的不幸家庭啦……」

關於移民、離散文學書寫,陳俊志最佩服印裔美籍作家鍾芭拉希莉的《同名之人》,並在心裡暗暗將之視為追趕的目標,「我從小讀好學校,非常好勝,妳寫這麼好,老娘要跟妳拚了!」出版社主編也曾笑說,不然書腰文案就下「台妹版的鍾芭拉希莉」好了。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印好後,他好高興,與稿子纏鬥五年,終於可以脫離校稿、修稿,第一次體驗當讀者的喜悅,「書拿回家後,我才讀十幾頁就承受不住,痛哭不止,心好痛好痛……」如同王小棣老師在推薦語寫的:「每每讓我閉上眼睛,停止閱讀。」戲稱自己是「苦B」的陳俊志說,「因為我知道,再幾頁後還有更苦的事要排山倒海而來呀……」

知道嗎,其實身為讀者的我們,亦是讀得好不忍,脫水了好幾回啊。

一杯熱咖啡 陳俊志父子融冰…2011/03/20【聯合晚報╱彭宣雅】

當初是父母一起遠赴美國,將四個孩子留在台灣。但訪談間,陳俊志卻鮮少提起爸爸,他說,這一輩子他都在與父親戰鬥,父子關係是決裂而扭曲的,這樣的關係,直到無意間的一杯熱咖啡,才增加了更多父子間的柔軟空間。

陳俊志說,若不是因為父親無限制的擴充事業,照相館不會倒;若不是父親為了外遇對象,拋下媽媽在紐約辛苦的養孩子,他們姐弟妹的人生會因此改觀;若不是父親一輩子一厥不振,也不會拖累年邁的爺爺奶奶及其他家族親友….

因此,陳俊志與父親一直保持著陌生又熟悉的距離。當他30歲那年公開出櫃,坦承自己同志身分,爸爸以敗壞門風、不知羞恥的字眼,要他跪在祖宗牌位前懺悔並趕他出家門。之後的整整三年,他不曾回過家,不曾與爸爸說過一句話,原以為父子情斷,就此決裂,直到後來一次偶然間的咖啡對飲,父子間的關係有了變化。

那天,他點了兩杯咖啡、一塊紅莓蛋糕,父親細細的啜飲著,極為享受的樣子。陳俊志忽然驚覺,他從不知道爸爸喜歡喝咖啡,應該說,他根本不瞭解爸爸的任何口味與喜好,甚至根本沒有好好的凝視過父親。兩人不著邊際的聊親人們的大小事,有種說不上的感覺似乎在發酵。

陳俊志瞭解了,爸爸終究是爸爸,即使他曾經不負責任,曾經揮金如土,曾經殘忍的對待太太與子女,但眼前,他只是個沒有生產力的老人。陳俊志帶父親看了牙、喝了咖啡、對坐聊天,還給了老爸3000元。對他來說,至少,這是父子關係改善的一個好的開始。

陳俊志 把母愛找回來【聯合晚報╱彭宣雅】

這是同志導演陳俊志(右一)一生中唯一一張完整全家福照,之後這個家歷經生離死別,美好記憶永遠追不回。 陳俊志/提供(非報系)

曾經,國內知名同志導演陳俊志是國內最大連鎖照相館的小開,一夕之間,父親生意失敗帶著母親到美國避難,陳俊志所有美好童年的記憶,瞬間化為烏有,他與兄弟姊妹在台灣成了寄人籬下的孩子。

斷裂13年 媽媽拋下孩子紐約求生

整整13年間,他對母親的印象只有定期寄來的白花花美金,現在,他把自己家破人亡的悲慘故事,寫成「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書,並且誓言要用後半輩子,回報他在美國終生勞苦的母親。

陳俊志說,他的母親是個韌性很強的女人。柔弱的身軀,可以扛起所有的苦難,當年她背著2000萬債務,隨著丈夫赴美,拋下四個孩子心中的傷與痛,直到陳俊志長大後才能體會諒解。

為了找回和媽媽失落10多年的親情,陳俊志要用自己的半輩子,彌補辛苦一輩子的媽媽。 記者胡經周/攝影

悲慘10歲 富家少爺不懂媽媽的淚

陳俊志富家少爺的生活,在十歲那一年停止,往後的13年,對媽媽的印象,就是每個月定期寄回來的美金。信紙皺皺的,似乎混著母親幾乎流乾的淚水,信上重複跟孩子們保證「明年一定帶你們來美國住…」。他說,當時不懂媽媽為什麼每次寫信都要哭,甚至一度對媽媽的印象模糊。

陳俊志長大後才知道,母親剛到美國時,整整哭了一個月,隨後便認命的在繁華的紐約最底層,從事各式各樣的工作,洗衣工、清潔工、洗碗工、車衣工等都做過。即使後來進了美國郵局,也總是為同事代班、專挑有加班費的夜班工作,媽媽曾經整整一個月沒吃過米飯,僅以麵包裹腹,存下來的每一分錢,努力隔海餵養著在台灣的四個小蘿蔔頭。

回首30年 媽媽默默承受命運安排

他曾經以為自己已經無父無母了,家庭破碎帶給陳俊志成長過程中的傷,這輩子難以抹滅。但母親移民美國辛苦30年,最後歷經失婚、喪女和子女們的不諒解,卻依舊忍著傷痛,努力為仍在另一個國度生活的孩子們打拼,默默承受著命運的安排。

當他長大後到美國攻讀電影與母親團圓時,看見兒時印象中貌美如花、貴婦般的母親,身胖了、背駝了、滿臉風霜,且英文仍停留在應付日常生活所需階段,仍過著極度節儉的生活,心中泛起的酸楚,難以言喻。

為了彌補母子間那十多年的隔閡與失落,現在陳俊志即使拍片、寫書幾乎占滿整個生活,仍常常抽空到美國陪伴母親,他要用自己後半輩子,盡其所能的,好好彌補辛苦了一輩子的媽媽,挽回母子間的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