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以一生歷史知識40天完成《大江大海騙了你》,駁斥龍應台400天撰書的《大江大海》;年輕人問我,誰寫的對?我的答案很簡單,李敖的歷史資料當然正確太多;不過以情感論,我仍願肯定龍應台為了悼念已逝的父親及已失憶的媽媽盡心書寫的孝心。2011年 03月19日

龍應台書寫《大江大海》文筆令人動容,她與我都非歷史科班;書中的錯誤,大概學中國近代史的人,都可挑出毛病。不過那一段空白的歷史,在既有兩岸政治環境下,已經沒有人願意書寫。《大江大海》雖然不能真如書商所標誌,「一本書代表一個時代」,但至少替代一大群人,表達了苦難歲月中他們的顛沛流離,沒有徹底被遺忘。

李敖指摘龍書中幾項錯誤,其中關於蔣介石如何運黃金一事倒是值得一提。《大江大海》誤引美國野史,以為黃金是一小群小兵隨便挑來台灣,李敖既找出出處,又嘲弄了一番。

1949年,也就是《大江大海》的這一年,蔣介石兩面性格發展至極致。蔣介石一方面要求前線杜聿明等人奉命死守,一方面自己有計劃的撤台;其中黃金是最精采的章節。

1949年1月中旬某天夜裡,蔣經國持父親手諭,親率一群嫡系武裝政工乘著卡車抵達上海中央銀行。蔣經國先載了央行總裁俞鴻鈞,俞奉命打開金庫,監看士兵把全中國國庫儲藏的黃金、銀幣、外國鈔票一箱又一箱搬上卡車。一艘艦艇早已等候上海港灣,這是一場最高機密的行動,艦艇出航黃浦江,先虛晃駛往廈門,再轉運台灣。蔣介石直至1949年12月表面上仍至重慶及成都親視戰況。但他絕不是玉石俱焚之人,凡大陸最貴重的寶物,皆已早一步安置台灣。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宣布中國人站起來了;12月底鄧小平率共軍包圍了重慶,最終攻下所有四川及大陸土地。

中國共產黨在短暫勝利的狂歡後,才驚覺自己接收的竟是一無所有的國庫,以及3億以上的飢民。

毛澤東沒有時間享受太多的慶功時光,只好低著頭至莫斯科求蘇聯老大史達林,賜予3億美金貸款。史達林為了給驕傲的毛主席臉色看,刻意冷落他,讓毛澤東自己一個人住在莫斯科城郊外的招待所,等了近1個月,史達林才搭著火車姍姍來遲;並且以不乾不脆的口吻同意3億美金貸款。
1950年4月金日成與史達林說好先打南韓,同一時間林彪也集結諾曼地登陸3倍部隊80萬大軍聚集福建,準備攻台。林彪等的只是足夠的漁船;而人在北京的毛澤東面對殺出程咬金的韓戰,只能乖乖請示史達林。最終1950年6月25日清晨,北韓軍隊越過38度線,韓戰先打了。
3億美金韓戰泡湯

毛澤東誤判不會參戰的紙老虎美國,不只6月27日宣布參戰,並從此改變放棄蔣介石政權的態度。1950年10月中國又被迫抗美援朝,中國死了10萬大軍不說,毛澤東的長子也只因想在戰地吃一只荷包蛋,煎蛋的煙燒到上空,被美軍鎖定目標,最終炸死戰場。韓戰過程中,毛澤東後來為了減少中國參戰的死亡人數,只好又向史達林買武器。一本呼籲免除國際外債的書籍以此為例,計算毛澤東向蘇聯老大前前後後共買了3億美金的武器;等於當年借來建設新中國的錢,全泡湯於韓戰中。
直至1960年代,赫魯雪夫時期毛主席主動提早歸還了3億欠款,毛澤東還錢時冷冷地向赫魯雪夫說:「老大,你們的錢不好拿。」
如果當年蔣介石撤退前,沒提早下令兒子親自祕密把藏在上海國庫黃金全搬來台灣,不只50年代台灣的經濟底子會仍處貨幣大貶恐慌狀態,毛澤東也可能無須向史達林低頭被迫參加韓戰,反而直攻台灣;歷史將完全改寫。
這批如今看起來完全不起眼的黃金,當年卻是定江山的關鍵大物!巧的是,蔣經國親自搬運的黃金,以當時美金1:35換算,正巧也是3億美金。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黃金真救了台灣嗎(曾麗珍)
2011年 03月31日

陳文茜女士論及1949年國民黨運台黃金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不知其根據為何?只見其如親臨運黃金現場的描繪,再旁及毛澤東向史達林借款3億美金,即可下結論:蔣介石把上海國庫值3億美元之黃金搬運來台,使50年代台灣經濟底子脫離貨幣大貶恐慌狀態、使毛澤東被迫參加韓戰不直攻台灣、黃金是當年定江山的關鍵大物。這實在是太過武斷與勇敢的論斷。

檢視由國民黨政府監察院編定的「中華民國三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書」,頁127、128列表之央行活存質押透支科目及其他墊付科目暨應收科目內容中發現,國庫向中央銀行質押透支之黃金2,584,873兩,其中1949年以前積欠1,516,351兩,1950年度結欠1,068,522兩。而中央政府於1949年12月7日才遷到台北。且以該決算書所採用之匯率及黃金的新台幣計價,當時1美元兌換10元新台幣,一兩黃金為400元新台幣,即一兩黃金為40美元。國庫向央行透支之黃金2,584,873兩,合計約值1億339萬美元,並無3億美元之數量。

何況其中151萬6351兩黃金還是在大陸所支用,有否運來台灣仍是個天大的謎團!再看當年台灣的出口外匯收入,據《台灣銀行季刊》之統計,1949年出口值為3387萬美元,1950年為9307萬美元,1951年為9313萬美元,其中糖佔9成,而1949年台灣米因被運往中國支援國共內戰,並無出口。即1950年台灣一年的米糖外匯收入即達9千萬美元(值230萬兩黃金),其對台灣經濟的助益比不知有多少數量來到台灣的「國庫黃金」更形具體。

在1949年6月貨幣改革前,台灣、土地、第一、華南、彰化等5家公營行庫對政府的墊款(尚未計入對公營事業之墊款)竟佔放款總額的52%,計有舊台幣1兆1240億元,(見《台灣銀行季刊》第21卷第1期,頁140),這些由國民黨政府從台灣攫取的巨額財物,最後以4萬元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幣值狂貶的方式,將墊借債務消弭於無形。

無具體史料以佐證
再看一個關鍵的數字,當年的通貨膨脹率。1949年6月幣制改革,4萬元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但台灣經濟因先前供輸國共內戰及受上海金圓券匯兌的拖累所導致的惡性通膨,並不因為這個神奇的魔術就可步入坦途。台北市躉售物價總指數說明一切!

1949年7月的總指數為384.3,到1950年1月飆升為498.7,1950年7月為631.6,1951年1月為1110.4,1951年7月為1177.7(見《台灣銀行季刊》第3、4、5卷第1期),兩年之間物價持續上漲3倍。

借用陳文茜女士的用語,台灣經濟底子仍處於貨幣大貶的恐慌狀態。兩年了,運台黃金依蔣介石祕書周宏濤所言1950年初早已用罄,但並無發揮任何「定江山的關鍵大物」之作用。後續依賴因韓戰,而得以自1950年6月起至1965年一年約1億美金之美援及台灣米糖年出口1億美金以上之外匯收入支應,台灣的惡性通膨才於1954年漸漸平息。國民黨運台黃金之數量及對台灣經濟之作用,在無具體史料證據佐證前,實不宜憑個人感覺妄下結論。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有近二十年財經產業實務研究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