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文 (4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t was an unassuming home. Nestled on a quiet neighborhood street in Gary, Indiana, the small, single-story residence was made up of nothing more than two bedrooms, a living room and a kitchen—and a family of 11. Who would have guessed that the close-knit group living in the tiny house would soon become one America's most famous families?

The Jacksons—mother Katherine, father Joe and their children, Rebbie, Jackie, Tito, Jermaine, La Toya, Marlon, Michael, Randy and Janet—lived in that four-room house until the early '70s, shortly after the five oldest sons formed a singing group called the Jackson 5. Under father Joe's strict management, the Jackson entertainment empire was born.

While with the Jackson 5, Michael, the group's rising star, began his solo career and released his LP Thriller in 1982—to date, the best-selling album of all time. He became known around the world as the King of Pop and, despite his tragic death in June 2009, is still recognized by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as the most successful entertainer of all time.

After the Jackson family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they packed up and moved into a new, 2-acre estate in Encino, California, which has been their home since 1971. Today, 10 members of the Jackson family live in the home, known as Hayvenhurst, 




including Michael Jackson's mother and his three children, Prince Michael, Paris and Prince Michael II, who goes by the nickname Blanket.

Sitting in the home the Jackson family moved into 40 years ago, Katherine recalls some of her fondest memories of her children growing up within those walls. From Michael and Randy writing 1973's "Dancing Machine" to the children's frequent dance rehearsals, it's clear that Hayvenhurst holds happy memories for this family.

These memories are the subject of Katherine's new book, Never Can Say Goodbye, a tribute to Michael that includes personal stories and never before-seen photographs from his life. Oprah asks Katherine why she wanted to share these stories with the world.

"I wanted to do it for his fans and for the people that misunderstood him," Katherine says.

"Do you think he was misunderstood?" Oprah asks.

"Yes," Katherine says. "I do."

Though Never Can Say Goodbye features many images of Michael throughout the years, Katherine says one image of her son as a little boy is the portrait she has in her mind when she thinks of him.

"I think of my son all through the day, all the time, and I don't like to talk about him because I get all choked up," Katherine says.

She pauses and continues, "A baby in my arms, naming him with my mother. ... That comes to my mind every day. ... And sometimes during the day, I can hear his laughter in my mind."

Michael had many different looks throughout the years, and Katherine says he was insecure about his features—insecurities that stemmed back to his teen years. When Oprah interviewed Michael in 1993, she says he didn't want any pictures of himself as a teenager to be shown. "He thought of himself as ugly," Oprah recalls.

It's something Michael would say to Katherine all the time, she says, but she wasn't able to convince him otherwise. Then, one day, Michael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He made up his mind, and he just left [the house]," Katherine says. "And when I inquired about where he was, [he said] he had gone down to get his nose done."

That surgery sparked a series of surgeries that seemed to transform Michael right before his fans' eyes. His nose got smaller and smaller—"like a toothpick," Katherine says.

Katherine says she tried talking to her son about putting an end to the surgeries, but she believes he became addicted and could not stop himself. So, Katherine says she reached out to his plastic surgeon.

"I said [to Michael's plastic surgeon]: 'If he comes there and wants you to work on his nose, just tell him you did it and do the same thing. Don't change it, and just tell him, 'Okay, I've finished,' and that's it,'" Katherine says.

"But they didn't listen to you," Oprah says.

"No," Katherine says. "They should have."

In the midst of Michael's fame, scrutiny and surgeries, he married Lisa Marie Presley in 1994. Katherine, along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was surprised by the nuptials.

"He called me after he had married her," Katherine says. "He said, 'I'm going to put her on the phone,' and he put her on the phone. I said, 'That's not [Lisa Marie].'"

"Had you met her before?" Oprah asks.

"No, I hadn't met her before," Katherine says.

Despite how quickly the relationship progressed, one thing Lisa Marie knew early on is how much Michael loved his mother, even telling Oprah that his love for Katherine was unconditional and there was nothing he wouldn't do for her.

"Did you feel that?" Oprah asks Katherine.

"Yes, I did," she says. "And everybody I talked to that knew him would tell me the same thing. I felt it too. I truly loved him."

On the day Michael died, Katherine received a phone call from her husband, Joe, telling her someone had been taken from Michael's house in an ambulance. That person was covered with a sheet. At first, Katherine says, she told herself it might not be her son, but in her heart, she knew it was.

Then, she got a call from the hospital, confirming that it was Michael who had been taken away in an ambulance.

Unsure whether he was alive or dead, Katherine arrived at the hospital and waited to learn about her son's condition. "We stayed in there a long time before [the doctor] came in to tell us," she says. "I guess he didn't want to either. But the doctor had to tell us—Dr. Murray."

Dr. Conrad Murray was Michael's personal physician. He's been accused of administering lethal levels of propofol, a powerful anesthetic, and was charged with involuntary manslaughter for his role in Michael's death.

"Dr. Murray told you?" Oprah asks.

"Yes," Katherine says. "He came out, and he was talking. It took him so long. And I'd say: 'Well, what's happened? ... Did he make it?' And he said: 'No. He's gone.' That's all I remember."

Michael's three children, Prince, Paris and Blanket, were also at the hospital that night. While Dr. Murray was telling Katherine of Michael's death, someone else told them. "They were crying," Katherine says. "I thought [Paris] was going to pass out. She was just saying: 'Daddy, I can't make it without you. I want to be with you. I want to go with you.' I felt so bad for them."

That same night, the children went home with Katherine and have been living with her ever since

Soon after Michael's death, an autopsy revealed that a lethal dose of propofol caused him to go into cardiac arrest and die.

Katherine says she was shocked. She knew Michael had trouble sleeping, but she didn't know he may have taken prescription drugs to help him sleep or get through the day. In fact, she says it took her awhile to realize Michael became addicted to painkillers after he suffered severe burns while shooting a Pepsi commercial in 1984.

"Remember when he got burned in the head?" Katherine asks Oprah. "He had been taking those drugs, and it was a long time before I knew he was addicted to them."

When she tried to talk to Michael about his painkiller addiction, Katherine says he denied it. "I was very serious about it," she says. "I was telling him I didn't want to hear one day that he had overdosed, because it would break my heart. But he kept saying he wasn't on anything."

"You didn't believe him," Oprah says.

"No," Katherine says. "I didn't."


Katherine always stood by her son's side even when some supporters turned their backs. In 2005, Michael was on trial for allegedly molesting a minor, intoxicating a minor, abduction, and conspiracy to hold the boy and his father captive at his home, Neverland Ranch. Throughout the entire ordeal, Katherine showed up in court every day to support her son. She never once believed he could be guilty of molesting or hurting a child.

"He loved children," she says. "Michael would always say: 'Mother, why are they accusing me of something I love the most? I'd rather slit my own wrists than to hurt a child.'"

The trial seemed to take its toll on Michael, his mother says, changing who he was as a person.

"He used to trust people," Katherine says. "And after that trial, he didn't trust anybody. ... He would always tell me: 'Mother, I don't trust anybody. The only person I trust is you.'"

Before taking in Michael's children, Katherine says she had a good—but not close—relationship with Prince, Paris and Blanket. "I can't say that I knew them real, real well," she says, "But I knew them well enough. I would always go visit them, and Michael would always talk about them to me."

Katherine also says she did not like it when the children wore veils while out in public with Michael. "I didn't approve of that, but I didn't say anything to him about it," she says. "Then, their biological mother told me it was her idea [to cover them up], not Michael's."

Going from this veiled life to living at their grandmother's with several cousins seems to have been a relatively easy transition for Prince, Paris and Blanket. "They just bonded the minute they got here," Katherine says. "They had a lot of fun."

The man by Katherine's side for the last 60 years—from their two-bedroom home in Gary to their California estate—is her husband, Joe. The two have been married since 1949. Despite rumors of a troubled marriage, both say they are still together and have never filed for divorce.

"She's a wonderful person," Joe says of Katherine. "I think she's too easy with people. She's just like Michael. She's too easy."

Like his wife, Joe says he thinks about Michael every night.

Watch Katherine tell Oprah about the moment she and Joe realized their son was special.   

"I just can't picture him gone," Joe says. "Every time I go into some place—a restaurant or a casino or something—his music is playing. ... It brings back memories because I remember the songs. I was at every recording session he ever did."

During his interview with Oprah in 1993, Michael talked about hi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He even confessed that he was scared of Joe, saying, "There have been times when he's come to see me, and I would get sick."

Watch Joe respond to allegations that he beat his children.   

"Do you think [Michael] was afraid of you?" Oprah asks Joe.

"I don't think he was afraid of me," Joe says. "Maybe [he was afraid] of doing something wrong, and I'd chastise him. Not beat him. I never beat him."

"He told me that you beat him," Oprah says.

"[Joe] used a strap," Katherine says.

Joe says the way he disciplined his children has kept them out of trouble and out of jail. "Nine kids, never been in jail," he says.

"Do you regret those strappings on your children?" Oprah asks.

"No, because it kept them all out of jail," Joe says. "I raised them right, and they were good kids all the way."

In the Jackson family, a new generation of talent is emerging with Katherine and Joe's grandchildren. Prince Michael, Michael's oldest, says he wants to produce movies and direct when he gets older. Paris says she would like to be an actress and reveals that she used to do improv with her father.

Now that they live with their grandma, Michael's children are adjusting to a new "normal." Until this year, Prince and Paris were home-schooled, and despite some first-day jitters, they say the transition into the classroom has gone well. Blanket, the youngest and shiest of Micheal's children, is still home-schooled.

"You all lived, from what I can gather, a very sheltered, literally veiled life," Oprah says to the children. "Did you know at the time why you were putting on the mask?

Prince answers: "Because then if we went out without our dad, nobody would really recognize us."

See what else the Jackson children have to say about wearing veils in public.   

"Did you appreciate being behind the veil or mask at the time?" Oprah asks.

"I appreciated it," Paris says.

The public may have been bewildered by some of Michael's parenting decisions, but Paris says she feels like no one understands what a good father he was.

Watch Paris and Prince describe Michael as a father.   

Paris' favorite memories of her father are when the two of them spent quality time together. "One time, we went on the roof [of our house] when we were in Las Vegas, and we just saw the Luxor lights," Paris says. "And sometimes, he would take me to an art museum because we both loved art."

Without hesitation, Prince shares his fondest memory of his father. "We were in Bahrain. We used to wake up early and walk the beach—with Coca-Cola and Skittles or Snickers," he says.

Whether he was cooking breakfast for his kids—"He was a great cook!" Paris says—or protecting them from media scrutiny, Michael left his children with a wealth of happy memories and cherished moments.

"He was just a normal dad," Paris says. "Except for he was, I would say, the best dad ever."

For the first time, Katherine Jackson opens up about her grief, grandchildren and her son Michael Jackson.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0-10-21    * 中國時報

     往來出入在這半徑方圓5.7公里、匯聚了島內最多書店與咖啡館的台北盆地。儘管最近幾年台灣書業出版界盛傳「景氣寒冬」之說日益甚囂塵上,城市裡總還是不乏有人無畏現實殘酷而不斷前仆後繼地投入「開書店」往火坑裡去。回顧十幾年來台北城市獨立書店變遷的文化史,滿是承繼、掙扎及幻滅,無異一段段生命不捨圓夢的奮進之路,但同時又滿載自嘲、悲情與遺忘。

     書店在城市裡,就像是一段段被傳唱的故事。

     從上世紀二○年代初在日治期間獨立設市迄今不到百來年歷史的台北城,隨著一股亟欲吸收外來文化以及謀求工商業發展太過快速更替的時間之流,許多即將面臨衰敗的老街區在短短數年內徹底被迫更換成了一副陌生的青春容顏,無論是七○年代因應道路拓寬規劃遷移舊書攤的牯嶺街,抑或見證了世紀末三十年老台北歲月風華(於2006年拆遷)的光華橋地下商場,就連早期六○年代曾經作為台灣書業重心、繼八○年代過後店面裝潢連年翻新的重慶南路這條老字號書店街看在不少資深愛書人士眼中也都挾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蒼然古味。

     舊時的老商圈店鋪拆除殆盡,換來與捷運共構的新建築。幾乎所有關於對這城市的往事追憶和老街巷弄裡尋常人家的眾聲喧嘩,到了最後也就都自然而然地沉澱到這些書店的紙頁間。

     相較於中國北京或日本京都這些東方現代千年古都,在近代城市發展史上仍屬年輕的台北予人遲暮之感格外鮮明,城市裡太多突如其來的迅疾驟變不留下任何記憶殘痕,只停格在所謂懷舊題材影視劇的情節想像之中。

     當一處城市空間充滿了喜新厭舊,那便是「誰也不記得誰」。偶然翻閱六年前(2004)晨星出版社彙編《台灣書店地圖》所刊載全台書店名錄,訝然驚覺其中就有不少特色書店如今已是不存在了。我幾乎可以扳著手指數出許多名字:桂冠書局、FNAC法雅客書店、東海書苑、木心書屋、草葉集概念書店,多少年來這些書店隱身在台灣城鎮大街小巷默默地守候著寂寞散播著書香,直到有一天它們突然宣告消失,只來得及在幾個熟悉的讀者心頭留下一個悵然的背影。

     每在一家書店歇業隱遁之後,誰又知道那些被遺棄的書籍的下落?

     因為開了一家書店,所以美好

     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少種,書店的城市表情就有多少種。

     作為所有一切故事的起點,何妨熟悉一座城市首先從它的書店開始。今年初春四月看過美籍台灣導演陳駿霖執導溫馨小品電影「一頁台北」(Au Revoir Taipei),乍然有感於劇情當中雖是終究免不了搭上癡情男子來到誠品書店邂遘結識美女店員的這麼一齣老梗,但它畢竟還是相當程度地滿足了絕大多數普通讀者、都會雅痞族對於書店空間所抱持那份預期揮之不去的浪漫綺想。特別是片中最後一幕男女主角在書店共舞的場景,背景音樂緩緩流洩出那一曲甜美甘潤的「Moondance」爵士小提琴弦音隨風搖擺欲語還休,似乎也隱然應和著台北現實生活痴男怨女文藝青年們有意無意間早把誠品書店當作一處顯露文化品味以便彼此媒合相互兜搭的好地方。

     試想,一個清純帶有書卷氣的靚女子拿著張愛玲或朱天文的小說在書架間徘徊,青山襯朱顏,多麼令人賞心悅目的一幅書店風景!為了書裡書外的顏如玉,怎能不多逛書店多念幾本書呢?

     依照香港專欄作家馬家輝的說法,港島當地特色小書店大約以每五年為一循環,意味著即便其中一家將要關門倒閉了,不久後必定又會有另一家懷抱理想熱血的新書店再起爐灶。宛如山林野草般,台灣南北城鎮大小獨立書店也就彷彿周而復始地同樣死了一批又新生一批。

     往來出入在這半徑方圓5.7公里、匯聚了島內最多書店與咖啡館的台北盆地。儘管最近幾年台灣書業出版界盛傳「景氣寒冬」之說日益甚囂塵上,城市裡總還是不乏有人無畏現實殘酷而不斷前仆後繼地投入「開書店」往火坑裡去。

     三年前(2007),我從重新橋跳蚤書市友人Booker口中得知北投地區將要新開一家舊書店,位在鄰近陽明大學、地處天母北投兩地往來捷徑的立農街上,名曰「蘭臺藝廊」。女主人May自云從事稅務及地政工作多年,卻因始終忘情不了童年時在父親引領下遨遊書海的甜蜜舊夢,所以才開設了這家夢想中的書店,除以鬻書生活為樂之外還不時兼作藝文展覽。室內約莫只十來坪的書店雖小,卻有著難得一見整面明亮精緻的大片臨街櫥窗。後來我陸續幾度造訪了「蘭臺」,也確實在這兒淘到了不少寶,記得包括蔡琴的絕版黑膠唱片《火舞》、廖未林設計封面的舊版小說《多色的雲》,以及台北縣文化中心未曾對外發行的《江文也紀念音樂會》全套錄音專輯等幾乎都是從「蘭臺」得來的收獲。

     及至去年(2009)秋天,嗔愛戀書之人在台北開書店的「美事」又再增添一樁,城南青田街巷弄裡靠近「蠹行古書店」不遠處從此多了一間「青康藏書房」。每當提起開店的初衷因緣,書房主人何新興大抵也是為了將來從媒體工作退休之後準備好好「賺它一筆美好的生活」,並以盡情實踐年輕時未能完成的文化理想,因而選擇在人生後半階段與書為伍,品茗話書、其樂悠悠,至於「開書店究竟賠不賠錢」這等掃興問題,我想最終也就只得交由香港抗世詩人吾友陳智德最新出版發表的一部詩集名稱來回應了:

     《市場去死吧》!讓我們從此理直氣壯地宣稱。

     明知其不可為而為,面臨(抵抗)無所不在的商業壓力卻仍不放棄理想,難道竟是眼下大台北地區獨立個性書店以身殉美的共同宿命?只是不知若干年後,屆時還會有多少人能依戀那曾經分據城市邊緣南北一隅依舊堅持在低迷世道中苦撐的「小小」與「有河BOOK」。

     不大記得有沒有人這麼說過:決定「開書店」當下的心理狀態多多少少也就像追逐「一夜情」,因為兩者同樣都是基於「一時衝動」。

     書店以內,祕境之外

     了解一座城市其實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發現一處城市的隱秘部分並不在於它本身是否神秘,而在於人們能否經常以一種陌生眼光與心情來看待那些似曾相識的熟悉地方。隨處遍佈住商混合的華街陋巷,構成了台北城市街道引人入勝的獨特魅力,得以令你在熟悉和陌生之間有太多被縱容的新舊細節可供回味。

     不少難得撥冗來台的香港背包客、大陸學者專家等外地人士,一到了台北,行程中總不免指名要走訪一趟24小時不打烊營業的誠品書店,尤其是在夜半時分眼見一大群人仍窩在書店裡閱讀的奇妙景象,每每讓許多這些熱愛閱讀的海外華人感到著迷不已。

     未曾久居台灣的異鄉客,僅僅走進門面光鮮、可供購齊大量書種的誠品敦南或信義旗艦店,便自以為見識到了所謂名聞遐邇的台北書店風景。殊不知,對於本地書蠹圈內識途老馬來說,越是開在小街小巷裡那些頗為雅致精巧的書店,其實才是真能讓人悠閒遊逛兼顧淘書樂趣的一處隱秘花園書天堂。舉凡溫州街、汀洲路、師大路、龍泉街一帶的書店大都保有些內斂的純樸古風,無論周邊城市建設如何擴張變化,在我印象中這些書店彷彿總是予人置身小城的感覺。

     遙想光陰荏苒書緣嬗遞,不知不覺地,驀然回首今日的誠品幾乎已不再是十多年前的誠品了!

     過去曾作為台灣閱讀文化標竿而自傲的誠品書店,這些年來越來越標榜自身的品味和價值,但是卻沒有察覺讀者的生態和消費行為已經逐漸轉移,只是不斷利用「誠品」這個文化品牌來收取高額的上架門檻和商場租金抽成,看在許多愛書人士眼裡不啻愈覺像是個注重外表甚於實質的世族門閥,儘管手中掌有優渥的財力與物質環境,反倒唯獨少了一股追求創新進步的精神根基,幾欲悖離了當初主動替愛書人發掘好書、拓展多元閱讀視野的那份純然心意。

     雖說商業化本身並非罪惡,畢竟開店做生意就是要賺錢。然而當誠品變成企業,只是標榜一家什麼都有賣、到處以五彩繽紛的商品折扣活動文宣裝扮得比較漂亮的書店,它彷彿也就成了「電子情書」裡街角書屋女主人Meg Ryan嘲諷福斯連鎖書業大亨Tom Hanks就像「販賣大桶廉價橄欖油」的「批發商」!

     畢竟「開書店」在台灣仍是個時髦高尚的行業

     回顧十幾年來台北城市獨立書店變遷的文化史,滿是承繼、掙扎及幻滅,無異一段段生命不捨圓夢的奮進之路,但同時又滿載自嘲、悲情與遺忘。

     每一談起「開書店」面臨排山倒海的現實困境,似乎不管到了任何時代都是一樣。我們當然明白經營書店其實也是一盤生意,書店可以賣各種各樣的書,什麼樣的書都會有人買有人讀,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底下所謂的文化自由。

     對於那些許許多多曾經起心動念還是決定想要開書店的新鮮人來說,雖然我們實在無法確知將來市場上有沒有可能會出現《第一次開書店就上手》或《打造人氣書店》這類暢銷秘笈來幫忙消災解厄,但我們絕對能夠臆測到的是,那些真的已經「下海」投身鬻書事業之人,肯定都看過或至少聽說過英國女作家 Penelope Fitzgerald寫作長篇小說《書店》而被其中那句堅定而無畏的開場白所感染:

     「我就是想開一家書店」。

     大概也就是因為這麼一句意氣昂揚滿懷憧憬的愛書宣言,其影響所及,台灣現今某些的獨立書店在媒體公眾面前總是難以避免呈現出一種近乎「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情」姿態,特別是Fitzgerald在小說結尾油然感嘆「連一個小鎮都容不下一間小小書店」簡直成了時下許多獨立書店業者在潛意識裡不自覺地加速悲情氣氛發酵的一齣想像文本。

     「如果有一天這些書店被迫關門,究竟是誰該羞愧呢」?事實上,我們並不難在國內外有關獨立書店報導篇幅當中經常讀到像這樣帶有強烈暗示性的情緒喊話,相較於其他各行業,很少有哪門子買賣生意能像「書店」為了嚮往某些崇高理念而大張旗鼓對外尋求社會奧援來抵抗資本主義主流市場,彷彿愈是鬧得轟轟烈烈以關門歇業悲劇落幕,相對就愈是能夠藉此贏得更多的掌聲與光環,你能說「開書店」在台灣社會難道還不算是一門時髦高尚的文化行業嗎?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喜愛張愛玲(1920-1995)作品、研究作家生平與相關文化現象者都有個共同疑問:嚴重困擾張愛玲晚年的蟲患,究竟是怎麼回事?

文學評論家水晶是最早向讀者披露張愛玲染上跳蚤居無定所的人。在此之前,僅少數與張保持通信的友人知情。發表於1985年9月21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張愛玲病了〉(注1)一文,直指蟲患為心理病,引述的是與張有超過40年情誼的宋淇提供,同年3月17日張致宋的私人信件影本。

此舉當年掀起萬丈波瀾。無論是友人(多半兼具學者與忠實讀者身分)與書迷,都難以接受張愛玲患精神病的打擊(包括水晶本人)。水晶於前揭文繼續辯解:「……信寫得細膩深刻,寫跳蚤的兩段很合邏輯,有一貫的『張愛玲筆觸』,不像是一個精神病人的囈語」。

病中的宋淇趕緊寫信為自己闖禍致歉,稍後得張回覆,大大鬆了一口氣(注2)。擅自引用宋淇求助信的水晶,顯然未得諒解,10年後為張追悼文時,仍深深懊悔當年的「粗疏與不敬」。

基於景仰、愛護之心,此後張所接觸者發言,傾向強調晚年的她「氣定神閒、頭腦清晰、反應敏銳」,「始終思路清楚,對他人亦如往昔一樣謙和多禮」,甚者認定「心理出了問題全屬無稽之談」。離群索居是「美國式文明的基本權利」;汽車旅館來來去去如大隱於市,則是「神仙般的生活方式」(注3)。至於可怕的蟲患,僅止於呼應少作〈天才夢〉中絕妙好辭「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的感性層次。

1995年張愛玲去世,筆者剛巧也在那一年走上「探索人心」的精神醫學之路。入行之初懵懵懂懂,偶然拾起皇冠版《傾城之戀》與《第一爐香》,便如胡蘭成坐直身體,從讚嘆、折服未受任何心理分析訓練的張愛玲,極其精妙地駕馭文字展現其洞悉世情的天才開始「看張」。

接受發掘故事「專業訓練」的我不久又發現,要理解「張看」得進到「後台」,從不同時期寫給不同對象的書信、親友憶往、甚至(生前)未發表文稿交叉比對、推敲,盡可能貼近她的生命史。這功夫自非我所創,是人類學、精神醫學裡一門名為「疾病誌」(pathography)的學問。

拜近年張生前書信與未發表文稿大量露出之賜,使祖師奶奶棄世後方興未艾的「張學」,進入「一台弦外之音齊鳴的演出,沒有前後台之分」(注4)的時代,連我這個文學「圈外人」也想跑跑龍套。我直覺以為,張愛玲的讀者與友人難以接受她晚年的蟲患是精神病的指控,應是精神疾病被誤解與烙印化(stigmatization)現象的絕佳案例。為驗證我的假設,第一步便是以科學精神檢驗相關事證,重建事件發展始末,試圖回答「張愛玲長年遭跳蚤騷擾可是精神病的表徵」?




2

「蟲患」始於1983年秋(注5),公寓管理人通知所有住戶配合出清櫥櫃噴殺蟑螂。由於不配合者將逼遷,張只得暫將東西搬出屋外,稍後卻發覺此次搬動帶回鄰居貓狗的跳蚤,人蚤大戰於焉展開。

除蚤無功,張愛玲搬離位於好萊塢住了12年的公寓(1825 N Kingsley Dr.),就近另覓住所(1749 N Serrano Ave.)。相安無事十天,屋主不願再租冰箱,建議她去買二手貨。張卻發現舊冰箱底層帶回一隻特別厲害的跳蚤,即使花了上百元買的除蚤劑也殺不掉。匆匆「把東西存倉庫,從當年聖誕節起一天換一家汽車旅館,一路扔衣服鞋襪箱子,搜購最便宜的補上」,只是如此大費周章,「還是住進去數小時後就有 fleas」。

1984年夏秋,蟲患稍歇,林式同協助張愛玲找著一間寬敞的公寓(1538 N Vista St. W. Hollywood),雖沒跳蚤,蟑螂與另一種小爬蟲倒不少。簽了一年合同,且買了台新冰箱,兩個月不到跳蚤又來了,且「演變得更棘手」,只得恢復一天搬一次家,忙得睡眠不足的生活。

自此及至1988年2月再度租屋,親近張愛玲的友人莫不為她居無定所憂心忡忡,互相探詢她的狀況,一片癡心的水晶更在1985年秋衝動發表〈張愛玲病了〉。

蚤患方酣,林式同是此段期間唯一見著本人的人。林文〈有緣得識張愛玲〉(注6)提到,第一次見著張愛玲便是在近市中心的汽車旅館,時間約莫1985年夏。歷時五分鐘的會面裡,林見到「一位高高瘦瘦、瀟瀟灑灑的女士,頭上包著一幅灰色的方巾,身上罩著一件近乎灰色的寬大的燈籠衣」,「腳上套了一雙浴室用的拖鞋」,走起路則是「無聲無息地飄了過來」。自始至終含著笑臉的張愛玲氣定神閒、頭腦清晰、反應敏銳,讓林有「被觀察」的感覺。

躲避跳蚤之餘,張愛玲不忘留神金融訊息,無論是擔心銀行倒閉不辭勞苦換一家存錢,還是留心利息高低,都是典型張氏作風,另面反應她自幼強烈的不安全感。

根據處於逃難、近乎失聯的張愛玲所發出的有限信件,她描述跳蚤習性是「最善適應的昆蟲接受挑戰,每次快消滅了就縮小一次,終於小得幾乎看不見,接近細菌」;還說自己「上午忙搬家,下午出去買東西補給藥物與每天扔掉的衣履及『即棄行李』──大購物袋」。即使兵疲馬困,她不忘斬釘截鐵否決醫生的診斷──無論是暗喻心理疾病的"a lace in my bonnet"(女帽上的一條絲緞),過敏症或任何皮膚病。

直到1988年2月,張愛玲在整理累積多時(年)的信件時,偶然發現鄭緒雷(筆名司馬新)介紹的皮膚科醫生,立刻掛電話預約就診。張稱讚「醫道高明,佩服到極點。診出是皮膚特殊敏感。大概 fleas兩三年前就沒有了。敷了藥效如神,已經找了房子定居」(注7)。從藏匿兩年的北郊先搬回市中心的汽車旅館,等不及林式同代尋,直接進住附近小巧的新公寓(245 S. Reno St.)。

6月初,張愛玲又提前搬離,這回不為跳蚤,為一位特殊「鄰居」──一位來自台灣銜命採訪的記者,租下隔壁公寓邊窺視作息,邊掏張丟棄的垃圾做文章,令她「毛髮皆豎」,「皮膚病忽然又惡化」。

住進林式同新造的出租公寓(433 S. Lake St.)年餘,蟑螂螞蟻小花甲蟲全有,蜜月期已過,張愛玲擔心「可能就快有fleas了」。1991年7月,為了多過好萊塢舊屋十百倍而應付不來的蟑螂,71歲的張愛玲搬了此生最後一次家,來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所在的西木區(10911 Rochester Ave.)。

除了跳蚤,張愛玲對蟲反應向是風聲鶴唳,連通訊郵箱發現螞蟻都必須立刻換掉(注8)。同時面對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難纏的感冒及牙病,忙著看病的張愛玲生活作息大亂,睡眠障礙日益惡化。心力交瘁之際,曾發想「祈禱可能有效」,旋又自嘲「不信宗教無法祈禱」。

1995 年,皮膚病嚴重惡化,「藥日久失靈,只有日光燈有點效力」。怕店裡不乾淨,花300美元買燈回家,一天照23小時。怕光照不進,還隔幾天就剪髮。烤乾的皮膚保護力盡失,臉上、耳朵、肩膀盡是傷口。同年7月底,還打算搬家,終究沒力氣再搬。9月8日林式同收到房東通知張愛玲已經過世,趕往察看時,日光燈仍兀自照著躺在行軍帆布床上的張愛玲。



3

不同於近年台灣傳媒刻意凸顯汽車旅館的情色想像,林式同分析張愛玲流轉於汽車旅館的考量極其實際:「一是費用少,二是可以多搬地方──她平均每一星期就換一個旅館」。據此推算張愛玲住過洛杉磯地區上百家汽車旅館並不為過。

汽車旅館是應運一般大眾達到以車代步生活條件而生的產物;洛杉磯向是高度倚賴汽車移動的城市,即使近20年積極建構捷運網絡,居民日常生活仍多以自家車代步。身形臞瘦的張愛玲不開車,如何拎著行當長期在汽車旅館間移動?

爬梳文字固能解決這疑問,但我以為下「田野」(field work)──直接去看看張愛玲住過的汽車旅館,體會又是不同。2006年底,終於找到落實這瘋狂念頭的機會(藉口)──研討會論文通過審查,隔年4月將前往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報告,我便刻意安排洛杉磯轉機的行程,預定回程多停兩天闖闖。

瀏覽張流離汽車旅館時期的書信,發現她都是使用郵局租用信箱聯繫,使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一文又成為我重要且唯一的依據。但林收信不留信封,時隔多年提筆為文,只能勉力列出九家有印象的汽車旅館地址(注9)。

先以Google map定位,再參照林式同文及張愛玲其他書信,汽車旅館的分佈位置包括(1)早期好萊塢舊住所附近;(2)1986至87兩年間北郊的Valley;書信中未提的(3)南郊Gardena(1985年2月);(4)華人聚集的東郊Monterey Park(時間不詳);(5)東北部文風鼎盛的Pasadena(同前);以及(6)1988年2月蟲患暫解「班師」回市中心找公寓的暫時落腳處。

筆者2007年4月的走訪行程包括張愛玲住過的公寓(注10)與上述汽車旅館。原想師法張愛玲以公共汽車與步行作為移動工具,未料數位熟悉當地的友人一致反對我的莽動,只得接受熱心友人安排,由一位僑胞駕車,極有效率地在一天內跑完行程。

駕車的楊先生來自台灣,定居洛杉磯從事旅行業將近20年,未曾聽聞「祖師奶奶」威名。聽罷我對張愛玲蟲患始末簡述,直呼不可思議。我們以位於好萊塢,張住了12年的公寓作起點,維護得宜的老建物周圍花木扶疏,外觀同紙本與網路資料所見。

蟲患初起,張就近搬入的另一間公寓步行可及,讓張愛玲棄守「公寓生活」的下一間公寓,仍坐落同一區。另有兩家汽車旅館,現況不僅頗具規模,其中一家還加入國際知名假日飯店(Holiday Inn)連鎖。楊先生表示,此家是台灣旅行團可能下榻處,若有張迷意外住進,當雀躍不已。

好萊塢往東行,看了三家汽車旅館,都位於交流道與公車站牌旁,街景荒涼,生活機能極差,除其中一家對街有華人經營的大型超市。想像提著大購物袋充作「即棄行李」趕路的張愛玲,在公共汽車上忍著腳磨破的痛(注11),一下高速公路瞥見汽車旅館招牌便匆匆投宿的光景,豈「落難」二字了得!

張愛玲住了兩年的北郊只有兩個地址。出發前查明較遠一處現址已無汽車旅館,故略去。另一處旅館雖在,但屋況不佳(注12),街市罕人煙,只見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呆坐公車站前,身邊放著兩個大購物袋,狀似bag lady。

回到市中心,我站在因都市更新遭拆除的旅館舊址前,想起1985年2月,張愛玲從此地發了一封短信請林式同不必麻煩為她找房子,人蚤大戰節節敗退,「連日心境太壞,不想打電話」。

接下來看到此行最破落的汽車旅館,1988年2月,張愛玲見了司馬新推薦的Kaplan醫師,病神奇地好了,住進這家外牆滿是塗鴉,白天四周充斥無所事事非裔與拉丁裔人的汽車旅館,連忙寫信催林式同幫她找房子。等不及回音,張迫不及待搬到不遠的公寓;夏天,再搬進林式同新造的出租公寓。這兩家和四年前住過的公寓最大不同是少綠地,「水泥味」重,正符合怕蟲的張愛玲。林造的公寓另有一優點,有家頗具規模的綜合醫院(Vincent Medical Center)相距500公尺不到。體弱多病的張愛玲應該光顧過吧!

最後一處是張愛玲辭世的公寓,很容易看出是當天所有走訪點中地段最好的一處。健康快速頹圮的張愛玲在此立下遺囑,搶看病空檔寫《對照記》與《小團圓》,大概沒空出門享受唾手可得的新綠。改寫《小團圓》的巨大壓力終使蟲患再度失控,重重咬穿生命那席華美的袍……。



4

根據1985年3月致宋淇夫婦書信,張愛玲認定騷擾她的跳蚤分兩批:第一波是1983年Kingsley舊居鄰家貓狗傳入的黑色跳蚤;第二波則是1983年 11月搬家後隨二手冰箱隔熱層來的淺棕色中南美品種,隨著她一路搬遷,變小後像細長的枯草屑。直到1986年9月,這批跳蚤還在,且「每次快消滅了就縮小一次,終於小得幾乎看不見,接近細菌」。1987年9月,「一切跟上次來信時一樣」。

在這段有一貫「張愛玲筆觸」的描述裡,問題不在邏輯,而是知覺(perception)的障礙──即便第一波描述不足論斷,第二波即是典型的「妄想性蟲爬」(delusional infestation)──罹患此症的病人相信有某種動物在身上四處爬動,雖然看不見,卻能清楚描述它。至於張堅信隨她搬遷的跳蚤一次又一次縮小至接近細菌大小,精神病理學稱為「次發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為解釋其他病態性經驗──跳蚤騷擾的體幻覺(somatic delusion)所產生的(注13)。

知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與思考(包括流程或內容)分由大腦皮質不同區塊所執掌,不必然同時發生障礙。因此,單憑思考是否合乎邏輯,實不足評斷精神病之有無。

張愛玲又如何看待醫生的診斷與處置?也就是她有無病識感(insight)?蟲患發生一年多,也就是1985年3月,張的醫生從她身上採樣化驗,看是否有 animal tissue(動物組織),張在信中對醫生認定她的症狀是「最典型的sexual fantasy(性的妄想)」不置可否,等待「兩星期後聽回音」。1986年9月,張全盤否定醫生的診斷,別說是疑心或精神病,連過敏或皮膚病都斬釘截鐵被否決。1988年2月,事情出現轉圜,張接受一位皮膚科權威「皮膚特殊敏感,大概fleas兩三年前就沒有了」的診斷,「敷了藥效如神」。很遺憾,病人張愛玲一點兒也不服氣平日寫作喜愛援引的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學說。

極獲張愛玲信任的林式同,曾婉轉指出她怕跳蚤是心理作用。他以自己皮膚也常發癢說理,認為是皮下脂肪少,抗菌力不夠,加上洛杉磯的氣候,少雨而近沙漠,很乾燥,什麼樣的過敏症都有,張愛玲一樣不同意。

另值得注意的是,既接受皮膚病診斷且敷過神藥痊癒的張愛玲,1988年9月為何病況忽然又惡化?推測與台灣記者準備發表掏垃圾一文,讓她感受到莫大的壓力有關。濕疹(eczemaish condition)、過敏與氣喘等疾病屬於典型的身心疾患(psychosomatic disorders)──也就是說,病程高低起伏受患者感知內外壓力所影響。已對死亡做好準備的張愛玲,1994年以後皮膚狀況急速惡化又為了哪樁?容我大膽推測,極可能與遲遲未能寫出滿意的《小團圓》定本有關。


注:
1.水晶:〈張愛玲病了〉,《魚往雁返》(允晨文化,2007),pp. 83-7。
2.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張愛玲私語錄》(皇冠文化,2010),pp. 249-53。
3.引自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文與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專書。
4.蘇偉貞:〈導讀:自誇與自鄙〉,《魚往雁返》(允晨文化,2007),p. 28。
5.參考莊信正編註之《張愛玲來信箋註》與高全之〈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張愛玲給麥卡錫的一封信〉。
6.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魚往雁返》(允晨文化,2007),pp. 218-9。
7.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大地出版社,1996),p. 228。
8.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張愛玲私語錄》(皇冠文化,2010),p. 285。
9. 分別是:(1) 777 Vine St., Hollywood. (2) 920 S. Figueroa St., LA. (3) 434 Potrero Grande, Monterey Park. (4) 420 N. Atlantic Blvd., Monterey Park. (5) 1605 N, San Fernando Blvd., Burbank. (6) 4222 Vineland Ave., North Hollywood. (7) 2156E, Colorado Blvd., Pasadena. (8) 9111 Sepulveda Blvd., Sepulveda. (9) 1906 W. 3rd St. LA.
10.遺漏2007年2月發表於《印刻文學生活誌》張愛玲致莊信正書信所提,1984年夏秋間曾在西好萊塢區N. Vista St.的公寓住不到兩個月。
11.莊信正編註之《張愛玲來信箋註》。
12.參考Google晚近發展之街景圖,現址已改為停車場。
13.參考孔繁鍾編譯:《精神醫學之症狀及病徵》(合記圖書出版社,1992),pp. 25-45,pp. 56-61。


──本文刊載於《聯合文學》2010年9月號



◎作者簡介
吳佳璇
台大精神科專科醫師。1969年生於台灣雲林,台大醫學系畢業、澳洲墨爾本大學碩士。2008年起浪跡台北與台東,成為浪人醫師。著有《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 ──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從北京到台北──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憂鬱年代──精神科的診間絮語》與《九二一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九二一經驗》。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貓也有心理醫生?

     得知幾天後將會有一位「貓科心理醫生」來到家裡,我不禁瞪大了眼睛。

     關於這事的起源,得從兩年前剛到德國時說起。那時,因為學長的介紹,我住進了一戶愛貓的德國人家裡。

     房東太太Frau Filsinger(Frau即女士之意)非常喜歡貓,那愛貓的熱忱,在屋裡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走進飯廳,牆上是他們養過的貓兒照,還有以貓為主題的月曆,以及一張大型的貓兒海報,寫著一句顯目的德文:沒有貓人們怎麼生活呢?走廊上,貓樣的裝飾品擺放四周,貓木偶、貓玩具、貓木雕……而書櫃裡,擺著許多關於貓或是封面是貓的書籍。不過,若想感受最狂燒的熱情,必要走進廁所瞧瞧。坐在馬桶上,奮力如廁或是發呆思考,眼前的置物櫃,旁邊的牆壁,各式各樣的貓兒,花的黑的白的,波斯暹邏孟加拉,一隻一隻,或躺或坐或趴,在照片裡瞪大眼睛看你,陪你度過這私密的時光。

     剛搬進來時,聽說這裡養有兩隻貓,一黑一花。黑貓叫Tommy,帶著歐洲跨國的身世背景。父母來自希臘,隨著主人來德國定居,身上流著南歐陽光的血液。說也有趣,Tommy還真有南歐熱情奔放的性格,完全不怕生,每當有客人來到,他不躲不懼,東嗅嗅西嗅嗅,非得聞上數十遍才肯罷休。沒有北歐人拘謹性格,這Tommy要什麼總是大剌剌地叫,我餓了,我要玩,別關我,常常叫到大家束手無策,他還是堅持熱切表達他的情感。

     大多時候,家裡只有Tommy闖蕩,花貓神祕地躲在房東夫妻的房間裡,只聞其聲不見其身。夜闌人靜,等Tommy被關進客廳裡後,便能聽見奔跑聲。第一次見到她,Tina,是從洗手間出來,一開門,她沒料到我,一時反應不過來,呆了。靠近她時,她突然衝進房東房裡,從門縫中疑惑望著我,這貓害羞得很,緊張兮兮,但摸著了她,她便會往你手上身上蹭,直撒嬌。房東太太最愛炫耀Tina有項特殊技能,會喊她mama,不親自聽到還不相信,一回我開門讓她從房裡出來,她誤以為我是房東太太,衝口叫出mama,但看到我嚇了一跳,ma音還沒發完全,突然轉成了miao,怪腔怪調讓人無法想像是一隻貓的叫聲。

     房東太太愛和我分享貓兒幼時歲月,那時他們相處融洽,總能玩在一起。一張存留的照片,記錄著小貓們的親暱時光,兩雙小腿互相跨靠對方肚皮,一同躺在沙發沉沉睡去。但幾年前,Tommy生了一場病,住院一段時間,返家後,兩隻貓關係起了巨大變化,似乎是Tommy身上的氣味變了,Tina認不得了,又是躲又是跑;Tommy見她一跑,又馬上起身去追,彼此張牙舞爪,成了仇家。

     房東夫妻倆嘗試讓這兩貓和平相處,出門時,同將這兩隻貓放到客廳裡,返家後,卻在飯廳桌下發現他們正相互對峙,一動也不動。伸手,竟在Tommy脖子上摸到血跡,房東太太驚嚇大叫,連忙送他到獸醫院包紮,一路上焦慮難過,可想見剛剛在家中,這兩隻貓是如何纏鬥互咬。發展至此,房東太太不得不鄭重處理,堅持分割一日時間,白天給黑貓Tommy,黑夜則是花貓Tina。

     這兩隻貓,在家裡,過著一種「白天不懂夜的黑」的生活。

     關於「一家不容二貓」一事,房東太太一直不能釋懷。每當Tommy進房,和Tina躺在床上彼此相安無事時,她便會興奮告訴我這良好的關係進展;有時,Tina讓Tommy舔舔她的耳朵,房東太太更會如獲至寶般,一整天好心情;一次,這兩隻貓睽違多年,竟互相依偎,不吵不鬥,房東太太馬上拿出照相機拍下這紀念性的一刻,光與我分享還不夠,接著來剪下照片中兩隻貓的身影,將那親暱的畫面裝裱起來,掛在飯廳裡伴著大家胃口。

     一天,她突然雀躍地表示,在海德堡找到了一個動物醫生,嚴格說來,應該是「動物心理醫生」,據說是擁有相關學歷的博士,對動物心理頗有研究,報紙上刊登的廣告上特別標明:「專門治療關於家中寵物大小情緒問題」。

     動物心理醫生,這實在太令人匪夷所思了。我可是第一次聽到。相關學歷?那看診貓兒時,難道還要說貓語不成?對貓兒來個卸下心房,讓他們促膝長談?

     幾天後,門鈴響起,引頸期盼的心理醫生終於到來,是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女子,簡單打扮,看來親切,拎著包帶著筆記本。一進門,與房東夫妻倆聊聊Tommy與Tina的故事,接著,心理醫生要求看看這兩隻貓,和他們平常生活的空間。三個人走向臥房,Tommy先是看了看我,尾隨其後,也往房間走去,不一會兒,他們又回到客廳裡,Tommy悠閒跟隨他們,完全不知道這可是他的心理治療療程。

     結果,期待中的人貓互動畫面並沒有出現,只看到心理醫生分別摸摸了這兩隻貓,並沒有發出喵喵的叫聲進行人貓對話。他們三人在客廳裡又聊一段時間,我走回房間,等待心理醫生走後,趕忙去問房東太太診療結果。關於兩隻貓的衝突,心理醫生的解讀跟我們的想法十分不同。醫生看了看他們的眼睛和對其他東西的反應,做了以下判斷:過去,也許以為是Tina突然不認Tommy,對他不友善,但其實是Tommy對Tina很兇,不時擺出脅迫的姿態(儘管我們看不出來),想要證明他有主控權。如果看到Tommy追逐Tina,一定要馬上阻止他,讓他知道他不是老大。醫生還特別囑咐房東太太讓兩隻貓交換出現的時間與地點,讓彼此適應另一個的空間,簡言之,讓白天和黑夜互相交換,晝夜之間,別分得那麼清楚。

     這話說來頭頭是道,乍聽之下是有點道理,我想或許契機就要出現了,依照醫生所說執行,或許哪一天這兩隻貓便能回到往日時光,親密相偎。

     然而,過了好幾天,兩隻貓仍然以同樣的方式生活著,我禁不起困惑,某天夜裡,問了房東太太,為什麼不試試心理醫生建議的方式。她搖了搖頭,無奈說著心理醫生的話她不是不懂,但她了解這兩隻貓,白天要Tina跑出房間,她打死也不願意,然後只會慌張的在房裡東奔西竄;而若將已習慣在房子裡走來走去的Tommy關在房間裡,他必會一直在門邊喵喵叫個不停。放我出去放我出去。想到以前兩隻貓你抓我咬的事件,房東太太再度搖搖頭,又吸了一口菸。

     在找到更好的方式前,這家裡,白天和黑夜還是無法重疊的。

     房東太太跟我說這些的時候,花貓突然在我身後mama叫個不停,時間已晚,黑貓的身軀融入漆黑的客廳中,隔著玻璃門,只剩兩顆大大黃色的眼透著光,望向飯廳的我們,那眼球咕嚕嚕隨著花貓身影來回打轉,偶爾與我四目交會,發出可憐唉叫聲,要我們放他出來,他也要與我們與花貓一起玩。

     但是現在是晚上啊,房東太太吸完最後一口菸,往房間走去,跟我說了聲晚安,也和Tommy說了聲晚安。整個走廊,是Tina的天下,蹦蹦蹦,那雀躍的腳步聲在夜裡聽來特別清楚。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Vie 2010/08/31
W HOTEL每到一個城市,就習慣採購當地的設計師作品妝點HOTEL,營造出專屬於「那個城市」的設計風情。台北W HOTEL的全球設計顧問Charles Farruggio近日悄悄訪台,正是為年底即將開幕的台北W HOTEL採購設計物件妝點台北W HOTEL,看看W HOTEL發現了什麼樣的台北生活品味。


Shop ●01 光點·生活

台北Life Style代表

第一站來到光點生活的Charles對於阿之寶的設計驚歎不已,「創意十足且絕對精緻!像是有個由鐵湯匙打造而成的武士,看來雖然戲謔有趣,但是卻非常的堅固穩重,可見創作的藝術家並不是用兒戲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作品。」Charles如此說道。而整個光點生活除了販賣台灣自創品牌,也囊括了許多國外設計師作品。「最棒的還是這裡除了商店以外還有電影院及咖啡廳,我覺得這是一個完整呈現台北Life Style的地方!」


光點‧生活擁有許多國內外設計師的作品。(攝影|劉信佑)

全部以湯匙作為設計基座的完美公仔,雖有童心但藝匠製作它的心可絲毫不馬虎。武士/阿之寶by光點•生活(攝影|劉信佑)
Shop ●02 樹火紙紀念博物館

所有老外都該來看!

來到樹火博物館,Charles回憶時說道這應該是這趟旅程的「high light」。在樹火可以參加課程帶領小孩親手製作紙張,了解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重要性,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地方,而最讓這個紐約老外驚嘆的就是在頂樓的竹院子,完全竹編的大竹籠,讓進去後的他直呼amazing!「我認為這裡是所有造訪台灣的外國遊客都應該要來一遭的地方」,Charles興奮地這麼說道。而在一樓的紙品商店,也讓Charles逛到入神,不管是可回收漿紙做的免洗餐具或是手繪手做明信片都讓他相當著迷。


Charles摸著兩個八月的作品——「紙燈」/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攝影|劉信佑)
Shop ●03 鶯歌新旺集瓷

藝術般的陶瓷設計精品

「這家店的擺設給我的感覺簡直就是一個博物館,他們對待每一個商品的態度都是這麼認真又仔細,而說真的,他們的商品也真的就像是藝術品一樣精緻,但是最棒的是,他們的價錢又非常公道!」Charles這樣興奮地和編輯介紹著他在鶯歌挖到的藏寶庫。新旺集瓷的門面都是使用自家燒製的瓷磚作為設計,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溫潤的白瓷但又具備了相當的設計感,並且美麗的瓷器曲線以及流暢的圖騰線條,都讓它們與尋常的瓷器很不一樣。

Shop ●04 清庭

與W HOTEL精神如出一轍

「我想這裡的商品是有許多國際現代設計巨擎的作品,但這是全球化的優勢也是劣勢。」Charles這樣分析,「大量生產的東西是一個雙面刃,我們可以因為這樣買到價錢實惠的設計商品,但同時在任何一個城市看到的都是同一批設計師的作品。但值得留意的是,當一件作品可以在十年內不斷重複出現,我想那就是經典(classic)了。」在清庭Charles最喜歡的就是Ron Arad設計的Voido,「這真的是個非常棒的作品,既有趣又好玩,即使不是張椅子它也像是個雕塑品,我想這與我們W HOTEL的精神是很符合的。」


Charles開心地坐在的Voido上。擺著即使不坐也像是美麗的雕塑品,風趣、好玩又美麗的設計椅。Voido/清庭(攝影|劉信佑)
Shop ●05 設計講

一體成型的美麗設計

一進設計講的Charles就被各式各樣JIA.Inc品家家品的中式設計品所迷惑了,但其中最吸引他的還是島民設計名喚「羅哈恰拉島」的作品。「這個設計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一起,植物、水、魚,兼顧機能和美感,感覺就像是個小小星球,自有其生態。」設計講的商品大多設計簡單卻自有其美感,其中許多設計物件更是一體成型,有著獨一無二的設計價值,「我想那個「羅哈恰拉島」的設計概念和W HOTEL很像,從外觀看來也許沒什麼,但只要進來,卻是另一個世界,這是我們期待帶給消費者的。」Charles感性地這麼說。

Shop ●06 台灣好

Lovely Taiwan!

「台灣好」主旨是販賣在地的伴手禮。茶葉、瓷杯、藤編籃、手染圍巾都可以在這裡看見,而這裡的每一分消費,經過成本扣除之後都會回饋到由蔣勳所成立的「台灣好基金會」,幫助弱勢族群以及協助社區產業。本著公平貿易的精神,讓製作者的作品直接面對消費者,不經過商業的介入也沒有太多過度的包裝,做為這些台灣手工細活的媒介。而Charles在這裡就像是活潑的大男孩,一下嚐台灣果醬、一下拿起打鐵人藝術工枋的貓頭鷹音樂盒讚嘆不已,「雖然我覺得這些非常精細、工藝的作品與W的風格不同,但是這家店堪稱是我個人的最愛!」Charles開心地這麼說。


Charles私人特別喜歡這些手工鐵製的音樂盒/台灣好(攝影|劉信佑)
Charles Farruggio二三事

Charles Farruggio,喜歡嘗鮮,個性中有著冒險因子,來到台灣已嘗試臭豆腐、雞爪、皮蛋這類尋常老外敬而遠之的食物,習慣樂觀、為人親切。第一次來亞洲就是來台灣,覺得台灣人非常熱情,台北市是個廟宇與大樓穿插、城市與山景混搭的奇妙城市。這次特地戴上專屬W的墨鏡在台北獵物尋寶。

2001年畢業於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2006年Charles離開紐約到洛杉磯,進入全美最具權威夜店經理人Sam Nazarian經營的SBE Entertainment,擔任設計總監一職。2009年Charles自立門戶開了設計公司——Charles Farruggio, LLC。W也借重他的才華,任命他為W飯店全球設計顧問,參與了許多W飯店的設計,其中包括:巴塞隆納、波士頓、紐約時代廣場等,還有在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所舉辦的紐約時裝周W VIP Room的設計和妝點。

光點·生活
Add/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1F 
Tel/02-2522-2387
http://www.taipeispotdesign.blogspot.com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Add/長安東路二段68號
Tel/02-2507-5535
http://www.suhopaper.org.tw

鶯歌新旺集瓷
Add/台北縣鶯歌鎮尖山埔路81號
Tel/02-2678-9571
http://www.shus.com.tw

清庭誠品信義旗艦店 
Add/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1樓
Tel/02-2723-3261
http://www.dragonfly.com.tw

設計講信義旗艦店
Add/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2樓
Tel/02-2722-2170
http://www.hauscollection.com.tw

台灣好
Add/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5巷18-2號
Tel/02-2558-2616
http://www.lovelytaiwan.org.tw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010年八月號】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世界級的行動藝術將在台北街頭總動員!12日會有群眾在二二八公園,拿著充氣玩具打場「英雄戰役」。

而14日在熙來攘往的台北新光三越百貨站前廣場,則將出現一群靜止不動如雕塑的人,兩項活動將帶領民眾以新鮮角度面對城市生活。

由文建會舉辦的「好時光公共藝術節」活動,將於9月12、14日兩日邀請美國最IN的紐約行動團體Improv Everywhere(簡稱IE)首度訪台,精密籌畫行動藝術《Mp3 Experiment》暨《Freeze》,為藝術節帶來世界級的城市動員任務。

9月12日下午2點至3點首先登場的《Mp3 Experiment》,參加者須穿著紅、藍、黃或綠色上衣,自行攜帶一個尚未充氣的氣球或充氣玩具等充氣物,在二二八公園現場跟隨事先下載的Mp3口語指令進行動作,例如擁抱另一個和你穿不同顏色衣服的參與者,或與周遭另一個沒有帶耳機的人相互擊掌等,最後大家再拿出充氣「武器」,進行一場「沒有殺傷力但很英雄的戰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1O1rv7vDsE

http://www.facebook.com/pages/2010hao-shi-guang-gong-gong-yi-shu-jie/123648394329272#!/event.php?eid=110172202374639&index=1

文建會表示,該作品主要探討每個人聆聽Mp3時所形成的私人空間,及公共空間之間的界定問題。45分鐘過程中,群眾經由藝術家所預設的、如同心靈引導般的歡樂指令,逐漸形成一個不斷改變狀態中的公共性活動雕塑。

9月14日(星期二)則呈現曾在70個城市表演過的《Freeze》,這次輪到台北市。當天下午5點將在台北市新光三越百貨站前廣場,透過事先的安排,由所有參與者進入某個公共空間,在某個預定時間同時暫停身體動作,進行如真人雕塑般的時間凍結行動。以突如其來的靜止狀態,與週遭人潮洶湧的都市空間與速度形成強烈對比。

Improv Everywhere的行動藝術,自2001年以來透過產量驚人的公眾動員計畫,帶領民眾在驚喜與混亂中,再次以新鮮角度面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城市生活。欲參加此次活動的民眾,可電洽「麻粒國際文化試驗」孫小姐(02)25238852分機14。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推理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長 達八十六歲的生命裡頭,持續創作了五十六年,作品的數量跟銷量, 除聖經和莎士比亞的著作外,放眼全世界無人能及。米蘭‧昆德拉盛 讚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魔術師,可以「把謀殺案轉變成娛樂消遣」 。至今她的著作共被翻譯成超過一○三種語言,印行突破二十億本, 風行全球。


一般人嗜讀克莉絲蒂作品之後,難免也會好奇,這些林林 總總,一本接著一本讓人欲罷不能、酣暢快意的小說,到底是怎麼來 的?克莉絲蒂身後留下七十三本筆記,卻竟塵封多年,直到六年前才 被「克莉絲蒂學專家」約翰‧柯倫(John Curran)發掘,他花費三 年時間辨識、爬梳,終於詳解出版「克莉絲蒂的秘密筆記」,讓克莉 絲蒂迷如獲至寶,而該書中所收錄的從未發表過的兩篇作品,更是送 給克迷的「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今年九月十五日,適逢克莉絲蒂一 二○歲冥誕,「八月,小說月」提早慶生,今起推出克莉絲蒂專輯, 除熱烈刊登克莉絲蒂未公開作品「狗狗的玩具球事件」,還要披露「 推理傳教士」詹宏志的精采專文,以及影評人景翔從克莉絲蒂作品改 編電影的角度,趣談她筆下的神探白羅與才女瑪波的影視舞台動腦較 勁。 

  1 
  我總是帶著特別的興致回顧瑪蒂達‧惠勒小姐的案件。只因為這個 問題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自行解決了──可以說是徹底無中生有! 

  我記得那是八月份特別炎熱無風的一天。我坐在我朋友白羅的房間 裡,第一百次希望我們能置身鄉間而非倫敦。郵件才剛剛送來。我記 得那拆信的聲音:白羅用一把小拆信刀依序裁開每個信封,就像他做 任何事一樣,整整齊齊的。接著出現的會是他喃喃自語的評論,然後 他手頭上的信會被分到合適的文件堆裡。這是個井井有條而單調的日 常工作。 

  然後變化突然出現了。這次中斷時間較長──某封信他讀了不只一 遍,而是兩遍。這封信沒有照平常的方式分門別類,而是繼續留在收 信人手裡。我望向我的朋友。那封信放在他膝上,他若有所思地盯著 房間另一頭。 

  「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嗎,白羅?」我問道。 

  「Cela depend(視情況而定)。有可能你不會這麼認為。這是一 位老小姐寄來的信,海斯汀,而且信裡沒說什麼-卻不是什麼都沒說 。」 

  「真是非常有用,」我語帶諷刺地評論道。 

  「N’est ce pas(可不是嗎)?那就是老小姐的表達方式啊。她 們總是在重點之外繞啊繞的!不過你自己看看吧,我很有興趣知道你 怎麼看待這封信。」 

  他把那封信扔給我。我一打開信,臉就微微皺了一下。這封信由四 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組成,顫抖的筆跡又尖又細,還有許多塗改、 刪除跟大量的畫線強調。 

  「我真的非讀不可嗎?」我苦著臉問道:「這是在說什麼啊?」 

  「就如同我剛剛才告訴你的,沒說什麼。」 

  這項看法對我沒有多少鼓勵作用,我不情願地著手進行我的任務。 我承認我沒有很仔細讀。筆跡很難認,而我靠著文章脈絡猜測就滿足 了。 

  執筆者似乎是一位來自小漢莫鎮金鏈花莊的瑪蒂達‧惠勒小姐。她 寫道,在許多猶疑躊躇之後,她自覺冒昧地寫信給白羅先生。在一番 長篇大論以後,她繼續陳述她聽到白羅先生大名的方式與場所。她說 ,她發現這件事情讓她很難跟小漢莫的任何居民商量──而且當然了 ,有可能她完全搞錯,對於純屬自然的意外事件,卻賦予極端荒謬的 重要性。事實上,她還毫不留情地責備自己太會幻想。不過自從狗狗 的玩具球事件以後,她就不安到極點。如果白羅先生不覺得這件事根 本子虛烏有,她只希望能快點聽到他的回音。還有,或許他願意好心 地讓她知道他收費多少?她知道,這件事非常瑣碎又不重要,不過她 的健康不佳,她的神經也不如往日鎮定,這種憂慮對她來說非常不利 ,她想得越多,她就越確信她是對的,雖說理所當然,她做夢也想不 到要說出任何事。 

  事情的梗概大致如此。我把信放下,惱火地嘆了口氣。 

  「那女人為什麼不能有話直說啊?這信件的內容多愚蠢啊!」 

  「N’est ce pas?這是個可悲的失敗,無法在思考過程中應用秩 序與方法。」
 
  「你認為她到底是什麼意思?雖然這不是很重要。我猜她的寵物狗 有什麼不對勁吧?無論如何,這不值得認真考慮。」 

  「我的朋友,你這樣想嗎?」 

  「我親愛的白羅,我看不出你為什麼會對這封信如此感興趣。」 

  「不,你沒看出來。這封信裡最有趣的重點,你讀過去了卻沒注意 到。」 

  「那個有趣的重點是什麼?」 

  「日期啊,mon ami(吾友)。」 

  我再看了一次信頭。 

  「四月十二日,」我緩緩說道。 

  「C’est curieux n’est ce pas(這很奇怪,不是嗎)?幾乎三 個月前了。」(註:如果這封信是在四月二十日寫的,白羅又在八月 初收到,這句話應該是「幾乎四個月前了」。) 

  「我不認為這有什麼意義。她本來可能想寫八月十二日。」 

  「不,不,海斯汀,看看那墨水的顏色。那封信是好一陣子以前寫 的。不,日期肯定是四月十二日。不過為什麼沒寄出去呢?而且,要 是寫信的人改變心意不想寄了,她為什麼會留住信件,到現在才寄? 」 

  他站起身。 

  「Mon ami,天氣很熱,倫敦讓人悶死了,不是嗎?那麼,到鄉間 做個小小的探險,你覺得怎麼樣?說得確切一點,到小漢莫去,我知 道那是在肯特郡。」 

  我實在太樂意了,所以我們就立刻動身,踏上我們的調查之旅。 

  2 
  我們發現小漢莫是個很迷人的村莊,就一個距離主要幹道只有兩哩 路的村莊而言,保持原狀到這種程度有如奇蹟。這裡有家叫做喬治的 小旅店,我們在此吃了午餐──我要很遺憾地說,是一頓難吃的午餐 ,鄉間客棧往往如此。 

  服侍我們的是一位年邁的侍者,他是個呼吸沉重的男人,當他送上 兩杯號稱是咖啡的可疑液體時,白羅開始行動了。 

  「有棟房子叫做金鏈花莊,」他說:「你知道那裡嗎?一位惠勒小 姐的房子。」 

  「沒錯,先生,就在教堂過去的地方,你不可能錯過的。那裡曾經 住過三位惠勒小姐,老式的淑女,在這裡出生長大。喔!好啦,現在 她們都過世了,這棟房子也等著出售了。」 

  他感傷地搖搖頭。 

  「所以惠勒家的小姐們全都過世了?」白羅說道。 

  「是的,先生。愛蜜莉亞小姐跟卡洛琳小姐是在十二年前,瑪蒂達 小姐則是在一兩個月前。如果我可以冒昧一問-先生,您打算買下那 棟房子嗎?」 

  「我是有過這個想法,」白羅這麼謊稱。「不過我想那棟房子狀況 很差。」 

  「先生,這棟房子是老式風格,從來沒有經歷過一般人所說的現代 化。不過房子狀況很好──屋頂、排水設備之類的東西,全都好好的 。對於修繕費用,惠勒小姐可不會小氣,而且花園總是美得像幅畫。 」 

  「她很富有?」 

  「喔!說真的過得很舒服呢,先生。這戶人家非常闊綽。」 

  「我猜這房子是留給某個用不著它的人?一位姪女、外甥或者某位 遠親?」 

  「不,先生,她把這房子留給她的伴護勞森小姐。不過勞森小姐不 想住在裡面,所以這房子要出售了。但他們說,現在賣房子的時機不 對。」 

  「每次有人要賣東西的時候,時機總是不對,」白羅微笑著這麼說 ,他付了帳單,同時加上一筆豐厚的小費。「你剛剛說瑪蒂達‧惠勒 小姐到底是何時去世的?」 

  「先生,就在五月初──謝謝您,先生──還是四月底呢?她身體 不好很久了。」 

  「你們這裡有位好醫生嗎?」 

  「有的,先生,就是勞倫斯醫生。他現在年紀大了,不過我們這邊 的人對他都很有好感。他說話總是很有趣,又很小心周到。」 

  白羅點點頭,隨後不久我們就走進熾熱的八月陽光下,沿著街道往 教堂的方向走。 

  然而在我們到達教堂以前,我們就經過一棟跟道路有一小段距離的 老式房子,門上的銅牌刻著勞倫斯醫生的名字。 

  「太好了,」白羅說:「我們會拜訪一下這裡。在這個時間,我們 應該可以確定醫生會在家。」 

  「我親愛的白羅!可是你到底要跟他說什麼?先不管別的,你到底 在暗示什麼?」 

  「關於你的第一個問題,mon ami,答案很簡單──我會發明出來 的。很幸運地,我有豐富的想像力。至於你的第二個問題──eh bi en(好吧),在我們跟醫生談過以後,有可能我就會發現我沒什麼好 暗示的了。」 

  3
  勞倫斯醫生是個大約六十歲的人。我把他看成是缺乏野心又仁慈的 那種人,腦筋並不特別聰明,卻相當穩健。 

  白羅是說謊藝術的專家。在五分鐘內,我們全都以極其友善的方式 聊開來了──不知怎麼的,我們理所當然地被當成瑪蒂達‧惠勒小姐 的親近老友。 

  「她的過世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這是最令人悲傷的事,」白羅 說道:「她中風了?不是嗎?」 

  「喔!不是,我親愛的朋友,是黃疸性肝萎縮。病情已經開始很久 了。她一年前有過一次很嚴重的黃疸病。她整個冬天都還滿好的,只 是有些消化道的問題。然後她在四月底又有黃疸了,最後因此去世。 對我們而言是很大的損失──她是真正老派人物的典型。」 

  「喔!是啊,確實如此,」白羅嘆息著。「而那個伴護,勞森小姐 ──」 

  他停頓了一下,而讓我們相當意外的是,醫生馬上就回答了。 

  「我猜得到你在想什麼,而且我不介意告訴你,你的想法我徹底感 同身受。但如果你來我這裡,是希望找出有沒有『不當影響』,那是 沒有用的。惠勒小姐絕對有能力訂立遺囑──不只是在她立下遺囑的 時候,一直到她去世那天為止都還是如此。希望我能提出別的看法是 沒有用的,因為我不能。」 

  「但你感同身受──」 

  「我同情詹姆斯‧格藍和茉莉小姐。我一直有股強烈的感覺,那筆 錢不應該留給外人,卻不留給家人。我敢說,可能在某種狀況下,勞 森小姐藉著神靈論的蠢話掌控了惠勒小姐──不過我懷疑有什麼能打 官司的憑據。這只會讓你自己花掉嚇人的鉅款。我的座右銘就是,盡 可能避開法律途徑。而且,在醫學上我確實幫不了你,惠勒小姐的心 智完全清醒。」 

  他跟我們握了手,我們走到外面的陽光下。 

  「唔!」我說:「那還真是出人意表啊!」 

  「確實。對於寫信給我的人,我們開始有一點了解了。她有至少兩 位親戚──詹姆斯‧格藍,還有一個叫茉莉的女孩。他們應該要繼承 她的錢,結果卻沒有。根據一個顯然不久前才立的遺囑,全部的錢都 留給那個伴護勞森小姐了。還提到神靈論,非常值得注意。」 

  「你覺得那很值得注意?」 

  「顯然如此。一位輕信的老小姐──神靈要她把財產留給某個特定 對象,她遵從了。這讓人想到,類似的事情是有可能的,不是嗎?」 

  在客廳裡,他低頭看著那條坐著的狗,而他的鼻子帶著懇求之情, 舉向客廳的空壁爐架。「他那樣專注地盯著什麼呢?」「先生,是他 的球啊。那顆球以前都擺在壁爐架上的一個罐子裡,他認為那顆球應 該還在那裡。」 

  4 
  我們抵達了金鏈花莊。這是一棟大小適中的喬治時代建築,矗立在 跟街道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後面有個大花園,有一塊上面寫著「出售 中」的板子釘在那裡。 

  白羅按了門鈴。他的努力所得到的回報,就是屋裡傳來的一陣兇暴 狗吠。不久之後,一位整潔端正的中年婦人就開了門,她抓著一隻吠 叫著的粗毛犬的項圈。 

  「午安,」白羅說:「就我所知,房子正在出售,詹姆斯‧格藍先 生這樣告訴我。」 

  「喔!是的,先生,您想參觀一下嗎?」 

  「如果方便的話。」 

  「先生,您不用怕巴伯。要是有人到門口來他就會叫,不過他其實 跟羔羊一樣溫馴。」 

  確實如此,我們一進門,那條犬就跳起來舔我們的手。我們參觀了 整棟房子──空房子總是像這樣,看起來可憐兮兮;牆上留著掛過畫 的痕跡,地板上光禿禿的,沒鋪地毯。我們發現,這位女士以為我們 是這個家族的友人,她很有準備也很樂意跟我們談話。藉著提及詹姆 斯‧格藍,白羅非常聰明地創造出這種印象。 

  我們的嚮導名叫艾倫,她顯然對已故的女主人很有感情。她以她那 個階級的熱烈興致,開始描述女主人的疾病和死亡。 

  「她突然就病倒了。而且受盡折磨!可憐啊!最後變得神志不清了 。她會提到各種古怪的事情。那個過程有多久?唔,從她病情惡化算 起一定有三天吧。不過那個可憐人,她斷斷續續地受苦好幾年了。她 去年發作了黃疸病──而她的食物從來都不適合她。她幾乎每一餐以 後都要吞消化藥片。喔!是啊,她受過各式各樣的折磨。舉個例,她 會失眠。她以前習慣在夜裡起床,在房子裡到處走動,她真的會這麼 做,因為她視力太差,沒辦法看太多書。」 

  就在這時候,白羅從他口袋裡摸出那封信。他把信拿給她看。 

  「妳也許認得出這個吧?」他問道。 

  他很仔細地注視著她。她驚叫出聲。 

  「呃,好吧,我確實承認!您就是該收到這封信的紳士嗎?」 

  白羅點點頭。 

  「告訴我,你怎麼會把這封信寄給我?」他說道。 

  「呃,先生,我不知道該怎麼做──這話是真的。在出清所有家具 的時候,勞森小姐給我幾件女主人曾經擁有的小東西。在這些雜物中 ,有個我一直很喜歡的珠母吸墨紙夾子。我把它放在旁邊的一個抽屜 裡,直到昨天我才拿出來,要擺一些新的吸墨紙進去,那時候我發現 這封信塞在夾子的口袋裡。那是女主人的筆跡,而且我認為她本來打 算寄出去,卻把信塞進那裡就忘了──她常常會做這種事情,可憐哪 。您或許會說這是健忘。呃,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不想把它放進火 裡燒了,自己打開我又擔待不起,而且我覺得這不干勞森小姐的事, 所以我就貼上郵票,然後跑到郵筒那裡去寄了。」 

  艾倫停頓下來喘口氣,那條犬發出一聲銳利的斷奏式狗吠。這聲音 如此有強制力,以至於白羅的注意力一時被岔開了。當時我們在客廳 裡,他低頭看著那條坐著的狗,而他的鼻子帶著懇求之情,舉向客廳 的空壁爐架。 

  「他那樣專注地盯著什麼呢?」白羅問道。 

  艾倫笑了。 

  「先生,是他的球啊。那顆球以前都擺在壁爐架上的一個罐子裡, 他認為那顆球應該還在那裡。」 

  「我知道了,」白羅說:「他的球……」他有一會兒都這樣若有所 思。「告訴我,」他說道:「你的女主人曾經向你提過有關這條狗和 他那顆球的事情嗎?讓她非常不安的某件事?」 

  「先生,聽您那麼說真奇怪。她從來沒提過關於球的事情,不過我 確實相信她心裡想著某件跟巴伯有關的事情──因為就在她垂死的時 刻,她還打算講某件事。『那條狗,』她說,『那條狗──』然後, 還有跟一幅半開的畫有關的事──沒一件事有道理。不過在那時候, 可憐的靈魂啊,她神智不清,而且不知道她自己在說什麼。」 

  「你知道,」白羅說道:「我沒有在這封信應該到達的時候收到它 ,所以我對於許多事情都很感興趣,而且大部份狀況我都不知道。我 可能會想問幾個問題。」 

  到這時候,艾倫已經理所當然地接受白羅打算說的任何話了。我們 轉移陣地到她稍嫌擁擠的起居室;為了安撫巴伯,我們把他渴望的球 交給他,他躲在桌子底下啃那顆球,然後白羅才開始他的詢問。 

  「首先,」他說道:「就我所知,惠勒小姐的最近親屬只有兩位? 」
 
  「沒錯,先生。詹姆斯先生──您剛剛提到的詹姆斯‧格藍先生─ ─還有戴維森小姐。他們是表兄妹,惠勒小姐的外甥女跟外甥。您知 道,本來有五位惠勒小姐,只有兩位結了婚。」 

  「而勞森小姐完全沒有親戚關係?」 

  「確實沒有,她不過就是個領薪水的伴護。」 

  艾倫的聲音中有著極其明顯的輕蔑。 

  「艾倫,你喜歡勞森小姐嗎?」 

  「呃,先生,就這麼說吧,她不是您能討厭的那種人。她不上不下 的,這種人真可憐,而且她還滿腦子神靈之類的鬼話。她們以前常常 坐在黑暗中,她、惠勒小姐還有兩位皮姆小姐。她們說這叫做降靈會 。唉,她病情惡化的那天晚上,她們正在進行降靈會。要是您問我, 我看就是這種邪惡的無聊行為,害得惠勒小姐把她的錢留給自家骨肉 以外的人。」 

  「她立下新遺囑的確切時間是什麼時候?不過,你也許不知道吧。 」 

  「喔,是的,我知道。她還在床上休養的時候,就叫人去找律師了 。」 

  「在床上休養?」 

  「是的,先生,因為她摔了一跤,從樓梯上滾下來。這個巴伯把他 的球留在樓梯頂端,然後她踩在上面滑倒了。那是在晚上。就像我告 訴您的,她常常會起床到處走動。」 

  「那時候有誰在屋裡?」 

  「詹姆斯先生跟茉莉小姐都在這裡度週末。那時是復活節假期,而 且正好在國定假日晚上。屋裡有廚子跟我、勞森小姐、詹姆斯先生跟 茉莉小姐,聽到墜樓跟尖叫的聲音,我們全都跑出來了。她嚴重地割 傷了頭,背部也拉傷了。她必須躺著養病大約一星期。是的,她那時 還臥病在床。接下來的星期五,她派人去找哈利戴先生來。而且園丁 必須進來作證,因為基於某種理由我不能作證─她在遺囑裡有提到我 ──光廚師一個人作證又不夠。」

   在我們離開的時候,那條叫巴伯的狗直衝到樓梯頂端,躺下來以後 小心地用鼻子把他的球頂到邊緣,好讓球彈下台階。他坐在原處搖著 尾巴,直到那顆球又被丟回去給他。「狗狗的玩具球事件,」白羅悄 聲低語。 

  「國定假日是八月十日(註:此處應為「四月」),」白羅說道, 他意味深長地看著我。「星期五就是十四日了。然後呢?惠勒小姐有 再下床過嗎?」 

  「喔!是的,先生。她星期六就下床了,而且茉莉小姐和詹姆斯先 生他們又來到這裡,您知道的,他們擔心她。詹姆斯先生甚至在隨後 那個週末也有來。」 

  「二十二日那個週末?」 

  「是的,先生。」 

  「那麼惠勒小姐最後病倒是在什麼時候?」 

  「先生,是二十五日。詹姆斯先生在前一天離開了。惠勒小姐看起 來就跟過去一樣健康──當然,消化器官除外,不過那是老毛病了。 但她在降靈會以後,就突然病倒了。您知道的,他們在晚餐以後舉行 了一個降靈會,後來兩位皮姆小姐回家去了,勞森小姐跟我則送她上 床,並且差人去叫勞倫斯醫生。」 

  白羅坐在那裡皺了一陣眉頭,然後他向艾倫要了戴維森小姐跟格藍 先生的地址,也要了勞森小姐的。 

  結果這三個人都在倫敦。詹姆斯‧格藍是某間化學染料工廠的資淺 合夥人(註:奇怪的是,這種職業非常特殊,在一宗毒殺謎案的脈絡 下是很可疑的,卻不再有人提起。),戴維森小姐則在多佛街的一間 美容沙龍工作;勞森小姐在靠近坎辛頓大街的地方租了個公寓。 

  在我們離開的時候,那條叫巴伯的狗直衝到樓梯頂端,躺下來以後 小心地用鼻子把他的球頂到邊緣,好讓球彈下台階。他坐在原處搖著 尾巴,直到那顆球又被丟回去給他。 

  「狗狗的玩具球事件,」白羅悄聲低語。 

  一兩分鐘後,我們又在外面的陽光下了。 

  「好,」我笑了一聲,說道:「狗狗的玩具球事件,總結起來終究 沒什麼。我們現在知道到底怎麼回事了:那條狗把他的球留在樓梯頂 端,老小姐絆了一跤跌倒了──不怎麼樣嘛!」 

  「是的,海斯汀,正如你所說,這個事件是夠簡單的了。我們並不 知道──但我會想知道──而且我打算弄清楚的,就是那位老小姐為 什麼對這件事如此不安?」 

  「你覺得其中有什麼蹊蹺嗎?」 

  「想想日期吧,海斯汀。在星期一晚上,她跌倒了;星期三,她寫 信給我;星期五,更改了遺囑。這裡有某件事情怪怪的,某件我會想 知道的事。而且在十天之後,惠勒小姐就死了。如果這是一次猝死, 是『心臟衰竭』所導致的一樁神秘死亡事件──我坦承我會起疑。不 過她的死亡看起來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死因是長期的疾病。Tout de meme(不過,還是一樣)──」

他陷入一陣沉思。最後他突然說道: 「海斯汀,如果你真的希望殺掉某人,你會如何著手?」 

  「這個嘛,我不知道。我沒辦法想像自己──」 

  「人總有辦法想像的。比方說,想想某個特別討人厭的放高利貸者 ,有個無辜的女孩陷入他的魔掌。」 

  「是的,」我慢慢說道:「我想人總是有可能突然怒火攻心,把某 個傢伙敲昏。」 

  白羅嘆了口氣。 

  「Mais oui(當然啦),你就會是那個樣子!不過我試圖想像的心 靈,是屬於某個很不一樣的人,一個冷血但小心翼翼的兇手,相當聰 明。他會先嘗試什麼作法?唔,出了個意外,一個安排得當的意外─ ─警方很難追查到加害者身上。不過這個作法有其缺陷,可能造成失 能,卻不會致命。隨後受害者有可能會起疑,於是不能再試圖製造意 外了。自殺呢?除非能從被害者手上拿到正好意思模稜兩可的文件, 否則自殺是非常不穩當的。然後是謀殺,公認的謀殺。這樣做的話, 你會想要有個替死鬼或不在場證明。」 

  「不過惠勒小姐不是被謀殺的,說真的,白羅──」 

  「我知道,我知道。不過她死了!海斯汀。別忘記──她死了!她 立了個遺囑,接著十天後就死了。而在那房子裡跟她在一起的就只有 兩個人(我沒把廚師算在內),兩個人都會因為她的死亡受益。」 

  「我想,」我說道:「你反覆想到走火入魔了。」 

  「非常有可能。巧合確實會發生。不過她寫信給我,mon ami,她 寫信給我了,在我知道是什麼讓她寫了信之前,我沒辦法安心歇息。 」 

  在大約一星期之後,我們做了三次訪問。 

  我不知道白羅寫給他們的信的確切內容,不過茉莉‧戴維森跟詹姆 斯‧格藍約好一起來了,而且表現得毫無怨恨。惠勒小姐寫來的信, 擺在桌上一個顯眼的位置。從隨後的談話裡,我猜想白羅相當任意地 編造他的約談主旨。 

  「我們來這裡是為了回應你的要求,不過我要很抱歉地說,我一點 都不了解你到底想說什麼,白羅先生。」格藍放下他的帽子跟手杖, 有點惱怒地說道。 

  他是個高大瘦削的男人,看起來比他實際年齡還老,有著氣色不佳 的嘴唇跟深陷的灰色眼睛。戴維森小姐是個二十九歲左右的健美金髮 女孩。她似乎覺得困惑,卻沒有憤憤不平。 

  「事情是這樣的,我想幫助你們,」白羅說:「你們的繼承權被別 人奪走了!還跑到一個陌生人手上去了!」 

  「唔,這件事早就已經結束了,」格藍說道:「我已經聽取過法律 上的建議,似乎也沒什麼能做的了。而且,我真的看不出這跟你有什 麼關係,白羅先生。」 

  「詹姆斯,我想這樣說對白羅先生不是很公平,」茉莉‧戴維森說 :「他是個大忙人,卻放下自己的事來幫我們。我真希望他能幫上忙 ,不過恐怕還是無計可施吧。我們一定付不起訴訟的錢。」 

  「付不起,付不起?我們在法律上還站不住腳呢。」她表哥暴躁地 說。 

  「這就是我介入的原因,」白羅說,「這封信──」他用指甲敲敲 信件,「讓我想到一個可行的構想。就我了解,你們的姨媽本來立了 遺囑,要把她的財產平分給你們兩個。但在四月十四日,她突然立了 另一則遺囑。順便一提,你知道有那份遺囑嗎?」 

  他提問的對象是格藍。格藍脹紅臉,猶豫了一陣。 

  「是,」他說:「我知道。我姨媽告訴我了。」 

  「什麼?」那女孩發出震驚的叫喊。 

  白羅突然轉向她。 

  「小姐,你不知道有這份遺囑?」 

  「不知道,那份遺囑讓我大吃一驚。我以為我表哥也是這樣。詹姆 斯,姨媽什麼時候告訴你的?」 

  「再下個週末──復活節以後的那個。」 

  「我也在那裡,你卻一直沒告訴我?」 

  「沒有。我──呃,我想只有我知道比較好。」 

  「你的想法還真特別啊!」 

  「格藍先生,你姨媽跟你說了什麼?」白羅以他最輕柔的語調問道 。 

  格藍顯然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他硬著頭皮開口: 

  「她說,她立了個新遺囑,把所有東西留給勞森小姐,她覺得讓我 知道這件事才公平。」 

  「她有提出任何理由嗎?」 

  「什麼都沒提。」 

  「我認為你應該早點告訴我的,」戴維森小姐說。 

  「我覺得最好不要,」他表哥硬梆梆地回答。 

  「Eh bein,」白羅說:「這一切都非常奇怪。我無權告訴你們, 她給我的這封信裡寫了什麼,不過我會給你們一些建議。如果我是你 們,我會申請開棺驗屍。」 

  他們兩個都瞪著他,有一兩分鐘沒講話。 

  「喔!不要!」茉莉‧戴維森喊道。 

  「這太過份了,」格藍嚷著:「我絕對不會做那種事情,這種建議 真是荒謬。」 

  「你拒絕?」 

  「徹底拒絕。」 

  白羅轉向那女孩。 「那你呢,小姐?你拒絕嗎?」 

  「我……不,我不會說我不要。不過我不喜歡這個想法。」 

  「好吧,我絕對要拒絕,」格藍憤怒地說道:「拜託,茉莉,我們 已經受夠這個江湖郎中了。」 

  他摸索著要找門。白羅跳上前去幫忙。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一顆橡 膠球從他口袋裡落下,在地板上彈跳著。 

  「喔!」白羅喊道:「那顆球!」 

  他臉紅了,看起來很不自在。我猜他無意讓那顆球被看到。 

  「快過來,茉莉,」格藍吼著,現在他火氣越來越大。 

  女孩拿起那顆球,然後交給白羅。 

  「我不知道你有養狗呢,白羅先生,」她說道。 

  「小姐,我沒有養。」白羅這麼說。 

  白羅站了起來,在房間裡來回走動。他停下來,盯著牆上的一幅畫 。我跟著他看。那是個用羊毛呢做成的刺繡圖樣,還蠻醜的,上面有 隻牛頭犬坐在一棟房子的台階上,下面用歪歪扭扭的字母拼出這句話 :「一整夜在外面,沒有鑰匙!」 

  那女孩跟著她表哥走出房間。白羅轉身面對我。 

  「快點,mon ami,」他說:「咱們去拜訪那位伴護,現在很富有 的勞森小姐。我希望在她起任何戒心以前見到她。」 

  「如果不是因為詹姆斯‧格藍知道有新遺囑這件事,我就會懷疑他 也在這件事裡插了一腳。最後那個週末他人在鄉下,既然他知道老小 姐的死亡不會對他有利──嗯,那就讓他擺脫嫌疑了。」 

  「既然他知道──」白羅在沉思中低語著。 

  「喔,是啊,他是這樣承認。」我不耐煩地說道。 

  「小姐則相當驚訝他知道此事。他當時沒有告訴她還真奇怪。這真 不幸,是的,真不幸。」 
  白羅確切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我並不太清楚,不過從他的語調裡, 我知道有點不對勁。然而,隨後我們很快就抵達了克蘭若依登公館。 

  7 
  勞森小姐就跟我先前想像的很類似。一位中年婦人,相當矮胖結實 ,有張興沖沖又帶點傻氣的臉孔。她的頭髮不太整齊,而且戴著夾鼻 眼鏡。她的談話是由陣陣呼喊喘息組成,顯然斷斷續續的。 

  「你們到這裡來真好,」她說:「坐這兒,你們不坐呀?有個靠墊 。喔!天啊,恐怕那張椅子並不舒適。那張桌子擋到你的路了。我們 這裡就是有點擠。」(這點無可否認。這房間裡的家具是該有的兩倍 多,而且牆上掛滿了照片跟圖畫。)「這公寓真的太小了,不過位置 剛好正中。我總是渴望有個自己的小地方。不過,唉呀,我從沒想過 我竟然會得到。親愛的惠勒小姐人真好。我不是說我對這種安排完全 自在,不,說真的我不覺得,我的良心不覺得。白羅先生,這樣對嗎 ?我問自己。而且說真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有時候我認為是惠勒 小姐要我擁有這些錢,所以這一定沒問題。而有些時候──唔,人畢 竟是血肉做的嘛,想到茉莉‧戴維森的時候,我的感覺就很糟,真的 很糟!」 

  「那在你想到詹姆斯‧格藍先生的時候呢?」 

  勞森小姐臉紅了,然後挺直了身體。 

  「那就大不相同了。格藍先生一直非常粗魯,極端無禮。我可以向 您保證,白羅先生,這裡面沒有什麼不對的事。我從來沒想過那種事 情,這對我來說完全在意料之外。」 

  「惠勒小姐沒把她的意圖告訴你?」 

  「沒有,真的,完全在意料之外。」 

  「在任何方面,你都沒覺得有必要讓惠勒小姐──容我們這麼說, 讓她認清她外甥的缺點?」 

  「白羅先生,那是什麼想法啊!當然沒有。我能請問,是什麼讓你 有這種想法的嗎?」 

  「小姐,我腦袋裡有很多奇怪的想法。」 

  勞森小姐猶豫不決地看著他。現在回想起來,她的臉真的十分愚蠢 ,嘴巴開開合不攏的那副德行就是一例。然而眼鏡後面的那雙眼睛, 卻似乎比旁人以為的還要更聰明些。 

  白羅從他口袋裡拿出某樣東西。 

  「小姐,你認得這個嗎?」 

  「喔,這是巴伯的球!」 

  「不,」白羅說:「這是我在伍爾沃斯超市買的球。」 

  「呃,也對,巴伯的球確實是從那裡買來的。可愛的巴伯。」 

  「你喜歡他?」 

  「喔!是啊,親愛的小狗狗。他總是睡在我房間。我希望能在倫敦 養他,不過狗在都市裡不會真正快樂,不是嗎,白羅先生?」 

  「我嘛,我曾經在公園裡看到某些非常快樂的狗,」我的朋友嚴肅 地回答。 

  「喔!對,當然,在公園裡,」勞森小姐含糊不清地說道:「不過 要讓他們有適當的運動非常困難。我很確定,他跟艾倫在一起,在可 愛的金鏈花莊會快樂得多。啊!這一切真是悲劇啊!」 

  「小姐,你是否能講給我聽,在惠勒小姐病倒的那天晚上,到底發 生什麼事?」 

  「沒什麼不尋常的。喔!對了,我們舉行了一次降靈會。有很明顯 的異象,明顯的異象。你會覺得好笑吧,白羅先生?我感覺得到你是 個懷疑論者。不過,喔!聽到那些逝者的聲音多讓人喜悅啊!」 

  「不,我不會取笑的,」白羅溫和地說道。 

  他注視著她興奮而通紅的臉。 

  「你知道,實在很奇怪──真的是很奇怪。有某種光暈,一種閃閃 發光的霧,圍繞在親愛的惠勒小姐頭上,我們全都清楚看到了。」 

  「一種閃閃發光的霧?」白羅很尖銳地說道。 

  「是的,真是不得了的現象。想到後來發生的事,白羅先生,我覺 得她已經註定要去另一個世界了。」 

  「是,」白羅說道:「我想她是──註定要去另一個世界。」他追 加了一句在我看來完全不協調的話:「勞倫斯醫生的嗅覺靈敏嗎?」 

  「你這麼說真古怪。『聞聞這個,醫生,』我一邊說,一邊對他舉 起一束歐鈴蘭。然後你相信嗎,他什麼都聞不到。他說,從三年前得 了流行性感冒以後就這樣了。我說啊,『醫生,先治好你自己的病吧 』這話說得很對,不是嗎?」 

  白羅站了起來,在房間裡來回走動。他停下來,盯著牆上的一幅畫 。我跟著他看。 

  那是個用羊毛呢做成的刺繡圖樣,還蠻醜的,上面有隻牛頭犬坐在 一棟房子的台階上,下面用歪歪扭扭的字母拼出這句話:「一整夜在 外面,沒有鑰匙!」 

  白羅深吸了一口氣。 

  「這幅畫是從金鏈花莊搬來的嗎?」 

  「是的,以前這幅畫掛在客廳的壁爐架上。親愛的惠勒小姐還是年 輕女孩的時候做的。」 

  白羅說:「喔,」他的聲音整個變了,裡面有種我很熟悉的語調。 

  他往勞森小姐那裡走去。 

  「你記得國定假日那天嗎?復活節後的星期一,惠勒小姐從樓梯上 跌下來那晚?Eh bien,小巴伯那天晚上在外面,不是嗎?他沒進屋 裡。」 

  「喔,是啊,白羅先生。不過你怎麼知道那件事?對,巴伯非常調 皮。他像往常一樣在九點被放出去,而且沒有回來。我沒告訴惠勒小 姐,她會緊張的。也就是,我是第二天告訴她的,沒錯。等他安全回 家以後──那是早上五點鐘──牠來到我窗戶底下吠著,我就下樓去 放他進來。」 

  「事情就是這樣!Enfin(有結論了)!」他伸出他的手。「再見 了,小姐。喔!還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惠勒小姐總是在飯後吃消化藥 片,不是嗎?這些藥片是什麼品牌的?」 

  「『卡頓醫生的餐後藥片』。白羅先生,那非常有效。」 

  「有效!Mon Dieu!」我們離開的時候,白羅喃喃自語著。「不, 海斯汀,不要問我,還不到時候,還有一兩件小事要處理。」 

  他鑽進一家藥店,再走出來時手中握著一只包起來的白色瓶子。 

  8 
  我們到家以後,他拆開包裝。這是一瓶「卡頓醫生的餐後藥片」。 

  「你看,海斯汀,那個瓶子裡至少有五十片藥片──說不定還更多 。」 

  他走向書架,抽出一本非常大的書。有十分鐘他一語未發,然後他 抬起頭來,砰一聲把書閤上。 

  「不過可以了,我的朋友,現在你可以發問了。現在我知道了── 每一件事。」 

  「她中了毒?」 

  「是的,我的朋友。磷中毒。」 

  「磷?」 

  「喔!mais oui──那惡魔般的聰慧正是顯現在這裡!惠勒小姐早 已苦於黃疸病,磷中毒的症狀看來就只是舊病復發。現在聽好,磷中 毒的症狀常常延遲一到六小時才發作。這邊有說──」(他又打開那 本書)「『在他感覺到不舒服以前,此人呼吸會吐出磷光』,那就是 勞森小姐在黑暗中看到的,惠勒小姐帶著磷光的氣息,『閃閃發光的 霧』。然後這邊我會再唸給你:『黃疸已傳遍全身的病人,全身症狀 不僅會受磷中毒作用的影響,還會受到伴隨血液中膽汁分泌停滯的併 發症影響。從這一點看來,人們分辨不出究竟是磷中毒還是肝病的因 素,就像黃疸性肝萎縮那樣。』」

  我們該把這顆球送去給我們的朋友巴伯嗎?或者我們該把它放到壁 爐架上?這是個紀念品,提醒我們沒有一件事瑣碎到可以忽略,不是 嗎,吾友?在這一端是謀殺,在另一端就只是──狗狗的玩具球事件 …… 

  「喔!海斯汀,這真是計畫周詳!靠著外國來的火柴,或者除蟲劑 ,要拿到磷並不難,而且很小的劑量就能致命。藥用劑量從百分之一 到三十分之一格令不等,甚至一百一十六分之一格令都有致人於死的 記錄。做一顆類似這瓶子裡裝的那種藥片,那也不會太困難。可以買 一台藥片製造機,惠勒小姐她不會那麼仔細觀察。把一顆藥片放到這 瓶子底層──遲早有一天惠勒小姐會吃到,把藥片放在那裡的人會有 完美的不在場證明,因為她在十天之內不會接近那棟房子。」 

  「她?」 

  「茉莉‧戴維森。喔!mon am,當那顆球從我口袋裡彈出來的時候 ,你沒看到她的眼睛?對生氣的格藍先生來說,那顆球沒什麼意義─ ─但對她不同。『我不知道你有養狗呢,白羅先生。』為什麼是狗? 為什麼不是一個小孩子?小孩也會玩球的。不過那一點,你會說並不 算是證據,那只是赫丘勒‧白羅的印象。是的,不過每件事都拼在一 起了。格藍先生對於開棺驗屍的想法很憤怒,他表現出來了。不過她 更小心些,她不敢顯得不情願。當她知道她表哥一直都知道有那份遺 囑時,她藏不住她的驚訝跟憤慨!他知道了──而他卻沒告訴她,她 的罪行徒勞無功。你還記不記得我說過,他沒告訴她還真是不幸?是 指對可憐的惠勒小姐很不幸。這表示了她的死刑,也表示她採取的良 好防範措施,像是那份遺囑,全都付諸流水了。」 

  「你說那份遺囑──不,我搞不懂。」 

  「為什麼她會訂下那份遺囑?mon ami,因為狗玩具球那件事。想 像一下,海斯汀,你希望讓一位老小姐沒命,你設計了一次簡單的意 外。那位老小姐,以前曾經踩到狗玩具球滑倒過,而且晚上會在屋裡 走動。Bien,你把狗玩具球放在樓梯頂端,或許也拉一條強韌的線或 細繩。老小姐失足了,尖叫一聲倒栽蔥。每個人都衝出來,其他人全 都簇擁在那位老小姐旁邊的時候,你拆掉你那條斷掉的繩子。等他們 回頭尋找失足的原因時,他們會發現,那顆玩具球,就在狗兒經常丟 下的位置。 

  「不過,海斯汀,現在我們要談到另一件事了。假設老小姐那天晚 上稍早跟狗玩過以後,已把球擺在平常擺的位置,然後狗出門了── 而且在外過夜。第二天她從勞森小姐那裡聽到的就是這樣。她了解到 ,不可能是狗把球留在樓梯頂端。她懷疑她的外甥詹姆斯‧格藍,因 為他的個性不算討人喜歡。她做了什麼呢?首先她寫信給我──以便 調查此事。然後她改變了她的遺囑,並且告訴詹姆斯‧格藍她這麼做 了。她指望他告訴茉莉,雖然她懷疑的是詹姆斯。他們會知道,她的 死亡不會帶給他們任何東西!對一位老小姐來說,C’est bien ima gine(這是最好的想法了)。 

  「Mon ami,她的遺言就是那個意思。我對英語的了解夠多,所以 知道門才能半開,畫不能半開。老小姐設法要告訴艾倫她在懷疑什麼 。那條狗──掛在壁爐架上的罐子上方,以狗為主題的畫──『一整 夜在外面』,而且那顆球是收在罐子裡的。那是她僅有的懷疑根據。 她可能以為她的疾病是出於自然因素──不過在最後一刻,她直覺認 為不是。」 

  他沉默了半晌。 

  「喔!要是她寄了那封信就好了。我本來可以救她的,但現在── 」 

  他拿起一隻筆,然後抽了幾張筆記紙到他面前。 

  「你打算做什麼?」 

  「針對已發生的事情,我要寫下一份完整詳盡的描述,然後寄給茉 莉‧戴維森小姐,順便暗示,會有人申請開棺驗屍。」 

  「然後呢?」 

  「如果她是無辜的,就什麼事都不會有。」白羅嚴肅地說:「但如 果她不是無辜的──我們會知道的。」 

  9 
  兩天以後,報紙上有篇報導,說有位茉莉‧戴維森小姐因為服用過 量安眠藥身亡。我覺得相當可怕,白羅卻相當冷靜。 

  「不是這樣的,一切都自行安排得很圓滿。沒有難看的醜聞和謀殺 審判──惠勒小姐不會想要這樣,她會希望保持隱私。另一方面來說 ,我們一定不能姑息一個謀殺犯──你們是怎麼說的?讓她逍遙法外 。要不然遲早會發生另一次謀殺。兇手總是會重蹈覆轍。不,」他繼 續說下去,口氣如在夢中,「這一切都安排得很好。只剩下要對勞森 小姐的感情下功夫──對於這項任務,戴維森小姐的嘗試倒是非常成 功──直到她願意把一半的財產交給詹姆斯‧格藍先生,既然他的財 產被剝奪是基於誤解,他到底還是有權得到那筆錢。」 

  他從他口袋裡拿出那顆顏色鮮明的橡膠球。 

  「我們該把這顆球送去給我們的朋友巴伯嗎?或者我們該把它放到 壁爐架上?這是個紀念品,提醒我們沒有一件事瑣碎到可以忽略,n ’est ce pas, mon ami(不是嗎,吾友)?在這一端是謀殺,在另 一端就只是──狗狗的玩具球事件……」(完) 


  (本文選自遠流出版「克莉絲蒂120誕辰紀念版」套書中的《阿嘉 莎‧克莉絲蒂的秘密筆記》。兩場向大師致敬演講活動:8月28日( 六)下午3~4點,楊照主講「克莉絲蒂12個非讀不可的理由」;9月 11日(六)下午3~4點,詹宏志主講「在秘密筆記裡還原克莉絲蒂」 ,地點皆在台北誠品信義店三樓Forum,報名請上「遠流博識網」ht tp://www.ylib.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編輯生涯其中一種令人夢寐以求的經驗是,闖入自己心儀作家 的書房,看見他所有的藏書、筆記與手稿;特別是如果這位作者已經 過世,那意味著這裡說的「所有的筆記與手稿」是真正作者足以揭露 的「全部真相」。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 1869-195 1)有一次說,讀作者「一本書」和讀作者「全部的書」是完全不一 樣的,作家其實也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夠一次被讀到,因為每一本書孤 零零被閱讀,都是一種誤解……。 


  我的專業編輯生涯是有過幾次的幸運,闖進作者某種意義底下的隱 藏世界;我也有過幾次經驗,在一段時間內完全浸淫在同一位作者的 「書寫」之中;而其中一個令人難忘的經驗是參與編輯《胡適作品集 》的片刻時光。當時我在「遠流出版公司」任職,得到「胡適紀念館 」與胡適生前秘書王志維先生的授權,重編並出版《胡適作品集》, 後來更有機會參與編印《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的工作。在一段不短 的工作時間裡,我躲在公司提供給我的閣樓辦公室,日夜接觸胡適的 作品、手稿與相關資料(譬如他生前的藏書與書頁上的眉批筆記,還 有費力找來的胡適聯合國演講的錄音帶),腦中不斷浮現、揣摩並調 整我所「認識」的這位未曾謀面的作者,盤旋不去,那個過程猶如乩 童的「鬼魂上身」,久久不能回復,是畢生難忘的編輯經驗。 

  《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秘密筆記》講是同樣的一個故事。二○○五 年,知名編輯人兼作家經紀約翰‧柯倫(John Curran)受「謀殺天 后」推理小說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 6)外孫之邀,來到克莉絲蒂生前舊居「綠徑屋」(Greenway Estat e)作客度週末;約翰.柯倫擔任「克莉絲蒂遺產管理委員會」(Ag atha Christie Estate)的版權顧問多年,和克莉絲蒂後人早已成為 老朋友,但這還是他第一次來到克莉絲蒂晚年實際生活寫作的地方。 在屋中,他先是充滿好奇地參觀屋中陳設以及架上藏書,然後因緣際 會走到二樓後棟平日不輕易讓人進入的上鎖房間,其中一個房間放的 是克莉絲蒂成套各國版本的出版物,另一個房間則是放了打字稿、手 稿、信件、合約之類的東西,但在一個書架底下,他發現了一個貌不 驚人的紙箱,紙箱打開來,裡面是一堆老舊的練習簿……。 

  老舊練習簿翻開來,像是金庫開啟,寶物初次露臉的模樣,老編輯 立刻知道自己看到「寶」了,因為那七十多本練習簿正是克莉絲蒂寫 作時構思的筆記,角色人名、場所、時間、主要情節,充滿吊足胃口 的標題和謀殺的設計。這是讓你看見作家創作「秘密」的所在,看她 如何構思、成型、修改、放棄、轉變。像是發現整箱玩具的小孩一樣 ,那個週末,柯倫幾乎全泡在那個房間裡,津津有味看著筆記本裡的 各種符號與線索。 

  那個時候,「綠徑屋」已經計畫當做文化財交給英國文物信託組織 保管了。搶在那個行動之前,約翰‧柯倫一次又一次造訪克莉絲蒂舊 居,重回那個房間,一遍又一遍讀著那些筆記本,在當中他看到一個 作家悄悄生長的「無聲傳記」。也在同一個時間,他翻找檢查手稿與 打字稿,不料竟發現某篇稿子的開場與他熟悉的書本完全不同,進一 步閱讀之後,他發現那是一篇從未發表過的稿子。這已經是二○○六 年的事,距離阿嘉莎‧克莉絲蒂過世已經三十年了,她的作品的研究 者與她本人的傳記作者都多如過江之鯽,這件事竟無人發現,真是令 人不可思議。 

  再翻檢下去,就發現這樣的作品不只一篇,而是兩篇。其中一篇和 收在〈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務〉(The Labours of Hercules, 1947) 的短篇篇名相同,都叫〈惡犬克爾柏洛斯〉(The Capture of Cerb erus),故事卻完全不一樣;另一篇則叫〈狗狗的玩具球事件〉(T he Incident of the Dog’s Ball),這是並不曾出現在任何克莉絲 蒂生前的出版記錄的。

  經過幾年的爬梳考證,約翰‧柯倫終於把這些筆記內容編寫成書, 和兩篇未出版短篇加上附註一起出版,成為二○○九年全世界克莉絲 蒂迷的一樁盛事。做為一個推理迷的我,當然也要對此書中文版的到 來表示熱烈歡迎的意思。當編輯將此書的打印稿送來給我「先睹為快 」時,我的確是享受了一段美好時光,更在物換星移的背景下,增添 了幾許慶幸和不勝欷噓之感。 

  首先是那篇名叫〈惡犬克爾柏洛斯〉的短篇,本來它是《赫丘勒的 十二道任務》十二個短篇之一,作品顯然大部份完成在一九三九年之 前,十二篇小說陸續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之間先發表在《河岸 》(Strand)雜誌上,克莉絲蒂是先和雜誌社簽了約的,但很奇怪的 ,當年《河岸》雜誌預付了十二篇小說的稿費,卻沒有刊出第十二篇 ,也就是〈惡犬克爾柏洛斯〉。小說的合集出版在一九四七年,它倒 是有了完整的「十二道任務」。 

  柯倫在打字稿裡讀到的開場說:「赫丘勒‧白羅喝了一口開胃酒, 向外眺望著日內瓦湖……。」

心中一片茫然,這完全不是他熟悉的〈 惡犬克爾柏洛斯〉的開場,繼續讀下去才發現那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原來小說成稿時正是歐戰方啟之日,小說中影射希特勒的片段是太明 顯也太敏感了,英國人那時候還不知道將會和德國打起生死存亡的戰 爭,編輯不願刊登此篇,以免惹出外交事端。克莉絲蒂只好收回稿子 ,在出書之時,重新補寫一篇篇名相同、故事卻完全不同的作品,來 完成她「十二道任務」的寫作構想(十二的數字也不能改,因為這用 到了希臘神話的典故)。 

  今天重讀這篇小說就頗令人感慨了,昔日檢查禁忌的理由已經不再 ,倒讓我們重新回味處於當時「國際情勢」的作家敏感,作者對希特 勒的反感與警覺無疑是有「先知」意味,反倒是建議她不宜發表的編 輯不知要如何面對後來的局勢發展了。 

  《狗狗的玩具球事件》未發表則是不一樣的原因,這是出自於作家 的「野手選擇」。在完成《狗狗的玩具球事件》短篇的時候(極可能 是一九三二年或一九三三年),克莉絲蒂已經決定要「多寫長篇」了 ,她出於改寫長篇的想法,刻意保留了《狗狗的玩具球事件》不發表 ,把同一個構想發展成後來的《死無對證》(Dumb Witness,1937) 。現在,我們有機會對照來看,一位天才說故事人如克莉絲蒂者,在 她把同一個靈感寫成完全不同形式和長度的時候,她會如何來處理, 這簡直是給寫作者上了一課「示範課」。 

  至於筆記內容與作品的成品之間,約翰.柯倫把它處理成另一種觀 察作者「創作歷程」的「觀念傳紀」,甚至從中偷窺了作者的「內心 轉折」,這種樂趣對我這種推理迷來說,是不能再高了。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暖化的相關書籍,已多到極不環保的地步,自然變遷說或人為破壞 論,各書不同調。麥克尤恩的最新小說,以暖化科學家為主角,暖化 和愛情一樣善變,也一樣難以收拾。 


  前幾天的自然新聞又爆了兩則驚悚頭條:格陵蘭冰河斷裂、太陽風 暴即將來襲。這兩件事剛好可以拿來點評一下暖化的爭議。格陵蘭在 地上,看著逐漸消失的冰川,人類多少覺得要負些道義責任;太陽在 天上,天災只能逆來順受,天良反而得到了解脫。 

  暖化的原因眾說紛云,不過推到底,就只剩兩種基本教義派:自然 變遷說與人為破壞論。石油大亨當然贊成自然變遷說,重度環保人士 只相信人為破壞論。至於其他的我們,大多還在其間觀望。而最近出 爐的暖化書,也有了更細緻的看法,像《暖化?別鬧了!》(博雅) 就告訴我們,世界不是只有黑白兩道。 

  其實,暖化書已經多到了極不環保的地步,還有更多等著傾巢而出 。最近又多了兩本值得一提的:《未來天氣》(The Weather of th e Future)和《氣候大戰》(The Climate War)。 

  《未來天氣》─悲觀中的小樂觀 
  如果氣候是大的,那麼天氣就是小的,小到像天氣預報,所以也更 切身。卡倫(Heidi Cullen)這位氣候學家,大概是美國最有名的氣 象播報員,因為她幾年前在氣候頻道和部落格上大談暖化,被保守派 人士當成出氣筒,寫伊媚去抗議:「氣象妹,乖乖給我五天預報,然 後閉嘴。」 

  卡倫認為,一般人還是以為暖化只跟冰山有關係,所以《未來天氣 》的第一部份就叫做〈你的天氣就是你的氣候〉,讓人警醒一下。第 二部份則有些《氣候戰爭》(財信)的味道,只是沒那麼科幻驚悚。 作者選了7個地區作樣本,想像它們在幾十年之後的末日景象:加州 的中央谷地、半個紐約、孟加拉全都泡在水裡,不過各地又乾旱頻仍 ,飢荒難民潮和水資源爭奪戰,一觸即發。 

  《氣候大戰》透視暖化政策 
  然而這裡還是有小小的希望,比方說尼日頗有小成的綠化,已經開 始抬頭的環保意識,當然還有這本小蝦米力抗大鯨魚的書。 

  比起《未來天氣》這一勺靜美的小花朵,《氣候大戰》就是脫光光 的官場現形記。作者普里(Eric Pooley)是《美國商業週刊》的執 行主編,他鎖定了幾位像高爾、吉姆‧羅傑斯這樣的政商大咖,追蹤 華府的環保角力。一邊是有錢有勢的保守派及其遊說團體,完全否認 有暖化這回事,否認不了就杯葛,態度明確。另一邊是內部意見很多 的環保陣營,時時刻刻都在為難,是不是該與中間人士結盟?如何取 得企業的支持?又該妥協到什麼程度? 

  環保雖然是硬道理,到了國會卻不敵軟利益。金融風暴一來,失業 的恐懼所向披靡,才剛起步的覺醒和抗爭,立時敗下陣來。這本洋洋 灑灑的華府環保全都錄,就收在去年補破網似的「哥本哈根協定」。 

  麥克尤恩在偷笑 
  狼狽的不只是政客,科學家也有自己的煩惱。一向溫文中有酸意的 英國作家麥克尤恩,3月丟出了新小說《太陽》(Solar),矛頭就對 準了暖化科學家。主角麥可是個諾貝爾物理學家,劈腿成性,結了好 幾次婚,如今已經是個謝了頂的痴肥歐吉桑。他的妻子派翠絲也不遑 多讓,同時劈了另外兩個男的──孔武有力的承包商羅尼,以及另一 名暖化科學家,麥可的年輕同事湯姆。 

  標準的麥克尤恩情節發生了:湯姆在麥可家意外死亡,麥可當機立 斷,把現場弄得像謀殺案,賴給羅尼,讓他進了監獄。自己卻接收了 湯姆的太陽能研究,日後卓然有成,繼續劈腿。 

  暖化的確和愛情一樣善變,也一樣難以收拾。從再生紙到搭公車, 都被踢爆過未必環保到哪裡去。也別被高爾或盧貝松的片子給唬了, 那背後的製作和行銷,其實都是很耗能的。 

  動輒得咎,這是環保的困境。真正稱得上環保的,大概就剩下苦行 了。所以,少開冷氣少開車少用塑膠袋,堅決鄙視那些假頂級和假奢 華,多走點路,不時冥想一下,你會覺得自己好有良心。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稱發現幽浮的事件越來越多,科學家搜尋外星智慧的計畫卻一直 沒有具體成果。 而物理學家戴維斯在新書《詭異的寂靜》中,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 兩種假設。 

  在星星很多的晚上,抬頭指認獵戶座和北斗七星,大概是每個童年 最神奇的時刻。那一刻,人變得很大很大,大到宇宙都是我的;人又 變得很小很小,小到非常肯定一定有外星人,希望飛碟趕快出現,然 後咻一下被吸走。 

  自古以來,外星人的蛛絲馬跡不勝枚舉,只是一直缺少一次決定性 的、史匹柏式的《第三類接觸》。然而這部片子的前半段,似乎已經 開始在現實中上演。不只在中國,全球各地都密集傳出目擊事件,Y ouTube上充斥著令人半信半疑的短片,更有霍金這樣的科學頭腦跳出 來危言聳聽:外星人之於我們,很可能就像哥倫布之於印地安人…。 一切彷彿都指向這個神祕數字:2012。 

  《詭異的寂靜》 
  不過也可能只是庸人自擾。我們對外星文明的興趣,很大部分得力 於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之前,天文是哲學,之後,天文是科幻。今 天的飛碟未必比以往多,但行動攝影設備卻無所不在──既方便記錄 ,也方便造假。 

  另一方面,當然也有不少科學家致力於尋找外星文明。SETI(Sea 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尋外星智慧」)就 是其中最大膽的計劃,今年剛好成立50周年。有30年SETI經驗的物理 學家戴維斯(Paul Davies),4月出版了《詭異的寂靜》(The Eer ie Silence),正是最佳獻禮。 

  1950年夏天,最後一位物理通才恩理可‧費米(Enrico Fermi), 在一次午餐會中提出了著名的「費米悖論」:以宇宙的廣袤,應當會 有不少先進文明,然而「大家在哪裡呢?」這句大哉問,也為日後的 外星研究定下了基調。 10年過後,冷戰方酣,蘇聯的月球2號已經率先登陸月球,美國正 要急起直追。就在這樣的情勢下,天文物理學家德雷克(Frank Dra ke)實現了SETI第一項計劃:將直徑26公尺的電波望遠鏡,對準鄰近 太陽的恆星,希望能接收到異星文明的訊息。 時至今日,儘管飛碟事件越來越多,外星人的存在也幾乎成了準共 識,可惜SETI卻依然沒有做出多少成果。或者反過來說,SETI接收到 的,只是詭異的寂靜。 

  不一樣的外星人 
  如果外星人在我們身邊飛來飛去,為什麼遲遲沒有進一步的回應或 行動呢?戴維斯一方面敘述SETI波瀾壯闊的奧狄賽,另一方面卻也狠 批SETI在研究策略上的迷思。這本書最精采的貢獻,可能就是挑戰了 我們習以為常的兩種假設。 

  首先是:外星生物會向我們發送電波訊息。這個星際溝通模型之所 以深植人心,主要得力於卡爾‧薩根的鼓吹。這個假說也讓SETI致力 於搜尋這類訊息。正在興建中的艾倫望遠鏡陣列(Allen Telescope Array,簡稱ATA),就是這一系列探尋的集大成之作。戴維斯自然並 不否定這樣的努力,也完全贊成ATA的建造。但問題是,如果沒有發 射電波這回事,我們又能接收到什麼呢? 

  其次:地球般的星球容易形成生命。這也是不少天文學家和SETI的 共同信仰。然而戴維斯質疑,如果生命不是這麼「快而容易」就可以 形成的話,我們的確極有可能是宇宙中的孤獨存在。 

  因此,他建議大肆擴張SETI關注的項目,不再侷限於電波搜尋。既 然所有的科技都會留下印記,這些印記很可能就在我們身邊,潛藏在 天文物理學、地質學或微生物學這些領域之中。說不定,地球上早已 有過、或正存在著另一種與目前所知完全不同的生命型態?這也正是 方興未艾的新課題──「影子生物圈」(shadow biosphere)。 

  至於幽浮事件,儘管他並不否認那些接觸報告的真實性,卻認為這 和外星智慧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他似乎也不大情願放棄假設的特 權,像書中就提了,也許外星生物真的送過一些東西來刺探地球。既 然如此,不妨來聽一下科幻作家怎麼看。 

  布萊伯利開講 
  即將於22日邁入90高齡的科幻作家雷‧布萊伯利,日前應邀出席了 聖地牙哥動漫展。除了和往常一樣大罵網路、鼓勵大家到圖書館自學 之外,《火星編年史》作者也重申他對殖民火星的興趣:「我們必須 成為火星人。…我們必須把文明帶到火星,在火星上建立一整個文明 ,然後在300年後航向宇宙。一旦這樣做,我們就有機會永遠存活。 」 

  這番極具攻擊性的樂觀主張,事實上也反證了霍金的擔憂。儘管我 們對於外星人,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然而我們自己卻也是其他生命 的外星人。再看到最近產官學界聯手要叫白海豚轉彎,不禁令人感嘆 ,物種之間,的確是很難平等相待的。 在第三類接觸真正發生之前,也許,外星人對人類最大的意義,就 是教我們懂得:

在宇宙的憂鬱之中,還可以有一種德性,叫做謙卑。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種書籍檢查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觀念不同的家長、教育工作者或宗教團體等,他們發現某些書不合他們的理想或觀念,就會運用權力或發起組織的力量……


這成什麼體統!

二十幾年前在圖書館服務時,館方曾收到一位資深女作家的投書,說她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一套《思無邪匯寶》,她頗不以為然──堂堂中央圖書館的書架上,竟然擺放著這種淫穢的書籍,殘害讀者的心靈,這成什麼體統!

《思無邪匯寶》是陳慶浩、王秋桂兩位著名學者主編的一套明清豔情小說的彙編和複刻叢書,算是經過國際漢學界跨國合作,歷經十數年蒐集整理才成書的,但只因其內容是古典情色小說,即使有著學術的包裝,即使是在讀者年齡都已限制在19歲以上的中央圖書館,還是有人反對公開陳列。

當時圖書館剛度過解嚴前警總經常有的檢查制度之箍索。之前,老是有公文來,說某本書內容挑惑民心,某本書傷風敗俗的,必須查禁;圖書館就得把書繳回主管機關或收起來。國外買來的英文書,封面上有"China"或"Mao"(毛澤東)等字眼的,也經常會扣留在海關的警總辦公室,我還得跑去警總,以公文宣示絕不公開陳列,才能領回。國內外文書代理書商來銷售的英文百科全書,裡面的"China"或「毛澤東」條目,更一定早就被塗黑。警備總部的官員或是古代以來官方的查禁圖書者,算是圖書館面對的第一種圖書檢查者(censor)。

解嚴後,沒有警總的查禁公文了,但圖書館卻有第二種書籍檢查者出現,像這位資深女作家一樣。這第二種書籍檢查者,當然沒有警總官員或歷代官方禁書那種有令人恐懼的威脅性,但他們多多少少也引起圖書館的困擾,因為圖書館要重新審視,這套書真的不適合公開陳列嗎?真的會腐化讀者心靈嗎?

第二種書籍檢查者當然不止是那位資深女作家,即使在民主的美國,各地仍有一些族群、團體、學校、社區等,因為宗教觀、道德觀、種族觀的不同,而認為圖書館(特別是學校或學童、青少年可以進入的公共圖書館)不應該擺放某些他們認為不該擺的書。所以第二種書籍檢查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觀念不同的家長、教育工作者或宗教團體等,他們發現某些書不合他們的理想或觀念,就會運用權力或發起組織的力量,要讓他們認為不妥的書籍撤離圖書館的書架或學校的閱讀書單裡。

《暮光之城》曾名列全美前十大最受爭議書

舉例來說,史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圖書,近年在美國或台灣,都是頗受青少年喜愛的暢銷書,改拍的電影也部部熱賣,但你知道嗎,在2009年,它可是名列全美前十大最受爭議的圖書之一。許多學生家長或教育界人士,批評這套書描述吸血鬼和人類的戀愛,相當變態,書中又有性和暴力的文字,對青少年不妥,而反對學校圖書館陳列這套書,或將它們列入推薦閱讀書單裡。如果我們看美國圖書館協會公布的去年十大備受爭議或挑戰的書單,就會發現許多曾經列入好書書單的《梅崗城故事》、《麥田捕手》、《姊姊的守護者》、《紫色姊妹花》、《巧克力戰爭》等,都在許多學校或社區圖書館遭到撤架,理由不是這些書有暴力或性意識的描述,就是有髒話或不妥字眼,對兒童或青少年不宜。

美國圖書館協會為了反對這些第二種書籍檢查者,還特別成立了一個「知識自由小組」(Office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並自1982年起,每年九月的最後一星期舉辦「被禁圖書周」(Banned Books Week)活動,為那些被以各種理由而強制撤出圖書館書架或學生參考書目的書籍發聲,以捍衛知識利用和書籍閱讀的自由。可惜,每當圖書館協會公布備受爭議的書單時,國內的報紙因不知緣由,光看標題,總以為這是美國圖書館協會認為應該查禁的書單,反而引來讀者認為這些書是不妥之書的誤會。

我如何使美國青少年墮落了?

除了圖書館,現在的作家,特別是兒童或青少年作家,對這類圖書檢查者也相當困擾。美國童書作家,以《我的瘋狂學校》(My Weird School Daze)系列兒童小說聞名的丹‧古特曼(Dan Gutman),最近便接到一封氣沖沖的學生家長的e-mail,指責他的《我的瘋狂學校》之一的兒童小說《從外星來的奎尼堤先生》(Mr. Granite Is From Another Planet)是帶壞小孩的書,不僅書中充斥「壞」字眼,小說開頭第一行:「我的名字叫A.J.,我恨學校。」(My name is A.J. and I hate School.)更是離經叛道;A.J.不僅調皮搗蛋,也恨一位女生,這樣開口、閉口都是差勁的「怨恨」思維的男孩,不但會毒化他孩子的心靈,也莫怪現在美國中學校園會刀光血影了。這位爸爸還說,許多老師和家長也有同感,他們發誓要向校長施壓,讓古特曼的書從學校的書架撤出,要不然,他寧可將孩子轉學到私立學校。

哇!好嚴重的指責。古特曼雖然回信向這位爸爸解釋,他的兒童小說只是以幽默和生動情節吸引孩子閱讀而已,至於書中的「恨」,如果平常我們說:「我恨猶太人」或「我恨愛斯基摩人」等等,是不妥當的,但小孩說:「我恨蘆筍!」「我恨星期一!」「我恨寒冷的天氣!」有何不可呢?而且,A.J.說他恨班上一位叫安琪拉的女同學,也是因為他被其他男同學取笑他暗戀安琪拉,小男生老羞成怒,不得不講出相反的話,這是青春期男生正常的現象呀!

解釋了半天,這位爸爸還是生氣的回覆:「你總不能在擁擠的戲院中喊著:『失火啦!』也不能販賣色情給孩子們的!這些都是會遭受天譴的行為!」

古特曼只好寫一篇〈我如何使美國青少年墮落了?〉(How I Corrupted America's Youth?')的文章,來為他的書做詳細的辯解,也宣示了他身為作家的責任。

他說他在書中第一行就寫A.J.恨學校,正是要吸引不喜歡上學的孩子,讀到這句,就想到:「A.J.跟我一樣呢!或許這本書跟一般只會說教的書不一樣!」這樣,孩子才會有同理心、有興趣讀下去。他認為,以正面的方式要孩子有道德觀,那主要應該是父母的責任;作家的責任,只是以不同的趣味方式,吸引兒童或青少年閱讀;如果以可愛的小天使,做什麼簡單的善良好事為內容,相信孩子會因為無聊而不樂於閱讀。人類的本性,總會覺得有衝突的發展比和諧一致的事情有趣多了,所以作家製造一些衝突(「恨」就是其中之一),來展現真實生活的一面。

古特曼在文章中也說:「在民主的美國,父母或許可以決定讓自己的子女該不該讀某本書,但如果要發動某項檢查制度將某本書從書架上取下來,而不顧其他不同家長和民眾的看法,這對作家的創作是不公平的!這些人相信他們的正義是每個人的標準,不止他們的小孩不應該看見某本書,其他小孩也都不能讀到這本書,那他們簡直是資訊獨裁者!」

古特曼在文章中雖然稱讚有些理性的圖書館能堅守知識自由的主張,但也憂心這些第二種書籍檢查者,在網路上已串連成一個論壇組織,經常在打擊他們的書籍內容,讓他們的創作熱情受到許多無謂的干擾。但他也開玩笑的說:「有些朋友認為,我的書被這些人查禁了,反而是一種幸運呢!」

因為更多的青少年更好奇的要看他的書了──這不就是人性嗎?

不過,對於圖書館員而言,我覺得,女劇作家露絲(Clare Booth Luce)說得最恰當:「檢查制度,要像慈善救濟,起於家庭,但不能像慈善救濟一樣發揚出去,而應該止於家庭即可!」

【2010/08/21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淘宝上作藏头诗礼品,虽然有很多酸甜苦辣咸,但是好久没有这么愤怒过了,今天竟然得到一个明显污蔑报复的评价,尤其是对方还老练给与本人一个好评,拒不退货,这样评价无法修改并且我无法投诉,既然不满意既然怀疑既然东西买贵了成本才20,何不给贫道个差评了事,还落得个干净,本人也能投诉一二!

写藏头诗这么多年来,经历过很多质疑,但是,第一次这样被设计,或许自己需要一个机会来澄清自己,那么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要么让我身败名裂要么还我个清白!!!

再次悬赏十万元人民币敬请软件高手挑战,自己身份列出!!!

十万元现金,有本事你就来拿吧!!!

任何人心中都有个执念,我的执念就是我的诗!!!

 

软件类型:藏头诗软件
悬赏金额:人民币十万元整。
支付方式:支付宝汇款
挑战规则:提供挑战依据并提供藏头诗软件,挑战成功本人后,本人三天内通过支付宝支付人民币10万元整给挑战成功者。
相关说明:无论在淘宝创作的还是给网友写的,我所写的藏头诗,都是随心写来,两三分钟一首,开心娱乐,是类似于古风,遵循的是句式和韵脚,并非隋唐兴起的近体诗,对于格律的问题,我也回答过,在这里,再说强调一下,诗寄托心灵,寄托感觉,寄托开心,寄托快乐。遵循类似古风的风格就可以,押韵问题上,你可以压普通话的韵,也可以压唐韵,也可以压其他古韵,也可以压粤语韵也可以,只要适用于我们的心灵即可。软件挑战者,没必要采用近体诗的格律,古风即可,同样,通过数据库载录前人的诗词拼凑在一起的软件没必要拿出来,除非你认为拼凑前人的句子也是藏头诗,可以挑战成功。并且不求你的藏头诗软件有多好,我写的藏头诗也不算好,只要跟我这个俗人的水平相持即可。
  之所以提出十万元现金,是根据我的个人情况,能够支付的额度提出的,虽然我敢于向天下人挑战,虽然我对我有自信,但是,我不能否认别人的智慧,如果有人挑战成功,那么,我将无怨无悔的支付我所能支付的,而不是用一百万元、两百万元等等我目前无能力直接支付的金额。

挑战规则:
1. 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设计藏头诗软件参与挑战,限于且仅限于藏头诗软件,我的水平有限,不敢挑战具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汉人,不敢挑战具有无穷魅力的汉文化,我仅仅是在汉文化广博的海洋中,寻找开心的一个普通人而已。
2. 本挑战转载有效,转载后,无论何处挑战成功,均可在淘宝本贴兑现悬赏。如果非挑战者完成挑战,则,转载者、提供线索者、合作者等附属参与人员获得五万元现金,软件开发者获得五万元现金。有效期为发帖之日起两年。
3. 挑战成功的标准不用寻找唐诗宋词不用寻找经典的藏头诗,以我在天涯的藏头诗帖子上的我所写的几千首藏头诗作为对比就可以。基本句式、意境、韵脚满足基本条件,不必近体诗,能够利用这种形式,利用藏头诗软件,完成我在藏头诗帖子上达到寻求开心娱乐的目的。
4. 软件数据库不得使用我所写的藏头诗作为数据库,不得利用搜索、穷举对比我所写的藏头诗的方式来完成,我要的不是我自己已经写过的藏头诗挑战我自己。另外,也不得由人写作藏头诗后,输入数据库,通过简单的调用完成藏头诗写作,那样跟人写没什么区别,就不是藏头诗软件创作了。
5. 如果直接发现现有藏头诗软件能够达到本人写作藏头诗的情况,对发现该软件的网友,直接兑付所有悬赏。
6. 挑战成功的认定:首先是发布十首到二十首利用藏头诗软件创作的藏头诗,能够在意境和可读性上,淘宝网友经过初评,多数认可能够达到我浅薄的水平即可认为初步挑战成功,进入对抗阶段,利用所完成的藏头诗软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再度完成挑战,查证软件数据库和解释完成软件在字句、意境和构图上的程序原理,符合藏头诗软件完成的条件,即可认为挑战成功,兑付悬赏。
7. 多名挑战者完成挑战,以在联系本人时间为准。其他场合包括网络之外完成的,以最先查实的证据为准。
8. 面向淘宝诚聘评委五人,参与评定并监督本人,对于完成的对比之作,我会将我写的构思和意境设置提供给网友对比,评委审核。评委的选定标准是对汉诗有一定理解,能够品读汉诗,有兴趣参与本次评选,无工资无待遇。
  9. 为了防止出现联系不通畅和挑战初步成功后,本人不在线无法回复的情况,特留下本人电话:15114894482

挑战事由:无论免费写还是现在创作藏头诗,总有人利用各种理由污蔑我,由于写诗过快,期间,由于写作速度的原因,很多网民怀疑本人使用藏头诗软件写作,两年来,这类网民总是不时出现,我曾经告诉他们,时间会证明一切。我是个很散漫的人,所以,写就写,几次有出版的机会和想法,最后因为不同的原因,没有付诸于出版,也给很多人污蔑我的理由。而我认为呢
曹植七步成诗篇,他一辈子有记载的也就一首七步而已,前人的成就,就是让我们来超越的。
天天七步,时时七步,又有何惧?或许我不能超越前人,但是,我不能没有这个勇气,如同屈原之后,很多人无法超越屈原,李白升华了,李白之后,很多人无法超越李白,再过几百年,或许就有人超越李白了,只有不断超越前人的汉族,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汉族,才是完整的汉族。
同时,我始终认为,软件永远比不了人类,别因为你不能一两分钟写出藏头诗,别因为你写不出几千首藏头诗,就怀疑别人也不能;所以,我想通过这次挑战,拿出现金十万元,表达我的基本观点,捍卫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微薄的尊严,也向软件高手挑战。
还是那句话,还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人只要证明我在杂谈所写的藏头诗是用藏头诗软件来忽悠大家的,提供证据,并提供软件,挑战成功,就有资格拿走这两万元现金和十万元的翡翠原石,否则,我永远骄傲地对他竖着中指。

  发来几首藏头诗吧,让很多没注意我小小的帖子的网友,能够直接就有点参考:
  天下第一联昆明大观楼长联藏头诗

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五湖汇春色
        百年德运泽
        里弄市民意
        滇地有欢歌
        池秀碧水荡
        奔跑儿童歇
        来往老翁见
        眼前白云遏
        底石铺老路
        披翠佳人可
        襟袖风舞动
        岸边窈窕歌
        帻冠男儿貌
        喜妆女子贴
        茫远天野阔
        茫辽池塘荷
        空明春城秀
        阔渺雨润特
        无处不鲜花
        边景人自得
        看取清晨翠
        东边金马涉
        骧腾多彩霞
        神韵铜殿泽
        骏驰白云过
        西山碧鸡乐
        翥动花落蕊
        灵气此中歌
        仪态多青翠
        北面盘踞蛇
        走向布崎岖
        蜿曲树木折
        蜒绵高远上
        南处见白鹤
        翔云是风中
        缟草四时可
        素净碧空兰
        高亭无暑热
        人喜柔美景
        韵和做诗歌
        士人出城游
        何处皆翠叶
        妨碍无词伴
        选字珠玑讷
        胜此好风情
        登峰明媚彻
        临水见栖鸟
        趁时诗句得
        蟹黄鸭嬉戏
        屿洲见雏鹅
        螺蛳吞吐韵
        州岛白沙泽
        梳妆有女儿
        裹绿多花萼
        就地皆华丽
        风吹动快乐
        鬟发佳人秀
        雾重鲜花惬
        鬓毛二八长
        更是多颜色
        蘋萍绕滇池
        天地明媚赫
        苇生浓郁好
        地平韵味些
        点滴多雨露
        缀满花蕊遮
        些许情记忆
        翠浓大观德
        羽翔红嘴欧
        丹日翠湖澈
        霞云今缭绕
        莫叹时光咽
        辜情惟寂寞
        负意自欢歌
        四时皆适意
        周边闻琴瑟
        香帕抹汗滴
        稻长心头乐
        万里云碧朗
        顷刻青笮过
        晴空无垠见
        沙静扁舟别
        九天曰壮丽
        夏日景色瞥
        芙香婉约有
        蓉美温柔和
        三月花常在
        春城美色可
        杨树浓繁茂
        柳条驱酷热

        数落英雄事
        千古侠义知
        年岁多增长
        往来皆史实
        事必亲体味
        注入进小词
        到情放咏叹
        心动方有诗
        头覆华夏冠
        把墨涂篆字
        酒醉不觉乏
        凌云意境滋
        虚无何此生
        叹曰英豪题
        滚动岁月过
        滚滚江水逝
        英杰都寂寞
        雄业暮年迟
        谁唱边塞曲
        在外渺息息
        想往伟业功
        汉霸英雄志
        习书恨词穷
        楼高叹天低
        船从盘龙过
        唐风谁可忆
        标注竹简墨
        铁笔历史析
        柱冷无春燕
        宋明少后嗣
        挥动心意寥
        玉筒笔相知
        斧柯观棋烂
        元德李聃嗜
        跨越千年烈
        革草林木齐
        囊中空无物
        伟硕谁侠义
        烈烈旗帜扬
        丰心贤与齐
        功名寂寥多
        费情酒中痴
        尽意醉后酣
        移云风推起
        山翠松覆盖
        心思求启迪
        力可无尘相
        尽是过往事
        珠黄岁月老
        帘旧谁人迷
        画卷烟熏重
        栋梁哪个弃
        卷书雅士读
        不见荆轲义
        及及屈子词
        暮夜浑浑低
        雨打石阶冷
        朝阳待天霁
        云霞晴方至
        便宜心体意
        断章无人闻
        碣破暂且识
        残卷刻稗史
        碑石少文字
        都城匆匆忙
        付心济济仕
        与君共勉励
        苍原晴迷离
        烟雾雨后好
        落落山水霁
        照辉彩霞动
        只记快乐时
        赢输任自然
        得心即天意
        几许勾勒文
        杵杖写篆字
        疏影燕子动
        钟声轰鸣齐
        半是为寂寞
        江舟似相知
        渔歌唉乃尽
        火烟迷乡里
        两情醉与痴
        行路杜鹃啼
        秋菊仍未孕
        景乱繁花低
        尚是春日景
        雁在屋檐栖
        一篇将写尽
        枕下均诗词
        清夜眠庐中
        霜雪任随意

    藏头诗之王维《山居秋冥》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藏头:
          空蒙上玉勾
        山青意蕴收
        新词写旧文
        雨过涧谷幽
        后山见野树
        天净繁星羞
        气自胸中荡
        晚景风情都
        来云染夜色
        秋日古韵留
        明心摩诘词
        月映在山丘
        松密无人语
        间有野兽休
        照临碧水潭
        清波荡春愁
        泉冷少心意
        石静无所求
        上临小山峰
        流瀑击湖柔
        竹影是迷离
        喧闹虫鸣悠
        归去下所见
        浣溪词语讴
        女子濯青丝
        莲子引扁舟
        动荡清水纹
        下游浮萍稠
        渔家谋生计
        舟棹惊眠鸥
        随行几青云
        意从江横流
        春绿无穷美
        芳草鸟鸣啾
        歇息淡然性
        王侯功名由
        孙竹正孽发
        自是闲适究
        可心山居冥
        留意好个秋


  顺德利珠宝行财源广进
    顺承传统谱新篇
    德厚华夏底蕴传
    利事用以诚与信
    珠光映衬天地观
    宝器珍视道德重
    行云流畅腾冲前
    财源取自石中玉
    广进来客谈笑欢

  汪东兴健康长寿(原国家副主席,已送达)

    汪然大象青云铺
    东泽华夏史绩出
    兴达为贤留功业
    健而矍铄名史书
    康泰喜见人间乐
    长流江河民生图
    寿比青松铭刻德
    万古不废记公殊

   “长夜凄清听冷雨”
    长短人生几十年
    夜过昼去多少欢?
    凄凉荣华只为苦
    清词写来装欢颜
    听风是歌风入字
    冷夜孤独诗词填
    雨过天晴苦无日
    何不开心对长天

    随心的问题上,与中原子先生对答过:
    中原子:
    秋风瑟瑟诗意浓,
    随心随人有诗翁。
    随缘随意如流水,
    花开花落几多情……

    千古逍遥客:
    随心放逐春花色
    随缘看景夏莲荷
    随意散漫秋高爽
    随人空寂冬梅和

  “谁是谁非谁知道”
    谁谁谁谁谁谁谁
    是错是对错错对
    谁非谁谁谁非谁
    非谁非谁非非谁
    谁是是谁谁又是
    知否知否谁是谁
    道传红尘身何物?
    谁?


   啊哦哈呵呀呕咯啪
  啊哈一喝我逍遥
      哦哦有语稚子娇
      哈哈大笑天伦乐
      呵呵轻说乐陶陶
      呀呀学语黄毛少
      呕心照料椿萱茂
      咯咯自是红尘妙
      啪啪拍掌小儿好


  哼哼哈哈嘿嘿吼吼
    哼吆一声担上肩
    哼吁呼喝马行前
    哈欠去尽昨夜醉
    哈密瓜美味天然
    嘿嘿轻笑香远闻
    嘿嘿哈哈自童真
    吼声如雷兴致飞
    吼遍乡邻处处闻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8.08 03:43 am
 

任祥花五年時間,編寫四大冊「傳家」,引領讀者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圖中打開的書頁是以林志玲的身材重現中國廿三種古代服飾。

任祥過去有四種身分:她是京劇名伶顧正秋和前財政廳長任顯群的小女兒、和楊祖珺同期出道的第一代民歌手、建築師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個孩子的媽媽。如今,剛過五十歲的任祥有了第五種身分:作家。她花了五年時間編寫套書「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傳家」分春、夏、秋、冬四大冊。每本都有「氣氛生活」、「歲時節慶」等六大單元,以圖文並陳的方式,讓傳統中國的衣食住行在現代生活中重現。任祥形容:「我的身分是記者,採訪對象是中國與生活」。

志玲身材 記錄歷代服飾

「我想讓下一代知道,好的東西就在自己家裡!」任祥出身傳統家庭,被同學笑是「纏小腳的」,偏偏她的三個孩子都念美國學校。任祥長期在中國與西方教育之間拔河,又眼見西方人將髒亂粗俗的中國城視為「中國文化代表」,下定決心編「傳家」,展現中國文化最美好的一面。

任祥發行的第一張唱片。

走進任祥工作室,桌上擺了一張她的民歌唱片。照片中抱著吉他的水靈女子,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清純嬌羞,和這間充滿「陽剛之氣」的工作室形成強烈對比。工作室擺滿各式刀剪、釘槍、還有一張切割金屬的沖車床。「傳家」裡許多珍貴的「中國人玩意」,就是在這裡重生。

為了證明中國服飾不輸巴黎、米蘭,任祥和實踐大學師生合作,從中國歷代服飾挑了廿三種,依林志玲的身材作版打樣,再用現代布料縫製,完成兼具古風和現代感的美麗衣裳任祥在自家陽台上用紅酒箱種中國蔬菜,她認為中國素食的豐富多變是世界第一。


「傳家」記錄了這廿三套衣服的版樣,讓讀者可以自行剪裁。

養雞種菜 鑽研豐富料理

工作室外是姚家庭院,卻也是「傳家」的實驗場。為了鑽研中國的蛋料理,任祥養了蛋雞和土雞,實驗土雞蛋和雞蛋的差別。她也在屋頂用紅酒箱做菜園,種植各種有機蔬菜,證明「中國的素食料理是全世界最豐富的」。

大樹下,任祥張羅了一場「蝴蝶宴」。她用網子罩住蝴蝶放在餐盤上,請赴宴者同時掀開網罩,三十隻羽翼斑斕的蝴蝶在餐桌旁翩翩飛舞,唯美的畫面停駐在「傳家」書中。「我為了試驗各式中國菜,任祥家中收藏了各式各樣的鍋具。

想把外國人噎死!」任祥拋來一個頑皮的眼神。

「傳家」耗時費工,一套定價兩萬元,銷售所得悉數捐贈法鼓大學。任祥表示,書中六成資料已上網供讀者免費查詢。「傳家」網站:http://www.artofchineseliving.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志出櫃不免引起關注,已逝作家被傳記作者出櫃,更有話題。最 近面市的三本傳記作品,分別掏挖毛姆、佛斯特、史都華三位作家的 內在私密,為他們的性向蓋棺論定。 


  據說,這是個對同志越來越友善的年代,因為他們依然是異類。異 類出櫃,再怎麼不動聲色,還是不免遭人指指點點。有時候一口氣嚥 不下,乾脆張揚起來,於是出現了不少嘉年華式的出櫃。出櫃這件事 ,天生是帶點綜藝性質的。 

  更何況酷兒同志又有各種光譜,怎麼出、出多少、對誰出,各有計 較。不管怎麼樣,只要人還活著,就能夠繼續回應生命的玩笑。可是 死者就無能為力了。偏偏為人作傳的人,多少又帶點蓋棺論定的野心 。最近就有3位酷兒作家被蓋棺論定:毛姆、佛斯特、史都華。 

  毛姆的婚事 
  《毛姆的祕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Somerset Maugham) ,書名取得坦蕩蕩,作者哈斯汀(Selina Hastings)毫不掩飾她對 八卦的熱情,她也是第一位被允許引用毛姆私人檔案的作者。600多 頁排山倒海的流言,加上同情而聰明的分析,八卦也有八卦的真理。 其中的爆點,首推《人性枷鎖》的作者和妻子西芮(Syrie)之間撲 朔迷離的婚姻關係。 

  哈斯汀筆下的西芮,儘管對毛姆付出真愛,卻是十足的心機拜金女 。一次不愉快的婚姻後,讓她使盡手段擄獲毛姆。最後終於生下一女 ,讓毛姆成了父親,逼婚成功。根據作者的臆測,毛姆如果不從,西 芮就要把他的情人名單公諸於世。 

  作者顯然站在毛姆這一邊。事實上,西芮本人也是名重一時的室內 設計師,她的「白色風格」早已是設計史上的經典。毛姆願意「中計 」,未必不想用這段婚姻來做掩護。不過兩人終於在1928年離婚,結 束11年的婚姻關係,女兒麗莎由母親撫養。 

  相對於西芮的不出惡言,後來的毛姆卻急於撇清關係。這位當時收 入最高的作家,晚年卻不認女兒麗莎,想將所有財產留給當時的伴侶 兼養子舍爾(Alan Searle)──不少人認為,正是這位在操縱年老 昏聵的作家。兩造對薄公堂,轟動一時,最後麗莎勝訴,還是取得了 繼承權。 

  除了這段婚姻羅生門之外,哈斯汀的重點,當然是毛姆洋洋灑灑的 同性情史。根據毛姆自己的計量說法,他是3/4「正常」,1/4「酷兒 」。然而他的一生摯愛,卻是英年早逝的祕書哈克斯登(Gerald Ha xton)。此外,在兩次大戰中,毛姆還是如假包換的間諜。人性大師 ,果然十分複雜。 

  佛斯特的新人生 
  和毛姆一樣,E.M.佛斯特也擅於揭露人世的偽善,不過他的世界總 是明亮一點,即便是掙扎,也多了一分明確,像《窗外有藍天》(麥 田)。這也許和他的人道主義工作有關。身為「英國人道主義協會」 的顧問,他的小說一向關注階級間的鴻溝,而最能打破階級的解放力 量者,性也。 

  在世紀末的懷舊風中,他的幾部代表作都被拍成了電影。還好他不 如毛姆多產。不過這點卻被《一段偉大的未載史》(A Great Unrec orded History)當成主要論點:為什麼佛斯特在1924年出版《印度 之旅》(桂冠)後,直到1970年過世為止,沒再交出長篇小說? 

  根據佛斯特自己的說法,他再也無法從他的性向中製造故事。不過 傳記作者莫法特(Wendy Moffat)倒是替他緩頰,認為這樣的說法「 太簡單了,甚至不實。」她認為佛斯特之前出版的5部長篇,是內在 掙扎的投射,是佛斯特的全部,至於死後出版的《墨利斯的情人》( 圓神),其實只是他的一部份。 

  作者的善意躍然紙上,措詞溫柔,全是理解。儘管她視同性戀為佛 斯特存在的核心,卻又處處但書,提醒讀者化約的危險。倒是佛斯特 自己沒有這樣顧忌,他認為遇上非常出櫃的希臘詩人卡瓦菲(C.P.C avafy)非常幸運,又挺身為勞倫斯的禁書辯護,還和維達(GoreVi dal)互看不順眼。 

  史都華的突圍 
  從作者的性向去解釋一切,或替作者做過多的辯解,過猶不及,酷 兒傳記一向有這樣的危險。不過到了史都華(Samuel Steward)的世 代,風景不一樣了。 

  這位同志運動的先驅人物,雖然至今不大為人所知,不過光是把生 平經歷表列出來,就已經是傳奇。他不但是英文老師、作家、刺青師 、色情畫家,又和葛楚德‧史坦(Gertrude Stein)過從甚密,還幫 金賽物色性愛實驗對象。60年代更以Phil Andros(意為「愛‧男人 」)為名,寫起硬蕊色情小說。 

  對於這樣一位完全解放的同志,即將推出的史都華傳記《祕密史學 家》(Secret Historian),自然和前兩本書大不相同,不會在詮釋 上動輒得咎。這裡的祕密本身並不是祕密,不過是不為人知而已。

而 作者史普林(Justin Spring)最大的功德,也就是將他發現的80箱 遺物,整理成這本近500頁的史料。書中不少令人噴飯的淫猥笑點, 一方面見證了當年的壓迫,另一方面卻也令人不禁問一聲:文明,到 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逝者已矣,需要出櫃的,終究是我們自己─不論是同志還是異志。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快時代,於是有了慢哲學。就像速食讓慢食成為一種風格 ,快速瀏覽也讓「慢讀」成為一種態度,而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背書 。 


  科技文明發展到了今天,其實已經慢不下來了。但為什麼短短幾年 不到,原先飆網的興奮,會逐漸變成對速度的敵意?我們清楚自己的 網路行為嗎?如何才能在快慢之間取得平衡?這些問題,儼然已成為 今日網民的必修學分。 

  網路導致《膚淺》? 
  幾周前本刊談到卡爾(Nicholas Carr)這位趨勢觀察家,他的新 書《膚淺》(The Shallows)後勁十足,持續引發不少討論。這本書 主要敘述一件事:網路正在不知不覺地改變人類的認知模式。知識八 卦化、思考碎片化、越來越有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缺乏的耐性…。 卡爾所描繪的圖像,其實並沒有任何聳動之處,我們的確很會googl e,只是google不出見解。 

  不過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還是其中旁徵博引的研究。像尼爾森( Jakob Nielsen)去年出版的《視線追蹤網路易用性》(Eyetrackin g Web Usability),找來232位受測者瀏覽上千個網頁,並追蹤記錄 他們的視線在網頁上的移動情形。結果發現,我們在逛網頁時,視線 軌跡呈「F」形:先掃一下文章的頭部,然後跳個一兩段,再稍微岔 出去瞄一下,接著一路往下殺,跳頁。也就是說,有閱沒有讀。 

  看到這樣把人家看透透的研究,大概誰都要偷笑一下。雖然不少人 都跟卡爾一樣,擔心資訊浮濫會造成智能退化,但吊詭的是,他所引用的研究和詮釋,卻讓這個現象成為一種新的知識。也就是說,再負面的經驗,透過反省和分析,照樣可以成為極有價值的經驗。所以把 一切責任都推給網路,未免有點不會駛船嫌溪歪。 

  由來已久的慢讀 
  如果「快」被看成是網路的症狀,那麼「慢」自然被拿來當成藥方 。慢讀並不是什麼新概念,文字發明以來,能讀的人都在慢讀。但網 路興起之後再被提出來,它就成了洞見。 

  早在電腦出現之前,大家已經緊張過一次了,那是工業革命的時候 ,也是一個突然加速的時代。詮釋學也在這時候出現,急著為文章或 事件找出更全面的意義,好應付一個分崩離析的世界。 

  進入20世紀,速度繼續蠱惑人心,於是出現了速讀。但新批評馬上 也提出了「貼讀」(close reading)來抗衡,不厭其煩地將所有文 章看成謎團,解釋得不亦樂乎。喬依斯就靠著製造不難破解的謎團, 成了文學批評家們一致的最愛。 

  接著電腦上場,文藝批評家伯克次(Sven Birkerts)便寫出了《 古騰堡輓歌》(1994),大肆攻擊網際網路,並哀嘆電子時代的閱讀 命運。解決之道,唯有「深度閱讀」(deep reading),才能「以緩 慢而冥想的方式擁有一本書」。 

  慢活與慢讀 
  回到80年代,當貝特里尼(Carlo Petrini)發起慢食運動時,也 許沒想到這個抗議麥當勞入駐羅馬西班牙廣場的舉動,如今會蔓延成 一種全方位的美學。他也因此被《衛報》推舉為「50位地球救星」其 中的一位。 

  千禧年後,環保意識抬頭,慢活也越來越搏人同情,甚至有點新興 宗教的意思。慢讀的書也一本接著一本,像歐諾黑頗為暢銷的《慢活 》(大塊),幾乎成為慢活宣言。米德瑪(John Miedema)去年的《 慢讀》,則大談紙本的「肉感」,不但可以刺激創造力,更可以應用 到社區運動上。歐求斯基(I. A. Olchowski)去年的小說《農民》 (The Farmer),則透過一對農家兄弟不一樣的生涯選擇,敷演慢活 精神。他本人也成立了「慢書運動」,四處推廣慢讀。 

  另一方面,教人取巧的書也不是沒有,像皮耶‧巴亞德的《不用讀 完一本書》(商周),大學生聽了如釋重負,搶購不及。最能代表數 位時代讀書觀的,其實是這一本。
 
  不過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誤會了一件事:快和慢,其實並不是相 反、而是相對的觀念。所以情況並不是非此則彼的選擇題。每個人儘 可以透過不斷的試探,找到自己對的步調,而無所謂快慢。人在網路 ,這一定要,不然下場就會跟伍迪‧艾倫一樣:「我有去上速讀班, 花了20分鐘看完了《戰爭與和平》。它在講俄國哦。」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勒卡雷寶刀未老,新作《我們這種叛徒》將於10月問世。 但如今的間諜小說,是商業的、科技的,政治間諜已經時不我予了 。 


  國際社會最近又諜影幢幢。先是美國大肆逮捕俄國間諜,俄國想交 換人質,義大利又鑽出來爆料:莫斯科為了節省間諜開銷,故意讓F BI破獲俄羅斯諜網。英國軍情五處(MI5)也在調查嫁至英國的妙齡 俄羅斯女子。一連串的新聞,仿如又回到冷戰年代。 

  但過去已經過去了,不能只炒冷飯。一名華裔美人安排談判購買中 國石油的資料庫,日前也被中國判刑8年。也許政治間諜如今己進化 為商業間諜,但此起彼落的臥底羅生門,似乎永遠與時俱進。 

  間諜故事之所以迷人,在於間諜本身就是雙重的背叛:他必須背棄 母文化才能溶入異文化,而溶入異文化卻又是為了背叛它。間諜是一 切故事的原型,因為所有的小說所講的,不過是背叛的種種變奏。 

  >>冷戰出間諜 
  間諜的歷史或許和戰爭一樣久遠,但間諜小說卻是大英帝國留給後 人的遺惠,畢竟皇冠底下那麼多的國家,很需要溝通一下彼此的心機 。也難怪安伯勒(Eric Ambler)、毛姆、葛林、佛萊明這支族繁不及備載的心戰部隊,都是英國人。後面3位更曾受過專業的諜報訓練 ,還要加上一位托爾金。 

  越過大西洋,到了有點自閉的美國,間諜的工作先是交給偵探,直 到冷戰開打,間諜小說才急起直追。當然大戰之前也不算風平浪靜, 像海明威就一度很有意願幫KGB的忙,只是後來表現不佳,俄國人也 就不找他了。 

  冷戰期間,動口不動手,意淫成分大增,間諜也就無所不能。這其 中的奇葩,首推007。 

  儘管佛萊明的小說早在60年代就已經寫完了(這位又菸又酒的作家 死於1964年,活了56歲),不過真正大紅大紫,卻是最後幾年乃至於 身後。這一方面是甘迺迪的背書讓小說大賣,再來則是22部電影敲鑼 打鼓,讓龐德成為間諜的代名詞。醇酒美女,異國風情和新式武器, 電影顯然抓住了一整代人對物質欲望和科技的想像。 

  >>後間諜時代 
  如果佛萊明的小說是善惡分明的動作片,那麼勒卡雷的小說就是道 德曖昧的心理劇。這位間諜的精神分析師,差不多從頭到尾為冷戰畫 了一幅浮世繪。間諜小說因他而步入殿堂,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他 的作品緊扣時勢,一不小心就一語成讖,像《摯友》(木馬)就預言 了利益至上的反恐戰爭。難得的是他至今寶刀未老,新作《我們這種 叛徒》(Our Kind of Traitor)即將於今年10月問世。 

  勒卡雷幾乎宣告了間諜小說的終結。並不是說今後間諜不再,而是 間諜不再政治。如今間諜是商業的、科技的,是駭客。即便是西方陣 營和基本教義派的戰爭,看起來也像小孩子搶糖吃,不爽就炸來炸去 ,實在沒有興趣再為意識形態多費唇舌了。 

  也就是在這種鬆動的空氣中,各種實錄紛紛出籠,像《CIA──罪 與罰的六十年》(時報)大爆烏龍內幕,簡直讓間諜工作變成了全民 最大黨。軍情五處去年創立一世紀,也出版了一本1000多頁的《捍衛 地盤》(The Defence of the Realm),交代歷史祕辛。這也是西方 情報局第一本開誠布公之作,還是英國開悟得早,知道政治間諜已經 時不我予了。 

  >>間諜就在你身邊 
  間諜也許不再令人興奮,但是間諜的異類感,卻早已幻化出各種分 身,在其他文類中開天闢地。像史迪格‧拉森筆下的莎蘭德,從反社 會的偵探(《龍紋身的女孩》)、嫌疑犯(《玩火的女孩》)到瀕死 的被害人(《直搗蜂窩的女孩》,以上皆寂寞出版),彷彿是一個沒 有祖國的間諜。 

  這種身不由己的困境,宿命般的撕扯,正是間諜小說的魅力所在。 就像我們隨時都必須說謊,尤其在拒絕別人或接到廣告電話時,乃至 於把MSN設成離線狀態,更不用說那些職場上的種種顧忌了。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在臥底,只是不曉得自己究竟是哪一邊 的。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薛基樂觀推崇網路行動的無限可能,卡爾則擔心網路機制造成大腦 和思辨的退化。 


  兩名趨勢觀察家論點南轅北轍,卻共同點醒我們:使用網路時,你 可以更覺知。
 
  緩緩轉動的地球表面,如今已形成一層原生質般的數位膜,所有的 資訊都在這裡釋放能量,刺激能量。只要一上網,相點滿天下,任何 人都可能成為你一句話的知己。 

  也正因為人人都能搜尋和發聲,媒體頓時破綻百出。但在揶揄媒體 的同時,我們卻常常忽略了:透過像部落格或臉書這些社交媒體,我 們也在製造資訊,我們正是新興的媒體。 

  如何開發我們這種媒體的潛能?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這些問題自然 也成了新一代趨勢專家的大哉問。薛基(Clay Shirky)和卡爾(Ni cholas Carr)這兩位名聲日隆的觀察家,日前不約而同出版新書, 正好提出了兩種南轅北轍的趨勢觀。 

  >>薛基:社交媒體改變文明 
  薛基這位五年級的意見新星,從90年代就開始發表網路觀察。200 8年出版《大家一起來》(Here Comes Everybody,陸譯《未來是濕 的》),全力為社交媒體背書,斷言網路的揪團效應,絕對大於個人 的加總。出版當時,微網誌和社群網路正好風起雲湧,薛基踏在浪尖 上,迷失的網民見獵心喜,立刻拜為勵志大師。 

  睽違兩年之後,上個月面市的《認知盈餘》(Cognitive Surplus ),則鎖定現下更為成熟的網路集體行動。「認知盈餘」的概念,其 實並不像聽起來那麼歐買尬,它指的不過是:可以用來學習的自由時 間。過去半個多世紀,科技發展讓人淪為被動的消費者,罪魁禍首就 是電視。而看電視的時間,正是從認知盈餘那邊偷來的。
 
  但是社交媒體的普及,卻讓我們頭一次取得主動權,方便我們將認 知盈餘運用在更具創意更有意義的活動上。比方說維基百科,將知識 權從學院和菁英手中解放出來,還知於民。又譬如Patientslikeme網 站,讓病患在此同病相憐,討論病情和治療的種種。還有即時新聞平 台Ushahidi,請每一位平民記者來報導災情或突發事件,最著名的豐 功偉業,就是讓肯亞人民穿透政府控制,報導當地發生的暴行。 

  雖然薛基不少論點都有商榷餘地,但他的理想主義依然極具煽動性 ,會讓一堆瞻前顧後的趨勢觀察瞬間化為基金DM。誰會不願意相信, 自己身處的時代,正是文明史上的轉捩點呢? 

  >>卡爾:網路生態處處陷阱 
  和樂觀的薛基相較之下,年紀稍長的卡爾簡直就是末日博士。當年 的《IT有什麼明天》(大塊),幾乎一語成讖地把科技新貴打為科技 平民。2008年的《大轉換》(The Big Switch),大力抨擊外包乃至 於眾包(crowdsourcing)的危險,雲端技術勢將拱出新的科技財閥 ,就連維基百科也不如想像中民主,因為撰搞人和審稿人正在形成新 的知識階級。 

  上個月出版的《膚淺之徒》(The Shallows),卡爾進一步深入大 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警告世人:「網路,從設計伊始,就是一個干 擾的體系,一種分散注意的機制」。 

  這本書的源起是卡爾的一篇專文〈谷歌讓我們變笨嗎?〉,答案不 言自明。在他的眼裡,快速搜尋和瘋狂跳頁,只會讓明天的世界變得 像《蠢蛋進化論》。知識的幅度,並不等於知識的深度。真正的智慧 ,還是來自於深讀和沈思。 

  這當然不會是一本快樂的書,但言簡意賅得令人深沈。也許我們還 沒有變笨,卻真的已經無法像從前那般專心了。 

  >>頓悟3.0 
  所以呢?薛說薛有理,卡說卡有理。薛基讓人看到網路行動的無限 可能,卡爾卻擔心大腦和思辨的退化。就跟所有思想家一樣,這樣的 觀點似乎也跟他們的性格有關,看他們演講時的台風,尤其明顯:一 個不修邊幅,像剛跟人家打過架就跑上台去;另一位拘謹自持,西裝 合身卻不打領帶。 

  儘管意見不同,這兩位卻以各自的方式點醒了我們同一件事:在使 用網路時,你還可以更覺知。釋迦牟尼的教誨,不過如此。 

  所以下次上網時,或者就是現在,不妨感受一下薛基的開明和卡爾 的審慎。誰說眼前的這扇窗口,不能帶給我們清明呢?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尊稱為「人間國寶」的六位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團體」,以及兩項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昨天在台中創意文化園區由行政院長吳敦義授證。吳敦義說,有人才、有藝術,希望藉由對傑出藝師、團體的敬重,把創作傳承下去。

     今年共有六位藝師、團體,獲得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團體」,分別為竹編工藝類黃塗山、漆工藝類王清霜、南管戲曲類林吳素霞、南管音樂類張鴻明、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保存團體南投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及客家八音保存團體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文建會今年還首度指定「石滬修造技術」、「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兩項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分別由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交趾陶大師林洸沂獲選。

     授證典禮先由八位獲指定的藝師、團體,與徒弟進行拜師儀式,再由吳敦義、文建會逐一授證。

2010-08-01 中國時報 

「人間國寶」授證吳院長親自出席

行政院吳院長、文建會盛主委與獲授證者合影
「人間國寶」授證吳院長親自出席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801 10:21:55) 行政院文建會31日於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所在地─台中創意文化園區舉辦「99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暨保存團體授證典禮」,行政院院長吳敦義與文建會主任委員盛治仁親自出席授證,表彰獲授證者及團體的藝術成就與傳承奉獻。

行政院吳院長敦義於致詞時,首先恭喜得獎者,亦表示典禮非常有意義。吳院長說,我國有全世界知名度的高科技產品,市佔率為世界第一,但也有獨特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這些傳統藝術藉由技藝擁有者代代相傳,成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政府對傳統文化資產相當重視,不僅致力保存珍貴的建築、物品等文化資產,更敬重與珍惜「技藝擁有者」;在文建會轄下不但成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專責傳統藝術的推廣工作,也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設有專責保存、傳習的單位。期待藉由公部門的努力讓傳統藝術能發揚光大,也感謝各位得獎藝師長期的努力與奉獻。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代表文建會歡迎,並感謝院長暨與會貴賓蒞臨參與今天的典禮。盛主委強調:「國家若不重視過去的文化,就沒有現在與未來。」傳統文化的保存工作非常辛苦,八位保存者及團體長期在保存傳統藝術的道路上,忍受孤獨,持續努力耕耘,盛主委表示感謝。

本年度計有林吳素霞、張鴻明、王清霜、黃塗山、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以及「石滬修造技術」及「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兩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團體獲得國家指定之殊榮。

「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暨團體」的授予,除了表彰藝師一生傳承不墜、闡揚先民智慧的卓越貢獻,還賦予他們傳續藝術火苗的神聖使命。在吳院長與盛主委見證之下,藝師於授證典禮將重要信物傳遞給學生,象徵傳承工作正式啟動。

文建會依據文資法指定重要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並進行傳習、推廣活動。本次特規劃辦理「頂真˙巧藝-2010國家指定重要傳統藝師特展」,呈現國寶大師的「頂真(閩南語)精神」,展出工藝類保存者王清霜、竹編工藝類保存者黃塗山精湛細緻的作品,林洸沂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與作品,以及澎湖石滬修造技術模擬實境,供民眾現場體驗。特展自即日起至8月29日,於台中創意文化園區雅堂館展出。

訊息來源:文建會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64051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傑、CHuN、沈穎杰、林青慧等人將現身 與日本漫畫家分庭抗禮


  台灣漫畫博覽會今天開幕,展現了新一代台灣漫畫創作的旺盛能量 !近來台灣年輕漫畫家在國際間表現突出,包括作品登上《周刊少年 JUMP》彭傑、單行本在日本發行擠進排行前十名的CHuN(強強),及 十月將代表台灣參加法國善貝里國際漫畫節的美少女漫畫家沈穎杰、 林青慧等人,都將在漫博會上現身。 

  往年的漫博會多半主打日籍漫畫家的參展,不管是簽名會或是見面 會都可以帶動熱潮。但是由於日本漫畫近來也少見炫目的作者,而台 灣漫畫創作人才不論在畫功或編劇上都有很大的進步,成為漫畫界寄 予厚望的一代。而廿九日在漫博會場將舉行首屆金漫獎頒獎典禮,將 可以見到國內漫畫家齊聚。這也將是漫博會人氣與表現方面,台灣首 度能與日本漫畫家分庭抗禮的一年。
 
  將彭傑、CHuN推上日本舞台的友善文創總經理王士豪表示,日本漫 畫界近年的確有人才荒的現象,因此頻頻向亞洲其他國家尋找故事點 子及優秀畫家。他原本以為韓國漫畫家最有機會,但台灣漫畫家在這 半年內卻率先出線,擠進日本漫畫家未必能進入的殿堂,相當不容易 。 

  就市場面來看,日系漫畫在台灣的版圖也有變化。曼迪傳播經理金 啟華表示,近年日系動漫商品市場版圖有些變動,從這次漫博會邀請 來台的日本名單中,便可看出一些端倪。像是今年八位來訪的日本來 賓中,只有四位是漫畫家,兩位為聲優,兩位是輕小說家,漫畫家只 佔一半。一般通路也顯示,輕小說的營業額有逐漸逼近漫畫的趨勢。 這是否顯示日本漫畫界的疲態,也值得觀察。 

  今年的漫博會主題定為「奇幻異想」,這次參展的台灣漫畫家作品 剛好呼應主題。彭傑今年七月與《光速蒙面俠》編劇稻垣理一郎合作 的短篇作品《牙與牙》,登上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漫畫雜誌《周刊少年 JUMP》。《牙與牙》描述一位長著虎牙、擁有特異功能的龍騎士,與 一位亡國公主邂逅的故事。 

  另一部由國人創作的奇幻故事《魔王逗勇者》,作者CHuN畢業於台 大醫技系,去年以單行本漫畫在日本大受好評,也成為台灣少數作品 先在國外暢銷,才回台發行中文版的漫畫家。《魔王逗勇者》描述擁 有強大力量的魔王準備退位,但繼承者卻是個和平主義者,他跟前來 挑戰的女勇者周旋,戰鬥之間發生許多趣事。 

  另外,沈穎杰畢業自台大人類系,她以AKRU為筆名發表作品,二○○八年以《柯普雷的翅膀》獲得新聞局劇漫獎首獎,故事描述十九世 紀末一位來自歐洲的冒險家來到台灣,深入中央山脈歷經的奇幻冒險 。

貓娘、偽娘都來了 《嬌蠻貓娘大橫行》作者 松智洋登台【邱祖胤/台北報導】 

  今年漫畫博覽會邀請的兩位日本輕小說作者舉行簽名會,他們的作 品創造了「貓娘」、「偽娘」等有趣話題。日本當紅的輕小說《嬌蠻 貓娘大橫行》作者松智洋,他在故事中描述高中生與貓樣女子巧遇, 周遊於社團與校園生活之間,近年陸續被改編成動漫畫。 

  松智洋活躍於遊戲界,曾為《涼宮春日的憂鬱》等遊戲軟體擔任製 作,也曾為動畫《女王之刃》繪製腳本,《嬌蠻貓娘大橫行》是他的 第一本輕小說作品。 

  帶有貓樣性格的女孩令宅男凍未條的原因不只可愛外貌,而是所謂 「傲嬌性格」。如《嬌蠻貓娘大橫行》首集的口號「我可沒要你撿我 回家喔」,女孩的口氣說明一切。故事中男主角多半有些軟弱,對愛 情遲鈍,卻得面對貓一樣善變、任性、行為跟嘴巴上說的完全相反女 子,為故事添加許多笑料。 

  另一部輕小說《笨蛋,測驗,召喚獸》在日吹起的是「偽娘」話題 ,作者井上堅二也將來台。「偽娘」指的是男扮女裝或女裝男子。《 笨蛋,測驗,召喚獸》描述高中校園放牛班同學中,擁有召喚怪獸能 力的少年和男扮女裝的同學,力爭上游但也發生許多令人發噱的怪事 。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稱職的演出

 
「樊江關」裏張君秋飾演樊梨花(右)、李世芳飾演薛金蓮,在舞台上稱職的演出「對劍」這一場,讓人感受刀馬旦的魅力。 

 
《樊江關》這齣戲又稱為「姑嫂比劍」,薛金蓮、樊梨花這對姑嫂(刀馬旦飾演),對於出兵時間點有不同的看法,心急的薛金蓮出手去打統兵元帥樊梨花,引發軒然大波,兩個刀馬旦互不相讓,演出熱鬧的一場戲(刀馬旦通常飾演女將,造型是頭戴翎子、穿蟒扎靠)。 

  唐太宗率領薛仁貴御駕親征,被困在西遼鎖陽城。柳迎春(薛仁貴之妻、也是樊梨花的婆婆)奉聖命到樊江關,調派樊梨花帶兵前來救駕,這齣戲就從這裏開始演起。樊梨花正要點動人馬,正好薛金蓮押糧草來到樊江關。 

  薛金蓮以〈趟馬〉這套舞蹈動作出場,顯示其武功高強、身手靈活。樊梨花不敢怠慢,在「吹打」的音樂中,禮貌相迎。禮敬小姑,為的是建立良好的關係。何況樊梨花新嫁入薛家,很多薛家的習慣,還得靠小姑指點,她渴望得到自家人的支持,這也是一種「先安內再攘外」的意思。 

  可是薛金蓮卻不這樣想,薛金蓮看到桌上父親薛仁貴的求救信,認為嫂嫂樊梨花不積極出兵,拖拖拉拉的延誤軍情,父親的命可能都會不保。她很不高興,先是言語擠兌,繼之動起武來。薛金蓮直爽的個性,不能忍耐,不考慮後果,鬧起了矛盾,這豈不是浪費更多的時間。
 
  在舞台上〈對劍〉這一場卻是美的展現,讓觀眾看得眼花撩亂、美不勝收。兩人戴七星額子(有許多絨球的帽子)、插翎子、扎靠(樊梨花扎硬靠、薛金蓮穿軟靠或改良靠),銖兩悉稱,各顯神通。劍是短兵器,打法優雅,一招一式,嫺熟精美,是一種看了叫人難忘的武術式雙人舞蹈。
 
  藝術總是讓人喜聞樂見,原本兩個女人因意見不合、倔強彆扭相持不下的僵局,這會兒卻化成美麗的舞蹈,吸引人專注觀賞。觀眾看得忘我,無形中這齣戲已提供一個「戲劇性」提升心靈的經驗。假如在實際人生中遇到拂逆,我們也能用戲劇美的、耐心的眼光來面對,那個橫亙在心的不好的感覺很快的就會煙消雲散。
 
  最後柳迎春聞訊,急忙跑出來喝止,戲裏為了平衡情緒失衡的天平,故意讓樊梨花負氣收回發兵救援的將令,薛金蓮無奈,只好再三向嫂請罪,最後姑嫂言歸於好,同往解圍。開始的衝突變成祥和,觀眾享受了人際關係從緊張到輕鬆的神奇過程。尤其編劇者能在慘烈的戰爭背景中,神來一筆,寫了一段人性溫馨的家庭喜劇,真是舉重若輕的手筆。編劇者讓我們相信:兩人同心,其利斷金;樊梨花、薛金蓮兩人前嫌盡棄,攜手同心,她們一定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