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9月15日15:17 南方都市報  今天都市人耳朵最渴望的音樂可能是:寂靜。但在各種大小公開場合,長時段的安靜越來越難求。禍首之一就是亞洲人的頭號玩具:手機。

  手機是一種公共迫害。先說它的鈴聲。輕鬆悠揚甚至配了和弦的旋律怎能說是迫害?因為第一,它隨時可能爆發,沒有事先警告地爆發;在任何公共場合,如地鐵,如戲院,像一顆顆隨時都可能在你四周引爆的不定時炸彈;而在音樂廳演奏會上,給人的這種恐懼更加尖銳。再者,它的旋律炸彈雖然沒有章法軌跡可循;但多半是流行歌,聖誕歌,古典名曲,多半是你那時那刻最不想聽到的庸俗旋律。它阻斷了你正專注欣賞的高檔演出,或是你在地鐵上的白日夢。而它根本無權那樣侵犯別人的意識流。

  再說手機主人在結束了第一階段的鈴聲騷擾後隨即開始的單口對話。那是一種無心的廣播,但從另個角度看,它也是強制性的竊聽。旁人為什麼非得要知道你幾點跟男朋友約在哪家餐廳?誰想知道你公司人員調度的細節?手機使用者的無禮並不僅僅是老粗的高嗓門,被強制竊聽者不僅毫無選擇地要聽這方手機持有人的話,更還要被迫地去猜另一方說的什麼;這是最苦的精神迫害。

  不過,手機應用到藝術創作裡,就有點意思了。除了我們知道的手機小說以外,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裡有人用現場觀眾手機的各種鈴聲作為演出內容。還有讓觀眾以手機撥號來控制打在大樓上的燈光效果的公共互動藝術。

  近年來少數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新音樂唱片之一就與手機有關。這是英國 Touch 唱片公司出版的選輯唱片「手機鈴聲」(Ringtones)。

  手機有了自錄鈴聲的功能可說是人類都市音景史上的轉捩點:任何聲響皆可作鈴聲,就像具象音樂打開了音樂史一般,手機鈴聲的世界也自由開放了。據說英國有人手機鈴聲是女人叫床聲。而這張「手機鈴聲」選輯就是九十九人所作的一百七十七段鈴聲的組合。作者都是當今前衛音樂圈內的紅人,像池田亮司、Chris Watson、Mika Vainio、Pita、Carsten Nicolai、Leif Elggren、Fennesz 等等,而內容從人聲說話、叫床、貓頭鷹啼、到電子雜訊,無所不包。

  當然,這些聲響片段是否夠突出、夠響到能作為手機鈴聲,令人懷疑也有待實驗;作為專輯唱片一口氣聽下來也極讓人疲累。而這套選輯其實更像是概念藝術。今天的聲音藝術本來就強調概念性,甚至大多失去可聽性而僅存概念性。這套選輯是 2001 年的作品;在當時能自錄鈴聲的手機極少,其實自錄鈴聲至今也未成為習慣,因此其概念性與英式黑色幽默成份自然更是明顯。

  這張選輯令各大手機公司的設計師們顯得多麼缺乏想像力,也讓抽象音樂(旋律)在五光十色的現在頓然失酷。

  手機目前是一個個隱藏的、移動的、惱人的擴音器;而在未來,漸漸地全球的手機鈴聲將高度個人化,直到最後人人都自錄鈴聲時,在概念上及現實中,全球數十億的手機總和體成為世界般大的採樣器,人類文明的所有聲音及音樂隨機地在小地球上此起彼落。那就是手機鈴聲(理論上)的狂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