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地高考全國卷,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目:有一隻鷹抓了一隻羊,被一隻烏鴉看到了,烏鴉想學鷹抓羊,但由於能力不夠,結果被牧羊人抓到了。要求考生根據對材料的理解,寫一篇八百字的作文。

有一條謎語,是這樣說的:「身穿黑袍子,長個醜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這條謎語的謎底,就是烏鴉。烏鴉雖然很醜,但也不是很笨。譬如《烏鴉喝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十二月十日的《科學》雜誌上,還曾發表過英國劍橋大學動物行為與實驗心理學系兩位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證明烏鴉的感知能力可與靈長類動物相媲美。

可是,烏鴉為什麼要去抓羊呢?第一,超越了自身能力。當一個人只能承擔二百斤的時候,卻硬要去扛一千斤,那就不是勇氣可嘉,而是傻氣可嘆。第二,違背了自然規律。貓捉鼠,狗看家,雞司晨,牛拉車,而烏鴉的任務,就是捉蟲。怎麼能夠見異思遷,想入非非?第三,違反了社會法則。羊是牧人養的家畜,你隨便去抓,自然就侵犯了人家的私有財產。把你逮起來治罪,也在情理之中。

可能,烏鴉自己不自量力。大家都是飛禽,你有一片天空,我也有一片天空,你有兩隻翅膀,我也有兩隻翅膀,你能做到的事情,我為什麼不能做到?

可能,烏鴉心理不夠平衡。和尚動得,我為什麼不能動?鷹可以抓羊,我為什麼不能抓?它忘了,羊是誰都不能抓的,鷹雖然僥倖成功,不等於每個投機者都能成功。

可能,烏鴉的父母逼著它去抓羊。望子成龍之心,人皆有之。烏鴉的父母,也一定盼著自己的孩子像鷹一樣翱翔天空。所以就趕著鴨子上架,把巨大的壓力強加到烏鴉身上。

由此我想起了一份調查,當書寫自己的理想時,某中學的一千二百名學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當「公務員」、「教師」、「醫生」、「軍人」、「科學家」、「工程師」、「總經理」等,只有兩個人願意當「工人」,一個人願意當「農民」。這些人中,有沒有力不從心者?我想肯定是有的。你想考名牌大學,我也想考名牌大學,但名牌大學就那麼幾所,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失敗者眾,成功者寡。與其飽嘗失敗的辛酸以後,又不得不回到現實的土地,何如從一開始就保持冷靜,不去做那「抓羊」的傻事?

最近還看到一條新聞,有位農民,非要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他已參加了十二次高考,可惜每次都名落孫山。但他仍不甘心,屢敗屢戰,今年又第十三次走進考場。我們祝願他取得好成績,而卻不能贊同他「一條道走到黑」的固執。人生,難道就高考一條路嗎?如果所有的落榜生都像他一樣接連不斷地考下去,那高考的隊伍將會多麼龐大?

也有人以《儒林外史》中的范進為榜樣。雖然他苦讀三十年,應考二十餘次,但最後不是成功了嗎?子係中山狼,考上便猖狂。中舉之前,范進家裡窮得叮噹響,甚至不得不抱著唯一的母雞去賣。而自中舉之後,馬上就變了樣。有送田產者,有贈店房者,有甘心為奴者。連動不動就罵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老丈人,嘴也咧到了耳朵上。許多人盼望的,正是這樣一種效果。但仔細想想,范進之於社會,又有何貢獻、有何報償?

據說有不少考生,都在自己的作文中「讚賞了烏鴉的勇氣」。有的人甚至還說:「假如我是一隻烏鴉,我也會去抓羊。」我很擔心這個作文題會誤導了學生,烏鴉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為什麼非要和鷹一樣去抓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