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霸占」了我們的螢光幕,

有人呼籲少播韓劇。我們也認為「固本培元」的重要,但如果台灣電視台的本土劇只知強調勾心鬥角、權勢惡爭、黑道仇殺,則多播本土劇又有何意義?

近二十餘年間,日劇、港戲在台灣流行,尤其是日本偶像劇,不僅在螢光幕吸引觀眾注意力,更帶動相關產品的熱賣,從日劇原聲帶CD、偶像產品,甚至是劇中人物使用的商品、生活風格、場景等,都引起觀眾嚮往與學習,甚至造成「日本社會的文化消費形式」。

在哈日熱潮未退之際,2000年7月後,台灣因引進《藍色生死戀》等韓劇,社會又開始掀起韓劇熱潮。由於韓劇題材大眾化、通俗化,深入人性,且表達細膩,震撼度高,所以深受歡迎。

相較於日劇,韓劇的突然興起,其規範更具策略性、系統性與對傳統觀念的挑戰性。這種震撼,深入許多亞洲國家與華人社會。除台灣外,中國大陸、香港,甚至以「日劇」掀起巨浪的日本也不能免。

韓劇、日劇的普及與興起,證明流行文化是有跨國性的。1996年,韓國採取的主要是內向的本土媒體政策,但1998年開始,隨著振興經濟、對外開放的政策,借鏡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市場的成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文化收益,乃由政府以政策導向的方式,資助電視劇與電影的拍攝,其成果在許多亞洲國家幾乎都到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地步。

在資訊自由流通的國際社會,韓劇、日劇現象,原不能寄望於所謂的道德自覺。何況,商業機制的市場運作,其誰能擋?

韓劇「霸占」了我們的螢光幕,有人呼籲少播韓劇。我們也認為「固本培元」的重要,但如果台灣電視台的本土劇祇知強調勾心鬥角、權勢惡爭、黑道仇殺,則多播本土劇又有何意義?

文化強國之所以能創下亮麗的文化產值,在於它已累積的文化底蘊,有效地復興和創新,開創文化產業的海內外市場。法國文化部將文化行政、文化管理與文化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塊,以文化工程的積極建設心態,開創最大的文化效益,這才是我國政府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向。

我們早有成為文化大國的先知先覺者(如謝前副總統東閔),但卻從無以文化為優先的政務推動首長。文化如果淪為政治工具,文化生態自然被操弄到瀕臨死亡。

社會對韓劇、日劇引起的偶像現象也多有憂慮,這種現象也許不全然成熟,但也不必憂慮太深。其實,真正的偶像也必有真正的實力,如當年的梅蘭芳、凌波,如果只有炫目包裝而全無內涵,也不致使瘋狂如此。

在「偶像文化」與文化偶像的歷史變動中,其實也產生了不少歷久彌新的文化偶像,例如激動人心的李白、杜甫,扣人心弦的貝多芬、莫札特,他們不都是在時間沉澱後,仍然是我們心目中的永遠偶像嗎?

我們有文化人也有文化大師,李安的電影在國際上贏得無數肯定、朱銘的雕刻在世界各地綻放異彩、歐豪年的畫人所讚賞、林懷民在舞蹈世界舞出一片天。證明文化為人創造揮灑空間,可以連帶改變國家的國際形象。

文化實為外交的有力後盾,最近韓國要砸下六百億台幣打造一個占地卅萬坪的觀光主題樂園「韓流塢」,展現整合韓流及推動韓國觀光文化的魄力與企圖心。我們的政府豈能不三思?豈能再不動如山?

【2006/08/0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