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丹十三,日本著名編導及演員。1997年12月20日晚間於東京麻布台事務所跳樓自殺,享年64歲。

 他在1960年步入影壇,以性格的演技和流暢的評論隨筆聞名,然而直到1983年才以市川崑的「細雪」和森田芳光的「家族遊戲」獲得電影旬報及各大電影獎的最佳男配角肯定。並隨即在1984年推出自編自導的「葬禮」,一舉囊括三十幾項電影獎,將電影生涯推上風光也飽受爭議的最後13年。
 電影導演確實是伊丹十三最好的「角色」。他的「葬禮」把儀式與人性的衝突做了極其黑色的幽默處理;「蒲公英」則將飲食奇觀和類型電影巧妙融為一體;豐沛的喜感和高度的諷刺性,讓他的作品在深獲好評同時,也廣受觀眾愛戴。然而就在同樣叫好叫座的「女稅務員」裡,可以察覺他從扯破偽善的嬉笑怒罵到痛批日本惡勢力氾濫的轉變。之後他以「民暴之女」正面對抗黑社會,結果引來殺身之禍,卻也讓他在住院期間有了「大病人」的構思,直觸個人生死命題。

 當伊丹被刺時,日本影壇與媒體咸以為這是他「個人行事風格」所致而非電影界該面對的公共事務,問題就已經產生了。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在被黑道刺殺後還能在鏡頭前比出V字手勢的鬼才一躍而下結束生命?當真如媒體所言是為了抗議幾天後要出刊的八卦雜誌揭露他與一名年輕女子的緋聞?還是與黑道暴力有關?抑或是長期對抗畸形社會終於徹底鬆垮後的厭世呢?

 他的妹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以兩人關係作為基礎的小說「換取的孩子」寫來感人,卻不見得(也沒必要)回覆了上述疑惑。事過十年,除了懷念並惋惜台灣竟然沒上映過他任何電影,也驚覺他以暴烈手段逼現出的日本媒體噬血怪象,今天看來竟有種近在眼前的恐怖。當知的權利無限上綱,也可能淪為魔鬼的鞭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