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少都能舉出幾位國際建築大師,反而對台灣建築界前輩陌生。因此,由徐明松、王俊雄策畫的「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將展示卅組一九五○年至一九七五年間的建築模型,如王大閎的國父紀念館、張肇康的台大農業陳列館、貝聿銘和陳其寬之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

 這項建築展將於十月十一日在台中的「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展出,這些三、四十年前設計的建築,雖然沒有當代高科技建材的酷炫,但它們簡樸的建材和歷久彌新的造型設計,今日看來依然前衛十足。
 建材簡樸 造型仍然很前衛
 這次「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出的建築師來源有三,一是在大陸出生、隨著國民政府來台者,像是王大閎、張昌華等。第二類是台籍建築師,他們在高中之前接受的是日本殖民地時期的教育,且日後就讀的是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像林慶豐、陳仁和等。第三類則是透過西方宗教的傳播所引進的外國建築師作品,像美國建築師安東尼.史托勒(Anthony Stoner)設計的台北聖多福天主教堂等。

 現場展出的建築模型,都是依照建築師的設計圖重新製作而成,有私人住宅,也有校舍及教堂,可以看到台灣當時建築呈現多元化的面貌。像是大陸來台建築師,試圖融合西方和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如王大閎一九五三年設計的建國南路自宅,庭園四周有高聳的圍牆環繞,室內有月洞窗、瘦長比例落地窗,以及窗外隱喻三合院正廳的兩支鑄鐵圓柱。

 三信家商 地板呈現波浪狀

 此外,也有建築師試圖反映台灣本土文化的特色,如一九六三年,張肇康設計的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由於二、三樓外牆是由大片管狀琉璃筒瓦構成,素有「洞洞館」之稱。張肇康利用管狀琉璃筒瓦做大面積的裝飾,一方面是琉璃瓦隱喻傳統建築屋頂之外,還以金黃色的大直徑筒瓦代表麥穗,綠色小直徑筒瓦代表稻葉,象徵台灣以農立國的景色。

 大陸來台的建築師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台籍建築師則是受到日本建築的影響。徐明松指出,陳仁和一九六三年完成的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就是一例,「這棟建築的樑柱很密集,骨架很有日本傳統木構建築的特色。」而「波浪大樓」也因樓層地板呈現波浪狀而得名,「你無法想像當年就有台灣建築師進行這樣的實驗。」

 戰後廿年間,台灣建築最特殊的現象,莫過於外籍建築師設計的宗教學園和教堂,其中不乏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如日本丹下健三一九六七年規劃的聖心女子高級中學校區。

 而來自瑞士、德國、美國等建築師設計的教堂,座落在台灣各地,像是一九八六年普立茲克獎得主、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ohm)為台南縣後壁鄉設計的菁寮「聖十字堂」,他設計的聖十字堂外型,有四座尖塔,最高的尖塔上端有十字架,外型看來很像一座小城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