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那些個偏安一隅、瞬間泡逝的小朝廷實在不能算數,明代的末帝就是崇禎。崇禎之力圖有為而終不免敗毀朱家天下是有些關鍵性的因素使然,他庸懦無智見,很可以讓後世那些自覺德育良好、卻缺乏洞識的國家領導人反省。

毛羽健御史 裁驛之議

這裡要說的是一個發生在崇禎初年的小故事,它像是一圈圈逐漸擴大的漣漪的核心,卻看得出一整個衰弱王朝的各級行政官僚如何崩毀於指罵異己以便自我掩飾。有位名叫毛羽健的御史在京供職,養了個如花似玉的小老婆,兩人如魚得水,歡洽異常。可是有這麼一天,御史的元配夫人忽然來到京師官邸,發現丈夫公出未歸,主中饋者卻另有其人,登時大怒,不由分說就把那二房給發遣出門了。毛羽健回家之後作什麼也來不及了,其頹唐沮喪可知。

明明知道妻子要來,卻無暇預為布置,毛御史不得不問:她怎麼可能來得這麼快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官夫人利用了驛遞有效的接駁設施,提前了程期。

為了達成傳宣政令、飛報軍情以及接待賓客的任務,中國從周代就開始建立驛遞的制度;通往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主要道路上,設置館舍、棧房,供應人馬休憩。到了唐代以後,驛遞制度漸趨完備,驛所甚至還往往擁有田產,能以收租補貼往來使者的盤川。杜牧詩所形容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還有宋代錢惟演進貢牡丹以媚上買寵,靠的就是日行七百里的快遞。

到了崇禎年間,這個已經行之一、兩千年的制度還是日漸敗壞了。主要的原因是使用冒濫,由於政府向例不允許官吏以私事乘驛,在交通工具和設施極端匱乏的時代,這樣的規定反而使得大小官員及其眷屬不得不違法使用公器。

相對地,為了約束使用上的冒濫,政府也不斷有人提出裁減驛夫、廢除驛站的建議。其中,為驛遞制度帶來致命一擊的就是毛羽健,他的說法很簡單、卻振振有詞:國庫空虛,不足以支應供養全國卅萬驛卒之所需。

崇禎皇帝迫於國家財政的窘困,又沒有「把餅做大」的能力,不得不接受了毛羽健裁驛之議。驛站裁撤之後,天下驛夫一時間都失業了,這些人空有一身膂力,卻不事生產,祇能淪為盜賊。史載:某次河南一役,李自成所部之流寇二百人被俘,其中一百卅多人肩上有傷,這種因長期挑負重物而留下的腫傷恰足以證明許多盜匪出身於驛夫。連擒拿盜匪的將帥都看著不忍,也上了本章,奏請皇帝恢復驛站,謂之「撫輯流亡」。

一個毛御史 豈足亡國

也正因為支持恢復驛遞制度的人別有用心,他們刻意放大了毛羽健的家庭糾紛,把元配發遣美妾的故事渲染得更加鮮明而不堪,這使許多平日苛擾百姓、驅民入盜藪的地方官吏有了冠冕堂皇的藉口,何不索性順水推舟地將各地方的流寇問題統統簡化成驛夫問題?

流寇越來越多,毛羽健的聲名也越來越壞。他成了箭垛子,京師裡甚至出現了「揭帖」(大字報),寫著:「驛遞速,女禍酷;妻遣妾,毛公泣。」軍報傳來,李自成人馬直入山西,遂有「殺毛羽健,寇自退」的傳言。還有忿忿不平的好事者跑到毛家大門上貼標子:「裁驛御史毛寓」—這是明擺著讓人去洩憤尋仇。

在歷史上,「國人皆曰可殺」或許真的凝聚了社會所須的公義;但是,從另一方面去理解,恐怕也掩藏了真正複雜的、共患而共構的集體罪業。一個毛御史豈足以亡國?指罵毛御史亡國的人恰好藉由這指罵逃得一個心虛而已。(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10/2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