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cdhi.audionet.com.tw/people/%A7@%A6%B1%AEa/%BF%BD%B4%B5%B6%F0%B0%AA%BA%FB%AB%B4.htm

列寧說:「藝術是屬於人民大眾所有的」,如是在1920年後的新俄羅斯─蘇維埃上,將藝術當成國家教條的利器。誰是這個時代的見證人呢﹖也許蕭士塔高維契是不二的人選,在社會主義的音樂寫實主義下,他是其中的獲利者,還是被壓抑的音樂天才?世人將永遠會爭論這個話題。
早期的危機
1906年蕭士塔高維契出生於聖彼得堡。十歲由母親親自教授鋼琴,十三歲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同時修習鋼琴與作曲。師事尼可拉耶夫、史丹伯、葛拉祖諾夫等俄羅斯名音樂家。這些傳統由俄國音樂教育系統訓練出來的俄國音樂家,他們發自內心地對於民族,土地的感情豐沛。蕭士塔高維契耳濡目染,看似作品本應承接國民樂派的風格,但他生長在一個革命的年代─政治革命與音樂調性革命,兩邊的衝擊加上他個人的音樂天份,使他脫離了傳統,將俄國音樂開創新局。蕭士塔高維契一生的創作不少,包括歌劇、鋼琴曲、神劇,但是他十五闕的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不但奠定他永垂不朽的名聲,也敘述了他的一生。
蕭士塔高維契在1925年時,以仍是一位音樂學院學生的身份投入交響曲創作且大獲成功。而在1930年之前,他的三闕交響曲中,仍有上一個世代大師的陰影存在,但因他刻意脫離學院派,拓展個人風格的著力極深,所以樂曲中仍有許多他獨創的音樂性格─抽象、缺少實體,扣人心弦的高度諷刺與對具像的憧憬。直到1934年前,蕭士塔高維契似乎還能自由進行音樂創作,當時蘇聯境內對於思想控制還不嚴格。然而隨著政治控制思想的逐漸加重,意識也開始污染音樂。1936年「馬克白夫人」的演出惹惱了獨裁者史達林,隨之「真理報」強烈地代表國家對他進行攻訐,使他由音樂界的金童,一下變成人民的公敵。第四號交響曲這闕深度極佳的交響曲竟然停止排演,二十六年後才又重見天日,政治敏感度極高的蕭士塔高維契,立刻在1937年以第五交響曲「革命」修正他形式主義的偏失,重振他在蘇聯樂壇的聲威。但就他個人對音樂的意願和理想而言,他的作曲生涯已經結束了;他大膽、閃亮而富高度諷刺的現代感作品,早已被「黨」的藝術方針所限制。
交響曲與四重奏所編織的世界
而他也不經意的將創作的精神投在弦樂四重奏的創作中。蕭士塔高維契的十五闕弦樂四重奏曲應該是自貝多芬後最偉大的弦樂四重奏創作。他的弦樂四重奏完全以古典型態為基礎,運用交響曲的緊湊與集中和轉換手法為最大限度。似乎將不能如意創作交響曲的一股氣,完全貫注在弦樂四重奏上,蕭士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構成極為多樣性,並且用最少的音符發揮樂曲的最大能力。簡潔的手法中,形式卻是多樣性,獨特的半音階旋律中,流入了希臘式、猶太式與俄羅斯式的民謠曲調。成就他個人特異的功業。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政府馬上要求藝術界配合國家政策,創作愛國作品,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就是蕭士塔高維契響應政府政策的作品。此時作品走向宏偉與歌頌的樣板化,震耳欲聾的音響,到底是在歌頌國家的壯大;還是內心被壓抑的嘶喊呢?筆者認為應是後者,因為他在1945年戰後馬上抒發自我,創造十分輕快近乎嬉遊曲的第九號交響曲。當然,本曲馬上被蘇聯文化局打成「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的毒素」,蕭士塔高維契又再次被批鬥,交響曲的創作又告停止。此時他內心的矛盾,激烈生動的情緒,深切的思索全然再投入弦樂四重奏的創作:第五號弦樂四重奏,就是一闕堂皇偉大的作品,更奇妙的是他使用自己姓名開頭字(因D與SH為音形主題),也預告第十號交響曲的來臨。
晚期的轉機
1953年史達林去世,某種愈趨自由的藝術政策呼之欲出,在此風雨飄搖之際,蕭士塔高維契一直是蘇聯樂壇的精神領袖,但是他卻大出意料的貶責前衛藝術的偏頗,讚揚政府施政的方針正確。第十一、第十二號交響曲更配合蘇維埃當局為紀念革命而作。
1962年對蕭士塔高維契是極為重要的一年,他的鉅作第十三號交響曲「Babi Yar」在十二月首演,另外被禁演許久的「馬克白夫人」也准易名重新上演。這時候他的第七號至第十號弦樂四重奏也十分忠實於自我,作風簡潔的作品在彈性與抒情性都有強烈的對比。
1969年開始他的身體健康狀況就每況愈下,但是創作能力並無下墜的狀況。第十四號交響曲在該年完成,獻給同為音樂家的好友布列頓。本曲詮釋死亡,對於生命末日有種猛烈的凝聚力。
1971年他創作第十五號交響曲,是一闕標準四樂章「鳴響式」交響曲,似乎暗示著交響曲萬流歸宗,也象徵著交響曲時代的休止符,事實上,要解讀蕭士塔高維契對生命最後觀感,該從他最後五闕弦樂四重奏著手。深切的悲劇性格和「生與死」為題的追求毫不掩飾的在樂曲中表現出來,尤其第十五號更表達死的預感和與人們最後的訣別。
1975年的8月他在祖國的土地上離開了人間,也象徵了俄國樂派最後一支蠟蠋的熄滅。
歷史地位
蕭士塔高維契的人生應該是鬱壘難平。他若能出生在一個自由的社會中,音樂創作的成績必定不可同日而語。他在1937年後嚐盡了人間冷暖及各種幻境的破滅。從他的回憶錄中,他的人生似乎像行屍走肉般苟存,唯一的感情寄託就是在音樂創作上,但是又不能自由地投入展露。因為如此,也影響了他室內樂作品走向敏銳、纖細、強烈的現代傾向,能夠應付各種形態的變化,將各種深沉內心的吶喊表現得如此高貴,也確信人性理性的勝利。我們在今日需不需要架上放大鏡去檢視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是否帶有政治色彩?我想,很難做個定論,但他是實力派的大師則不容置疑。他的作品不容易馬上理解,需要適當的演奏與探討,才能真正掌握樂曲的迴腸盪氣。在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的當下,他的作品將與所有大師的作品一般永遠長存。
這裡可下載
http://musicdreamer.myweb.hinet.net/index00/index00.htm

1906 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1916 和母親學習鋼琴
1919 就讀列寧格勒音樂院
1925 完成畢業作品─第一號交響曲
1927 蕭邦鋼琴大賽榮賽獎得主
1932 音樂劇「馬克白夫人」於莫斯科與列寧格勒兩地上演,羅斯托波維契版是得獎常勝軍。  
1936 遭「真理報」批鬥其作品為「形式主義」創作
1937 第五號交響曲由穆拉汶斯基擔任初演指揮大獲成功
1938 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曲目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擔任初演,此套弦樂四重奏全集是留聲機百大及三星戴花。
1942 配合蘇維埃當局政策,完成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
1948 再度遭受俄共黨中央批判其「形式主義」化作品
1953 史達林去逝,發表第十號交響曲,但並不成功
1957 膺選「蘇俄作曲家聯盟」書記
1958 弦樂四重奏第七、八號與幽默劇「Moskva」初演
1962 第十三號交響曲「Babi Yar」於莫斯科大學初演
1966 獲頒「社會主義勞工英雄獎」與「列寧格勒」
1969 完成第十四號交響曲獻給好友布烈頓
1971 完成第十五號交響曲但身體狀況不佳,海汀克指揮的交響曲全集評價極高,目前推出中價套裝。
1975 天鵝之歌─「中提琴奏鳴曲」,該曲完成5日後,8月9日與世長辭在政治夾縫中披荊斬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