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成年人的兒童樂園。
當然,人到東京可以是為了任何目的,都可得到滿足。不過這趟,專門,為了搜碟。好幾位朋友聽說後,都露出不解。其實東京是任何認真的音樂聆聽家必到之地。太多珍寶只在日本才有:
一:日本現代作曲家樂人的唱片在國外發行的並非全部,甚至許多國際一流的重要日本作曲家的音樂跟本不對外發行(原因值得討論),這類包括高橋悠治,一柳 慧,山下 勉,等等,太多。
二:日本爵士樂,日本實驗音樂。許多也不對外發行。
三:民族/世界音樂。King Records 及 JVC 的民族全套在日本仍然有賣的,而 King Records 那套現已改封面設計重新再版;美國 Nonesuch 全套民族音樂系列在日本也發賣 CD 版,且僅千餘日元一張。
四:日本版的美國爵士樂及其他洋樂。許多早年的限日本國內版雖現已作全球發行,但日本又開始搶先作高音質的重新母帶製作或老唱片 CD 化,如 CBS/Sony, 德國 MPS 爵士系列。
五:絕版 LP 黑膠唱片,各種。美歐各國舊 LP 有續繼流向日本的趨勢。
六: Bootleg,各種非法錄音出版,日本是大集散地,因懂行的人多,再者,這一小方面法律也鬆。
也就是說,日本人除了是世界主要音樂賞鑑者/消費者外,也是全球唱片業界的重要參與者,更是舉足輕重的創作民族,亞洲唯一的完整多樂種嚴肅創作民族。
然而,東京並非新手樂迷的尋樂園,此地出版的新碟售價在兩千到三千日元(二十到三十美元)間。大部份絕版二手 CD/LP 唱片也在一兩千日元以上;粗製濫造的 bootleg 動輒三千到六七千一套;高質特罕見 LP 也常要兩三千以上。因此你很難嘗試不認得的新人新碟,多半得要知道你要什麼,要看準了才能下手。
因唱片太貴,樂友在此地出手的要訣應是:絕對不買任何其他地方可以或可能買到的東西。專挑他處之絕對所無。
在此必須說明,這篇文章專門談在東京找「新音樂/實驗音樂」唱片及其他個人口味唱片的經驗;並不適用於搖滾、另類、流行等其他的樂類。雖然關於東京買碟的導遊手冊或文章已經有了些,但還沒有專談前衛音樂的,因此花些時間將這四天所見作成筆記,或許對樂友同好能有些用處,至少省些腿上功夫。
關於日文與音樂分類
在東京你可以不懂日文,但要找唱片,日文的片假名至少應該弄通。因為除了唱片架排列順序有時不用英文字母而照日文五十音順排列以外(尤其是日本本國的音樂),店中音樂的分類大標題及招牌有時也只用假名寫出。唱片上的側標及各種外文字眼、樂人名也全用片假名。
假名的過份普遍有時真能讓人發瘋。比如,在「RECORD 社」的二手 CD 部門,店員甚至用小紙條包住每一張CD背脊,用片假名寫上樂人及唱片標題,即使是純粹西洋進口版。換句話說,整個包含了古典到爵士到世界民族音樂的唱片架上沒有半個英文字母,全是日本假名。甚至整個店中見不到一個英文字母。這是我所見過最極端的荒誕特例。假名當然擋不了我們,但是浪費大家的時間,所為何來?
還有,光會片假名還不夠,你必須弄通日本人那種將外國語轉成日本發音的特有怪異規則,才能將之正確反譯回原文。這可需要長期的猜謎練習。不過一旦弄通了,它是挺有規律的。整個外來語假名化也是日本特有的重要文化現象。
另外要注意的是,日本人用的英文或作為翻譯之本的英文有些變質或文法/用字錯誤。比如流行音樂用日文假名翻成 POPS (po-pu-su),而不是正確的 POP。一般唱片行中的搖滾流行區寫作 ROCK-POPS (ro-ku po-pu-su)。而古典音樂本應為 CLASSICAL (古典),但在日文中長期錯用為 CLASSIC (ku-ra-shi-ku 經典)。
另外有些樂類名詞是日本人自己想出來的,比如 HEALING (hii-rin-gu) 在日本是很紅的一個樂類項目,它總括了心靈音樂, new age, ambient, environmental, mood ,輕音樂,甚至音景、電子及少部份前衛,等等種類的怪東西;此大類中偶爾埋藏有易被忽略的佳作。WAVE 各分店裡的 HEALING 欄都是很龐大的重要促銷欄目。
日文中的「邦樂」「邦人」是指日本本國的音樂和樂人。比如「邦人 JAZZ」指日本人創作的爵士樂。相對於西洋流行樂的日本流行樂也用 J-POP 這標題來分類。另外,爵士樂也有照樂器來分類的,這是外國少見的,比如爵士弦樂,爵士管樂,等等。甚至有用人種來分的,比如「白人SAX 爵士」欄!妙極。
(註:以下文中價格一律為日元,未稅價格。目前匯率為一美元換 一0六日圓。另應再加百分之五的營業稅)
八月二二日
颱風襲擊台北當天早晨即時搭機往東京。下午二時降落成田。四點住進神保町的這家小旅館。四點半蹦上靖國通大街。
寬大的東京,就偏要選擇這僅有一家旅館的神保町,當然是為了它的書店群。住在這家並不便宜的小旅館,出門就是山本中國古書店及附近數百家舊書店,有如住進一座巨型圖書館。全身來電。
立即打算轉一趟車奔向六本木。往地鐵站路上走過古書店街,在神田古書店中心門前正巧有路邊 LP 大清倉,每張一律五百日幣。得日野皓正四,渡邊香津美一;都不頂重要,但價錢好。(另有古典 LP 不少,可第二天攤子全沒了)
六本木嘛,我去的目的跟所有其他遊客不同,單是為了那 WAVE 唱片館,有全日本/全亞洲最好的現代樂收藏。然而出了車站並沒見到熟悉的 WAVE 館。問了幾個人都不確定地說沒有 WAVE 啊,正好走到麻布警察署,與警察查證,果然,WAVE 大樓已經關了拆了。見我吃驚,警察很有氣質地說,「是啊,可惜。」看著原址貼著的佈告,這兩天才拆掉的大樓,要改建什麼中心之類的。真的很難相信。
八月二十三日
澀谷 TOWER (神南一丁目 1-22-14)
不到開店時間十點,澀谷 TOWER 店前排著長龍等日本流行團 GLAY 今天發行新片的少女們,顯得極有秩序和耐心。澀谷 TOWER 號稱世界第一大唱片行,不為過。十點零分零秒店門準時打開時,裡面所有年輕售貨員均已就位,精神抖擻,一切店務就緒。
直上五樓爵士部字母 A 欄。
這家 TOWER 經營極用心,除了西洋人名仍然依日本國慣例愚蠢地用名而非姓氏排列外,每個樂人名字均作了英文招牌突出於唱片之外,一目了然。是在現有僵化體制中的靈活變通。
日本版各類唱片背脊上寫的當然全是日文假名。想到側標傳統,可說是亞洲唱片文化生態中最惡毒的污染,可人們都不自覺的吃它、呼吸它、生它、產它。本來在 LP 時代日本國內版 LP 唱片包上去的這種叫 obi 的紙帶子,固然也是印些無聊的吹捧字句,然而套繞在封套左方,上架後並不妨礙唱片背脊的原標題和樂人名。但在 CD 時代變體成的整個包背側標除了包上垃圾字句外,更私自更改了原作品的背脊文字及印刷設計。在店裡找唱片變得數十倍的困難,看唱片變成一種痛苦。
以台灣來說,向來是模倣別人時分不出好壞,東洋西洋一切皮毛全都照搬。而日本版 LP 唱片中必附的日本人自寫的精心樂評及詳細音樂資料,這個可取的優良傳統又到哪兒去了?台北唱片行中 Oscar Peterson 硬要東施效顰地在背脊上譯成奧斯卡‧彼得森,還放在 O 欄,不是 P 欄!今天人們在可以用中文表達的場合動輒夾句英文,可真到了需要好好學個 Oscar Peterson, Stan Getz 時,他們又反倒裝著要講國粹要本土化。
本來可以有教育和資訊意義的側標天地,往往變成純然的佛頭著糞。比如上揚代理的法國 Ocora 公司的一張福建泉州佛寺的梵唄錄音,側標上赫然兩度寫著「廣州開元寺」幾個大字!泉州廣州不分,自己祖宗不識,大約也只有咱國人能作得到;況且您又失去台灣多少泉州後代的顧客?還曾在台北見一 Scanner 唱片側標上寫的他與 Bjork 的那段官司故事,也是徹底的本末倒置,哭笑不得。最近在台北見到一張武滿徹 Toru TAKEMITSU 的 CD,RCA 的日本版的 CD 到台北時在外面再加包了中文側標,不幸地,人家大師本叫「武滿 徹」,中文側標郤自作聰明寫作「武滿徹」。立刻讓我聯想到,柏克萊加大有位挺有名氣且自我感覺特好的比較文學系中國女教授,別人在私下笑她的中文底子差,她能把司馬遷說成姓「司」(而非「司馬」)。真異曲同工啊!
其實美國也有個拜日的公司,tzadik 和 avant 都巴不得自己是純日本種的(部份人員也確是日本人)。且以 Zev 那張為例,側標上的日文吹得美呆了,哇,音樂內容,※#㊣!
日本國固然強,日本人可並非人們心中的先知聖人。日本人胡說八道的側標及廣告手法,可見下文一例。總之,判斷、判斷、判斷。
若側標作者讀者都信那一套東西,每一張都一樣經典一樣棒一樣空靈一樣美一樣駭人的話,那麼咱們買唱片時,是否只要矇著眼進店,走到架前隨便抽取CD去櫃台結賬即可?ECM 的唱片幹嘛還要去店裡選呢?直接跟公司加入十年甚至終身會員,每張新碟直接寄到府上,可不是大家都省事?
唬人郤不利己的側標廣告極權恐怖統治,你何時結束?小老百姓何時才能直接面對音樂?
當然,生意不能不作,但賺人錢有多種方式。你尊重顧客,顧客才會尊重你。這道理很難懂嗎?
okay, flame mode off :-)
回說,澀谷 Tower 五樓爵士部份內容整齊,除大量日本版外,更有不少歐洲貨。該有的大多都有了。不該有的也有,比如波蘭的 Zbigniew Namyslowski 欄中竟有波蘭唱片公司出版的三張一套現場;比如 ECM 公司三十年來的台柱錄音師:挪威的 Jan Erik Kongshaug 自己的爵士吉他唱片!
五樓世界音樂部門也還可以,不過很多國家的欄位都是用 King Records 那套的新再版撐著。
五樓共得:
Keith Jarrett: Vermont Solo (日版九十分鐘 VHS 錄影帶,3495 元。1977 年美國獨奏會現場,是早期真正獨奏會唯一出版的錄影,前幾年已先出 laserdisk 版極貴,現終於發行普及帶版。認真樂迷必看,即使光是為了看他誇張的 afro 髮型)
Zbigniew Namyslowski: 3 Nights (Polonia Records) (98年三晚現場,Namyslowski 可真老了)
Jan Erik Kongshaug: The Other World(Kongshaug 是業餘爵士吉他手,聽來也吻合,這像一張毫無特色的 ECM 唱片)
Hannibal Marvin Peterson: Hannibal in Berlin(日版 MPS,一九七六現場)
Terje Rypdal: Double Concerto/5th Symphony(ECM 新品在美國發行總要慢幾星期,故先買下)
日野皓正:Love Nature(一九七0年初到紐約的作品,想聽 Gary Bartz 在傳統和弦環境裡的味道)
橋本一子:水中之森 water forest
六樓古典層的現代音樂部份比例太小,但竟有全套的 stockhausen verlag 的 CD ,頗不容易,全世界有賣這套東西的店子也沒幾個。另有幾張具象音樂。在東京也算不錯的了。本感遺憾沒有前衛實驗音樂,但後在五樓一角落又見到 OTHER 欄,即前衛實驗之意。竟然有 metamkine, sonoris 等重要前衛音樂廠牌,及少量其他各種新玩意兒,如 oval 的新碟 ovalprocess 等,不愧為大都市之最大店。
在現代及 OTHER 欄又得:
Meet the Composer: Kaija Saariaho
道 - The Way - 一柳 慧作品集 III
高橋悠治 realtime 5: Kageri
諸井 誠:竹籟協奏,等
武滿 徹:風之馬(合唱曲集)
Heinz Holliger: Come and Go - What Where (以 beckett 文字寫成的室內歌劇)2590
電子音樂的領域:篠原 真作品集 II
Nine Horses: New Music from China
町田良夫 yoshio MACHIDA: hypernatural(視覺藝術家還是別來搞音樂的好,特製盒裝的五百張的限量版,三千日元就這樣被廣告詞句騙跑了)
WrK: Toshiya Tsunoda, Hiroyuki Iida, Jio Shimizu, m/s
澀谷 HMV (宇田川町 24-1)
午後。今天另一重點,澀谷的 WAVE/LOFT 今公休,改往斜對面的 HMV。HMV 這連鎖店在哪國都一樣,內容以流行為主,現代樂毫無可觀。見以下但未買:
從北京到東京來發展的中國女歌手 Saju,已經出了三四張唱片了
梅津和時 (sax) 與韓國傳統樂師的合作碟
馬來亞的數張流行音樂(印尼馬來流行歌在日頗受歡迎)
澀谷:這裡感覺真像天堂。只要你有錢。還有,只要你夠瘦。
新宿小唱片店區 (西新宿七丁目)
這是東京最精彩的唱片行小區,全部專賣各種專門樂類的二手 LP、CD,及 bootleg。不過不大好找。首先,它們地址雖都寫著西新宿 (nishi-shinjuku),但你千萬別坐到「西新宿」站下車。要在「新宿」總站的「西口」出來。立即右轉往北走約三五分鐘,過了左右橫向的「青梅街道」即是。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四週找那 EPSON 大樓。看到頂上有 EPSON 標記的高樓後,往它左側的沒有名字的街上走去就對啦(見圖)。數十家小唱片店都分散在這條街的兩側。
順便一提關於在東京找地址的方法。比如某店址在 Nishi-Shinjuku 7-3-11 要怎麼找?前面一個數字是指第幾丁目(chome,小區之意),Nishi-Shinjuku 7- 即西新宿七丁目 (7 chome)。第二個數字 -3- 是指番地 (banchi) 號碼,也就是英文的 block,街塊/街區之意,很重要。這時要注意,一般的地圖不標番地號碼,而日本街巷又沒有街名(!),因此這類地圖幾乎可說是完全無用,必得要買本有詳細番地號碼的東京地圖(最常見的,也是在此推薦的是 Tokyo City Atlas: A Bilingual Guide,講談社,兩千一百元)。若能在某丁目之中正確找到那個街塊,那麼最後這第三個數字(門牌號碼)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上了這條街,左側碰到的第一家唱片行是專賣金屬搖滾類的。注意:這區的小唱片行開門較晚,多半要到中午以後。
若回頭走點,往巷子裡鑽,在 T-Zone 對面有一家小店叫 GOLD(西新宿 7-10-10)。那可是日本最大的一家 bootleg 店之一。不過店面極小,東西也並非最全。他們有個不錯的網站,可以先去瞧瞧:http://www.cd-gold.co.jp/gold/
再往北走點的小巷中有家叫 XEPHYR 的 bootleg 專賣小店。貨色不錯,King Crimson 的 bootleg 架上擺了三排。更稀罕的是有大量的 Miles Davis 的 bootleg,為其他同類店中所罕見;價錢約在兩千到七八千日元之間。當天的 Mahavishnu Orchestra 貨好像不夠。在此 XEPHYR 購得 King Crimson 一張(七四年現場);Miles Davis 現場兩套。
附近靠大街不遠還有一家叫 Disc Blue Moon,專賣 bootleg 搖滾錄影帶,也有 bootleg CD。買到 Emerson, Lake & Palmer 的七三年錄影帶一捲;Mahavishnu Orchestra 七二七三年現場CD兩張。價錢約在三千元左右一捲/一張。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bootleg 品質上下差距極大,有大量是聽眾在台下拿小卡式錄音機錄的,要小心。同時,對音樂內容的質量也別抱太高期望。
在巷弄街角上有家自主盤俱樂部 CLUB INDIES,是日本獨立廠牌出品的專賣大店。實驗類有灰野敬二,高柳昌行等。很喜歡他們店裡的 LOUD 欄分類,簡單扼要一針見血。另外甚至有一架子是地下獨立發行的卡帶,很可愛。此店應是喜好日本哥德音樂及地下獨立音樂朋友的最愛。
回到大街上,沿左側向北走,會碰到一家 NAT RECORDS 門口有幾個招牌立在地上,但店在二樓。這家專營 alternative, indie,LP 貨極多。
在大街上一個十字路口的右手邊有個小的粉紅色招牌寫著 VINYL(西新宿 7-4-9),這可是間大店,與對街右手巷中的總店共分成四個分店,各營不同的樂類。街角這家的二樓專營 punk, new wave, indie 及 techno 黑膠 LP。對街巷中的總店最驚人,各種搖滾 LP 都有,當然價錢不低,一般唱片也要兩千多一張,不過這裡的貨多半是英國荷蘭等歐洲版的英美搖滾,音質當然比粗劣的美國原版高太多,況且罕見及絕版佔大多數,所以貴得應該。四十五轉單曲小唱片也極多,連 Santana 的單曲小唱片也有不少。更難得的是還囊括了黑人靈魂樂等部門。隨便抽查了 Stylistics, War 等美國靈魂樂團,嚇人一跳,唱片幾乎全了,貨源充足超過美國舊 LP 店。
不過,一個唱片店中貨色充足有可能反映了兩個相衝突的事實:一是玩的人多,市場大,流通量大;二是根本貨沒市場,沒賣出去。
總之,這種店子,樂識及荷包不足的,都不必來了。
右手那側,往回走(往南,即車站方向),有個 SHINJUKU RECORD 在大廈二樓,是金屬及重搖滾 CD 的大店,金友不可不去。
再往下(往南)走去,有 Allman,Rough Trade,等等。
才第一天出巡,銀子就已經報銷了大半…
八月二十四
昨天唱片翻了一整天已令人噁心厭煩,今天打算換換環境,到附近書店區逛。先在富士銀行換了些日幣揣進口袋。在靖國通大街上向東往書店區走去,不料碰到白山通時,不自主的就向北左轉了過去,因為,那兒又是二手唱片區啊。
白山通大街在靖國通以北的兩側有那麼三五家二手唱片店。第一家在左手邊大街上,頗小的店面,兩層,全新舊 CD。屬麻雀雖小型的,從古典現代到流行民族,什麼都有一點,挺認真、可愛的。購得:
細野晴臣;Love, Peace and Trance:Hasu Kriya EP
阪本龍一:thousand knives
三枝成章:paradise lost
Bulgaria: Folk & Village Music (Nonesuch Explorer 原兩張 LP 的拼版,選曲差)
再往北走到一十字路口左側巷內有家小 CD 店叫 JANIS,挺活潑可愛。倆少年人在管店。日本流行西洋另類都不少,還有許多收藏品紀念品,該是年輕人非常喜愛的店子。
這十字路口街角上的這座三層樓的店子叫「 RECORD 社」。這可是此地的 LP 大店!是 RE-KO-O-D0 社各店的總店,店齡已經七十!一進門就知道這家店很認真;一樓全是古老日本流行,演歌,長唄,三味線,四十五轉,紀錄聲音等 LP 硬貨。不少日本壓的四十五轉的古典音樂套裝盒。甚至有一欄叫台灣 LP ,全是一批不知哪兒弄來的歌林公司的流行歌曲唱片,全新沒拆封的!
這 REKOODO 社二樓是更多的古典、爵士等等 LP。在二樓見一五十來歲日本白領階級男人,約莫是利用午飯時間來這兒逛的,瞧著他以每秒兩三張的高速熟悉而仔細地檢閱 Ray Conniff (陳年的輕音樂)那一欄中所有每張唱片時,我心想,咱怎能跟您拼啊,您有每天下班的功夫,無底的荷包,還有把玩 Ray Conniff 的閒情逸致…
這時我已感覺像是全盤輸光的賭徒,還在五光十色的賭場中徘徊個什麼勁兒?翻著爵士欄,看著每張兩千多元的 LP 唱片,痛苦。不久,發現翻找的並不是自己沒有的唱片,而是自己已經有了的。嘿,好多重要的昂貴絕版碟我都已經有啦,這麼想著也稍稍排解了些痛楚。
此店三樓是相當齊全的電影配樂層。
此店中購得:
能劇「高砂」現場錄音 LP,六十年代,JVC,兩千二(能劇的謠曲及囃子選輯易見,但完整一齣戲的現場錄音則全球極罕見,這張似沒有我現有的三張好,但年代久遠,價值感高)
便宜二手 CD 有:
Yaz-kaz: 繩文頌(他第一張專集,徹底絕版)
Yaz-kaz: moon rabbits(難聽)
打:山下 勉的世界(1971 極早期錄音)
絲路音樂之旅 (新世界,1988)
Music of Norway (King Records 世界民族音樂大集成,第85)
Instrumental Music of Vietnam (King Records)
在此見到而忍住未買下的 LP 唱片有:
Helmut Walcha 的巴哈管風琴全集第二集,七千元(!)
歌林唱片的白嘉莉、華萱萱專集,各一千元(仍念著)
「只管打坐」禪寺現場環境錄音一盒,三千八(老 LP 上如何聽參禪 silence? 好奇)
「RECORD 社」走出來兩眼發昏,因不知不覺中遠過了午飯時間,只得折返。唱片真看夠了,今天。
下午,再度出發。這次往內山書店等書店方向走去。不料就在 sakura-dori 路上又見一兩層樓的二手 CD 店,古典現代流行民族,又是五臟俱全,在店中戰鬥了半天才脫身,沒開皮夾。
內山書店 (神保町 1-15)
這 Uchiyama 是日本最好的中國書店,其實該說是海外最重要的漢學書店。許多大陸已絕版的重要學術書籍有可能在這兒見到。當然,價錢又是另外一回事。上次同來的伙伴就是因為價錢太高而放棄了一本江蘇古籍出版社的絕版書,至今十年後還懊悔著。不過上次也曾購得「明成化說唱詞話」線裝一函等等寶籍。
今天店裡的書雖仍然還是四五層樓的擺得滿滿的,但沒錢的感覺不好過,隨便逛著,眼睛不太敢正視書名。
所見而未買的較突出的有:
京劇的蹻與性別研究,一千一(似很重要,忘了買下)
「瑜珈焰口」,六千
「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1995 ,五大冊,印刷簡陋,原價人民幣一千三,現價日幣七萬八!
見日本翻譯的李約瑟「中國科技史」,自歎台灣商務印書館翻譯的那套完全錯誤狗屁不通徹底不能用的中譯本真夠混賬,吳大猶還掛著名。
在五樓放卡帶的角落忽見一紙箱,內有「中國唱片公司」十二吋戲曲 LP 一堆,而居然是全新未放過的。甩賣每張僅三百元。這批是一九八0年代初的壓版,內容多半是一九五0六0年代的地方戲曲錄音。今天,別說是新的,就是舊的也不太可能買到。
想起在台北三重的重新橋下舊貨市場翻揀老舊LP唱片時,旁邊一位同好跟我搭訕,口中一邊洩氣地嘀咕著:唉,這已經被人挑過了。我心想,你這傢伙自己不仔細查看,管他別人挑過沒有,每人興趣不一樣啊。不過,今天,在這內山書店,好像也有那麼點「唉,被人挑過了」的感覺…
共得以下十五張:
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系列:尚小雲;楊寶森;葉盛蘭;周信芳;張君秋;裘盛戎;滬劇,丁是娥;呂劇,李岱江;評劇,小白玉霜;山西梆子,賈桂林;薌劇(台灣歌仔戲傳回閩南今稱薌劇);秦腔;婺劇;淮劇,筱文艷。
還有一張上揚出版的 Bunya Koh: Formosan Dance; Confucian Temple Rites
東方書店,專賣關於中國的日文書。見一卷一九九八中國少數民族歌謠紀實錄影帶,三千元,沒買。
東京的聲音
這次全在唱片行之間穿梭,並沒到各處去走,沒去公園,所以烏鴉等東京特色聲響聽得不多。印象最深的一是蟬鳴,二是吵雜聲音之不存在
東京的各種蟬鳴聲非常特殊。昨一大早散步時,於神保町巷弄中兩大樓之間聞一蟬巨響,叫聲如怪鳥。澀谷鬧區也有蟬鳴,其聲三短一長,而且最後那長尾音是低音還往下掉。
東方書店外樹上有隻蟬,聲特異,老遠就立即被吸引過去。其聲極柔軟,打在耳鼓上,有如耳膜按摩,舒服,全不似其他蟬聲聒噪刺耳。後見一日本胖哥也同我之前一樣佇在樹下抬頭望了半天才走,真知音也。
附近街巷中人多但整個街區完全不吵,是整個日本人的都市生態系統不同。不丟垃圾就不會髒,不發噪音就不會吵。極簡單的道理,但人們常想不通。
實際上,整個東京超級大都會的公共空間是沒有越軌的噪音的。沒有任意的揚聲器打放強迫性的音樂噪音或廣播,即使在私有的商業空間也一樣。就算恐怕是世界最高人口密度的澀谷「交叉口」,平常也不顯吵。這點可以比較新落成的台北車站豪華地下商店街裡的人民公社式的廣播喇叭,每隔五步路的精準距離在頭頂上轟炸你,絕不放過任何角落;不知又是哪位設計師的鬼主意。
事實上,東京唯一越軌的擴音機廣播是週末在澀谷、池袋等人頭密集的廣場上常見到的激進新民族主義份子的裝甲宣傳車(好吧,的確還有這些地方的巨型電視牆,但它們的音量真的不算大)。這些自認前進激進的傻哥兒們將寫滿標語的裝甲車停在人群中,爬到車頂,以三島由紀夫當年切腹前的的英姿向群眾用高分貝的擴音器喊話。然而,唯一還會回頭看他們兩眼的也只有我等敏感的觀光客。咱週圍的千萬名濃妝的美少女美少男都急著過馬路趕去發洩消耗他們無底的精力與財力哩。
在日本,高分貝的噪音似乎全都歸派給秋田昌美和「非常階段」他們去抒發了!寧靜、自然音、樂音、噪音,都能各得其所。赫,好一個聲音的理想國!
到三省堂書店(神保町 1-1),神保町最大的新書店。見音樂部門中日本人翻譯的西洋新音樂書,頗感動。隨便見到的有:
John Cage 的 Silence 。此書極不易譯
Jean-Jacques Nattiez 的 Musicologie generale et semiologie (即美國譯為 Music and Discourse 的那本)
Stockhausen 的樂論 texte zur musik(大陸將中譯 stockhausen 的傳記,但樂論才是真正重要啊!當然,聽到音樂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日本已經走到研究他樂論的那一步,我們郤還沒聽過他音樂,只聞其名數十年 :-( )
Michael Nyman 的 Experimental Music (其實此書原來寫得就不好,七四年左右的舊說在今天如何能套上實驗音樂標題,而去年再版時這奈門老兄又堅持不肯增改)
Pierre Boulez 幾本
R. Murray Schafer 的洗耳手冊等好幾本音景書。這是最令人吃驚的。日本人對音景理論的完全認同與吸收,這僅僅是一個面而已。
在三省堂購得:
三浦俊彥:環境音樂入悶(入悶,不是入門;涵蓋範圍之廣令人震驚)2200
佐野清彥:音之原風景 2266
三木 稔:日本樂器法 10000(雖然最近聽了老先生諸多丟臉事,不過這本書寫得極好,附兩張CD 錄有全部書中曲例,是深入了解日本樂器奏法細節之必讀書。一萬日元價錢是合理的)
見到但未買的有:
作曲家柴田南雄的一本談日本人音感的書(其實很重要)
作曲家藤枝守寫的一本聲響之生態的書(大多在談他自己那套玩意兒,不認為他思路很清晰)
八月二十五
今天準備再換個環境,到東京鬧區以外幾個重要的點轉轉。
ICC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
新宿站內轉京王新線(不是京王線),往西坐一站就到「初台」 hatsudai 站下,到旁邊最高的衝天的幾十層的新大樓即 Opera City Tower,上第四樓即是 ICC。
ICC 是全世界科技藝術最尖端的研發中心之一;由強大的 NTT (日本電話電信)撐腰。
超級 hi-tech。工作服務員極多,多於訪者。進館首先見到的是岩井俊雄的互動 animation 裝置,聰明得讓人眼淚幾乎掉下。誰說科技藝術不能感人。岩井明顯的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其中第二盒最迷人。有他舊作品「光之井」的趣味。其實這種追求奇、妙、巧之境界的玩意的人,歷史上總有幾個在各時空中突出著,明末江南就有一批,像陳老蓮、閔齊伋等,不都是嗎?
今天的特展是美國的動態雕塑家 Gregory Basarmian 的立體動態雕塑,在全黑的暗室中用 strobe 高速閃光打在作品上。初看時完全呆掉。立體的頭顱懸空在鐵架上在你面前活生生地「動畫」起來,嘴張開變大,嘴再吞掉整個頭,而且數十個頭顱同時。當然後來慢慢猜出來是怎麼回事。世界第一的完全歎為觀止的潛意識雕塑 animation。
其他的展覽較弱,比如虛擬現實的頭盔作品、觀者與電腦動畫的互動,都很不行。常與池田亮司合作的日本行動藝術團 dumb type 的作品也就是像平常那樣,說不上來是好是壞,只感覺很貴。印尼藝術家的一項用電動/自動甘美朗敲擊裝置作成的小裝置生態室,可愛,還不錯。
最深刻的經驗是那間無響室 (anechoic chamber)。這是對前衛音樂有心的人必須經歷的一個東西。這間無響室本來是為了一件日本女藝術家的聲音作品而特製的,但今天這作品出國去展出,只剩一間空的無響室,仍然開放,因這室有它本身的價值。在某方面來說,作品不在反而好。
一般人對無響室的認識,應該都是從 john cage 的描述中得來的。所以我們進去時,自然地就期待聽到兩種聲音:高音是自己身體神經系統的聲音,低音是血液循環系統作業的聲音。實際的結果也大致如此;高音的鳴叫極強,在徹底完全寂靜無聲的背景之前,好似東京的蟬聲一片。不過低音郤很弱並不明顯,而且絕對不像牆上說明寫的那樣可以聽到自己內藏器官的聲音。或許在裡頭待得還不夠久;待上一兩個小時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覺,但那是很難作到的。
另有一點很妙,該室門未關但往裡走點就完全聽不到走廊裡的人雜聲。這是因為室內壁上完全沒有反射。第一次真正感到反射音(非直射音)在整體的人類認知上所佔的重要性。而在室中時自身說話,彈指作響等聲音聽來極乾,與平常完全不同,到了懷疑耳朵功能是否仍然正常的地步。
在此無響空間中,果然人體很難定位 (orient),有些許懸浮感,彷彿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種感覺最強烈時莫過於走出無響室的霎那。突然間外界的冷氣聲、馬達聲、人細語聲等平常不注意不屑的背景聲讓你感到像再度吸到氧氣一般地活了過來,有如經過假死狀態後的重生。
其實,在無響室中的感覺很像游泳時潛到水底一樣。霎時間你面對的不是外界而是完全的自我。無響室的經驗也證明,人是畏懼自我的。(想起西安一道士講的,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同時,人耳是賤的,它無時不需要外界的雜音,不管多微弱多少量。
聲音,對於耳朵,就像空氣對人一樣的必需。
像 cage 的經驗一樣,無響室的經驗的確能改變人對聽覺、聲音的認知和觀點,甚至整個音樂美學。
ICC 的門口的售貨部有不少東西,除紀念品外,有很多 CD,雜誌和他們的全部出版印刷品如展覽目錄及專刊等。CD 部份有曾在此地展出表演或有關的人們的唱片,如 WrK 前衛錄音派(角田俊也,佐藤實等),佐佐木敦的 Meme 公司系列,oval, christophe charles, zbigniew karkowski, 等等。由於 ICC 自己出版的書我已經有了,這次買的是:
Salon Sound Issue: Techno Music Landscape。Salon 雜誌的 video 版。2100 元。這是一個新的多媒體雜誌的第二期,每期以不同媒體形式出版,第一期是光碟加印刷紙。此錄影帶專門是對當今最重要的電子聲音藝術家的訪問(標題其實並非指 techno 舞曲,日本人想說的是科技一字),非常重要,收錄的音樂家都是名人,如 oval, christophe charles, 竹村延和, terre thaemlitz, mille pleateau 老闆, A-Musik 的 party 現場,等等。這有點像是那部笨紀錄片 modulations 的聰明版。另有文字訪問:rune grammophon, sub rosa, thrill jockey 等廠牌的老闆,及 carl stone, scanner, autechre 等樂人
ilse & pierre garnier/seiichi NIIKUNI: phonetic poetry on spatialism (2100)
Satoru WONO: Orgelpunkt (2300)
三輪真弘 masahiro MIWA: spiritus domini (1000)
角田俊也 toshiya tsunoda: extract from field recording archive #1 (2400)
hiroyuki iida + atsushi tominaga (2300)
美國 Survi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在日本演出的特刊
Fader 雜誌前幾期(佐佐木敦主編)
另,本來專程來找的 ICC sound art 特展目錄及 CD 居然已經賣光。
下午的行程是去山手線環狀帶以外的兩個小地方找兩家小唱片行。
這小,到底有多小,真是不去不知道。
午後,回新宿站,作京王線慢車到代田橋 Daitabashi 站下,到大原 oohara 這個地方,出車站往南走很容易地就找到地址,但確是一公寓房子。後來東鑽西鑽摸到後門,確有一戶門前有個破招牌寫著 Ned's Records(地址是大原 2-14-3)。但沒開門,寫著營業時間兩點半到八點半。到附近大馬路上喝了瓶汽水磨了會兒時間,觀察這個距離東京鬧區只有幾分鐘路程的小鎮,氣味環境和人情是多麼的不同於大都會。等到快三點去看,那破公寓房門還是沒有任何動靜。這小地方的整個住宅區的慵懶的午後,沒半個人,沒半點動靜,只見一送報的女孩。沒閒功夫再等了,心想,這個必需側著身子鑽過一個洗衣機、房門窗戶都兮髒的號稱專營進口及本地怪異音樂的陰暗公寓唱片店,能有啥了不起的奇貨呢?因此,這家店這一欄,就等以後哪位有心人再來補寫吧。
回新宿站,轉中央總武線往西走,到高圓寺 koenji 站下(別坐快車,得作慢車,否則不停)。往南,沿大馬路走三四條街,到一路口會擺塊小招牌在地上,寫著 Manual of Errors,那就到了(高圓南 4-6-11)。鑽上極矮的樓梯到四樓,店面甚小,像誰家的小閣樓似的。可他們網站極大 (www.manuera.com),發現上了虛擬當了。貨奇差,都是大量的巴西流行俗樂 LP 一箱箱的(沒錯,東洋也刮這 EXOTICA/LOUNGE 風),另外就是一架子的最糟的日本電子樂 CD: Zero Gravity, TranSonic(這家店跟這些高圓寺前衛派唱片公司可說是同一回事)還有 otomo 那幫的,除此之外,就是幾張 Pierre Henry 的早期具象音樂絕版黑膠片,每張售價一萬多日幣!這哪是什麼新音樂實驗音樂唱片店!騙小孩啊?Manual of Errors 絕對是這次在整個東京所見最差的唱片行。千萬別去浪費時間。要買舊 LP 到 disk union(見下文)。
澀谷 WAVE (澀谷西武 LOFT 六樓)
六點半,到了這前天沒開門的店子。
到 HEALING/ AMBIENT 區,看到他們在促銷那張好幾年前出的 Celestial: Spirit House。架上的廣告牌標題寫著什麼「蒙古利亞的 Enigma」「中華的 Deep Forest」之類危言聳聽的胡說八道字眼(見照片特寫)。可是這唱片雖然確實是好,但也不是您說的那個樣兒嘛。根本是一個英國人 Peter Millward 請了幾個香港及外國樂手客串搞出來的,何況那首好聽得要死的用古箏彈的 Carrickfergus(開頭五個音符活像白光的「魂縈舊夢」裡的一句),據我以前考證,根本是愛爾蘭傳統民歌,不是東方曲子。
古典區裡的現代音樂欄很差,什麼都沒。不過轉身見到 Alternative/Avant-Garde 區,讓我對澀谷 WAVE 的印象完全改變。一個架子專門推介 Salon 雜誌的新出 video,這是新電子音樂近期內最重要的出版品之一。一個專架專放全套 meme 廠牌的全白色無音 CD;當然配有聳動字眼及剪報介紹這個日本最前衛的廠牌系列。另外一點,meme 公司的主持人佐佐木敦跟 WAVE 店關係顯然並非尋常,WAVE 月刊 FLYER 上有他的專欄;更有甚者,整個這 WAVE 的前衛實驗區是全日本最先進的唱片區,也到處透出佐佐木敦的耳朵指向。明顯地,WAVE 採購部負責前衛音樂下單的,應就是佐佐木敦 (atsushi SASAKI) 這位當今全日本推動前衛音樂最猛的聽手/寫手,或他的影響人。
這 Alternative/Avant-Garde 區有大量的 Touch, Ash, Mille Plateaux, Mego, Sonoris, Selektion, lowercase, A-Musik, Trente 等歐洲各大重要前衛廠牌的唱片,一兩張加拿大的 empreintes DIGITALes,連 francisco lopez 也有自己一大格放在頭條地位。幾乎接近美國高段唱片行中這類欄目的水準。這真是全亞洲唯一的前衛音樂唱片店。
此區購得:
Roma: a soundscape remix (david toop, francisco lopez, etc.)
Just About Now (minoru sato, jio shimizu, 三輪真弘, toshiya tsunoda, roel meelkop, justin bennett, etc.)
oval: ovalprocess (日版號稱多了四首 bonus tracks,其實整碟是個大騙局,oval 的唱片一生中買一張也就夠了)
Salon 雜誌第一期
在前衛架旁邊的就是後搖滾架,目前正大力在促銷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等等。
此店之民族、現代部門都不怎樣。
後來問經裡,六本木的 WAVE 店咋搞的關了?他說,那裡需要改建一個新的城區。問那六本木的貨都轉放到哪兒去了。他說在池袋店。
其實,我早就覺得,那麼風騷的(但交通郤不便)的地段開什麼現代音樂唱片館,實不搭調。但我之後到池袋 WAVE 店去看,發現他說的不對,池袋店裡什麼也沒,也或許貨還沒上架吧。
總之,澀谷 WAVE 雖然在現代音樂欄到前衛音樂欄之間還有許多的真空地帶需要補全,但是總的來說,已經是全亞洲唯一能與世界前衛實驗音樂接上軌的唱片店了。當然,也是到東京找新音樂必到之地。
澀谷 DISK UNION 三號店 (宇田川町 30-7)
快到一般店子打烊的八點了,利用最後幾分鐘快速轉進不遠處的 DISK UNION 三號店地下室。此分店以地下室的爵士 LP 著名。
DISK UNION 是日本大型二手連鎖店,分店到處到有。特色是店面窄小,貨色精彩,貨品流通量大。他們甚至有自己的爵士唱片出版公司 DIW。這家澀谷店是買爵士 LP 的必到點。
屁股擠屁股的小店中氣氛認真嚴肅,也因就要打烊了所以還帶點兒緊張,見兩年輕人檢閱 LP 之絕技,歎為觀止。日本地方小,不像美國的唱片行裡廉價 LP 鬆垮垮的隨便丟置;在東京,欄中 LP 一律都另加厚膠套,且是塞得緊得沒有翻撥的空隙。檢閱挑片時只得垂直將每張 LP 抽起來看。而這些挑片老手已練得「兩」手絕技:左右兩手依序輪流抽唱片,每張向上快速拉出約八公分高,而速度頻率竟然達到每秒能掃過三張四張,前一張 LP 還懸在空中時,手指已放開去抽下一張!旁人看來,只見一張張 LP 依序飛向空中,與特技表演無異。嘿,自己玩 LP 已近三十年,平常翻撥掃瞄唱片也是每秒三四張,但雙手輪流抽,的確沒這功夫。看來若要在東京死硬搜碟,還得先閉門苦練數月。當然,這背後不用說出來的功夫是,你必須在零點三秒內判斷出這張唱片你要不要。
此店中見有「白人 SAX 中古 JAZZ LP」之分類法,有趣。另有「JAZZ 廢盤」欄。注意:「廢盤」乃日文「絕版唱片」之意,可不是爛唱片!今天此地廢盤格中好貨不多,有趣的只見到兩張買不起的:
Zbigniew Namyslowski 一九七三年在波蘭錄的四重奏,波蘭發行,五千八
丹麥 Palle Mikkelborg 極早期一張,一萬餘日元
另有 ECM LP 格,此格中購得:
Gary Burton Quartet: Picture This,一千三。德國原版,非美國爛膠片。哈,他們不知這張是徹底絕版沒發行 CD 的唱片。
另外在 JAZZ LP 格中得以下數碟:
James Newton: Luella, 400(絕版,而且是日本 Gramavision 版)
Air: 80 degrees Below '82 , 900(芝加哥 AACM 前衛爵士,絕版碟,且日本版)
LASK (Ulrich Lask, ECM) 見到這張大喜。這是我這趟東京行的重點搜尋目標之一,居然在此被我尋獲,並且僅標四百日元。此碟乃超級絕版大碟,在美苦搜十多年而不得。更妙的是我一見封面上的藍色圓標籤上寫著七美元,就認出那是全美 ECM LP 代理進口商,在我家附近的 Rick Ballard 在加州店中的標價貼紙。不知哪位仁兄將它越洋賣到此處,如今又要被我帶回原地!
CD 則找到 Anthony Braxton & Derek Bailey: first duo concert, london 1974,兩千
八月二十六
池袋 WAVE (池袋西武公司十二樓)
池袋 WAVE 店雖然只佔西武 LOFT 的一層樓,但面積很大。HEALING 區特大,佔好幾個落地架,不過沒啥稀奇的東西。現代音樂欄普通,也完全沒有實驗音樂區。所以澀谷 WAVE 經理說的不見得對,也或許東西還沒上架,也或許這大批 HEALING 唱片就是從六本木搬來的。不過這店裡的 techno 區還不錯。
在此店購入:
岡野弘幹: rainbow tribe
竹村延和選輯的四位女新人作曲家
高橋悠治:ongaku no oshie
兩張 soft ballet,利文託購的
當然,你若沒去過池袋西武百貨的話,這裡的地下食品街是一定要逛逛的。可以說比它所有各樓百貨甚至它的 WAVE 店都精彩多多。WAVE 本身的小咖啡店也極佳 (mmmm -- curry rice !!)。
西武‧書籍館 LIBRO
正門在池袋站南口外面。二樓的音樂書部份極強;全東京少見。除一般分類以外,更有音樂美學專櫃;架上居然有一排全是日本的 soundscape 書!日本人談聽音的書出版得快和多,令人驚駭。樂迷能聽樂音/聲音如此之深入,與此也有直接的關係。
書籍館還有一個日文現代詩的專門角落,很棒。
此處共得:
Avant Music Guide (入門用的各種新音樂大紹介,對日本樂迷的一大貢獻。這種書連英文世界都沒有)
鳥越 Saiko:音景,思想與實踐(鳥越小姐是日本主要音景理論專家,早在一九八六年就翻譯了 R. Murray Schafer 的巨著「世界之調律」)
秋田昌美:Noise War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特別看重 merzbow,簡單的說,他知道自己在搞什麼,也知道別人在幹嘛)
中川 真:平安京‧音宇宙(寫平安時代直到當今的京都的聲音世界。極重要的著作)
吉村 弘:一本談日本街頭音景的書
下午本來計劃要去目白區的一家 World Disque ,但煩了。
回神保町,到旅館附近的東京最大的古董留聲機店「梅屋」(神保町 3-17),到了門口反又不想進去。
轉到靖國通上的山本書店,專賣與中國有關的日文書,更有極大的中國善本線裝書收藏(不過其中不少是日本版的漢文線裝本,也就是加了日本讀法標點的漢文古書)。除了閒情偶寄一函,七萬日元;太上寶筏圖說,兩萬,以外,沒見到什麼特別想要的。
旁邊的古賀書店,是專門賣二手音樂書及樂譜之類,收藏頗精且全。西洋樂隊總譜也很多。不過好東西售價也不比原價低多少。見到而沒買的有:
能劇的音樂可能(附大量譜,橫裝本,極好)
前衛音樂記譜法
邦樂事典(好)
stockhausen 的 trans 作品總譜
隔壁是矢口書店,專賣映畫戲劇書的專門店,也挺好,擠得水洩不通。
再去白山通大街北段。到上次沒進門的 Tony's Records。店小,但前衛爵士 LP 還不少。Anthony Braxton, Cecil Taylor 很多絕版好貨。
DISK UNION 新宿一號店 (新宿 3-31-4)
得要從新宿站東口出來,再往東走,在伊勢丹附近。挺不好找的。最好先找到那家 BEAMS 時裝大樓,斜對面就是了。
此乃 DISK UNION 總店,共八層樓!每層為不同的樂類。二手唱片迷的小天堂!
六樓是 alternative/avant 另類實驗部。店內郤播放著極輕鬆的輕快音樂,促購感很強,很諷刺。冷氣風特強爽;背景音樂之前只聽見嚴肅樂迷認真的抽唱片的聲音。此處應為東京二手實驗音樂的最大集散中心(新碟的話要數澀谷 WAVE 了)。一個架子放了全套的 tzadik 及 avant 公司系列,整一架子的黑底白字的大號 Bodoni 字體背脊標題露出,還挺唬人的。Noise, experimental 的 LP 也不少。不過都是已經見過的,而且方向主要偏向日本噪音及日本地下實驗。
四樓專賣 progressive rock。赫,真不簡單!隨便一抽查,Focus 那格就有十多張 LP。King Crimson 的舊 LP 有一整個紙箱子,包括不少 bootleg LP!而 King Crimson 的 CD 整整佔了一個架子半,有一兩百張!其中包括大量 bootleg。
結果此店中只買下:
King Crimson : Discipline 日本 polydor 版 LP,八百(已經有了美國原版 LP,原版 CD,與原版不同的重新混音版 CD)
Santana: Live in Japan, 1973 錄影帶,一千二(影質極差,帶速極不穩,但這是 Santana 最強時期組合,帶中甚至包括當時日本電視插播全部廣告,真夠 vintage 了)
至此結束了這次短短四天、三十四度高溫的東京唱片店之旅。有趣的是,由於身邊沒帶任何放音設備,這一切有聲品的交易都是在沒有聽到任何音樂的情況下悄然無聲地進行的。
總括來說,在東京找現代/新音樂,只要到下面四個重點:
澀谷 WAVE
澀谷 TOWER
新宿 DISK UNION
ICC
另外,要好玩兒刺激的話,就到新宿的小唱片行區去探險。
除本文中所大略涵蓋之外,東京當然還有其他眾多的唱片窟;比如文中沒有提到的其他連鎖二手店如 Recofan, Cisco 等。還望其他唱片迷 (re-ko-o-do fan) 再接再厲!
潛味音樂網‧版權所有
轉載、轉貼請先來信
sub@sinologic.com
當然,人到東京可以是為了任何目的,都可得到滿足。不過這趟,專門,為了搜碟。好幾位朋友聽說後,都露出不解。其實東京是任何認真的音樂聆聽家必到之地。太多珍寶只在日本才有:
一:日本現代作曲家樂人的唱片在國外發行的並非全部,甚至許多國際一流的重要日本作曲家的音樂跟本不對外發行(原因值得討論),這類包括高橋悠治,一柳 慧,山下 勉,等等,太多。
二:日本爵士樂,日本實驗音樂。許多也不對外發行。
三:民族/世界音樂。King Records 及 JVC 的民族全套在日本仍然有賣的,而 King Records 那套現已改封面設計重新再版;美國 Nonesuch 全套民族音樂系列在日本也發賣 CD 版,且僅千餘日元一張。
四:日本版的美國爵士樂及其他洋樂。許多早年的限日本國內版雖現已作全球發行,但日本又開始搶先作高音質的重新母帶製作或老唱片 CD 化,如 CBS/Sony, 德國 MPS 爵士系列。
五:絕版 LP 黑膠唱片,各種。美歐各國舊 LP 有續繼流向日本的趨勢。
六: Bootleg,各種非法錄音出版,日本是大集散地,因懂行的人多,再者,這一小方面法律也鬆。
也就是說,日本人除了是世界主要音樂賞鑑者/消費者外,也是全球唱片業界的重要參與者,更是舉足輕重的創作民族,亞洲唯一的完整多樂種嚴肅創作民族。
然而,東京並非新手樂迷的尋樂園,此地出版的新碟售價在兩千到三千日元(二十到三十美元)間。大部份絕版二手 CD/LP 唱片也在一兩千日元以上;粗製濫造的 bootleg 動輒三千到六七千一套;高質特罕見 LP 也常要兩三千以上。因此你很難嘗試不認得的新人新碟,多半得要知道你要什麼,要看準了才能下手。
因唱片太貴,樂友在此地出手的要訣應是:絕對不買任何其他地方可以或可能買到的東西。專挑他處之絕對所無。
在此必須說明,這篇文章專門談在東京找「新音樂/實驗音樂」唱片及其他個人口味唱片的經驗;並不適用於搖滾、另類、流行等其他的樂類。雖然關於東京買碟的導遊手冊或文章已經有了些,但還沒有專談前衛音樂的,因此花些時間將這四天所見作成筆記,或許對樂友同好能有些用處,至少省些腿上功夫。
關於日文與音樂分類
在東京你可以不懂日文,但要找唱片,日文的片假名至少應該弄通。因為除了唱片架排列順序有時不用英文字母而照日文五十音順排列以外(尤其是日本本國的音樂),店中音樂的分類大標題及招牌有時也只用假名寫出。唱片上的側標及各種外文字眼、樂人名也全用片假名。
假名的過份普遍有時真能讓人發瘋。比如,在「RECORD 社」的二手 CD 部門,店員甚至用小紙條包住每一張CD背脊,用片假名寫上樂人及唱片標題,即使是純粹西洋進口版。換句話說,整個包含了古典到爵士到世界民族音樂的唱片架上沒有半個英文字母,全是日本假名。甚至整個店中見不到一個英文字母。這是我所見過最極端的荒誕特例。假名當然擋不了我們,但是浪費大家的時間,所為何來?
還有,光會片假名還不夠,你必須弄通日本人那種將外國語轉成日本發音的特有怪異規則,才能將之正確反譯回原文。這可需要長期的猜謎練習。不過一旦弄通了,它是挺有規律的。整個外來語假名化也是日本特有的重要文化現象。
另外要注意的是,日本人用的英文或作為翻譯之本的英文有些變質或文法/用字錯誤。比如流行音樂用日文假名翻成 POPS (po-pu-su),而不是正確的 POP。一般唱片行中的搖滾流行區寫作 ROCK-POPS (ro-ku po-pu-su)。而古典音樂本應為 CLASSICAL (古典),但在日文中長期錯用為 CLASSIC (ku-ra-shi-ku 經典)。
另外有些樂類名詞是日本人自己想出來的,比如 HEALING (hii-rin-gu) 在日本是很紅的一個樂類項目,它總括了心靈音樂, new age, ambient, environmental, mood ,輕音樂,甚至音景、電子及少部份前衛,等等種類的怪東西;此大類中偶爾埋藏有易被忽略的佳作。WAVE 各分店裡的 HEALING 欄都是很龐大的重要促銷欄目。
日文中的「邦樂」「邦人」是指日本本國的音樂和樂人。比如「邦人 JAZZ」指日本人創作的爵士樂。相對於西洋流行樂的日本流行樂也用 J-POP 這標題來分類。另外,爵士樂也有照樂器來分類的,這是外國少見的,比如爵士弦樂,爵士管樂,等等。甚至有用人種來分的,比如「白人SAX 爵士」欄!妙極。
(註:以下文中價格一律為日元,未稅價格。目前匯率為一美元換 一0六日圓。另應再加百分之五的營業稅)
八月二二日
颱風襲擊台北當天早晨即時搭機往東京。下午二時降落成田。四點住進神保町的這家小旅館。四點半蹦上靖國通大街。
寬大的東京,就偏要選擇這僅有一家旅館的神保町,當然是為了它的書店群。住在這家並不便宜的小旅館,出門就是山本中國古書店及附近數百家舊書店,有如住進一座巨型圖書館。全身來電。
立即打算轉一趟車奔向六本木。往地鐵站路上走過古書店街,在神田古書店中心門前正巧有路邊 LP 大清倉,每張一律五百日幣。得日野皓正四,渡邊香津美一;都不頂重要,但價錢好。(另有古典 LP 不少,可第二天攤子全沒了)
六本木嘛,我去的目的跟所有其他遊客不同,單是為了那 WAVE 唱片館,有全日本/全亞洲最好的現代樂收藏。然而出了車站並沒見到熟悉的 WAVE 館。問了幾個人都不確定地說沒有 WAVE 啊,正好走到麻布警察署,與警察查證,果然,WAVE 大樓已經關了拆了。見我吃驚,警察很有氣質地說,「是啊,可惜。」看著原址貼著的佈告,這兩天才拆掉的大樓,要改建什麼中心之類的。真的很難相信。
八月二十三日
澀谷 TOWER (神南一丁目 1-22-14)
不到開店時間十點,澀谷 TOWER 店前排著長龍等日本流行團 GLAY 今天發行新片的少女們,顯得極有秩序和耐心。澀谷 TOWER 號稱世界第一大唱片行,不為過。十點零分零秒店門準時打開時,裡面所有年輕售貨員均已就位,精神抖擻,一切店務就緒。
直上五樓爵士部字母 A 欄。
這家 TOWER 經營極用心,除了西洋人名仍然依日本國慣例愚蠢地用名而非姓氏排列外,每個樂人名字均作了英文招牌突出於唱片之外,一目了然。是在現有僵化體制中的靈活變通。
日本版各類唱片背脊上寫的當然全是日文假名。想到側標傳統,可說是亞洲唱片文化生態中最惡毒的污染,可人們都不自覺的吃它、呼吸它、生它、產它。本來在 LP 時代日本國內版 LP 唱片包上去的這種叫 obi 的紙帶子,固然也是印些無聊的吹捧字句,然而套繞在封套左方,上架後並不妨礙唱片背脊的原標題和樂人名。但在 CD 時代變體成的整個包背側標除了包上垃圾字句外,更私自更改了原作品的背脊文字及印刷設計。在店裡找唱片變得數十倍的困難,看唱片變成一種痛苦。
以台灣來說,向來是模倣別人時分不出好壞,東洋西洋一切皮毛全都照搬。而日本版 LP 唱片中必附的日本人自寫的精心樂評及詳細音樂資料,這個可取的優良傳統又到哪兒去了?台北唱片行中 Oscar Peterson 硬要東施效顰地在背脊上譯成奧斯卡‧彼得森,還放在 O 欄,不是 P 欄!今天人們在可以用中文表達的場合動輒夾句英文,可真到了需要好好學個 Oscar Peterson, Stan Getz 時,他們又反倒裝著要講國粹要本土化。
本來可以有教育和資訊意義的側標天地,往往變成純然的佛頭著糞。比如上揚代理的法國 Ocora 公司的一張福建泉州佛寺的梵唄錄音,側標上赫然兩度寫著「廣州開元寺」幾個大字!泉州廣州不分,自己祖宗不識,大約也只有咱國人能作得到;況且您又失去台灣多少泉州後代的顧客?還曾在台北見一 Scanner 唱片側標上寫的他與 Bjork 的那段官司故事,也是徹底的本末倒置,哭笑不得。最近在台北見到一張武滿徹 Toru TAKEMITSU 的 CD,RCA 的日本版的 CD 到台北時在外面再加包了中文側標,不幸地,人家大師本叫「武滿 徹」,中文側標郤自作聰明寫作「武滿徹」。立刻讓我聯想到,柏克萊加大有位挺有名氣且自我感覺特好的比較文學系中國女教授,別人在私下笑她的中文底子差,她能把司馬遷說成姓「司」(而非「司馬」)。真異曲同工啊!
其實美國也有個拜日的公司,tzadik 和 avant 都巴不得自己是純日本種的(部份人員也確是日本人)。且以 Zev 那張為例,側標上的日文吹得美呆了,哇,音樂內容,※#㊣!
日本國固然強,日本人可並非人們心中的先知聖人。日本人胡說八道的側標及廣告手法,可見下文一例。總之,判斷、判斷、判斷。
若側標作者讀者都信那一套東西,每一張都一樣經典一樣棒一樣空靈一樣美一樣駭人的話,那麼咱們買唱片時,是否只要矇著眼進店,走到架前隨便抽取CD去櫃台結賬即可?ECM 的唱片幹嘛還要去店裡選呢?直接跟公司加入十年甚至終身會員,每張新碟直接寄到府上,可不是大家都省事?
唬人郤不利己的側標廣告極權恐怖統治,你何時結束?小老百姓何時才能直接面對音樂?
當然,生意不能不作,但賺人錢有多種方式。你尊重顧客,顧客才會尊重你。這道理很難懂嗎?
okay, flame mode off :-)
回說,澀谷 Tower 五樓爵士部份內容整齊,除大量日本版外,更有不少歐洲貨。該有的大多都有了。不該有的也有,比如波蘭的 Zbigniew Namyslowski 欄中竟有波蘭唱片公司出版的三張一套現場;比如 ECM 公司三十年來的台柱錄音師:挪威的 Jan Erik Kongshaug 自己的爵士吉他唱片!
五樓世界音樂部門也還可以,不過很多國家的欄位都是用 King Records 那套的新再版撐著。
五樓共得:
Keith Jarrett: Vermont Solo (日版九十分鐘 VHS 錄影帶,3495 元。1977 年美國獨奏會現場,是早期真正獨奏會唯一出版的錄影,前幾年已先出 laserdisk 版極貴,現終於發行普及帶版。認真樂迷必看,即使光是為了看他誇張的 afro 髮型)
Zbigniew Namyslowski: 3 Nights (Polonia Records) (98年三晚現場,Namyslowski 可真老了)
Jan Erik Kongshaug: The Other World(Kongshaug 是業餘爵士吉他手,聽來也吻合,這像一張毫無特色的 ECM 唱片)
Hannibal Marvin Peterson: Hannibal in Berlin(日版 MPS,一九七六現場)
Terje Rypdal: Double Concerto/5th Symphony(ECM 新品在美國發行總要慢幾星期,故先買下)
日野皓正:Love Nature(一九七0年初到紐約的作品,想聽 Gary Bartz 在傳統和弦環境裡的味道)
橋本一子:水中之森 water forest
六樓古典層的現代音樂部份比例太小,但竟有全套的 stockhausen verlag 的 CD ,頗不容易,全世界有賣這套東西的店子也沒幾個。另有幾張具象音樂。在東京也算不錯的了。本感遺憾沒有前衛實驗音樂,但後在五樓一角落又見到 OTHER 欄,即前衛實驗之意。竟然有 metamkine, sonoris 等重要前衛音樂廠牌,及少量其他各種新玩意兒,如 oval 的新碟 ovalprocess 等,不愧為大都市之最大店。
在現代及 OTHER 欄又得:
Meet the Composer: Kaija Saariaho
道 - The Way - 一柳 慧作品集 III
高橋悠治 realtime 5: Kageri
諸井 誠:竹籟協奏,等
武滿 徹:風之馬(合唱曲集)
Heinz Holliger: Come and Go - What Where (以 beckett 文字寫成的室內歌劇)2590
電子音樂的領域:篠原 真作品集 II
Nine Horses: New Music from China
町田良夫 yoshio MACHIDA: hypernatural(視覺藝術家還是別來搞音樂的好,特製盒裝的五百張的限量版,三千日元就這樣被廣告詞句騙跑了)
WrK: Toshiya Tsunoda, Hiroyuki Iida, Jio Shimizu, m/s
澀谷 HMV (宇田川町 24-1)
午後。今天另一重點,澀谷的 WAVE/LOFT 今公休,改往斜對面的 HMV。HMV 這連鎖店在哪國都一樣,內容以流行為主,現代樂毫無可觀。見以下但未買:
從北京到東京來發展的中國女歌手 Saju,已經出了三四張唱片了
梅津和時 (sax) 與韓國傳統樂師的合作碟
馬來亞的數張流行音樂(印尼馬來流行歌在日頗受歡迎)
澀谷:這裡感覺真像天堂。只要你有錢。還有,只要你夠瘦。
新宿小唱片店區 (西新宿七丁目)
這是東京最精彩的唱片行小區,全部專賣各種專門樂類的二手 LP、CD,及 bootleg。不過不大好找。首先,它們地址雖都寫著西新宿 (nishi-shinjuku),但你千萬別坐到「西新宿」站下車。要在「新宿」總站的「西口」出來。立即右轉往北走約三五分鐘,過了左右橫向的「青梅街道」即是。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四週找那 EPSON 大樓。看到頂上有 EPSON 標記的高樓後,往它左側的沒有名字的街上走去就對啦(見圖)。數十家小唱片店都分散在這條街的兩側。
順便一提關於在東京找地址的方法。比如某店址在 Nishi-Shinjuku 7-3-11 要怎麼找?前面一個數字是指第幾丁目(chome,小區之意),Nishi-Shinjuku 7- 即西新宿七丁目 (7 chome)。第二個數字 -3- 是指番地 (banchi) 號碼,也就是英文的 block,街塊/街區之意,很重要。這時要注意,一般的地圖不標番地號碼,而日本街巷又沒有街名(!),因此這類地圖幾乎可說是完全無用,必得要買本有詳細番地號碼的東京地圖(最常見的,也是在此推薦的是 Tokyo City Atlas: A Bilingual Guide,講談社,兩千一百元)。若能在某丁目之中正確找到那個街塊,那麼最後這第三個數字(門牌號碼)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上了這條街,左側碰到的第一家唱片行是專賣金屬搖滾類的。注意:這區的小唱片行開門較晚,多半要到中午以後。
若回頭走點,往巷子裡鑽,在 T-Zone 對面有一家小店叫 GOLD(西新宿 7-10-10)。那可是日本最大的一家 bootleg 店之一。不過店面極小,東西也並非最全。他們有個不錯的網站,可以先去瞧瞧:http://www.cd-gold.co.jp/gold/
再往北走點的小巷中有家叫 XEPHYR 的 bootleg 專賣小店。貨色不錯,King Crimson 的 bootleg 架上擺了三排。更稀罕的是有大量的 Miles Davis 的 bootleg,為其他同類店中所罕見;價錢約在兩千到七八千日元之間。當天的 Mahavishnu Orchestra 貨好像不夠。在此 XEPHYR 購得 King Crimson 一張(七四年現場);Miles Davis 現場兩套。
附近靠大街不遠還有一家叫 Disc Blue Moon,專賣 bootleg 搖滾錄影帶,也有 bootleg CD。買到 Emerson, Lake & Palmer 的七三年錄影帶一捲;Mahavishnu Orchestra 七二七三年現場CD兩張。價錢約在三千元左右一捲/一張。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bootleg 品質上下差距極大,有大量是聽眾在台下拿小卡式錄音機錄的,要小心。同時,對音樂內容的質量也別抱太高期望。
在巷弄街角上有家自主盤俱樂部 CLUB INDIES,是日本獨立廠牌出品的專賣大店。實驗類有灰野敬二,高柳昌行等。很喜歡他們店裡的 LOUD 欄分類,簡單扼要一針見血。另外甚至有一架子是地下獨立發行的卡帶,很可愛。此店應是喜好日本哥德音樂及地下獨立音樂朋友的最愛。
回到大街上,沿左側向北走,會碰到一家 NAT RECORDS 門口有幾個招牌立在地上,但店在二樓。這家專營 alternative, indie,LP 貨極多。
在大街上一個十字路口的右手邊有個小的粉紅色招牌寫著 VINYL(西新宿 7-4-9),這可是間大店,與對街右手巷中的總店共分成四個分店,各營不同的樂類。街角這家的二樓專營 punk, new wave, indie 及 techno 黑膠 LP。對街巷中的總店最驚人,各種搖滾 LP 都有,當然價錢不低,一般唱片也要兩千多一張,不過這裡的貨多半是英國荷蘭等歐洲版的英美搖滾,音質當然比粗劣的美國原版高太多,況且罕見及絕版佔大多數,所以貴得應該。四十五轉單曲小唱片也極多,連 Santana 的單曲小唱片也有不少。更難得的是還囊括了黑人靈魂樂等部門。隨便抽查了 Stylistics, War 等美國靈魂樂團,嚇人一跳,唱片幾乎全了,貨源充足超過美國舊 LP 店。
不過,一個唱片店中貨色充足有可能反映了兩個相衝突的事實:一是玩的人多,市場大,流通量大;二是根本貨沒市場,沒賣出去。
總之,這種店子,樂識及荷包不足的,都不必來了。
右手那側,往回走(往南,即車站方向),有個 SHINJUKU RECORD 在大廈二樓,是金屬及重搖滾 CD 的大店,金友不可不去。
再往下(往南)走去,有 Allman,Rough Trade,等等。
才第一天出巡,銀子就已經報銷了大半…
八月二十四
昨天唱片翻了一整天已令人噁心厭煩,今天打算換換環境,到附近書店區逛。先在富士銀行換了些日幣揣進口袋。在靖國通大街上向東往書店區走去,不料碰到白山通時,不自主的就向北左轉了過去,因為,那兒又是二手唱片區啊。
白山通大街在靖國通以北的兩側有那麼三五家二手唱片店。第一家在左手邊大街上,頗小的店面,兩層,全新舊 CD。屬麻雀雖小型的,從古典現代到流行民族,什麼都有一點,挺認真、可愛的。購得:
細野晴臣;Love, Peace and Trance:Hasu Kriya EP
阪本龍一:thousand knives
三枝成章:paradise lost
Bulgaria: Folk & Village Music (Nonesuch Explorer 原兩張 LP 的拼版,選曲差)
再往北走到一十字路口左側巷內有家小 CD 店叫 JANIS,挺活潑可愛。倆少年人在管店。日本流行西洋另類都不少,還有許多收藏品紀念品,該是年輕人非常喜愛的店子。
這十字路口街角上的這座三層樓的店子叫「 RECORD 社」。這可是此地的 LP 大店!是 RE-KO-O-D0 社各店的總店,店齡已經七十!一進門就知道這家店很認真;一樓全是古老日本流行,演歌,長唄,三味線,四十五轉,紀錄聲音等 LP 硬貨。不少日本壓的四十五轉的古典音樂套裝盒。甚至有一欄叫台灣 LP ,全是一批不知哪兒弄來的歌林公司的流行歌曲唱片,全新沒拆封的!
這 REKOODO 社二樓是更多的古典、爵士等等 LP。在二樓見一五十來歲日本白領階級男人,約莫是利用午飯時間來這兒逛的,瞧著他以每秒兩三張的高速熟悉而仔細地檢閱 Ray Conniff (陳年的輕音樂)那一欄中所有每張唱片時,我心想,咱怎能跟您拼啊,您有每天下班的功夫,無底的荷包,還有把玩 Ray Conniff 的閒情逸致…
這時我已感覺像是全盤輸光的賭徒,還在五光十色的賭場中徘徊個什麼勁兒?翻著爵士欄,看著每張兩千多元的 LP 唱片,痛苦。不久,發現翻找的並不是自己沒有的唱片,而是自己已經有了的。嘿,好多重要的昂貴絕版碟我都已經有啦,這麼想著也稍稍排解了些痛楚。
此店三樓是相當齊全的電影配樂層。
此店中購得:
能劇「高砂」現場錄音 LP,六十年代,JVC,兩千二(能劇的謠曲及囃子選輯易見,但完整一齣戲的現場錄音則全球極罕見,這張似沒有我現有的三張好,但年代久遠,價值感高)
便宜二手 CD 有:
Yaz-kaz: 繩文頌(他第一張專集,徹底絕版)
Yaz-kaz: moon rabbits(難聽)
打:山下 勉的世界(1971 極早期錄音)
絲路音樂之旅 (新世界,1988)
Music of Norway (King Records 世界民族音樂大集成,第85)
Instrumental Music of Vietnam (King Records)
在此見到而忍住未買下的 LP 唱片有:
Helmut Walcha 的巴哈管風琴全集第二集,七千元(!)
歌林唱片的白嘉莉、華萱萱專集,各一千元(仍念著)
「只管打坐」禪寺現場環境錄音一盒,三千八(老 LP 上如何聽參禪 silence? 好奇)
「RECORD 社」走出來兩眼發昏,因不知不覺中遠過了午飯時間,只得折返。唱片真看夠了,今天。
下午,再度出發。這次往內山書店等書店方向走去。不料就在 sakura-dori 路上又見一兩層樓的二手 CD 店,古典現代流行民族,又是五臟俱全,在店中戰鬥了半天才脫身,沒開皮夾。
內山書店 (神保町 1-15)
這 Uchiyama 是日本最好的中國書店,其實該說是海外最重要的漢學書店。許多大陸已絕版的重要學術書籍有可能在這兒見到。當然,價錢又是另外一回事。上次同來的伙伴就是因為價錢太高而放棄了一本江蘇古籍出版社的絕版書,至今十年後還懊悔著。不過上次也曾購得「明成化說唱詞話」線裝一函等等寶籍。
今天店裡的書雖仍然還是四五層樓的擺得滿滿的,但沒錢的感覺不好過,隨便逛著,眼睛不太敢正視書名。
所見而未買的較突出的有:
京劇的蹻與性別研究,一千一(似很重要,忘了買下)
「瑜珈焰口」,六千
「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1995 ,五大冊,印刷簡陋,原價人民幣一千三,現價日幣七萬八!
見日本翻譯的李約瑟「中國科技史」,自歎台灣商務印書館翻譯的那套完全錯誤狗屁不通徹底不能用的中譯本真夠混賬,吳大猶還掛著名。
在五樓放卡帶的角落忽見一紙箱,內有「中國唱片公司」十二吋戲曲 LP 一堆,而居然是全新未放過的。甩賣每張僅三百元。這批是一九八0年代初的壓版,內容多半是一九五0六0年代的地方戲曲錄音。今天,別說是新的,就是舊的也不太可能買到。
想起在台北三重的重新橋下舊貨市場翻揀老舊LP唱片時,旁邊一位同好跟我搭訕,口中一邊洩氣地嘀咕著:唉,這已經被人挑過了。我心想,你這傢伙自己不仔細查看,管他別人挑過沒有,每人興趣不一樣啊。不過,今天,在這內山書店,好像也有那麼點「唉,被人挑過了」的感覺…
共得以下十五張:
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系列:尚小雲;楊寶森;葉盛蘭;周信芳;張君秋;裘盛戎;滬劇,丁是娥;呂劇,李岱江;評劇,小白玉霜;山西梆子,賈桂林;薌劇(台灣歌仔戲傳回閩南今稱薌劇);秦腔;婺劇;淮劇,筱文艷。
還有一張上揚出版的 Bunya Koh: Formosan Dance; Confucian Temple Rites
東方書店,專賣關於中國的日文書。見一卷一九九八中國少數民族歌謠紀實錄影帶,三千元,沒買。
東京的聲音
這次全在唱片行之間穿梭,並沒到各處去走,沒去公園,所以烏鴉等東京特色聲響聽得不多。印象最深的一是蟬鳴,二是吵雜聲音之不存在
東京的各種蟬鳴聲非常特殊。昨一大早散步時,於神保町巷弄中兩大樓之間聞一蟬巨響,叫聲如怪鳥。澀谷鬧區也有蟬鳴,其聲三短一長,而且最後那長尾音是低音還往下掉。
東方書店外樹上有隻蟬,聲特異,老遠就立即被吸引過去。其聲極柔軟,打在耳鼓上,有如耳膜按摩,舒服,全不似其他蟬聲聒噪刺耳。後見一日本胖哥也同我之前一樣佇在樹下抬頭望了半天才走,真知音也。
附近街巷中人多但整個街區完全不吵,是整個日本人的都市生態系統不同。不丟垃圾就不會髒,不發噪音就不會吵。極簡單的道理,但人們常想不通。
實際上,整個東京超級大都會的公共空間是沒有越軌的噪音的。沒有任意的揚聲器打放強迫性的音樂噪音或廣播,即使在私有的商業空間也一樣。就算恐怕是世界最高人口密度的澀谷「交叉口」,平常也不顯吵。這點可以比較新落成的台北車站豪華地下商店街裡的人民公社式的廣播喇叭,每隔五步路的精準距離在頭頂上轟炸你,絕不放過任何角落;不知又是哪位設計師的鬼主意。
事實上,東京唯一越軌的擴音機廣播是週末在澀谷、池袋等人頭密集的廣場上常見到的激進新民族主義份子的裝甲宣傳車(好吧,的確還有這些地方的巨型電視牆,但它們的音量真的不算大)。這些自認前進激進的傻哥兒們將寫滿標語的裝甲車停在人群中,爬到車頂,以三島由紀夫當年切腹前的的英姿向群眾用高分貝的擴音器喊話。然而,唯一還會回頭看他們兩眼的也只有我等敏感的觀光客。咱週圍的千萬名濃妝的美少女美少男都急著過馬路趕去發洩消耗他們無底的精力與財力哩。
在日本,高分貝的噪音似乎全都歸派給秋田昌美和「非常階段」他們去抒發了!寧靜、自然音、樂音、噪音,都能各得其所。赫,好一個聲音的理想國!
到三省堂書店(神保町 1-1),神保町最大的新書店。見音樂部門中日本人翻譯的西洋新音樂書,頗感動。隨便見到的有:
John Cage 的 Silence 。此書極不易譯
Jean-Jacques Nattiez 的 Musicologie generale et semiologie (即美國譯為 Music and Discourse 的那本)
Stockhausen 的樂論 texte zur musik(大陸將中譯 stockhausen 的傳記,但樂論才是真正重要啊!當然,聽到音樂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日本已經走到研究他樂論的那一步,我們郤還沒聽過他音樂,只聞其名數十年 :-( )
Michael Nyman 的 Experimental Music (其實此書原來寫得就不好,七四年左右的舊說在今天如何能套上實驗音樂標題,而去年再版時這奈門老兄又堅持不肯增改)
Pierre Boulez 幾本
R. Murray Schafer 的洗耳手冊等好幾本音景書。這是最令人吃驚的。日本人對音景理論的完全認同與吸收,這僅僅是一個面而已。
在三省堂購得:
三浦俊彥:環境音樂入悶(入悶,不是入門;涵蓋範圍之廣令人震驚)2200
佐野清彥:音之原風景 2266
三木 稔:日本樂器法 10000(雖然最近聽了老先生諸多丟臉事,不過這本書寫得極好,附兩張CD 錄有全部書中曲例,是深入了解日本樂器奏法細節之必讀書。一萬日元價錢是合理的)
見到但未買的有:
作曲家柴田南雄的一本談日本人音感的書(其實很重要)
作曲家藤枝守寫的一本聲響之生態的書(大多在談他自己那套玩意兒,不認為他思路很清晰)
八月二十五
今天準備再換個環境,到東京鬧區以外幾個重要的點轉轉。
ICC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
新宿站內轉京王新線(不是京王線),往西坐一站就到「初台」 hatsudai 站下,到旁邊最高的衝天的幾十層的新大樓即 Opera City Tower,上第四樓即是 ICC。
ICC 是全世界科技藝術最尖端的研發中心之一;由強大的 NTT (日本電話電信)撐腰。
超級 hi-tech。工作服務員極多,多於訪者。進館首先見到的是岩井俊雄的互動 animation 裝置,聰明得讓人眼淚幾乎掉下。誰說科技藝術不能感人。岩井明顯的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其中第二盒最迷人。有他舊作品「光之井」的趣味。其實這種追求奇、妙、巧之境界的玩意的人,歷史上總有幾個在各時空中突出著,明末江南就有一批,像陳老蓮、閔齊伋等,不都是嗎?
今天的特展是美國的動態雕塑家 Gregory Basarmian 的立體動態雕塑,在全黑的暗室中用 strobe 高速閃光打在作品上。初看時完全呆掉。立體的頭顱懸空在鐵架上在你面前活生生地「動畫」起來,嘴張開變大,嘴再吞掉整個頭,而且數十個頭顱同時。當然後來慢慢猜出來是怎麼回事。世界第一的完全歎為觀止的潛意識雕塑 animation。
其他的展覽較弱,比如虛擬現實的頭盔作品、觀者與電腦動畫的互動,都很不行。常與池田亮司合作的日本行動藝術團 dumb type 的作品也就是像平常那樣,說不上來是好是壞,只感覺很貴。印尼藝術家的一項用電動/自動甘美朗敲擊裝置作成的小裝置生態室,可愛,還不錯。
最深刻的經驗是那間無響室 (anechoic chamber)。這是對前衛音樂有心的人必須經歷的一個東西。這間無響室本來是為了一件日本女藝術家的聲音作品而特製的,但今天這作品出國去展出,只剩一間空的無響室,仍然開放,因這室有它本身的價值。在某方面來說,作品不在反而好。
一般人對無響室的認識,應該都是從 john cage 的描述中得來的。所以我們進去時,自然地就期待聽到兩種聲音:高音是自己身體神經系統的聲音,低音是血液循環系統作業的聲音。實際的結果也大致如此;高音的鳴叫極強,在徹底完全寂靜無聲的背景之前,好似東京的蟬聲一片。不過低音郤很弱並不明顯,而且絕對不像牆上說明寫的那樣可以聽到自己內藏器官的聲音。或許在裡頭待得還不夠久;待上一兩個小時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覺,但那是很難作到的。
另有一點很妙,該室門未關但往裡走點就完全聽不到走廊裡的人雜聲。這是因為室內壁上完全沒有反射。第一次真正感到反射音(非直射音)在整體的人類認知上所佔的重要性。而在室中時自身說話,彈指作響等聲音聽來極乾,與平常完全不同,到了懷疑耳朵功能是否仍然正常的地步。
在此無響空間中,果然人體很難定位 (orient),有些許懸浮感,彷彿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種感覺最強烈時莫過於走出無響室的霎那。突然間外界的冷氣聲、馬達聲、人細語聲等平常不注意不屑的背景聲讓你感到像再度吸到氧氣一般地活了過來,有如經過假死狀態後的重生。
其實,在無響室中的感覺很像游泳時潛到水底一樣。霎時間你面對的不是外界而是完全的自我。無響室的經驗也證明,人是畏懼自我的。(想起西安一道士講的,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同時,人耳是賤的,它無時不需要外界的雜音,不管多微弱多少量。
聲音,對於耳朵,就像空氣對人一樣的必需。
像 cage 的經驗一樣,無響室的經驗的確能改變人對聽覺、聲音的認知和觀點,甚至整個音樂美學。
ICC 的門口的售貨部有不少東西,除紀念品外,有很多 CD,雜誌和他們的全部出版印刷品如展覽目錄及專刊等。CD 部份有曾在此地展出表演或有關的人們的唱片,如 WrK 前衛錄音派(角田俊也,佐藤實等),佐佐木敦的 Meme 公司系列,oval, christophe charles, zbigniew karkowski, 等等。由於 ICC 自己出版的書我已經有了,這次買的是:
Salon Sound Issue: Techno Music Landscape。Salon 雜誌的 video 版。2100 元。這是一個新的多媒體雜誌的第二期,每期以不同媒體形式出版,第一期是光碟加印刷紙。此錄影帶專門是對當今最重要的電子聲音藝術家的訪問(標題其實並非指 techno 舞曲,日本人想說的是科技一字),非常重要,收錄的音樂家都是名人,如 oval, christophe charles, 竹村延和, terre thaemlitz, mille pleateau 老闆, A-Musik 的 party 現場,等等。這有點像是那部笨紀錄片 modulations 的聰明版。另有文字訪問:rune grammophon, sub rosa, thrill jockey 等廠牌的老闆,及 carl stone, scanner, autechre 等樂人
ilse & pierre garnier/seiichi NIIKUNI: phonetic poetry on spatialism (2100)
Satoru WONO: Orgelpunkt (2300)
三輪真弘 masahiro MIWA: spiritus domini (1000)
角田俊也 toshiya tsunoda: extract from field recording archive #1 (2400)
hiroyuki iida + atsushi tominaga (2300)
美國 Survi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在日本演出的特刊
Fader 雜誌前幾期(佐佐木敦主編)
另,本來專程來找的 ICC sound art 特展目錄及 CD 居然已經賣光。
下午的行程是去山手線環狀帶以外的兩個小地方找兩家小唱片行。
這小,到底有多小,真是不去不知道。
午後,回新宿站,作京王線慢車到代田橋 Daitabashi 站下,到大原 oohara 這個地方,出車站往南走很容易地就找到地址,但確是一公寓房子。後來東鑽西鑽摸到後門,確有一戶門前有個破招牌寫著 Ned's Records(地址是大原 2-14-3)。但沒開門,寫著營業時間兩點半到八點半。到附近大馬路上喝了瓶汽水磨了會兒時間,觀察這個距離東京鬧區只有幾分鐘路程的小鎮,氣味環境和人情是多麼的不同於大都會。等到快三點去看,那破公寓房門還是沒有任何動靜。這小地方的整個住宅區的慵懶的午後,沒半個人,沒半點動靜,只見一送報的女孩。沒閒功夫再等了,心想,這個必需側著身子鑽過一個洗衣機、房門窗戶都兮髒的號稱專營進口及本地怪異音樂的陰暗公寓唱片店,能有啥了不起的奇貨呢?因此,這家店這一欄,就等以後哪位有心人再來補寫吧。
回新宿站,轉中央總武線往西走,到高圓寺 koenji 站下(別坐快車,得作慢車,否則不停)。往南,沿大馬路走三四條街,到一路口會擺塊小招牌在地上,寫著 Manual of Errors,那就到了(高圓南 4-6-11)。鑽上極矮的樓梯到四樓,店面甚小,像誰家的小閣樓似的。可他們網站極大 (www.manuera.com),發現上了虛擬當了。貨奇差,都是大量的巴西流行俗樂 LP 一箱箱的(沒錯,東洋也刮這 EXOTICA/LOUNGE 風),另外就是一架子的最糟的日本電子樂 CD: Zero Gravity, TranSonic(這家店跟這些高圓寺前衛派唱片公司可說是同一回事)還有 otomo 那幫的,除此之外,就是幾張 Pierre Henry 的早期具象音樂絕版黑膠片,每張售價一萬多日幣!這哪是什麼新音樂實驗音樂唱片店!騙小孩啊?Manual of Errors 絕對是這次在整個東京所見最差的唱片行。千萬別去浪費時間。要買舊 LP 到 disk union(見下文)。
澀谷 WAVE (澀谷西武 LOFT 六樓)
六點半,到了這前天沒開門的店子。
到 HEALING/ AMBIENT 區,看到他們在促銷那張好幾年前出的 Celestial: Spirit House。架上的廣告牌標題寫著什麼「蒙古利亞的 Enigma」「中華的 Deep Forest」之類危言聳聽的胡說八道字眼(見照片特寫)。可是這唱片雖然確實是好,但也不是您說的那個樣兒嘛。根本是一個英國人 Peter Millward 請了幾個香港及外國樂手客串搞出來的,何況那首好聽得要死的用古箏彈的 Carrickfergus(開頭五個音符活像白光的「魂縈舊夢」裡的一句),據我以前考證,根本是愛爾蘭傳統民歌,不是東方曲子。
古典區裡的現代音樂欄很差,什麼都沒。不過轉身見到 Alternative/Avant-Garde 區,讓我對澀谷 WAVE 的印象完全改變。一個架子專門推介 Salon 雜誌的新出 video,這是新電子音樂近期內最重要的出版品之一。一個專架專放全套 meme 廠牌的全白色無音 CD;當然配有聳動字眼及剪報介紹這個日本最前衛的廠牌系列。另外一點,meme 公司的主持人佐佐木敦跟 WAVE 店關係顯然並非尋常,WAVE 月刊 FLYER 上有他的專欄;更有甚者,整個這 WAVE 的前衛實驗區是全日本最先進的唱片區,也到處透出佐佐木敦的耳朵指向。明顯地,WAVE 採購部負責前衛音樂下單的,應就是佐佐木敦 (atsushi SASAKI) 這位當今全日本推動前衛音樂最猛的聽手/寫手,或他的影響人。
這 Alternative/Avant-Garde 區有大量的 Touch, Ash, Mille Plateaux, Mego, Sonoris, Selektion, lowercase, A-Musik, Trente 等歐洲各大重要前衛廠牌的唱片,一兩張加拿大的 empreintes DIGITALes,連 francisco lopez 也有自己一大格放在頭條地位。幾乎接近美國高段唱片行中這類欄目的水準。這真是全亞洲唯一的前衛音樂唱片店。
此區購得:
Roma: a soundscape remix (david toop, francisco lopez, etc.)
Just About Now (minoru sato, jio shimizu, 三輪真弘, toshiya tsunoda, roel meelkop, justin bennett, etc.)
oval: ovalprocess (日版號稱多了四首 bonus tracks,其實整碟是個大騙局,oval 的唱片一生中買一張也就夠了)
Salon 雜誌第一期
在前衛架旁邊的就是後搖滾架,目前正大力在促銷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等等。
此店之民族、現代部門都不怎樣。
後來問經裡,六本木的 WAVE 店咋搞的關了?他說,那裡需要改建一個新的城區。問那六本木的貨都轉放到哪兒去了。他說在池袋店。
其實,我早就覺得,那麼風騷的(但交通郤不便)的地段開什麼現代音樂唱片館,實不搭調。但我之後到池袋 WAVE 店去看,發現他說的不對,池袋店裡什麼也沒,也或許貨還沒上架吧。
總之,澀谷 WAVE 雖然在現代音樂欄到前衛音樂欄之間還有許多的真空地帶需要補全,但是總的來說,已經是全亞洲唯一能與世界前衛實驗音樂接上軌的唱片店了。當然,也是到東京找新音樂必到之地。
澀谷 DISK UNION 三號店 (宇田川町 30-7)
快到一般店子打烊的八點了,利用最後幾分鐘快速轉進不遠處的 DISK UNION 三號店地下室。此分店以地下室的爵士 LP 著名。
DISK UNION 是日本大型二手連鎖店,分店到處到有。特色是店面窄小,貨色精彩,貨品流通量大。他們甚至有自己的爵士唱片出版公司 DIW。這家澀谷店是買爵士 LP 的必到點。
屁股擠屁股的小店中氣氛認真嚴肅,也因就要打烊了所以還帶點兒緊張,見兩年輕人檢閱 LP 之絕技,歎為觀止。日本地方小,不像美國的唱片行裡廉價 LP 鬆垮垮的隨便丟置;在東京,欄中 LP 一律都另加厚膠套,且是塞得緊得沒有翻撥的空隙。檢閱挑片時只得垂直將每張 LP 抽起來看。而這些挑片老手已練得「兩」手絕技:左右兩手依序輪流抽唱片,每張向上快速拉出約八公分高,而速度頻率竟然達到每秒能掃過三張四張,前一張 LP 還懸在空中時,手指已放開去抽下一張!旁人看來,只見一張張 LP 依序飛向空中,與特技表演無異。嘿,自己玩 LP 已近三十年,平常翻撥掃瞄唱片也是每秒三四張,但雙手輪流抽,的確沒這功夫。看來若要在東京死硬搜碟,還得先閉門苦練數月。當然,這背後不用說出來的功夫是,你必須在零點三秒內判斷出這張唱片你要不要。
此店中見有「白人 SAX 中古 JAZZ LP」之分類法,有趣。另有「JAZZ 廢盤」欄。注意:「廢盤」乃日文「絕版唱片」之意,可不是爛唱片!今天此地廢盤格中好貨不多,有趣的只見到兩張買不起的:
Zbigniew Namyslowski 一九七三年在波蘭錄的四重奏,波蘭發行,五千八
丹麥 Palle Mikkelborg 極早期一張,一萬餘日元
另有 ECM LP 格,此格中購得:
Gary Burton Quartet: Picture This,一千三。德國原版,非美國爛膠片。哈,他們不知這張是徹底絕版沒發行 CD 的唱片。
另外在 JAZZ LP 格中得以下數碟:
James Newton: Luella, 400(絕版,而且是日本 Gramavision 版)
Air: 80 degrees Below '82 , 900(芝加哥 AACM 前衛爵士,絕版碟,且日本版)
LASK (Ulrich Lask, ECM) 見到這張大喜。這是我這趟東京行的重點搜尋目標之一,居然在此被我尋獲,並且僅標四百日元。此碟乃超級絕版大碟,在美苦搜十多年而不得。更妙的是我一見封面上的藍色圓標籤上寫著七美元,就認出那是全美 ECM LP 代理進口商,在我家附近的 Rick Ballard 在加州店中的標價貼紙。不知哪位仁兄將它越洋賣到此處,如今又要被我帶回原地!
CD 則找到 Anthony Braxton & Derek Bailey: first duo concert, london 1974,兩千
八月二十六
池袋 WAVE (池袋西武公司十二樓)
池袋 WAVE 店雖然只佔西武 LOFT 的一層樓,但面積很大。HEALING 區特大,佔好幾個落地架,不過沒啥稀奇的東西。現代音樂欄普通,也完全沒有實驗音樂區。所以澀谷 WAVE 經理說的不見得對,也或許東西還沒上架,也或許這大批 HEALING 唱片就是從六本木搬來的。不過這店裡的 techno 區還不錯。
在此店購入:
岡野弘幹: rainbow tribe
竹村延和選輯的四位女新人作曲家
高橋悠治:ongaku no oshie
兩張 soft ballet,利文託購的
當然,你若沒去過池袋西武百貨的話,這裡的地下食品街是一定要逛逛的。可以說比它所有各樓百貨甚至它的 WAVE 店都精彩多多。WAVE 本身的小咖啡店也極佳 (mmmm -- curry rice !!)。
西武‧書籍館 LIBRO
正門在池袋站南口外面。二樓的音樂書部份極強;全東京少見。除一般分類以外,更有音樂美學專櫃;架上居然有一排全是日本的 soundscape 書!日本人談聽音的書出版得快和多,令人驚駭。樂迷能聽樂音/聲音如此之深入,與此也有直接的關係。
書籍館還有一個日文現代詩的專門角落,很棒。
此處共得:
Avant Music Guide (入門用的各種新音樂大紹介,對日本樂迷的一大貢獻。這種書連英文世界都沒有)
鳥越 Saiko:音景,思想與實踐(鳥越小姐是日本主要音景理論專家,早在一九八六年就翻譯了 R. Murray Schafer 的巨著「世界之調律」)
秋田昌美:Noise War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特別看重 merzbow,簡單的說,他知道自己在搞什麼,也知道別人在幹嘛)
中川 真:平安京‧音宇宙(寫平安時代直到當今的京都的聲音世界。極重要的著作)
吉村 弘:一本談日本街頭音景的書
下午本來計劃要去目白區的一家 World Disque ,但煩了。
回神保町,到旅館附近的東京最大的古董留聲機店「梅屋」(神保町 3-17),到了門口反又不想進去。
轉到靖國通上的山本書店,專賣與中國有關的日文書,更有極大的中國善本線裝書收藏(不過其中不少是日本版的漢文線裝本,也就是加了日本讀法標點的漢文古書)。除了閒情偶寄一函,七萬日元;太上寶筏圖說,兩萬,以外,沒見到什麼特別想要的。
旁邊的古賀書店,是專門賣二手音樂書及樂譜之類,收藏頗精且全。西洋樂隊總譜也很多。不過好東西售價也不比原價低多少。見到而沒買的有:
能劇的音樂可能(附大量譜,橫裝本,極好)
前衛音樂記譜法
邦樂事典(好)
stockhausen 的 trans 作品總譜
隔壁是矢口書店,專賣映畫戲劇書的專門店,也挺好,擠得水洩不通。
再去白山通大街北段。到上次沒進門的 Tony's Records。店小,但前衛爵士 LP 還不少。Anthony Braxton, Cecil Taylor 很多絕版好貨。
DISK UNION 新宿一號店 (新宿 3-31-4)
得要從新宿站東口出來,再往東走,在伊勢丹附近。挺不好找的。最好先找到那家 BEAMS 時裝大樓,斜對面就是了。
此乃 DISK UNION 總店,共八層樓!每層為不同的樂類。二手唱片迷的小天堂!
六樓是 alternative/avant 另類實驗部。店內郤播放著極輕鬆的輕快音樂,促購感很強,很諷刺。冷氣風特強爽;背景音樂之前只聽見嚴肅樂迷認真的抽唱片的聲音。此處應為東京二手實驗音樂的最大集散中心(新碟的話要數澀谷 WAVE 了)。一個架子放了全套的 tzadik 及 avant 公司系列,整一架子的黑底白字的大號 Bodoni 字體背脊標題露出,還挺唬人的。Noise, experimental 的 LP 也不少。不過都是已經見過的,而且方向主要偏向日本噪音及日本地下實驗。
四樓專賣 progressive rock。赫,真不簡單!隨便一抽查,Focus 那格就有十多張 LP。King Crimson 的舊 LP 有一整個紙箱子,包括不少 bootleg LP!而 King Crimson 的 CD 整整佔了一個架子半,有一兩百張!其中包括大量 bootleg。
結果此店中只買下:
King Crimson : Discipline 日本 polydor 版 LP,八百(已經有了美國原版 LP,原版 CD,與原版不同的重新混音版 CD)
Santana: Live in Japan, 1973 錄影帶,一千二(影質極差,帶速極不穩,但這是 Santana 最強時期組合,帶中甚至包括當時日本電視插播全部廣告,真夠 vintage 了)
至此結束了這次短短四天、三十四度高溫的東京唱片店之旅。有趣的是,由於身邊沒帶任何放音設備,這一切有聲品的交易都是在沒有聽到任何音樂的情況下悄然無聲地進行的。
總括來說,在東京找現代/新音樂,只要到下面四個重點:
澀谷 WAVE
澀谷 TOWER
新宿 DISK UNION
ICC
另外,要好玩兒刺激的話,就到新宿的小唱片行區去探險。
除本文中所大略涵蓋之外,東京當然還有其他眾多的唱片窟;比如文中沒有提到的其他連鎖二手店如 Recofan, Cisco 等。還望其他唱片迷 (re-ko-o-do fan) 再接再厲!
潛味音樂網‧版權所有
轉載、轉貼請先來信
sub@sinologic.co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