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魚夫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9/12/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40元
優惠價:9折306元
內容簡介
聞香老味道,發現新滋味
在時光中慢燉一場火候十足的盛宴——
不只有回憶,探尋文化遺產級的美味足跡,
深入歷史考據,解構今昔飲食文化的DNA,
跟著魚夫,一起漫遊在飄香四溢的臺北街角!
★親繪插圖:垂涎欲滴,躍然紙上
★索驥地圖:簡單好查,攻略在握
★QR code:影片帶路,大快朵頤
食食通作家魚夫,40年深度採訪,精選55道好味!
從少年吃到壯年,從迪化街吃到東京銀座,
時間在走,心境在轉,不變的是──
伴隨料理而來的美好感動。
20歲北上求學,拿著本來要買校服領帶的錢,初嘗當年堪稱高貴的西門町鴨肉扁,魚夫開始了饕客人生。進入當年匯集大江南北飲食的中華商場,老夏的水餃、老陸餡餅、孫家小籠包、真北平、點心世界……一間又一間,成為他日後挑嘴的罪魁禍首,再也回不了頭。
飲食是文化的形體,文化是飲食的內心,而時間則是催化劑,讓兩者基因重新編碼,發展出更豐富的面貌。魚夫的美食地圖,恰也見證了臺北經濟重心的轉移與再興,讓美味中也帶著濃厚的臺北記憶。
不論與至親圍桌共享,還是當個孤獨的美食家;不管是傳承老店,還是創新餐廳;無論是銅板美食,還是星級料理;從媽媽的手路菜、路邊攤小吃到異國料理、山珍海味,皆在餐桌上散發著光芒,各有各的精采。而且,總在廚房的後面,有著說不完的歷史和人情故事。
且讓鑽研美食40年的魚夫,為您慎重端出這55道讓人身心飽足、吮指回味的珍藏好食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魚夫
作家、畫家、美食家、生活家。
興趣廣泛,不愛墨守成規的雙子座,曾任報社主筆、漫畫家、主持人、電視臺總監、動畫公司老闆、大學教授。
半百之後,遠離臺北的喧囂,移居臺南享受慢活人生,探尋各地的飲食和文化,藉著畫筆與鍵盤和大家分享。
著作等身,圖文並茂為其特色,近期著有《雨的布魯斯》《臺南巷子內》《臺北食食通》《戀戀故鄉屏東行》《桃城著味》等作品。
目錄
第1個十年 二十而邂逅
初嘗臺北的高貴(西門町鴨肉扁)
挑嘴的罪魁禍首(中華商場美食)
吃巧吃飽拉鋸戰(溫州大餛飩之家)
飄香的一七四號(張記韭菜水煎包)
更勝故里老鄉味(趙記山東饅頭)
褡褳火燒傳暖意(中華餡餅粥)
立食成觀光地標(阿宗麵線)
清蒸紅燒不分家(老王記牛肉麵)
客倌這碗有認證(張家清真黃牛肉麵館)
潮汕味臺灣製造(元香沙茶爐)
蕭敬騰招牌特餐(昶鴻麵點)
碗中的一身二世(阿義魯肉飯)
善哉善哉甜滋味(阿猜嬤甜湯)
簡單含蘊著複雜(一肥仔麵店)
暗夜中的海明威(旗魚黑輪)
第2個十年 三十而追尋
綻放美食的花朵(建成圓環小吃)
夜食庶民米其林(寧夏夜市小吃)
臺灣食牛百年史(金春發牛肉店)
神隱大叔的寶庫(大稻埕慈聖宮美食)
不及出嫁的魚仔(魩仔魚料理)
北有嚼勁南綿密(魷魚標活魷魚)
趣談菜頭排骨湯(阿貴姨原汁排骨湯)
食米苔目聽故事(條仔米苔目)
大稻埕雙魚美味(民樂旗魚米粉、永樂市場𩵚魠魚羹)
阿北的消暑涼棒(枝仔冰城)
來去迪化街食涼(顏記杏仁露)
喝了四臣事事成(妙口四神湯)
囝仔健康好育飼(林合發油飯)
不厭其煩的傳承(迪化街老麵店)
郎食米粉你喝燒(胡記通化街米粉)
掀開潘朵拉飯盒(波麗路西餐廳)
復刻臺灣酒家菜(山海樓一品鍋)
做個孤獨美食家(龍門客棧餃子館)
一籠湯包的回憶(永康街美食)
呼乾啦之居酒屋(吳留手)
第3個十年 四十而探訪
清脆油炸天籟聲(天婦羅)
漫談鰻魚飯物語(肥前屋)
佃煮與美味北齋(佃煮與葛飾北齋)
翻譯蒟蒻也難解(蒟蒻)
新春賀正蕎麥麵(蕎麥麵)
西洋風大正浪漫(可樂餅)
壽喜燒與皇民化(壽喜燒)
板場的飲食文化(隼鮨旬料理)
吃出勝利的滋味(杏子日式豬排屋)
日清泡麵的基因(泡麵之父安藤百福)
第4個十年 五十而回味
伊麵意麵辨雌雄(大三元酒樓)
鄭成功與咖啡館(咖啡)
美食進化的距離(湯飯與茶泡飯)
麵的寬細有玄機(一風堂)
旅途的美味仙丹(泡麵)
食欲之秋來食魚(魚料理)
早餐桃園三結義(阜杭豆漿)
追尋古早媽媽味(肉粽)
於山中食詠而歸(北投山中美食)
臺灣的食物基因(臺灣旅遊廚房)
收回
序
序
尋覓台北人間味
從前台南有位總鋪師阿利,他被屏東的林家請來當宗族裡的做菜教學師傅,這家族很大,日本時代繳稅在五十名以內者,宗族裡就有兩位,實力也算是相當堅強了。
我的祖父就是這個家族中人,他學會了阿利師的本事,後來家道中落,只好擺攤賣起師父教的米苔目、鹹粥等,當時父親已經娶妻,母親大人身為長媳,乃得挽起袖子來幫公公的忙,但是小吃攤的生意沖沖滾,後來竟得延請原住民來幫忙。
母親傳承了祖父的手路,讓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家庭美食的享受,然而父親並沒有走油湯一行,但天生就是個食食通,也不知到底去哪裡學會了烹調之道,他不只大江南北很多菜都會做,而且隱藏在巷子內的美味,都難逃他的法眼,我小時候跟他一起去外食,總是印象深刻,長成後,還會回頭去找當時的腳跡。
若論美食家,我實不如父親,更不如弟弟。舍弟繼承了父親的能力,不管是哪家餐廳的招牌菜,他只消瞧一眼、嘗一口,回來便能如法泡製出來,父親與弟弟之間後來還曾為了荷包蛋到底用尖底鍋或平底鍋來煎才會圓,居然央我當裁判,買了一籠雞蛋來場巖流島似劍道對決,一較高下。
老實說,相較於父親與弟弟,我根本算不上美食家,不但君子遠庖廚不會做菜,也沒濶嘴可吃四方,我的自我定位比較接近是美食評論家。有些人說我到處吃吃去,怎麼吃不胖?那是因為我根本就是少量多餐,而且太挑食,遇見拙劣的料理,淺嚐即止,更常拂袖而去,不過,其實我根本不只是為了味道而來,而是為了那道食物的背後故事。
日語有個名詞叫「人間味」,如果直譯就是人情味,但我不是來找人情味而已,或者說所有的人間味都是我追尋的。
這本書記錄了我從一九八○年到今天的台北飲食故事,總計四十年,其中後十年雖然因為我移民台南,但每個月南來北往,尋覓台北人間味從不間斷。
四十年的味道,已然不是好不好吃而已,比如我從早就消失的中華商場談起,並且儘量把從前商場內的著名店家現址再挖了出來,滋味之外,也試圖在文字與影像之間復原一個時代的氛圍,這就是所謂的人味,莎士比亞有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存在的與消失者之間,我試圖要找出某種連結來 。
來到台北的第二年,大學期間,便因繪畫專長進入媒體,由於報社位在台北西區的大理街,不但臨近中華商場,騎部摩托車,直驅艋舺、大稻埕都很近,乃自此遍嘗市井小民的飲食文化,後來轉戰位於濟南路的《自立晚報》,一九八八年我又在美食一級戰區的麗水街開設了「魚夫家飯」,由舍弟擔任主廚,我家媠某管外場,咱這家餐廳常常大排長龍,也讓我進一步了解經營餐飲業的甘苦,更明白台北做吃的委實大不易。
當然,後來進入電視媒體擔任要職,開闢了吃喝玩樂的節目,四界拋拋走,台北的味道更是深入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廣了,吃多了,乃靜下心來,開始整理我的人間味。
所以副書名取為「邊吃邊說四十年」,這不是煮食教學,不只是美食指南,每一家被我挑出來描寫者,都有背後的精采故事,適宜拿著這本書,邊吃邊看,吃完,不只肚子飽了,精神也很充足了。
若論我一生中難忘的人間味,那便是父母的手藝了,因為其間羼入濃郁的親情,只可惜父親早已駕鶴西歸,母親則年事已高,煮不動了,真是人間一大憾事,因此諸如此類的滋味一定要謹記在心,這本書要記的,也就是這些人間味了。
收回
詳細資料
ISBN:9789861337036
叢書系列:圓神文叢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飲食>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