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逸闻 (1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指考後公布學校跟科系的那天,我看到我上了中正大學中文系,我一瞬間矇了,我躺在我家硬梆梆的竹椅上,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我甚至沒有印象我填上這個選項過。​

但我爸媽非常開心,我們老家在嘉義,對他們來說,儘管中正跟家裡的距離,光開車就要一小時,他們仍然覺得,這個結果非常好,只要離家近就好,何況中字輩,真好。​

可是,我不好。​
我的第一志願是外文系,任何一個外文就好,我沒有想過除了外文之外的其他的選擇,然而,宇宙有它的選擇。​


我不是很適應大學的生活,我沒有專屬的小圈圈,如果有,那也是幾個沒有自己小圈圈的人所集合起來的,我很不喜歡大學的團體活動,舉凡分組報告、宿營、迎新、學伴、直屬,任何一個我都非常不適應,非不得已,我不會出席,我就算是出席,我也是就靜靜坐在那裡。​

但我沒有跟任何人說我的不快樂。
我參與了很多學校的其他的庶務,例如舉辦學校等級的活動。我最想做的是,就是逃離我的同班同學,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懂我的逃離,是因為同學,還是因為,我還在為我沒有得到的科系生自己的悶氣。如果要對比現在的快樂,那我那時候很不快樂,而且我很寂寞。​

但是意外地,我很喜歡中文系的課,大部分中文系的課我都非常喜歡,而且,我表現良好,我知道教授記得我,而且我也喜歡上課回答問題、發問問題,上課是我少數快樂的時光。​

例如大家覺得很無聊的國學概論,我卻因為原來這些還可以講這麼深入,覺得驚嘆。​
大家特別害怕的文學批評課,我卻沈浸在字裡行間的資訊解讀。​
大家覺得特別冗長的文學史,我卻覺得這些人好可愛,而且好有想法,而且古人的邏輯其實蠻好的。​(廢話,又不是笨蛋)

但除此之外,我的人生迷惘,我不知道中文系可以幹嘛。​


中文系的課,用大家都可以聽懂的話,就是把你高中所學加深加廣,無遠弗屆。​

大一,是所有的概論,從夏商周秦漢一路到宋元明清。​
大二,是文學史,再度從夏商周秦漢一路到宋元明清。​
大三,是思想史,又是夏商周秦漢一路到宋元明清。​
最後是大四,很多現代文學的選修、戲劇等。​

一件事情,你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看到不同的內容,我那時候也修了歷史系的課,發現文史不分家的快樂,而且,我喜歡故事,教授們有滿滿信手拈來的故事,我往往能在這其中得到只有我能懂的快樂。​

文學與歷史的定律就是「物極必反」,一個學說過於盛行,就會有另外一個新興學說反駁,一個朝代過於龐大,就會衰落直到被另外一個朝代取代,如此反反覆覆,有時候,自己都會覺得混亂。​


我印象很深刻,大三的思想史是賴錫三老師,綽號阿三哥,令人聞風喪膽的教授,因為傳說中溫和的中文系,阿三哥當起人來不手軟,要不是因為思想史是必修,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自己選擇他的課。​

可是,他的課拯救了我。​
在念中文系的第三年,有一天,我聽課聽到想哭,我突然覺得,其實中文系是宇宙安排來救贖我的科系,中文系的老師是宇宙派來開導我的。​

有一次老師說到佛教,說到在佛教中,很多事情是上輩子的累積,這輩子的償還,人的一出生就不斷的往下墜落,你會掉落到不同的網子,這些網子是不同的業障,你需要完成這些功課,而為了完成這些功課,你會遇到你覺得痛苦的事情,你會做出你自己也不理解的事情,但這些是功課,你會覺得痛苦,你會不知道要怎麼辦,因此,如果你遇到這樣的狀況,你不要覺得氣餒。​

我那時候覺得好想哭,我覺得,儘管老師在上課,對著全班說,可是,那個下午,我覺得他是在對我說,他是在鼓勵我,他沒有說這些事情都會被解決,但是他給我為什麼會發生的理由。​

我不是佛教徒,我不知道我現在的記憶是否正確,可是,這樣的想法拯救了我,因為,我知道很多事情不是我的問題,我沒有做錯什麼事情。​


後來,我在大四的時候主動選修了他的其他課程,早上九點的課程,我每週8:30就去擦黑板,我知道老師會在課程中,寫很多次黑板,因此,我把黑板擦得非常乾淨,同時把所有的板擦都打得非常乾淨,也會確保兩隻麥克風都是有電的。​

沒有人知道是我做的,因為我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提過這件事情,我一直把這件事情當作是我的小秘密,不是什麼大事,這只是一個學生對於喜歡的老師所能做的最多的事情。​

那堂課的最後一堂,老師上課到一半突然停下來,很若有所思的說:「我一直覺得我上這堂課的時候,黑板特別乾淨,但其他課不是這樣,我想是有同學做這件事,謝謝那位同學。」​

當下,我覺得很快樂,也覺得很感動,做了一整個學期的事情,老師是有感受的。本來不圖老師什麼,可是老師說了,突然覺得老師真的好溫暖,這樣的結果作為我大學四年的結尾,我覺得值得了。​


除了阿三哥之外,俊啟老師的文學課,常常講到梁啟超,他的口頭禪是「我的梁」,我總是覺得很有趣,我總想說,如果梁啟超還在世,老師是不是也會在他面前這樣說。有一次聽到一個演講,講者超喜歡魯迅,我就想,真希望他也跟俊啟老師認識,他們應該可以懂彼此吧。​

錦珠老師的文學概論跟批評文學,令人聞風喪膽的程度可能跟阿三哥的課有得比,可是,我卻很意外的非常喜歡,我甚至覺得,說不定我真的有天賦,因為我總能回答出答案。大學的時候,我有一個小綽號是小錦珠,因為我跟老師很像,又總能回答出答案,雖然那時候很不快樂,但我默默很喜歡這個綽號。​

義玲老師是我們公認的女神,每次聽她上課都是種享受,而且老師很可愛,她上課都是用盡全身的力氣,三小時不停歇,最後她會說「我電力要用完了」,哈哈哈哈哈哈,我至今還是非常懷念。有一次在超市看到老師,我還很訝異,原來女神也是會買菜的(不然呢)。
或者是玉君老師的課,每次都覺得老師為何可以記住那麽多事情啊,而且不是為何,覺得老師讓人覺得很溫暖哈哈哈哈哈哈。​


我在中文系四年,被老師救贖之外,我發現,不論你是怎樣的人,你都不孤單,甚至可以說,其實你一定可以在學說中找到你幾千年以前的族人。​

「九流」包括儒、道、墨、法、名、農、雜、陰陽和縱橫等九派;九流再加上小說家,則合稱「十家」,你任何的想法,都在這10個選項中,而且,這還只是漢代的分法,從此之後,所有的學說有無限的開展。​

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哪一種我,無論我有哪些面向,我都有之前的人可以學習,他們的孤單我可以體會,我想我的孤單他們如果還在,他們也可以體會吧。​

而且,你現在的不快樂,在古人的世界,同樣出現,甚至他們下場更慘,我們頂多換工作,他們是直接流放邊疆,哈哈哈哈哈哈。你頂多跟朋友分隔兩地,他們最慘會直接看到朋友被處刑,突然想想,好像也沒那麼慘了。​

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是如此害怕寂寞以及對自己不夠有自信的人,我總是需要有人陪伴,但如果你都想要在人間找到,也未免太辛苦了。但如果是從古人找尋,聽起來就簡單多了。因為這樣,我覺得我那種容易覺得憂鬱、不快樂的年少體質,竟然找到了出口。​

我曾不只一次的想到,如果不是中文系,我早就得到憂鬱症了。​

以工作能力來說,我很難確切說明中文系帶給我的影響是什麼,但我很確定,我的心智,因為中文系,而有了很堅固卻又溫柔的底層。​


時至今日,我以 中正大學中文系 畢業的我為傲。
#僅以此篇文章感謝我大學的師長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父的鹽
   
你會在泛藍群集裡面打水扁牌嗎?
   
然後跟韓粉說這樣可以吸到綠票,阿扁也是中華民國總統,而且建設中華民國有功,說服國民黨支持者接受.然後中天上面下標,「萬安打了水扁牌,搶走民進黨神主牌,民進黨還剩下什麼?」
   
相信我,這種戰略挺獵奇的,而且正常人的腦袋想,也知道不會成功.
   
錢復說「蔣的民調遙遙領先幾位前任總統」,實在黑人問號,這不是在捧蔣經國而已,也在暗酸蔡英文.吳淡如和郭台銘先前在那邊怨嘆,女兒不知道孫中山是誰,如果連孫中山都不知道,年輕人有幾個人認識蔣經國?恐怕有不少人在新聞事件出來才去估狗蔣經國是哪位吧?
   
說白點,越接近現代的政治人物,越和民眾有利害關係,越不想付出太多信任給對方,以防他們獲得過大的權柄,掣肘自己的自由.加上藍綠意識,最終就是看起來較無害無印象的人,或者死人,會分配到額外的支持度,這道理就跟過去台北市長選舉,蜂蜜檸檬民調特別高一樣,如果把這國發會2017年做的鳥東西,蔣經國換成樺山資紀還是袁世凱,這民調也差不多吧?能當作參考嗎?
   
黨國體制內少數的蔣經國狂粉,在民進黨任內搞的小出軌,能假定全台灣意志?
   
要不要做個民調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蔣經國是誰?搞不好連4趴都不到.
   
如果認為靠蔣經國牌能拿到中間選民,我覺得這個盲點實在有點大的離譜.
   
中間選民,中間選民,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之,神父很早說了,中間,就是一片空白,腦袋一片空白,是需要你帶領什麼,不是去符合什麼,不會有人把一片空白,當作是要仿效或追逐的對象,通常是要進行什麼犯罪行為,才會假託一個虛構的他者.
   
在美國,通常稱搖擺選民,搖擺州,沒有什麼中間選民.
   
1124,就是在這種「把餅做大」的錯誤觀念下,民進黨缺席東奧正名,不刺激核能議題,空汙議題,甚至消極面對同婚議題,冷處理公投綁大選,對方擺明藉由公投拖垮大選,遷怒執政黨的問題.因為不能得罪中間選民,要把餅做大,所以台北市長禮讓,為了討好中間選民,開始了白綠合作.
   
直到大敗後,仍然沒有忘記這種把餅做大的迷思,繼續開啟北門會,於是產生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幕.
   
為何這種把餅做大,要做全民總統,明明看就知道會死得很慘的東西,卻屢試不爽?
   
如果你是處於弱勢,那也就算了,屬於一種哀兵之策,如果佔據優勢,還來這招「中間選民」,只能說,心理面應該有種自我暗示,「我不想贏,只想輸.」的魯蛇慾望.
   
目前看起來,響應這個經國牌的有,李艷秋、葉玉蘭、吳子嘉,老實說,我看不出跟這些人站在一起對選票有什麼幫助.
   
當然還有于北辰、蔡詩萍,這些所謂淺藍,老實說,就算不打經國牌,這些人也是會幫你說話的,根本犯不著冒犯這種得罪泛綠選民的風險,這些人,在緊要關頭釋出的幫助有限,大部分在前頭打仗,承受砲火,陪你一起喜怒哀樂,都是自己的支持者.
   
于北辰還挺有趣的,跑去問coco姊,蔡英文打經國牌,綠色選民真的能接受嗎?
   
我看,就連于北辰還比某些民進黨高層還了解民進黨人呢.
   
打經國牌,在神父看來,就像對某種藍色不明物體遞上投名狀.
   
有用嗎?我認為是沒有,因為那不明物體看起來很龐大,其實只有一小搓而已.
   
蔣經國在媒體上的新聞,其實近幾年的露出度,幾乎少的可憐,就連蔣家的秘辛,也因為講得爛了,而不再令人感興趣.
   
打經國牌,我看,還不如打美齡牌還來的有用,至少他到美國去演講過,沒有直接殘害台灣人,或背刺美國,搞不好還有人會接受.
   
說白了,近幾年最喜好講蔣經國的,大概就是某年代電視節目台的主持人,就是個狂熱的經國粉,過去整天播送蔣經國一段談話,什麼「醋就是醋,醬油就是醬油,你不能拿買醋的錢去買醬油.」來顯示藍綠一樣爛,中間選民超越藍綠,我最中立,若打經國牌有什麼好處,就是這些少數媒體人,經國粉,會給你許多方便吧,但,當初疫情之時,他們拷問陳時中,大叫我要疫苗,這一幫人可是不遺餘力.
   
有brother說得很好,蔣經國不是「反共保台」,是「反共保中」,或是「反共保華」,蔣經國的「反共」,是反對「一中一台」、「台獨是叛亂罪」、「言論自由是叛亂罪」.
   
看到coco在節目上,提到過去在聯合報的時候,她怎麼執筆寫下「章亞若和蔣經國」有多麼勇敢,她說,那時候她第一個寫的,是在開放報禁以後,第一個敢這麼寫的,如果是在不久前,那可是叛亂罪,會被抓起來的!
   
為何?因為寫到蔣經國的痛處了,冒犯龍顏,唯一死罪,這,就是蔣八國.
   
再來,認為經國牌是「華獨」,尋求「維持現狀」,呃,我想,這個脈絡是這樣的,詳情可以閱讀一下「美麗島大審」,你會發現,現在所謂中華民國派,華獨,在當時,其實都已經發生過了,在一群美麗島人士被指控「台獨」的時候,他們的辯詞,已經發表了這種路線,但跟蔣經國代表的一脈檢察官,顯然,是水火不容,唯一死罪.
   
當時,主張台獨是叛亂罪,所以他們用各種邏輯閃避,例如姚嘉文被質疑,「你是不是台獨?」
   
「改不改國旗、國歌、國號,不是重要的事,內部改革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反對與中共結合就是台獨,那就是的.調查局的人告訴我,現在的思想只有兩種,一是『統派』,一是『獨派』,沒有其他.」
   
施明德方面,法官問他是不是台獨,他回答,
   
「我們曾在文件上表示過,三十年來台灣事實上已獨立,在五月份我們發起重新加入聯合國,以中華民國名義而非台灣名義,在法律上用中華民國,私下通稱台灣,分界非常清楚,台灣獨立也就是中華民國獨立.」
   
結果,檢察官勃然大怒,打斷他的說話,
   
「關於被告一再強調所謂『台灣已經獨立三十年的說詞』,檢方認為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個行省,這是普遍承認的事實,而共匪是一個叛亂的組織被告對此也不否認,三十年來『復興基地』的軍民同胞為了反攻大陸解救同胞可以說一直不停的在努力、奮鬥,但是被告卻說台灣已經獨立了三十年,意圖置大陸九億同胞的生死於不顧,其居心叵測.而且被告又說在中美斷交後,政府盡力要維持我國和美國之間政府與政府的關係,被告竟予歪曲為台灣已經獨立,對於兩點謬論,檢察官覺得有必要在此予已鄭重的聲明、澄清.」
   
我們看,這兩人一個明顯表態華獨,另一個則巧妙地揭示了「反對統一就是台獨」,結果調查局的竟然告訴他,這是不對的,「統一」才是對的,蔣經國反共的內涵,就是統一,不包含「反對統一」、「一中一台」、「維持現狀」,這些都是「叛亂罪」,講白了,跟習近平的文告差不多.
   
我們從嘉義縣政府函令公私立學校的公告「針對高雄暴力事件時叛亂犯供詞請適當澄清與宣導」來說,他們甚至要學校去澄清這種特殊的意識形態:
   
「六、美國承認共匪,係美國方面錯誤決定,我絕不承認此一事實.中華民國政府,為唯一代表愛好自由民主之整個中國人政府,與美國保持實質關係,即以此為根據,絕無『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之意義存在.」
   
為什麼特地要澄清「一中一台」?因為那是庭上有一個叛亂犯的供詞,
   
「我同意海外若干中國問題專家的建議,要解決台灣問題,必須一中一台.」
   
對,她就是陳菊.
   
所以,拿蔣經國的「反共」,來嫁接「抗中保台」或「反共保台」,坦白說,太勉強了,是八竿子打不著邊的東西.
   
我看民視的政論節目,標題「戰北市!民進黨"經國牌"黃珊珊"抗疫牌"蔣萬安接招?」、「蔣家光環雙面刃!蔣萬安軟肋?難抵小英"經國牌"!」,老實說,不知從何吐槽起.
   
民進黨應該打的是抗疫牌吧?怎麼會是經國牌?這不是神主牌都給人搶去了嗎?蔣家光環雙面刃,邏輯上,打經國牌的人都會有負面影響吧?小英打這種牌不會有兩面刃?難道是經國自助餐?
   
講白了,你在民視播這種東西?民視的股東,多是從前的計程車司機,一個一個集資募起來的,那些人就是當初黨外時期被蔣經國打最慘的那一群,巴不得打死蔣經國,結果現在你跟這些人說,小英打經國牌?這些人會不會想,啊我當初是投台灣牌小英,怎麼一覺醒來我們小英變成經國牌?確定在同溫層播這種東西,不是敗票嗎?
   
這種策略,殺敵一百,自損三千,想要在對方陣地放火,自己的本陣卻先燒起來,坐這山,望那山,到頭來,一場空.
   
民進黨支持者,儘管仍然會投票,但是失望是一定有的,這股失望與失落,只會降低己方的士氣,在重要的議題浮現,防守的力道,主動幫忙說話的力氣,必然會減弱.
   
執政有包袱,每個議題都會有折損,每一份支持的力量,都不容失去,已經有執政的包袱了,真的沒必要,再將蔣家的包袱,給攬在身上.
   
如果說,躺在泥巴裡,把身體弄髒,可以得到什麼收穫,這個收穫,大於弊端,還有一試的價值,但如果躺了這淌渾水,什麼也沒得到,除了泥巴,只有更多的泥巴,付出的代價與得到的不成正比,那根本沒有做的必要.
   
我知道許多1450和英粉,仍然在努力解釋,這是可以理解的,台派之間,已產生了衝突,一方的用意,是在保護小英,而不是保蔣經國,同樣的,另一方其實也是在反對蔣經國,並不是在反對蔡英文.
   
那麼,是什麼東西讓它嫁接在一起,產生莫須有的誤會與傷痕?
   
我看,恐怕是哪個高層的狗頭軍師,又想出什麼高明的戰略吧.
   
但是該喊停了,該有人喊剎車了,否則鐵達尼號撞兵山,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從公投,到反罷免,到補選-一路一路咬著牙撐過來,這些勝利,都不容易,還沒根基穩固,真的沒有本錢,沒有精神,在當作賭本,去謀求想像中更大的戰果.
   
如果你的胃潰瘍才剛好,真的不要搶著去吃不乾淨的東西,會傷胃.
   
民進黨如果要打經國牌,蔡英文要走這種把餅做大,藍綠和解,最大公約數,全民總統路線,我想,現在還不是時候,差不多可以等到那些被蔣經國迫害的人,都老死光了,他們的後代也都忘了,課綱也不改了,專門寫著十大建設、邁向民主自由,到那時,在做這種事也不遲.
   
民進黨的神主牌,應該是抗中保台,防疫,轉型正義,如果你想著要搶別人的,也別忘了不要丟失自己的,因為你的神主牌,多的是其他人,其他小黨要搶,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神主牌,拿到了蔣經國,失去了轉型正義,或者兩個我都要,我想,到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拆開蔣經國這個大禮包,結果,裡面裝的都是空氣.
   
一個人氣喘吁吁跑了三千公里比賽,好不容易贏了,卻把獎盃送給別人,然後把落敗的人的蔣杯給搶過來,變成倒數第一.
   
天底下,沒有比這還悲傷的事,沒有比這還愚蠢的事.
   
神父欣賞的,不是2018年,那個在北門會裡的蔡英文,想著怎麼把餅做大,討好中奸選民.
   
神父欣賞的,是2019,當韓國瑜的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批評她留美期間「房間有很多黨外雜誌」,「當時蔡英文就是黨外傾向」.
   
她回答,「那又怎樣呢?」
   
我想,這才是我認識的蔡英文.
   
一個無所畏懼,不畏人言,不想低頭,不願屈服,充滿自信,勇敢做自己的蔡英文.
   
她堅持這樣的信念,一路衝到了817萬票.
   
這些人,不是看她打什麼經國牌,才投給她,而是堅持台灣價值,炸裂開的最大公約數.
   
我欣賞這樣的蔡英文.
   
你也應當如是,BROTHER.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混亂中,無處不在的當地商店已成為令人欣慰的地標。Arwa Haider 慶祝其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
“我來自一個隱秘的世界:我是店主的女兒……我的童年故事不僅僅是關於一品脫牛奶和幾包香煙的交易;它是英國本身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Babita Sharma,The Corner Shop

當日常生活發生如此多的突然變化時,我們仍然天生就會被似乎最熟悉的事物所吸引。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無數影響之一是,整個世界現在不知何故感覺高度本地化;與席捲大型超市(當然在美國和英國)的恐慌性搶購風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簡單而穩定的地標重新出現:舒適方便的街角商店,又名“媽媽和流行商店”。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在這些家庭經營的商店周圍長大的,他們快樂地在糖果上花零花錢,或者即興購買;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在一個地方工作過——我在 16 到 18 歲之間,在我仍然居住的倫敦附近的街角商店之一工作。我的老闆 J 先生既和藹可親,又不胡說八道。他十幾歲時離開巴基斯坦,在抵達英國之前在海灣國家工作,從 1980 年代開始在當地開展業務並養家糊口。他的街角商店一年 365 天營業,從早到晚。在那裡輪班期間,我結識了無數客戶,了解他們的個性和怪癖;這是現代郊區不可否認的大熔爐,否則很少停下來聊天。

街角小店也是流行文化的基石。多年來,許多肥皂劇、情景喜劇和電影都將這種舒適的環境描繪成一個社交中心,而且經常是八卦的場所。可以說英國最著名的例子是經典的 BBC 情景喜劇 Open All Hours,該劇在 1976 年至 1985 年間播出了四個系列,其中已故的羅尼·巴克飾演結結巴巴、吝嗇的店主阿爾伯特·阿克萊特,大衛·傑森飾演他倒霉的侄子/助理格蘭維爾(Jason 最近在 Still Open All Hours 中重演了這個角色)。該節目仍然令人難以置信的共鳴,不僅通過其果味喜劇和鬧劇場景(Arkwright:“我討厭當你必須站在他們身上時發出的嘎吱嘎吱的聲音”),而且還通過其明確無誤的辛酸;每一集都會以阿克萊特的暮光獨白令人滿意地結束,

這裡是平凡與非凡交彙的地方
英國這個小島經常被貼上“店主之國”的標籤——這句話曾被認為是對拿破崙的侮辱,儘管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在他 1776 年的著作《國富論》中肯定地宣稱了這一點。我們所知道的主要英國街角商店可以追溯到維多利亞時代;所謂的“鐵娘子”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 (Margaret Thatcher) 作為雜貨店的女兒的背景也有很多:街角小店代表了不起眼但堅固的貿易。我們對其身份和演變(從正式櫃檯服務到即買即用)的古怪自豪感最近在 BBC 真人秀紀錄片《時光倒流轉角店》中得到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謝菲爾德一家住在那裡,在 19 世紀後期到 1990 年代的“時代”擔任當地商店零售商。

正如美國作家羅伯特·斯佩克特(Robert Spector)在他的書《媽媽和流行商店:美國經濟的無名英雄如何生存和熙。儘管在 2010 年接受 Marketplace.org 採訪時,Spector 的看法是現代的而不是懷舊的,但他指出街角商店(及其獨立經營者)的品質是經久不衰的:“當你是一名企業家時,你所擁有的就是你的好名字,”斯佩克特說。“因此,你必須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才能生存。非常簡單的東西,但非常重要的東西。”

媽媽和流行文化

這種可靠的可靠性,以及街角商店的獨特佈局(堆滿了必需品,從罐頭商品到賀卡和襪子),在流行文化中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這是一個日常與非凡融合的地方。一個引人注目的場景是在英國的“殭屍電影”(2004 年)中,電影的主人公(西蒙佩吉)睡眼惺忪地跑到當地商店買一罐可樂和冰淇淋,卻渾然不覺商店冰箱上的血手印,或外面街道上蹣跚的亡靈;幾分鐘後,我們沉浸在熟悉的事物中:掃描可用的飲料,在商店收音機上聽印地語流行歌曲,在奇怪的空櫃檯留下零錢(肖恩假設當地店主會理解他是否缺幾分錢)。小鎮上的一家小店(嚴格來說,聯邦食品超市)也是斯蒂芬金 1980 年的恐怖中篇小說霧以典型的可怕方式展開的地方。在相對輕鬆的鬧劇中,英國電影《便利》(2013 年)有兩個潛在的商店劫匪被迫上夜班而不是完成搶劫,而角落商店:謝謝你,再來一次(2019 年)涉及兄弟姐妹的喜劇世仇。在 Spike Lee 的經典作品中,例如 Do The Right Thing (1989),布魯克林的酒窖是街頭戲劇的核心。Come Again (2019) 涉及兄弟姐妹之間的喜劇爭執。在 Spike Lee 的經典作品中,例如 Do The Right Thing (1989),布魯克林的酒窖是街頭戲劇的核心。Come Again (2019) 涉及兄弟姐妹之間的喜劇爭執。在 Spike Lee 的經典作品中,例如 Do The Right Thing (1989),布魯克林的酒窖是街頭戲劇的核心。

街角商店或夫妻店,通過其豐富的多樣性以及移民店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反映了我們國家的結構。電視新聞播報員 Babita Sharma 的書 The Corner Shop 是一個令人回味的真實生活故事,講述了她自己的英國亞裔家庭經營(並住在上面)一家閱讀商店的故事。另一個想到的評論員是蘇格蘭喜劇演員/廣播員 Amna Saleem ( Twitter 上的@AGlasgowGirl),她不得不暫時擱置她的第一個電視節目佣金,同時她幫助她的弟弟經營他們的家庭街角商店(他們的父母已經在大流行期間滯留在國外,儘管他們做得很好)。

你在收銀機後面看到的東西涵蓋了整個人類範圍,從絕對的慷慨到純粹的貪婪——Amna Saleem
“你在收銀機後面看到的東西涵蓋了整個人類範圍,從絕對的慷慨到純粹的貪婪,”薩利姆在電話中告訴我。“這種對比在這樣一個奇怪的時刻變得尤為突出……我不能說我曾經想過我的家族企業會被視為一項至關重要的服務。當地店主關門回家是可以原諒的,但從道德上講,我們不能。我們知道我們的商店服務的社區包括許多弱勢群體和老年人,他們甚至在大流行發生之前就被隔離了。我確實希望人們在對店主大喊大叫時明白,通貨膨脹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正在與抬高價格的供應商打交道。”

Saleem 指出了街角小店與生俱來的適應性;大流行開始時,她的家人立即為當地慈善機構組織了物資,並為 NHS 工作人員提供了簡單的物資。我們現在在網上分享的許多當前感覺良好的故事都源於家庭經營的街角商店而不是億萬富翁:獨立企業竭盡所能為社區提供物資。事實證明,即使在“正常”情況下,街角商店的適應性也非常強。我的老老闆 J 先生以各種方式提供了一家雜貨店、硬件用品、熟食店、一家 VHS 錄像帶出租店、一份非營業執照(儘管他公開向我抱怨這個細節,作為一名穆斯林信徒)和一家報攤。店裡的氣氛總是很熱情,儘管我對老闆所面臨的挑戰毫不懷疑;我會站在收銀台,反映在 J 先生在多次搶劫未遂後安裝的閉路電視上。就在櫃檯下面,插著一把大菜刀:一種無奈的自衛手段。

它古怪的魅力吸引了獨立電影製作人,他們的原型時髦和反英雄
對街角商店的虛構描述是否給薩利姆留下了印象?“Apu [辛普森一家臭名昭著的 Kwik-E-Mart 老闆,由 Hank Azaria 配音] 經常困擾著每個店主的孩子,”她回答道。“你仍然會看到所有這些人試圖帶上那種‘印度’口音:‘謝謝你,再來’。” 許多表述並不那麼積極;你被壓扁為一個角色。儘管有刻板印象——在某些方面,它是蘇格蘭巴基斯坦人的巔峰之作。”

街角小店可能永遠不會成為傳統時尚,但它古怪的魅力吸引了獨立電影製片人,他們的原型時髦和反英雄。凱文·史密斯的突破性電影《職員》(1994 年以 27,575 美元的價格拍攝)取材於作家/導演/演員在新澤西一家雜貨店輪班工作的經歷。在 Ben Stiller 的 Reality Bites (1994) 中,包括 Winona Ryder、Ethan Hawke 和 Janeane Garofalo 在內的X 世代演員在便利店交易帶刺的俏皮話(此後我再也沒有忘記“依雲是天真的拼寫倒過來”)。

這樣的珠寶店環境的親密感自然會溢出到個人戲劇中。在 This Is England 電影和電視劇中,當地的英國亞裔店主最初經歷了鄰里暴徒的惡劣種族主義虐待,但後來也成為敘事主角之一的有愛心的繼父。當地的商店經常成為顧客和業主懺悔的地方。在費里尼的半自傳喜劇劇《阿瑪科德》(1973 年)中,青春期的蒂塔(布魯諾·扎寧飾)與一位當地店主有一段尷尬而緊張的成年經歷。在朱諾(2007 年)的一個精彩場景中,日常的少女女主角(艾倫佩奇)在她當地的夫妻店接受了一系列懷孕測試,由脾氣暴躁的售貨員(雷恩威爾遜)冷淡地觀察:“那不是沒有蝕刻草圖。這是一張無法撤消的塗鴉,家庭煎鍋。” 在意第緒語的美國電影 Menashe (2017) 中,我們跟隨哈西德猶太社區一位善良的店主和鰥夫,努力與他年幼的兒子團聚,並與他的拉丁美洲客戶分享他的困境。

街角小店模糊了當代藝術中的現實與幻想;2018 年,Karla 和 James Murray 的店面藝術項目涉及紐約市下東區的近乎真人大小的夫妻店畫作。它也引起了跨音樂流派的共鳴,無論是英國獨立服裝 Cornershop(他們在整個作品中都出色地顛覆了刻板印象,包括最新專輯 England is a Garden),還是 Macklemore's Corner Store 的喧鬧聲(“凌晨 2 點,得到一些芒果嗨-Chews,一袋薯條”),或者 The Jam 1980 年的歌曲,Man in the Corner Shop,它的結尾恰到好處地永恆:

掛起關門的牌子 街角店裡的那個人是不是
吃完最後一餐 然後跟他道別
他知道生活很艱難
但當你自己的老闆真好,真的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約會,就像第一印像一樣,標誌著這段關係的命運,要么激勵繼續推進這段關係,要么徹底放棄它。出於這個原因,我們會給你一些關於愛情的提示和建議,讓你的第一次約會變得完美。

第一次約會時,首先會擔心您的外貌。你的形象和美貌、頭髮、臉龐、體重等方面。因為你想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而且你不希望一些小細節影響第一張圖片。初戀忠告是要有高度的自尊心,以免讓自己受到目前體質的一個或另一個小方面的影響。


當然,第一次約會不是順其自然,身體不小心,就好像剛睡醒一樣。選衣服很重要,要好好梳理,要展現乾淨健康的臉龐,很開心很樂觀。


在第一次約會以及幾乎任何會議或關係發展中,準時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請盡量準時並儘早到達,因為等待比預期要好。如果您不喜歡約會遲到,那麼其他人很可能也不喜歡它。如果你準時到達,從你的個性中可以看出你是一個守時、有條理、尊重他人,而且你很感興趣。


永遠不要在第一次約會時談論你以前的關係。看起來你還沒有克服它們,沒有人會想成為第三個或第三個意見分歧的人。人們希望建立最少衝突的關係,尤其是與我們之外的人。


避免說太多,讓第一次約會成為你生活中的獨白。夫妻也希望交流和講述他們的故事,被傾聽和關心。你那麼喜歡的那個人也有話要對你說,所以,即使你有很多情緒和熱情,盡量保持沉默,聽聽別人對你說的話。


永遠不要在第一次約會時假裝假裝成為一個你真正不是的人。俗話說,騙子比跛子摔得快。關鍵的愛情建議是真實和自然的,這樣關係才能流動。


我們邀請您以最好的自尊和個人態度準備第一次約會。我們就是我們,這就是我們在所有領域(包括愛)面對世界的方式。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是一個典型的英國式好天氣。氣候溫暖,湛藍的天空中點綴著朵朵白雲,雲雀時不時地衝向天際,羊群悠然自得地放牧吃草。趁著這樣的天氣,開著兩輛略微有些破舊的老爺車出來野餐,真是再好不過了。然而,在匆忙出門享受陽光帶來的美好福利時,卻很容易落下開瓶器和開罐刀這樣的小工具,甚至全然不顧朋友的座駕Sunbeam Alpine因為散熱器過熱而破掉了一段軟管。

別擔心,只要有我的瑞士軍刀在,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它不僅能輕易打開各種瓶瓶罐罐,甚至可以臨時修複散熱器軟管。我的一生幾乎都與這個經典設計寸步不離,它總會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大顯神威,而這也只是它輝煌生涯中一個普通的午後。

與很多人一樣,我每天都會使用瑞士軍刀。它的功能十分強大,能點火、修飾狗毛、鋸木頭、剪指甲、清潔靴子上的泥土、擰螺絲、割電線、剪頭髮、做玩具,甚至還能從馬蹄裏摳出尖銳的石子。由於如此功能齊全,如此堅久耐用,所以很難想像它的生產商Victorinox竟然還能從中賺到錢。

今年,我和我的瑞士軍刀已經相伴整整25年。它主要由不鏽鋼製成,配有紅色塑料殼,上面印有銀色十字架,可以「一手掌握」。或許我對這個小東西投入的情感有點過多,但我相信,世界各地還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把自己的瑞士軍刀視作珍寶。

終生伴侶

這個小巧而經典的工業設計有著極高的實用性,多年以來引得世界各地的許多人對其情有獨鍾。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它之所以受人追捧,還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更新換代越發頻繁的世界,使得瑞士軍刀這種能夠「終生質保」、永遠無需更換的東西更加難能可貴。它在外形與功能這兩個方面實現了完美平衡。我的瑞士軍刀有18種工具,包括一支圓珠筆,折疊後還可以當做戳刺工具。我有一次把這支圓珠筆丟了,但Victorinox倫敦邦德大街的門店幾秒鐘內就給我換了一個新的,不僅完全免費,而且整個過程面帶微笑。

瑞士軍刀從1897年至今一直沿用它的標誌性外觀——當時,瑞士手術設備製造商卡爾·埃爾森納(Karl Elsener)為他的軍官和運動刀申請了專利——但至今仍在瑞士宜溪鎮生產。如果是在別處生產,它肯定會喪失很多神秘色彩。

軍官和運動刀源自於一款更早的設計——Modell 1890,這是一款由德國生產的瑞士軍刀。埃爾森納此後很快接手了生產任務,然後對其進行改良。他給自己的公司取名Victorinox,這其實是一個組合詞,Victoria是他母親的名字,inox是法語「acierinoxydable」的縮寫,意思是「不鏽鋼」。然而,正當埃爾森納凖備大展宏圖時,一家早期被Theodore Wenger收購的本土競爭對手也開始生產類似的設計。從1908年開始,瑞士軍方從Victorinox採購「原創瑞士軍刀」,從Wenger採購「正宗瑞士軍刀」,將訂單平均分配給兩家公司。而當Victorinox 2005年收購Wenger後,訂單又重新合併。

這兩種軍刀仍在生產,而該公司仍然通過一個家族信託掌握在埃爾森納家族的手中,而且依然由他們掌控企業的發展方向。他們位於宜溪鎮的工廠在歐洲同類工廠中規模最大,每天可生產6萬把瑞士軍刀。最近幾年,Victorinox已經進軍了利潤更豐厚的領域,包括家用道具、行李箱、服裝和香水等領域。

展望未來

瑞士軍刀最先進的功能當屬激光筆、手電筒和藍牙了,甚至還配有一些能夠修理電腦的工具,以及五顏六色的時尚外殼——儘管最初的紅色仍然難以超越。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種名為Tomo的瑞士軍刀,它融入了更多的柔性元素,但刀鋒依然鋒利。這款產品出自日本設計師Kazuma Kamaguchi的手筆。在日語裏,Tomo是朋友或伴侶的意思,現在又多了一層意思,指的就是這把顏色鮮艷的小巧軍刀。它有檸檬色、粉紅色和薄荷綠等多種明亮的色彩可選,內有刀片、指甲刀、剪刀以及指甲垢清除器等功能,可以輕易塞進錢包、手袋和精緻的口袋裏。這款產品配有皮套,包裝用可回收的紙漿製成——這種材料常見於雞蛋盒子。

但瑞士士兵不會使用Tomo這樣的產品。過去5年間,他們裝備的是Victorinox Soldatenmesser 08款軍刀,它功能豐富,任何任務都能單手操作。

我也想要一把那樣的軍刀,但由於我自己的瑞士軍刀正滿懷期待地與我步入金婚之日,我還是應該堅持那永恆而經典的樸素設計。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尚氣》在美國的成功,代表著一個中國文化在客場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罕見時刻。

By Rong Xiaoqing
2021年9月16日漫威新片 這可能不是中國人會感興趣的那類好萊塢大片,男女主角的顏值對中國審美來說或許有些“掉線”,故事本身對中國邏輯來說或許有些牽強,連“尚氣”這個“中國名字”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大概也顯得有點古怪。但它在美國引來一片喝彩,本土長大的華人更是因為漫威推出了第一部由華裔擔綱主角的影片雀躍,從華裔評論家楊致和(Jeff Yang)為時報撰寫的觀點文章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電影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但如果把這部影片作為一個文化現象來解讀,不僅美國華人的激動之情顯得順理成章,身在中國的中國人大概也能看到它在銀幕之外的意義。

對於很多像楊致和這樣在美國出生的華人而言,影視作品中缺乏正面亞裔角色、亞裔演藝人才缺乏機會,是個伴隨他們長大的 作為美國“外化”亞裔的傳統思維的一部分,這種機會缺失更加深了美國出生的華人對身份認同的困惑,成了很多人一輩子無法舒解的痛。從這個角度看,近幾年美國主流熒幕上集中出現的一批亞裔擔綱的影視劇——從楊致和的兒子主演的劇集

在中國長大的華裔移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著明確的概念,很多人也因此無法理解美國本土長大的華人對這件事為什麼那麼糾結。比如直到今天,對我來說,在聽到“你從哪兒來”這個問題時,都不會像本土華人一樣生氣。至於熒幕上是否有足夠的亞裔角色,對新移民來說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畢竟大多數華人家長並不傾向於鼓勵孩子今後進入演藝圈,而他們自己,如果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有短暫的閒暇,更喜歡的還是在網上追中國劇。

但楊致和的文章準確捕捉到了熒幕上缺乏亞裔英雄給亞裔帶來的深層傷害:亞裔記者不願報導自己族裔的新聞、亞裔作家不願把自己族裔的人作為小說主角、亞裔演員接受了“無論是在銀幕上還是在生活中”自己只能當配角的現狀。這種縮手縮腳、努力去淡化自己的族裔特徵,以免被人當成異類的經歷,在主流文化沒有給你的文化留出一席之地的環境中,幾乎是無可避免的。即使是沒有身份認同困惑的華人新移民,想必對此也不陌生吧?

理論上,這種情況可以靠中國文化的輸出來改善。中國電影這些年在美國上映的頻率實際上也已經相當可觀。在時報廣場的AMC、格林威治村的IFC等紐約主要影院,幾乎可以同步看到所有中國電影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新片,從 腫瘤君》到 這些影片常常也會滿座,甚至一票難求,但觀眾大多是中國留學生和僑民,與其說是“文化輸出”,倒不如說是“送戲下鄉”。

馮小剛1998年的賀歲片《不見不散》裡,葛優飾演的洛杉磯中國移民小混混在接待一個中國來的攝製組時有句經典台詞:“什麼第七代、第八代都沒人看,在洛杉磯就別提咱那電影。”現在,“咱那電影”跟那時候比,質量早已大幅提高,一些影片製作精良堪比好萊塢大片。但美國人對外國影片的接受度總體並沒有明顯變化,在中美關係走低後,對中國電影更可能有逆反心理,這大概不是中國單方面拍出好電影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時候,好萊塢“金字招牌”的重要性似乎變得難以替代——無論電影本身如何,美國觀眾信這個。當你在美國鬧市區的影院,看到《摘金奇緣》裡楊紫瓊飾演的大家長對未來的兒媳婦說,“你們美國講究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我們的文化不是那樣,我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時,或是看尚氣為女朋友糾正自己中文名字的發音,而滿場的非華人觀眾沒有哂笑、沒有狐疑、沒有不屑,而是聚精會神地盯著熒幕時,你心裡也許也會湧起一種自豪感。

這是你的文化在客場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罕見時刻,在這樣的時刻,電影情節是否老套、演員長相如何、或者不同背景的華人在電影品味上的差異也許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旋律舞者》(Rhythm Is a Dancer)是這樣一首令我思如潮湧的歌曲。

它是德國歐陸舞曲組合(German Eurodance )Snap!的一首歌。有一年夏天,我周遊歐洲各國,常常聽到這支曲子。如今,我只要聽到其中的一句歌詞——「它是你靈魂的伴侶/無處不在」——旅程中的深夜與沙灘便會霎時間躍入腦海中。然而,如果不聽這首曲子,自己刻意地嘗試回想那個假期的所見所感,那我將無法像有它相伴時那樣,一下子就置身其中,思緒萬千。這般感受,人皆有之:幾十年後,再聽當年的那首曲子,你好似乘上了時光穿梭機,飛回到那個特定的時刻。你的所見所感,彷彿身臨其境。音樂和記憶之間的聯繫充滿了力量。對此,新的研究正視圖解密這些記憶是如何起到治療效果的。人們早已用它來協助醫治老年癡呆症患者和抑鬱症患者。

數千年前來,音樂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助記手段。自傳式記憶和口頭歷史記錄專家大衛·C·魯賓(David C Rubin)在其開創性著作《口頭傳統記憶》(Memory in Oral Traditions)中解釋了諸如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The Iliad)和《奧德賽》(The Odyssey)等史詩般的故事是如何通過詩歌的形式口頭流傳下來的。在有人落筆記錄這些故事之前,它們已被大家吟誦、歌唱。口頭傳統取決於記憶。

在人腦中,海馬體和額葉皮層是與記憶相連的兩大區域,它們每分鐘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所以,回憶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不是人們想回憶,就能回憶起來的。而音樂有助於增進記憶,是因為音樂有節奏和韻律,有時可以提供暗示、釋放信息。正是歌曲的結構、旋律以及其歌詞所勾勒出的意像幫助我們記住它。

時至今日,這種技巧依然重要。神經科學家分析與記憶力相關的大腦機制,發現配上音樂的字詞是最容易被人記住的。只要想想:「A,B,C,D,E,F,G,跟我一起唱吧。」它很可能屬於頭幾首你會唱的歌。將文本配上音樂、唱成歌,比幹巴巴地把它講出來更容易讓人記住。試著記住各種配著曲調的東西,你的記憶力會因此而變強:「現在,我已經唱完了字母歌。」

一切盡在腦海中

由此,音樂和記憶之間存在關聯。然而,為什麼當我們聽到某首特定的歌曲時,會有心潮澎湃的感覺,而不僅只是能夠將其中歌詞倒背如流?一聽到《旋律舞者》,我就會想起頭一次沒有父母陪伴而獨自遠行的那種奇妙感覺以及途中的所有樂趣;同樣,其中的歌詞也會重現腦海,但也許我該補充一句,這些歌詞並不是特別合我的意——因為它們味同嚼蠟,或者說簡直糟透了。有位評論家把"I'm as serious as cancer when I say rhythm is a dancer"這句稱為「史上最爛歌詞」。可是,它卻能喚起我心底深處的情感。

記憶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包括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一種有意識的記憶,指人們刻意回想過去的情形,通常由這樣的問題而引發:那年夏天我在哪裏?我在和誰一起旅遊?而內隱記憶則是一種更具反應性的無意識記憶。

「記憶有很大一部分在潛意識中發生,」作曲家兼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播音節目主席的羅伯特・斯奈德(Robert Snyder)對我說道。「有一些方面的記憶的發生是隱而難見的,亦即處於意識之外」。另外,他還說到:「內隱記憶系統和外顯記憶系統跟大腦的不同區塊相關」。阿爾茲茨海默症等疾病破壞的是外顯記憶系統。相形之下,內隱記憶系統更為強健。斯奈德解釋說:「人們往往將能在自身無意識之時發生影響的事物看成是渾厚有力的」。換言之,內隱記憶既令人心潮湧動,又牢固而持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音樂喚起的記憶一般出自於我們人生的特定時期。曾轟動一時的經典之作比往後年月中的歌曲更能讓我們重返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光陰。心理學家稱這種記憶為「記憶隆起」(reminiscence bump)。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記憶高峰,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漸漸學會獨立自主,它是我們生命中尤為重要且精彩紛呈的時刻。一切都別開生面,意味悠長。在那之後,生活就變得有點模糊不清了。音樂可以勾起我們的感情,而儘管歌曲的聲音和所營造的氣氛也很重要,但卻並不一定會決定聽者的主觀感受。一首悲傷的歌可能會使我們回憶起一段開心的時光,反之亦然。

我們生活的音軌

往往是流行音樂,勾起了我們對人生中這段時光的回憶。為什麼呢?嗯,首先得說,不管是否出於我們的選擇,這些樂曲在時代大背景中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收音機、酒吧、俱樂部和臥室裏總會放一些時下的音樂作品,而且這些曲子幾乎都碰巧與某個特定時期相關聯。此外,流行音樂風靡於某個特定的時代。例如,聽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你就會發現自己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氣息。有一些更為抽像難解的音樂作品,比方說西方古典音樂,它已經離自己初創的時代越來越遠,而且可能會越發難以辨認。

《普魯斯特效應:感官乃通往逝去記憶之門》(The Proust Effect: The Senses as Doorways to Lost Memories)一書的作者克雷蒂安•範•坎彭(Cretien van Campen)對不同感官喚醒記憶的方式進行了研究,比如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中的瑪德琳蛋糕之於作者本人的魔力——只要咬上一口這香甜的蛋糕,它那獨特的香味、色澤以及它所營造的氣氛,就會使他重返童年時代。儘管坎彭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研究大腦,但他對人腦外部狀況的所進行觀察有巨大的價值。他指出:「氣味的不同是因為它是個體的記憶,然而,我們對音樂的體會中,有一些非常群體化的東西。我們往往和小伙伴擁有共同的關於音樂的記憶。」我們一起聽音樂。派對上,我們一邊跳舞、與朋友交談,一邊聽著音樂。我們相約一起去聽音樂會或者演唱會­­。而正是因為音樂是我們的社交生活(常常是與至關重要的那幾位一道度過)的一部分,所以它特別有意義。的確,我們常常為諸如葬禮或婚禮這些關乎人生大事的重要場合奏樂或者譜曲。

通常,受過腦外傷的人記憶力方面會有問題。而音樂可以幫助他們回想起一些本已遺忘的特別時刻。對那些備受癡呆症折磨的人來說,傾聽年輕時聽過的音樂可以使他們清晰地回憶起往事。坎彭還強調了音樂對抑鬱症患者的價值。它能幫助抑鬱症患者回想起那些痛苦的人生片段,而其實這些時刻並一定像他們原本想的那麼糟。「抑鬱症患者常常感覺生活中似乎充滿了掃興的事情。」而聽音樂,回想多姿多彩的往事,「可以幫助他們記住更加多元化的人生經歷」。他特別提到,這些經歷並不總是積極的,「但它們可能會更加全面」。音樂無法根治抑鬱症,但它或許可以協助抑鬱症患者痊癒。

展望未來,坎彭感到十分樂觀:「現在,人們很怕忘事兒,非常擔心記憶力有問題。但好就好在,如今我們正著手採取措施,幫助記憶。」

對許許多多的人來說,這將是悅耳的佳音。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瓦那綜合症」——一種襲擊了美國外交官和特工的神秘疾病。醫生、科學家、情報人員和政府官員都在試圖找出原因。有人稱之為戰爭行為,還有一些人則懷疑是不是某種新的秘密監視形式、甚至還有部分人認為它可能完全是心理作怪。

那麼,這種疾病究竟誰是始作俑者?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病症的出現往往從某種聲音開始,但這又是一種難以形容的聲音: 「嗡嗡聲」、「金屬摩擦聲」、「刺耳的尖叫聲」,是人們能說出的最貼切的描述。  

有一名婦女說,她聽到低沉的嗡嗡聲,感受到整個頭都被強力擠壓;另一名婦女感覺到的是一陣疼痛。那些沒有聽到聲音的人,感覺到炙熱或壓力。但是對於那些聽到聲音的人來說,捂住耳朵也擺脫不了困擾。得過這種綜合症的人在幾個月的時間裏都感到頭暈和疲倦。 

哈瓦那綜合症2016年首次在古巴出現。 第一批病例全是中情局官員,這意味著病例必須保密不能公開。但是,消息最後還是傳了出來,焦慮情緒越傳越廣。26名中情局特工和他們的家屬報告了各種各樣的症狀。有小道消息說,中情局有人認為這些患者都瘋了, 「腦子有問題」。 

五年過去了,現在報告的病例數以百計,而且,英國廣播公司(BBC)得知,這些病例在全世界各大洲都有,對美國在海外的行動能力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影響。 

搞清楚真相現在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之一,有官員將此問題稱為他們所面臨的情報工作的最艱巨難題。  

要找出確鑿的證據一直難有定論,各種理論彼此對立爭論不休。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另一些人認為這是一種秘密武器。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波是最可能的罪魁禍首。  

2015年,美國和古巴對立幾十年後恢復了外交關係。但在兩年時間裏,哈瓦那綜合症的出現幾乎使美國在古巴的大使館關門:工作人員因身體健康出現的問題而被撤走。

起初,人們猜測古巴政府或反對改善美古關係的強硬派可能是肇事者,是他們部署了某種聲波武器。古巴的安全部門畢竟對美國派來大批人員感到緊張,因此對首都嚴加控制。

隨著病例在世界各地出現,這一將原因歸咎於古巴的理論慢慢淡了下來。 

但是最近,另一種理論的可能性正在慢慢成型,這種理論的根源來自冷戰的黑暗角落,在那裏科學、醫學、間諜和地緣政治相互對撞。  

微波試驗

當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詹姆士·林(James Lin)看到有關哈瓦那綜合症神秘聲音的第一批報道時,他立即懷疑是微波造成的。他的判斷不僅來自多年的理論研究,而且是基於第一手經驗。幾十年前,他曾親耳聽到這種聲音。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雷達問世以來,一直有報告稱,當雷達開啟並向天空發射微波時,雷達附近的人就能聽到一些聲音,但這些聲音並不是當地發出的噪音。1961年,艾倫·弗雷博士(Allen Frey)的一篇論文認為,這些聲音是由微波與神經系統相互作用造成的,從而產生了「弗雷效應」一詞。但是聲音產生的確切原因以及影響至今仍然不清楚。

20世紀70年代,林教授曾在華盛頓大學著手進行過實驗。 小房間裏,牆上襯放著吸音材料,他坐在房中間的椅子上,一根天線對凖他的後腦勺。他的手裏拿著一個燈開關。房間外,同事通過天線不規律地隨意發送微波脈衝。如果林教授聽到聲音,他就按一下開關。  

 單一的脈衝聽起來像拉一下拉鏈或打一個響指。一系列的脈衝就像鳥叫。它們是在他的頭腦中產生的,而不是來自外部的聲波。 林教授認為,能量被腦組織吸收,並轉化為在頭內移動的壓力波,被大腦解讀為聲音。這種情況發生在大功率微波以脈衝形式傳輸時,而不是低功率連續形式的現代微波爐或其他設備。

林教授回憶說,他試驗時特別小心不要把微波調得太高。他向BBC記者說:「我不想讓我的大腦受損。」 

 1978年,他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對這種現象感興趣的人,並收到了一份特別的邀請,去與其他正在進行同類試驗的科學家們一起討論他的最新論文。 

冷戰時期,科學也是超級大國激烈競爭的焦點。像精神控制這樣的領域也是大國彼此擔心對方領先並曾加以探索的方面,微波包括在內。

林教授在莫斯科附近普什奇諾鎮的一個科學研究中心看到了蘇聯的方法。林教授回憶說:他們有一個非常精密 、設備非常完善的實驗室。但是蘇聯的實驗比他自己的實驗更粗糙。實驗對象坐在一桶鹽份很高的海水中,頭伸出水面。微波就對凖試驗對象的大腦。蘇聯科學家們認為微波與神經系統相互作用,並想詢問林教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美國間諜對蘇聯的研究進行了密切跟蹤。英國廣播公司(BBC)查到的美國國防情報局1976年的一份報告說,雖然找不到共產同盟國有微波武器的證據,但卻了解到相關實驗在進行中,其中包括將微波脈衝對凖青蛙的聲帶部位,直到青蛙心臟停止跳動。 

報告還透露,美國擔心蘇聯的微波可能被用來損害大腦功能或誘發聲音以達到心理效果。「他們的內部聲音感知研究有很大的潛力,可以發展成武器迷惑或擾亂軍事或外交人員的行為模式。」

美國人的興趣超出了防禦性質。林教授偶爾會不經意地看到美國在同一領域的秘密武器工作的相關信息。

林教授在莫斯科外的普什奇諾鎮時,不遠處的另一群美國人擔心他們被微波擊中,而他們自己的政府卻掩蓋了事實真相。 

「莫斯科信號」

在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裏,位於莫斯科的10層樓高的美國大使館籠罩在一束廣泛的、看不見的低能量微波中。 它被稱為「莫斯科信號」。但多年時間裏,大多數在這幢樓裏工作的人對此卻一無所知。 

該波束來自附近蘇聯公寓陽台上的天線,並投射在美國使館大樓的高層,那裏有大使的辦公室,較機密敏感的工作都在那裏進行。20世紀50年代這波束首次被發現到,後來還從使館10樓的一個房間被監測到。

1970年代曾是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二號人物的傑克·馬特洛克(Jack Matlock)解釋說:「我們試圖弄清楚這波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1974年,新大使沃爾特-斯托伊塞爾(Walter Stoessel)走馬上任,他要求使館內所有人都被告知這一情況,否則他就辭職。

馬特洛克回憶說:「這造成了人心惶惶。使館工作人員如果有孩子在地下室托兒所的更是擔心。但美國國務院把此事盡量淡化處理。 」 

之後,斯托伊塞爾大使本人生病了,症狀之一是眼睛出血。在現在已經解密的1975年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給蘇聯駐華盛頓大使的電話中,他把斯托伊塞爾的病與微波聯繫起來,表示「我們正在努力不讓這件事鬧得人盡皆知」。

斯托伊塞爾死於白血病,終年66歲。他的女兒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他決定盡職盡責,而不是大驚小怪。」  

從1976年開始,美國使館大樓安裝了保護屏幕。但許多外交官感到憤怒,認為國務院先是秘而不宣,接著又拒絶承認任何可能造成的健康影響。幾十年後出現的哈瓦那綜合症彷彿當年健康隱憂說法的回聲。 

莫斯科信號有什麼用途?馬特洛克說:「我非常確定,蘇聯人並不是要搞破壞,而是有其他意圖。」他們在監視技術方面領先於美國,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將微波從窗戶上反射出來捕捉屋內的談話內容,另一種說法是他們在激活隱藏在建築物內安裝的監聽設備,或通過微波擊中美國的電子設備來捕捉信息。蘇聯人曾告訴馬特洛克,光束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干擾大使館屋頂上用於攔截莫斯科範圍蘇聯通訊的美國設備。  

這就是監視和反監視的世界。這個世界如此機密,甚至在大使館和政府內部也只有少數人知道全部的情況。   

有一種理論是,哈瓦那是用一種更有針對性的方法,用更高功率的定向微波進行某種監視。一位前英國情報官員告訴BBC,微波可以用來「照亮」電子設備,以提取信號或識別和跟蹤它們。其他人猜測,某個設備(甚至可能是美國自己的設備)或許因為設計不當或發生故障,而在一些人身上引起了生理反應。然而,美國官員告訴BBC,沒有識別或者找到任何設備。 

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哈瓦那綜合症開始蔓延到古巴之外。 

美國廣州領事館

2017年12月,馬克·珀利梅洛波洛斯(Marc Polymeropolous)在莫斯科一家酒店房間裏突然醒來。作為中央情報局的高級官員,他是來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的情報官員。「我耳朵裏嗡嗡響,感覺天旋地轉。我覺得我想吐,站不起來。」

他向BBC記者表示:「那種感覺非常可怕。」 那是在哈瓦那第一批病例出現一年後,但中央情報局的醫務部門告訴他,他的症狀與古巴出現的病例不一樣。就此,他開始了漫長的治療過程與病症搏鬥。但劇烈的頭痛一直沒有緩解 ,2019年夏天,他被迫退休。  

珀利梅洛波洛斯最初認為他是被某種「調得過高」的技術監控工具擊中了。他說,當中情局出現更多病例,而且所有人都涉及到與俄羅斯相關的工作時,他開始相信自己成了某種武器對凖的目標。 

接著在中國出現了情況,包括2018年初美國在廣州的領事館。 

一些在中國受影響的人聯繫了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教授比翠絲·寇洛姆(Beatrice Golomb),她長期研究微波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其他無法解釋的疾病。她告訴BBC,她在2018年1月寫信給國務院的醫療團隊,詳細敘述了她認為微波是造成問題的原因。她從美國國務院收到的回復不置可否:「這些讀起來都挺有意思的」。  

寇洛姆教授說,在廣州領事館的工作人員家屬用市面上買來的儀器記錄到了高濃度的輻射。「讀數高到超出了儀器上設定的最高水平。」但她說,美國國務院告訴這些員工,他們自己進行的這些測量是機密。

早期的調查受到一系列問題的困擾:沒有收集到連貫的數據;美國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未能相互溝通,內部醫療小組的懷疑態度造成了關係緊張。  

 在來自中國的九個病例中,只有一個被國務院初步確定基本符合哈瓦那綜合症的病症標凖。 這讓其他出現症狀的人感到憤怒,覺得他們好像是被人指責在編造事實。他們開始了一場維權行動爭取平等對待,至今這場鬥爭仍在繼續。 

「21世紀的戰場」

隨著挫折感與日俱增,一些受影響的人求助於馬克·扎伊德(Mark Zaid)——一位專門處理國家安全案件的律師。他現在受理了大約二十多名政府人員提出的案件,他們中一半來自情報部門。 

扎伊德代理的這些人是在很多不同的地點身體受到影響的,所以他認為:「這不是哈瓦那綜合症。這個名字本身就叫錯了。根據我所看到的證據,美國政府可能從1960年代末就已經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

自2013年開始,扎伊德就是美國國家安全局一名僱員的代表律師,這位僱員認為他們是在1996年受傷的,而地點至今仍然保密。  

扎伊德質疑美國政府為什麼這麼不願意承認問題存在的時間線其實更久遠。他說,一種可能性是,這可能會打開潘多拉盒子,暴露多年來一直被忽視的各種事件。另一個可能性是,美國也利用了微波,甚至可能自己還部署了微波,而且還要保密。  

美國對利用微波作為武器的興趣可以上溯到冷戰結束後。有報道稱,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空軍有一個代號為「你好Hello」的項目,研究微波是否能在人的頭腦中產生令人不安聲音;還有一個名為 「再見Goodbye」的項目,測試微波用於控制人群的效果;還有一個代號為「晚安Goodnight」的項目,研究微波是否能被用來殺人。十年前的報道顯示,這些試驗並沒有證明是成功的。 但在軍事和安全領域,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研究人的心神狀態及其如何處理人們的頭腦。 

美國國防部顧問、喬治敦大學神經學和生物化學教授詹姆斯·喬達諾(James Giordano)被要求研究最初出現的哈瓦那病例,他說:「大腦現在被視為21世紀的戰場。腦科學研究遍及全世界,它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被稱為是西方獨領風騷的領域。」

他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增強大腦功能或者破壞大腦功能的研究都有,但這個領域既缺乏透明度也缺乏監管規則。 

他說,中國和俄羅斯一直在從事微波研究,並提升了把微波用作工業和商業用途工具的可能性,例如測試微波對材料的影響等,這些都可能重新找到利用價值。 但他也想知道答案的一個問題是,擾亂人心和散佈恐懼是否也是研究的目的。

這種技術可能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甚至已經被人選擇性地使用過。但總而言之,在古巴出現了某些變化,使這種技術引起了注意。  

在哈瓦那綜合症病例出現時,比爾·埃瓦尼納(Bill Evanina)是一名高級情報官員,並於今年卸任美國反間諜和安全中心的負責人。他對哈瓦那發生的事情沒有什麼懷疑。

他在接受BBC的採訪時說:「它是一種進攻性武器嗎?我相信是。」 

他認為微波可能在最近的軍事衝突中被部署過,但他指出了一些具體的情況來解釋某種變化。 

古巴距離佛羅里達州海岸90英里,長期以來一直是通過攔截通信收集 「信號情報 」的理想場所。  在冷戰期間,它是蘇聯一個主要監聽站的所在地。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4年訪問古巴時,有報道稱這個監聽站被重新啟用。據一個消息來源稱,中國近年來也建立了兩個站點,而俄羅斯人又派來了30名情報人員。  

但從2015年開始,美國回到了古巴。憑借其新開設的大使館和不斷增加的駐古巴人員,美國剛剛開始在古巴站穩腳跟,收集情報、反擊俄羅斯和中國的間諜。有人回憶說:「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地面戰鬥。」 

然後奇怪的聲音就開始響起了。 

埃瓦尼納問:「關閉哈瓦那的美國大使館,誰能從中獲得最大好處?如果俄羅斯政府正在加強和宣傳他們在古巴的情報收集,那麼對他們來說美國在古巴的存在可能不是好事。」

俄羅斯多次駁斥了與哈瓦那綜合症有關聯的指稱,也否認有「定向微波武器」的指控。俄羅斯外交部說:「這些都是搬弄是非,毫無根據、純屬癔想的揣測,不是什麼正經事情,不值得發表評論。」

還有人對哈瓦那綜合症是不是真的存都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古巴獨一無二的情況就很能說明問題。 

「會傳染的」壓力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學教授羅伯特·W·巴洛(Robert W Baloh)長期研究無法解釋的健康症狀。當他看到哈瓦那綜合症的報告時,他斷定它們是一種群體性心因性疾病。他把這比作人們在被告知吃了有毒食物時感到的不適,即使食物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也會有很大的精神作用,就像安慰劑效應的反面。

他說:「當你看到群體性心因性疾病時,通常已經存在一些造成緊張的潛在問題。在古巴出現的情況,大使館的大量僱員,特別是首先受到影響的中情局特工,肯定處於一種心理極為緊張的狀況。」  

在他看來,像腦霧和頭暈這樣的日常症狀被患者、媒體和健康專家重新規劃為綜合症。他說:「這些症狀和其他症狀一樣是真實的。」

他認為,隨著報道的傳播,特別是在一個封閉的社區內,每個人會變得高度警覺和恐懼。  他認為,這樣一來其他在國外工作的美國官員中這種緊張情緒會變得具有傳染性。 

但仍然有許多無法解釋的因素。為什麼加拿大外交官在哈瓦那也出現了症狀?他們是在附近美國人成為攻擊目標時被連帶受害的嗎?為什麼沒有英國官員出現同樣的症狀?

律師扎伊德問道:「俄羅斯人近年來確實試圖用放射性材料在英國本土殺人,但為什麼英國沒有古巴綜合症?」 

前美國情報官員埃瓦尼納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是:「我會暫時不提英國還沒有人出現任何症狀的說法」。 他說,美國現在正與盟國分享綜合症的具體細節,以發現病例。  

另外還有的情況可能並無關聯。一位前官員說:「我們在中東有一群軍人,他們聲稱受到了這種攻擊,結果他們是食物中毒。」

律師扎伊德認為,「我們需要甄別真偽」。他說,公眾當中一些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也找到他聲稱自己遭受了微波攻擊。據一位前官員估計,美國正式報告的大約一半案例可能與對手的攻擊有關。其他人說真正受影響的人數可能更少。

美國國家科學院2020年12月的一份報告標誌著一個關鍵時刻。專家小組從科學家和臨牀醫生以及八名受害者那裏獲得了證據。擔任小組主席的斯坦福大學大衛·若爾曼(David Relman)教授回憶說:「整個過程像電影裏的故事一樣。」

「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害怕有人對他們採取更多地行動,實際上處於躲著不見人的狀態,我們不得不採取一些預防措施來確保他們的安全。」

小組研究了他們的心理和其他原因,但得出的結論是,部分病例的原因最有可能與直接對凖他們的、高能量、脈衝式微波有關。林教授也向小組提供了證據,這個結論也與他的看法基本相同。

儘管美國國務院贊助了這項研究,但仍然認為這個結論只是一個合理的假設,官員們說他們沒有找到進一步的證據來佐證這樣的結論。  

拜登政府已經表明正在認真處理這個問題。中情局和國務院官員得到了如何應對事件的建議,包括如果有人覺得自己中招了,就從某地調走。美國國務院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以支持工作人員處理所謂的「無法解釋的健康事件」。以前試圖按照是否符合特定標凖對病例進行分類的做法已經被放棄不用了。但是如果沒有給病例定性,統計也就會更難。 

 今年,一波新的病例出現了,受影響的包括柏林和維也納的一個人數更多的群體。8月,美國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的越南之行被推遲了三個小時,因為據說在河內的大使館有了一個病例。外交官們現在都憂心忡忡,在與家人一起接受外派任務之前都會提出相關的問題。 

前中情局官員珀利梅洛波洛斯今年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治療,他說:「如果我們覺得俄羅斯人會對出差在外的情報人員下手,這會嚴重分散我們的工作注意力。這樣會影響我們的行動範圍。」

中央情報局已任命追捕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一名資深情報人員領導特別工作組,調查神秘聲波在世界多地襲擊美國情報人員和外交官的事件。

血液中的標記

要指責其他國家在做傷害美國官員的事不是口頭說說就能定罪的,而是需要提供確鑿的證據。

前中情局官員珀利梅洛波洛斯說:「這等同於戰爭行為。要定罪需要符合很高的評判標凖。決策者們將要求相關部門提供確鑿的證據,而官員們說,到目前為止,仍然缺乏這種證據。 」

五年過去了,一些美國官員說,除了哈瓦那綜合症開始的那段時間,幾乎就再沒有更多的信息。但有些人不同意。他們說,現在微波的證據即使還不夠下結論,但也更加充分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了解到,隨著第一次有了更系統地收集證據和分析,新的證據正在顯現。今年的一些病例顯示血液中存在特定的標記,表明腦部受到損傷。這些標記在幾天后就會消失,而以前的病例中由於時間太久遠而無法找到它們。但是現在,人們在報告症狀後很快就被檢查,這些標記第一次被看到了。  

有關哈瓦那綜合症的辯論仍然各有說法沒有答案,而且即便有答案也可能會相當複雜。可能會有一個真實案例的核心點,其他案例則被折算在綜合症範圍之內。

官員們提出的一種可能性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在變化,意圖也在變化,或許現在的目的只是要讓美國杯弓蛇影。還有人擔心,一個國家可能會趁機利用另一個國家的活動。

若爾曼教授認為,「我們喜歡給診斷貼上一個簡單的標籤,但有時這很難做到。而當我們做不到時,必須非常小心,不能簡單地舉手放棄走人了事。」

哈瓦那綜合症本身的神秘可能正是它真正的威力。它散發出來的模棱兩可和恐懼起到了放大複製效果,使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他們是否中了招,也使間諜和外交官在海外展開活動更加困難。

因此,哈瓦那綜合症即便在開始時是一個很小範圍的事件,現在可能已經延伸出來自己的生命力。

文章標籤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篇回饋給今年應徵實習生的同學們~

今年收到了200多封的實習生應徵信件,雖然已經順利找到了第一階段合格的人來面試,但我更在意與擔心的,是那些佔更多數,沒有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生問題,這段期間也收到了很多有心的學生來信,詢問自己沒入選的原因。

為此,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整理了這200多個應徵者普遍犯的錯誤,並針對這些錯誤,給予個別建議,我希望即便他們沒有通過,也能經過這次的投件,得到一些收穫,讓未來不論再次應徵實習生,或是正職工作,都能更加順利。以下我將應徵者在投履歷時,會遇到的三個階段來分述:

【一、應徵email的內容】:

佔大多數的人會把應徵的重點擺在作品集,而忽略掉了email的內容,但其實email反而是公司認識你的第一步,因此email的內容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包含-

A.別小看書信禮儀

現在因為通訊軟體發達,學生經常使用臉書或Line進行溝通,這樣的溝通模式也流於隨性且輕鬆,讓很多學生忘了傳統書信禮儀的觀念與存在的意義,由於文字表達是沒有語氣的,若沒有顧慮到基本書信禮儀,將容易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因此我會建議,用email投履歷,別忘了基本信件主旨、稱謂、問候語、結尾敬語、簽名檔、附件檔名是否完整命名(有些學生的檔名仍採”未命名”),這一切的細節若有掌握好,至少會讓聽不到你語氣的人,初步感覺至少是良好、覺得被尊重的。

B.錯字很扣分

我重視每一個來應徵的人,因此我會仔細閱讀email的所有文字內容,當中最誇張的當然就是把公司名字打錯、我的名字打錯(如圖老師、塗老師、徐老師....),我認為錯字是反應出一個人不嚴謹的態度,公司會因此懷疑你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更擔心未來你就職後,工作上是否也粗心大意,影響產出的品質,錯字這看似很基本的問題,卻仍有不少人還是會犯。

C.字型、樣式與段落方式要注意

大家學的是平面設計,會在書籍或海報編輯上講究字型與段落樣式,但到了email書信上通常就不管它了,但對於要閱讀這麼多篇信件的公司,連email都能打的美美的,反而才會容易吸引人的目光!以字型來說,我個人是認為選用黑體字,12級大小最適中,而我看過的樣式問題,包含使用標楷體、字級大小不統一、文字顏色太多種、斷行問題(例如字首是逗號,最後一行留一個句號),而email中的文字顏色,更不建議用紅色表現(會讓閱讀者有被恐嚇的壓迫感)。

【二、履歷表的內容】:

履歷表是公司用最快的速度認識你的方式,因此它絕對是和作品集同等重要的,我甚至藉由履歷表的編排設計,就可以判斷得出這位學生的能力與是否用心,而我認為好的履歷表應注意以下內容-

A.大頭照要清楚

大頭照是讓人第一次看到你的媒介,它不需要像證件照那麼正式,非得要襯衫、白背景,但至少是要給人看的是清楚的、專業的、舒服的。從投稿的履歷中,我看過問題包含「自拍、畫素不足、看不到五官、誇張的鬼臉、背影、從合照截圖」,雖然公司不會以貌取人,但上述這些情形影響的會是一個人的形象與觀感,是非常不適合在履歷表中出現的。

B.簡潔明瞭的自我介紹

由於應徵信件眾多,自我介紹是簡單明瞭就好,我認爲100~150字是比較剛好的數量,可以花10~20秒就可讓人讀完,內容可包含你的目前狀況、興趣、人格特質、生活態度、目標願景。

C.版面經過編排設計

既然是應徵平面設計的公司,若還使用人力銀行網站的制式化履歷表,那真的會嚇到人,尤其制式化的表格有太多不重要的項目,填了沒必要,不填該項後面又是空的,因此一定要針對自己量身定做履歷表,呈現你想讓公司知道的優勢、基本經歷、特殊事蹟等。而履歷表要如何設計得好看,可上網搜尋「履歷表設計」,就會得到很多解答。

【三、作品集】:

A.呈現方式的建議

現在能上傳作品集的平台相當多,如issuu、behance、pinterest ,到底該選哪一種?對於要瀏覽這麼多履歷的公司來說,「我們只會想要用最快的方式看完你的作品」,所以閱讀的方便性是最重要的!我個人認為最方便閱讀的方式,還是issuu線上閱讀,雖然現在有滿多人會使用Behance,但畢竟Behance在瀏覽時,需要一個個去點閱,每個作品又需要花點時間讀取,因此,要看完你所有的作品資料夾,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瀏覽起來是比較沒那麼順暢的。

除了issuu外,現在也有很多平台,可以讓你直接建立一個客製化的作品集網站,而且是免費的!如這兩年由Adobe所創立的 Adobe Portfolio https://www.myportfolio.com/features ,其他還有 Squarespace https://www.squarespace.com 、Wix https://www.wix.com ,都是能讓你製作一個簡單的個人作品集網站平台。因此,我會建議在提供作品集時,可以同時附上「PDF檔、issuu、個人網站」,讓閱讀的人,可以自由選擇,對他來說比較習慣的瀏覽模式。

另外,也避免附上一個好幾百Mb的PDF檔案,放雲端讓人下載,因爲收件人不可能在那乾等它下載完,一定是繼續看其他人的履歷,而當你的作品下載完了,也有可能已經忘了,而忽略掉你的作品。最好的方式我建議讓檔案控制在20Mb左右,並以附檔方式夾帶在email當中,而有些公司甚至會限制收件的容量在10Mb以內,這時候你可能得配合再縮小容量。

B.作品該有的內容與數量

我認為大半的學生作品數量都太少了!以至於公司很難判斷你的能力,來應徵實習的人大部分為大三升大四的學生,我認為以商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的大三生來說,作品集至少要有60頁以上的內容,當中還需包含Logo與標準字設計、VI設計、海報設計、包裝設計、插畫、攝影,這些都是商設系和視傳系應有的專業課程與能力,因此都必須涵蓋在內。

【補充(給非商設系、視傳系的應徵者建議)】:

即便我的公司是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主要營運內容,但在眾多應徵信件中,有佔了1/3的其他設計科系來應徵,如建築系、工業設計系、動畫系等。由於這些科系並沒有商設和視傳系的完整課程,因此,作品內容和那些人比起來,勢必處於劣勢,這類的同學,首先我會建議你反而要在你的專業上表現更佳傑出,因為這是才你的優勢!如果你在你自己的本行都不傑出,平面設計也贏不了視傳系,那是很難被錄取的。再來,就是你必須加倍展現你的誠意,和想學習的心,針對公司是否有做點功課,表現出你了解多少,而我上面提到的email禮儀務必要做到,另外也可以提供你其他的優勢,來彌補你專業條件上的不足,我有收到工業設計系的學生,作品集中雖然都是產品設計,但編輯的功力一點也不輸視傳的學生,我仍然可以從編輯、配色、攝影品質,來判斷是否sense有夠,有這個機會往平面設計發展,也因為他在工業設計作品就很出色,所以加上有好的編輯,整體感就會顯得非常的好。

-

「設計,是一個需要懂的站在別人立場著想的行業,才能為別人解決問題。」除了要有好的作品,你是否有站在公司的角度著想?準備時要不斷思考,「如果我是審核的人,什麼樣的文字語氣感覺讓人較舒服?什麼樣的作品集可以方便被閱讀?」細節造就整體,如果你能注意到這些種種細節,相信你下次可以更順利的進入到面試的關卡。

以上這些問題,不只是針對應徵實習生的人,其實收過很多應徵正職員工的人,也還是會發生上述問題,我希望藉由這樣的整理,能對這些應徵的學生有所幫助,讓大家未來就業能更加順利。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台灣人看中國政府,有時候會落入一種迷思,就是中國好像有非常嚴密的對台統戰佈署,資金跟人員充足,而且也設定好哪一年要讓台灣翻盤,哪一年要結合某些力量拿下台灣。

這並沒有錯,但也並不是對的。

沒有錯是因為,中國本來就是五年計畫導向的計畫型國家,對台佈署涉及到的戰略跟戰術,都有一本一本厚重的計畫。它跟台灣要談什麼,要拉攏誰,要攻下哪個產業、哪條法規、哪個政治人物,都有一套背後的大戰略存在。這些目標聽起來都非常宏偉,而且也確實在做,所以會令人感到害怕,覺得看似一盤散沙的台灣,在這種綿密的全面性作戰之下,勢必潰不成軍。

你去跟一些深鐵藍(特別是新黨)的政治人物打交道,他們高層因為已經通通被洗成統戰第五縱隊了,就經常流露出對中國統戰的崇拜跟佩服,然後回過頭來會恥笑跟不屑台灣的「必然被統一」。這也沒辦法,迷信法西斯的典型人格就是這樣(當然也因為他們在統戰工作中有很多好處啦)。

但這也並不是對的,其實只要用常識就可以理解。如果光靠寫計畫、下預算、做兵力佈署圖,就可以每一步都百發百中,那全世界打戰就靠參謀總部的文書官就好了呀。但是男性朋友們在當兵時,實際感受到的,通常就是辦公室這些搞文書的,紙上畫畫牆上掛掛,裝神弄鬼最會,上戰場時超廢。

中國政府也是這樣。打開計畫,每一本都很好看,實際執行起來,每一個地方都有洞。又因為中國是個沒有民主機制監督的地方,就跟部隊一樣,官官相護欺上瞞下。對台工作也是一樣,寫起年度計畫來雄大洪偉,做年度總結時都突破達標,一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模樣。偶爾出了包,要搞一些自我批評,因為沒有民主監督機制,通常就是老闆在意的地方就多自我檢討幾句,老闆沒看見的地方就稀哩呼嚕掩蓋過去。每年預算越搞越多,業績成果卻非常可疑。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前年1129和今年0116台灣大選開票時,中國高層領導會對這樣的業績成果,有多賭爛多震怒了。

「花了幾十億人民幣買魚買水果,南部的票呢?那個議長不是很行嗎?是誰負責聯絡的?民進黨的票超過六成,什麼鬼啊?」

「那個姓柯的醫生到底是誰?台北不是穩贏的嗎?我們不是給連家很多特批了嗎?他們到底拿多少錢出來選舉,給他們那麼多就是要拿出來花的,這是怎麼回事?」

「台中是怎麼回事?上次不是才跟老胡吃過飯說沒問題嗎?今年怎麼立委又選成這樣?下給汪汪那麼多旅遊招商廣告,他們到底有沒有用心做啊?」

業績是不會騙人的。想當然爾,業績做成這樣,換人做做看一定跑不掉,新人新政,又會開始寫很多計畫,喊出很多口號,佈署很多新的縱隊組織。但就跟過去一樣,有的會成功,有的會失敗,有的會不了了之。

因為,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啊。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新總統的就職已經有兩個星期之久,這兩個星期,台灣海峽的情勢似乎從劍拔弩張走到了緩和局面,520前地動山搖的各種威脅恐嚇劇本,竟然沒有多少成真。

中方除了不滿九二共識未獲承認,停止雙方對口單位往來之外;之後比較醒目的事件包括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對「課綱微調」展開批判,以及五月底解放軍公布了蒙古朱日和基地軍演的消息。

在眾多足以對台灣社會造成衝擊(與反感)的決策中,這幾個選擇是饒負深意的,課綱微調不涉及雙方實質關係,朱日和軍演本來就是這幾年解放軍力推的宣傳重點,中方仍然不願破壞和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雙邊交流基礎,尤其是經濟連帶。這麼做有著比較精明的思慮,因為中方可能也意識到,降低經濟連帶會將台灣加速推離與中國的「融合進度」。

去爭辯中國到底有沒有意圖在多少時間後拿台灣怎麼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這樣的句式可以無限量複製。台中雙邊關係中,兩邊都有自己的政治企圖想要完成,但是兩邊也都有自己的格局限制,導致意圖無法實現;各種力量牽制使得台中關係呈現今日的面貌也不是一日兩日,在上面大作文章、大驚小怪,認為會有地動山搖的變化才讓人覺得奇怪。一個支撐了快70年的對峙架構必然有其形成的條件,連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都沒有摧毀這個結構,地動山搖式的拉近或脫離其實都不存在條件,任何一方都不需要太過精神緊張。

關於蔡英文總統就職,有兩件事情是我特別想討論的,首先是對現狀的想法。台中關係雖然被各界認為是進入了一個「冷和」時期,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即使是「冷和」,也都是一次重大的成就。

台灣社會雖然早已習慣政黨輪替,但是這卻是中共所僅有的、第二次面對民進黨上台執政的經驗。對一個封閉的政治體系而言,中共沒有太多這類處理政權變動的經驗,整個中共政治制度的設計,就是在防止政權脫離以黨領國的結構;現代中國唯一的一次政黨輪替,就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把中國國民黨打到台灣為止。對中國社會而言,民進黨的兩次上台執政,是仍然被教育「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多數中國人民,生活中非常罕見的政治想像經驗。

對台灣人來說,政權轉移已經頻繁到我們不太再使用「政權轉移」這四個字了,陳水扁、馬英九、柯文哲、蔡英文,不過是換黨執政。然而這是練習的結果,其實我們面臨第一次政黨輪替時也是驚慌失措。2000年陳水扁總統宣示就職時,股市暴跌、軍方人士出任行政院長、核四宣布停建;從遭逢變天的忠實藍營支持者身上,能看見一種如喪考妣的巨大精神創痛;但就算是選贏的綠營支持者,也人心惶惶一片憂慮軍事政變。

就這樣的維度來觀察,這次中國社會的表現也已經是一次大幅度的進步。台灣解嚴後,台中關係最惡劣是在1995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2000年總統大選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發表了令人難忘的「醜臉」談話:「誰要搞台獨,誰就沒有好下場。...中國人民會以鮮血和生命來捍衛祖國統一。」窮兇惡極而絕望的恐嚇宣告,顯示出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時,中共有多大的威脅與不安(事實上朱鎔基是奠定中國市場經濟最為關鍵的一任國務院總理,平時並不是一個窮兇惡極的人物)。

16年後,第二次交手,中方的表現顯然鎮定許多。這一次北京比較有技巧的表態,希望蔡英文總統承認「九二共識一中架構」,蔡總統則做出了一個在「回答與未回答」之間的高明回應。雙方把交戰區劃定在一個小範圍議題上,都是很有水準的發球與接球。民共雙方的第二次交手,比第一次交手時的血肉模糊高明得太多。

這是我對蔡英文總統就職至今的看法,我想涉事雙方都有非常大的進步,是一次不錯的開局;最好的談判是雙方都不甚滿意,但是都不至於非常不滿意,這一個開局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那麼接下來想討論的事情是,「冷和」局面會帶來怎樣的未來?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我不那麼擔心台灣,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已經把台灣所有的內政外交問題都清楚梳理了一遍,儘管問題很多,但是至少問題是清楚而相對單純的,能夠定義問題就會有解決的方向感。

站在中國的立場看來,這個問題複雜難解,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現在正陷入一個和鄰國經濟連帶升高,但是武力衝突機率竟然也同時升高的局面。過去中方希望以經貿連帶作為緩衝,形成大中華經濟帶、降低與鄰國衝突的機率的思路,在最近變得異常弔詭。

先說北邊,中國與南韓在去年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雙方長期可見將有更深的經濟依賴;北韓對此憤怒,連續發表了各種核子武器言論,其中很多傳聞甚至直接劍指北京。南韓迫於壓力,很可能選擇加入美國的THAAD高空防禦體系。那麼中國就出現了一個棘手的局面,在經濟上中國怎麼能不斷向南韓輸血,卻在軍事上可能被在南韓部署的THAAD倒打一耙呢?

再說南邊。由於中方的南海突圍戰略,今年太平洋第一島鏈上的所有國家都極不平靜;曾經敗戰於越南的美國,在五月份宣布對越南軍售全面解禁,這意味著,越共即使上任了一個親中派的總書記,與美國軍事合作的思路卻逐漸清晰。

中國的各個產業現在跟台灣一樣,也有南進思路,民營公司南進的手段比台灣更為激烈(越南排華事件還令人記憶猶新),中國甚至是東協+3的3成員國之首、RCEP的主導國家;然而不只越南,菲律賓、緬甸等多個國家跟中國的邊境關係一直都相當緊張,那麼中國又該如何應對經濟上對人南進輸血,結果對方把經濟結果拿去對美武力採購,軍事上反而變得更為尖銳的關係?

這個問題必然會引起中國社會內部力量的互相拉扯,經濟的互相依賴到底是買到了安全,還是買到了更不安全,中國內部的對外主張一定會在這樣的政經架構下,出現衝突更為強烈的分歧意見,未來在懷柔與對峙主張之間就更難駕馭;也就是說,中共在台灣問題上遭遇到的困難,未來可能會發生在大部分東亞國家身上。未來不只是對外困難,內部的統一口徑都不易調和,這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得到少許經驗的艱難問題。以台灣的經驗看來,16年的相處能夠得到一個「冷和」局面,已經是中國未來在東亞關係上一段最好的預習了。

如果把整個中國邊境國家的盤子攤開來細看,就能夠理解到,在台灣維持「冷和」局面,對中國整體戰略的重要性,可能甚至大過於對台灣;第一島鏈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陷落,都將引發整個島鏈的恐慌反應。在某種意義上說,台中雙方長期致力於雙邊關係的耕耘,使得台灣可能反而是整個太平洋第一島鏈上,和中國最為熟悉、彼此最為瞭解的一組對手,雙方關係已經走到相對穩定而不易擦槍走火的階段,這是雙方需要所導致的結果。

而台中關係的長期經驗,很可能會左右中國未來在處理東亞關係上的邏輯,因為中國已經在這條路上,備嚐懷柔與對峙交相煎炙的複雜滋味了,這是大結構對所有人的限制,我們都不容易突破。無論我們心中想要的結果是什麼,但是客觀來說,目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在這樣的結構下,找尋共存之道。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胡采蘋 /財經新聞主編(台灣)
胡采蘋,曾經任職商業週刊(台北),財經雜誌(北京),熟悉金融證券新聞領域,現在電商之鄉杭州謀生。經常炫耀的採訪經驗是獨家專訪華爾街傳奇人物前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董事長John Mack﹑制訂了Volker Rule的前美國聯凖會主席Paul Volker﹑處理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前美國財政部長與高盛證券董事長Henry Paulson。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當代金工設計師Franz Bette於Studio 94十日工作坊|分享(一)
> 你得要先認識自己,才能創作。(藝術基本上是表達自己)
> 真正的藝術創作需要運用全部的感官。然而現代人大多失去五感,太過依賴視覺而錯失很多「感覺」。我們應該要找出自己的優勢感官,以此作為創作發想的原點,但有時這或許是需要別人替我們指出的。
> 關於創作養分:我們需要發掘專業以外的喜好,例如走進大自然 。(Spend much more time for yourself.)
> 關於靈感:要有和自己獨處的時間,我是固定在早晨4點到6點讓自己的腦子呈現float的狀態,神遊、作夢,之後就靈感漫溢。
> 創作是「相遇,然後對話」的過程。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創作者與作品之間、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甚至作品本身(兩種媒材、兩條線……)就是這樣的過程。
> 生活不能總是緊湊忙碌,要懂得放緩腳步停頓休息,給自己時間做做其他事,還有和自己相處對話的機會。
> 一個好的創作者是有脈絡的。那脈絡包含著創作者的生命經驗、成長背 景、日常及其所好,這種種集結成一個人的基底。因此我們創作時其實都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從這基底開始,也因此一個人的創作理應有該其脈絡可循。
> 作為一個創作者,我們常被眼睛所蒙蔽,因此容易忽略其他的感官,只複製了物件的表象,而成為視覺的偷竊者。當我在做創作時,我其實也會將我喜歡的元素複製進作品中,但我做的並非是視覺上的複製,而是將我喜歡的物件在我手上的重量、觸感,甚至晃動的感覺記憶帶入作品中。

德國當代金工設計師Franz Bette於Studio 94十日工作坊|分享二
> 多接觸各式各樣的人,並且要跟勇於說實話的人做朋友,如此你們不但能彼此分享,更能彼此刺激,建立更深層的對話,也能藉此有更多自我反思。要記住可以讓你成長的刺激,絕不源自於善意的謊言。
> 要忠於己心,要有反骨精神,要能律己。
> 等待與醞釀的時間是很重要的。課堂中總是有些學生迫不及待地動手,不願意或者沒辦法先好好思考、畫畫草圖、與他人討論,不留給自己做研究的空間,總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殊不知沒經過這個過程,焦急的倉促動手反倒是種浪費。
> 除了在創作之外,在教育,甚至在人生中,都不要急於見到成果。教育中,留給學生真正學習的時間、做完整的探討,別攻頂般地趕進度;人生中,記得時時問問人生的目的、問問自己是誰、累積各種經驗,不要趕交成績單。這人生畢竟是自己的。
> 這世上只有極少數的藝術家可以靠創作過好日子,我們要有這樣的認知。而且我必須說多數創作者在德國面對的窘境跟在台灣的你們是一樣的。當我發現作品乏人問津時,我一樣會焦慮,但我不會停止,我會坐在工作室更有紀律地工作,並不斷對自己提問我該如何調整方向。抱怨只會耗損能量,於事無補。
> 要學會感謝一切,要學會享受當下。
> 關於材質:太容易被辨識的材質是很危險的,它很常成為我們做設計時的框架,並侷限觀者看待我們作品的方式。因此我們要學著把那樣的材質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材質,因為我們要展現的並非是材質的特性而已,更重要的是展現出創作者的風格。
> 做為一個老師,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出學生的強項,並引導他在對的領域及方向發展。最忌諱的則是讓學生誤以為只有老師的方式是對的,因為再頂尖的專家都還只是一領域中的一小角,學生應依照本身的特質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脈絡。
> 現在的教育中有一點和過去很不一樣,所有的東西都追求速成。我們過去練任何事情都要個五年去磨練自己的基礎,因此能非常清楚事情的根本。現在的學生起頭時就沒有理解清楚事情的本質,最後都會因為對根本的不理解而造成後面所有事情的混亂。
> 作品與擁有者之間是有著緣分的。如果你珍愛著你的作品,勢必會想要將其託付給同樣能珍惜它的人吧!所以作品不一定要賣出,若能賣出,最好是賣給了與創作者跟作品都有緣的人。當然,能這樣是很幸運的。
附記:
Franz老師的桌上擺了一個石頭、一個澳洲原住民做的骨製刀、一組石刀,和一把老師常用的工具刀以及一把北歐風格的設計刀款,但他所要表達的並不單純只是歷史演進,而是原型的重要。
當我們思考一個物件的設計,若能了解它的原型,就能看見最純粹的目的和元素。此外,工具是創作者的好夥伴,別小看它。要慎選並好好保護你的工具。(事實上,許多人用的工具本身就已是好設計、好工藝。)

德國當代金工設計師Franz Bette於Studio 94十日工作坊|分享三
> 無需羨慕,更不必嫉妒。不要盲從,更不要一直活在競爭中。要有膽識,你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成為一個不敢有異議的人;要懂得怎麼放鬆,你才能在無限的壓力中學會享受當下,而不成為一個老在叫苦的創作者。如果可以,最好慎選自己生活的環境,因為這真的很重要!
> 破壞與重建其實是同步發生的,而且這是很健康的事,但要看你能不能招架得住。事實上,每個創作者一定都有撞牆的時候,當你撞牆的時候你還要繼續撞嗎?還是稍稍停下來,想想該怎麼調整?這是創作者很大的考驗,更何況有很多人總以為一路堅持一種風格才是對的。說真的,我們要有轉彎的能力,要有把自己打掉重來的勇氣。
> 創作不能總是埋頭苦幹,偶爾要將自己抽離出舊有習慣的舒適圈,花點時間去感受你所在的場域,聆聽別人說些什麼或是欣賞其他事物;打開視野讓更多的新資訊、想法、感受進入自己。然後,當這些東西在內心翻攪消化並組織後,便有可能出現一個有點改變的嶄新自己;這時,你的創作將會向前邁進一步。
> 在歐洲上課時我們每天都在辯論,學生會根據自己不同的經驗立場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每天上課我們彼此都會再成長。反之我發現亞洲學生上課時就是聽,看起來好像很專心地在聽,但卻很難對事情表達意見與觀點。就創作上來說,這是很致命的。因為你若沒有想法,要如何在創作中確立自己的觀點;你若不懂陳述,那又要如何將創作的觀點傳達給他人?
> 創作不是不能做複雜的東西,我選擇簡單是因為簡單往往能帶給人更大且更聚焦的能量。
> 帶著怎樣的心態去創作,作品就會傳遞出怎樣的訊息。所以初衷很重要,它會一直在創作過程中影響著你、影響作品,甚至主導了最後作品成為的樣子。
> 創作中的留白是很重要的,我不是光指作品而已,還包括創作的過程。創作中留白的時間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觀察跟醞釀。有趣的點子不會在你不斷苦作中出現,他們都是在好奇、好玩和輕鬆的狀態下誕生的。所以如果你無時無刻都在拼命地做,也許應該試著停下來想想「我到底都在做什麼啊?」。
> 我個人總是對那些一定講求對稱的東西有些畏懼。因為生命是有機的,自然是有機的,有機造型合情合理,所以千萬不要害怕不規則的東西。還有這世上沒有所謂的完美。
> 如果你決定成為一個老師,你要不斷鍛鍊自己,並且常問自己當你把一個技術教給學生時,你是否俱有全然的信心。教學是一件嚴肅的事,不該亂教,不該隨便看待「教育」這件事。
> 我們討論結構或卡榫時,它們看起來好像很硬,但我們要想像,想像將其組合後因為其重量,結構中的動態總結呈現的狀態,那是可以很詩性且帶有自然有機線條的美。
> 關於材質:我們要留意材質的特性和可能性,如果只把金屬當作紙來用,那就太浪費。我們要了解深思金屬的延展性與它們的熔點,以及合金的可能。總之要花時間去研究材料啊!
> 我們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要分析自己的強項及背景經驗,如此我們才能把自己導向適合自己的道路去發展。我們不會每個人都成為某一領域中的佼佼者,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且享受自己的生命是更重要的。

德國當代金工設計師Franz Bette於Studio 94十日工作坊|分享四
> 我們能閱讀或學習大量的知識,但如何將那些知識內化又是另一回事。我們要設法讓那些知識成為我們的血肉,成為我們的生命與生活方式。若能有如此深厚的背景做基底,創作時其實會輕鬆很多,同時想法也比較容易源源不絕。
> 要試著去做些改變,雖然不會立即成功,但還是請鼓起勇氣去解錮舊有的自己,儘管這需要承擔風險。Try to unlock yourself, please !
> 創作的過程就像是將我們腦中所想像的一切(也許它如幻夢般),透過某些方法,把它呈現在真實世界中。然而我們一定要知道夢和成品間有一大段距離,所以必須按步就班來整理,尋找到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去捕捉住我們腦海中的夢,然後將其具象化。對我來說,隨筆的草圖便是最能夠將夢實現的基本步驟。
> 我們看一個作品時,必須要看其脈絡,回朔到歷史去看這東西。就像任何藝術主義都有其誕生的歷史背景,我們若不能了解它的形成,而只是一昧地取其表象,最終只會顯得荒唐衝突。
> 很多人會使用成品或半成品作為基底再製作。再製作的過程並沒有錯,但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要能和手上的作品對話,透過視覺,透過各種想像(甚至藉由音樂律動),使我們和作品中產生溝通與共鳴,然後它才會真正變成了我們的東西,讓我們不是只扮演著加工者的角色。
> 我們在呈現作品時,要循著能夠引發想像力的方向前去。比如一條線和一個有立體曲度的開口有什麼不同? 開口基本上是動態而較有故事性的表達,它會引人想像著 “是什麼進來了,什麼又出去了?” 或者是“開口兩端之間是否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引發想像是很重要的!
> 我們的一切生活都在表達,都是一種論述,也都是藝術的表現;包括語言、行動、音樂、舞蹈……甚至連吃(烹飪)也是種美的創作。
> 創作,不在於追求完美的作品,而是要讓作品能夠傳遞訊息。
> 能精準地表達作品是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因為創作就是和自己以及觀者的對話。面對著同一物體,根據表達詞語程度上的不同便會傳達出很不同的結果,因此精準表達想法是必要的練習。
> 創作者要給予作品的是細緻,而不是裝飾。
> 現在的人得到資訊的方式大多是透過網路,而很少向我們未知的夢境與廣大的大自然去探索了。這種資訊吸收方式的改變最後也是非常直接地反映在作品上。
> 原始思路:我們的思路跟想像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都在被外在媒介影響著,因此如何判斷出哪些是我們的原始思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當然隨著外界干擾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它也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但我們無論如何應該還是能判斷得出一些差別,比如我們下意識隨筆畫的線條、腦中想像出的草圖與已經有結構的構圖便是三種很不一樣的事情。
> 我希望你們在不同的場域與不同的人相處後所接收到的一切都能讓你們內在發生些微的改變,儘管只是一丁點都好。

德國當代金工設計師Franz Bette於Studio 94十日工作坊|分享五
> 作為一個老師,我會希望我的學生認識各式的藝術家,就算那些不是我特別鍾情的藝術家,我也希望學生們有機會去認識。因為我喜不喜歡某些藝術家那是我的觀點,我的學生也會有他們的觀點跟喜好與否。我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如果讓學生誤以為只有他所求教的老師是對的,或者只能朝某個方向發展,這都是要不得的錯誤。
> 在我們看到一些看似簡單的純圖像時,我們要了解它其實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結果,它是經過一長段複雜的演化再簡化而成的結果。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樣的一個過程,你無法不經過「見山不是山」的過程,而了解山的全貌。簡言之,你無法越過演變的過程而成就結果。
> 現在有很多人只見表象,就誤以為自己看到全部,而造成了普遍對美的錯誤理解。以奈良美智作為例子,人們只見到他畫出可愛的人像便以為可愛就是好的,但大多數的人從沒研究過他的作品二十年來的演進,他一路至此結果究竟有何脈絡?奈良美智並非是因為他的畫風可愛而剛好成名,他是因為長期對現世的觀察,並將觀點投射在作品上,符合時代而成功的。
> 不了解事物的本質,誤解事情的核心,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社會上的有很多人從來沒有看清自己,也不了解自己人生的價值為何。不認識人生便無從理解美與自然在生命中的可貴之處。因此才有那麼多的價值觀被錯置,才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沒受到應有的重視。
> 有一點是我覺得很奇怪的,你走進亞洲的美術館可以看到那些偉大的書法家及他們常年苦練的過程,這人們都可以理解。但同樣的事情換到設計上,人們卻以為靠幾個禮拜的技術訓練就可以出師,這在我看來是很弔詭的。人們似乎無法理解,創作和書法與音樂是同樣的一件事,他們是需要累積的。
> 人們在師徒制的消失與現代教育的置入之間似乎完全沒有找到銜接與平衡,人們完全忽視了最核心的基本功,也誤解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價值 一 過程。人們現今的教育如表面書皮般,這樣是無法幫助人了解人生重要的價值與腦內思辨的種種可能。這樣是沒辦法的!
> 關於手繪初稿:我們手繪的初稿可以很拙劣、很粗糙,因為它呈現出的是最原始的你。它也是你發想過程的起始,你要在之中不斷的累積,不斷的修正,一張接一張。這種緩慢的推演過程有著電腦繪圖永遠做不出的演變,而這才是最珍貴的。
> 何謂成功?這真是與你所生的時代、你遇見的人,及當代的思維有關。所以成功與否,是不是變成一位被認可的大師真的不重要。重要的反倒是我們應該去了解為甚麼在那樣的背景下,那樣的人與他的思維會被人們視為大師。
> 每個人創作的背後都有其過程與背景,而那過程確實是長時間慢慢累積而成。現在,我將我四十年前最初的作品拿到你們眼前,就是要讓你們看我創作演化的過程。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我現在作品的雛形,也可以見到之中仍有許多尚未開發完成的部分,但這就是過程,且是個漫長的演化過程。
> 我們見到一件作品時,我們要知道這並非只是我們眼前所見的這小小的一塊金屬,他是創作者一輩子累積而來的人生經歷、看法觀點及不斷磨練的技巧造就而成的。
> 在亞洲教育中,我所見到最可怕的一點是人們在學習時往往只看表面。他們看似好像什麼都知道,但你再問便發現他們對這些東西的本質完全不了解,這對我來說和完全不知道沒有兩樣,甚至更糟,因為他們誤以為他們已經知道。
> 有些人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在創作時始終跳不出來,始終卡在他給自己的舒適圈中。然而你會發現他們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有發現自己仍在原地,還誤以為自己已經跳出來了。
> 我們作為一個創作者,除了投心於我們的作品外,很重要的還要教育我們的消費者。我們要讓他們理解我們作品背後的價值是什麼,究竟該以什麼樣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的作品。而不是被消費者、被市場拉著跑,最後連自己都混淆了創作的核心價值。
德國當代金工設計師Franz Bette於Studio 94十日工作坊|分享六
> 我在香港某個設計學院客座時,學校到處都貼著「禁止這個」、「禁止那個」、「這個危險」、「那個危險」的標誌,這讓我覺得很崩潰。我無法想像把什麼都禁止了,什麼工具都因危險不讓學生碰的學校,到底要教學生什麼?請問他們要怎麼學?有好幾次我都很想在深夜裡把學校裡所有標誌上的Don't都改成Do。
> 從事任何專業你都要有很好的基礎。特別是作為一個老師的人,如果你很貧乏,你也將傳承你的貧乏,而一代一代這樣下去,整個社會將會無限貧乏。
> 不要為人代勞。如果該做、該試、該錯、該想的都沒發生過, 人要怎麼學?
> 要不斷問自己我有什麼興趣?我的熱情何在?要不最終你在生活中會成為一個被動而無趣的人。
> 我在德國教書時常有些學生是從外地來的,他們可能第一次離家,第一次沒有父母的照顧,開始會思鄉。我總是跟他們說:「你要努力給自己打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把自己的住處弄得像個讓你能享受、能放鬆的家也是重要的啊!」
> 不要繼續製造恐懼了。 太多人、太多社會、太多父母就是一直製造恐懼,這樣只會讓一代一代的人不斷在恐懼中活著。
> 在德國教書時因為學生總是求知若渴,所以教書是需要絕對全神貫注的; 相對在我在亞洲教學的經驗,我必須說因為學生的被動我好像輕鬆些,但這一點都不讓我開心。更何況在奮力讓他們開口的各種嘗試中,我發現自己是更疲累而挫折的。
> 透過經驗的累積,你將學會統籌,而這就是個人發展的步驟。千萬不要光說不練,凡事動手練習才是王道。
> 教師必須是個愛人的人,而且要愛求教者的弱點與強項,愛他的一切。
> 父母必須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即便有時看到他跌倒受創時你會很痛苦 ,請你忍著,仍然在一旁看著就好,我們必須學會讓孩子自己療傷、自己站起來。
> 在我的課堂上,我永遠期待異議、互動、回應。我期待就是這些,因為做一個唱獨角戲的老師是很無趣的。
> 作品的「完成」和「完整度」是兩回事。一般來說,先求系列作品的完整,包含概念和設計,再求完成,也就是功能的設定及材質的應用。
> 對我來說,有紀律的練功固然重要,但起身接觸周遭事物,更能讓我從中得到養分和刺激。
> 每個人都有自己整理、收納的習慣,並沒有優劣之分。這樣的作法對我來說是整理人生的方式,也讓我可以從中看到過去的自己。(老師總是有一疊疊整齊的檔案夾,裡頭分門別類地收藏著展覽的摺頁、參考文件、草圖……。)
> 配飾除了是裝飾和表達自我的方式,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舉例像是如果你與客戶有獨特的情誼,你可以從你與他的共同回憶中去萃取元素,並展現在你為他設計的作品中,這將能賦予作品更大的意義。
>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相同,遭遇也不可能一樣。這一切都無需比較,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好好運用並珍惜這些屬於你的特質和經歷。
> 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對別人的同理,需要建立在理解上,如果少了理解,只是一味地想像別人的需求、一廂情願地付出,那麼對雙方都沒有幫助。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西蒙•庫柏

如果說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是世界上最多彩紛呈的政治人士,那麽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很可能就是最單調乏味的那個。即使按照德國政壇的標準,她也是絕對乏味的。德文新動詞“merkeln”的意思是“什麽也不做、什麽決定也不作出、什麽聲明也不發表”。她從不談論“德國夢”,你也不會看到她的競選活動喊出“讓德國再次偉大起來”的口號。

即使是在去年夏天她突然向100多萬人開放德國國境的時候,她談及這種唐吉坷德式行為所用的語言也是務實的:“我們可以做這個”(Wir schaffen das)。自那以來德國的中間立場主流大體上保持下來,盡管反移民的德國新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在最近的地區選舉中取得重大進展。即使是在移民危機期間,大多數主流德國政治人士也依然是乏味的務實者。他們的目標是:非常緩慢地漸漸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同時避免災難。

這把德國和其他大國區分開來。在美國、法國和俄羅斯,政治都是用有關夢想、偉大、英雄和烏托邦的語言來包裝的。世界上有務實的政治文化、也有烏托邦主義的政治文化,弔詭的是,更接近烏托邦的是務實者。

烏托邦主義的政治人士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他們只會讓人們失望。每個美國總統在競選時都將自己宣揚為能夠重建美國夢的偉大領袖,然而施政時還得回歸現實。很快人們開始抱怨他沒有兌現美國夢——但他當然不會:顧名思義,夢想不是現實。

烏托邦主義者鮮少能讓人們的生活得到漸漸改善。部分原因是他們以被推上神壇的古老文獻為指導,而不是依據現代的最佳實踐。像《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這樣愚蠢的陳舊文獻的破壞性尤其大,但即使是像《美國憲法》這樣的明智文獻,往往也會誤導人。比如,美國每年死於槍支的人超過3萬,其主要原因就是1791年生效的第二修正案。

法國政治也充斥著誤導人的陳舊信念。其中一條來自法國大革命,“人民”永遠都應該豎起路障阻撓政府。另一條信念被法國左翼視若珍寶,內容是“工人”(想象成社會主義寫實雕像中的人物形象)必須反對“老闆”(想象成19世紀漫畫中戴著高帽的資本家形象)提議的任何事情。

大多數烏托邦主義者甚至不會費神去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們的目標是更加宏大的東西。俄羅斯吞並克裡米亞是為了恢復帝國榮光,哪怕西方的製裁讓俄羅斯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相比之下,在德國,關於偉大的夢想在1945年以後一直是禁忌。戰後的第一任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的競選口號是:“不做實驗”。後來的繼任者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給出了著名的建議:“有想象力的人都應該去看醫生。”

默克爾本人還得到了一劑額外的反烏托邦主義預防針:她人生的頭35年是在東德,也就是一個失敗的烏托邦里度過的。她很少訴說自己的生平故事,可能是擔心聽起來引人遐想,但她從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Karl Marx University)畢業,之後為了自己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她還不得不額外撰寫一篇“馬列主義”論文。她的論文題目是“工農國家的工農關系”。因為過於強調農民,她的得分很低。

默克爾的德文傳記作者斯蒂凡•柯內琉斯(Stefan Kornelius)解釋稱,對默克爾來說,自由意味著不受意識形態桎梏的自由。她是關註政策細節類型的政治人士:比起令人心潮澎湃的言論,她更看重事實和分析。有一次,默克爾在電視節目上被問及“德國”這個詞會讓她想起什麽,她回答:“精美、擋風的窗戶。”

類似的,歐洲北部多數國家的政治文化都很乏味。我在上世紀80年代的荷蘭長大,當時另一位基督教民主黨人魯德•呂貝爾斯(Ruud Lubbers)任荷蘭首相。據說,這位領袖在黨內會議上朗讀《聖經》的時候,聽起來就像在讀一本烹飪書。在任10年後他自豪地說:“我讓荷蘭更乏味了。”

英國也在緩慢地轉向這種乏味的務實傳統。這個國家悄然之間漸漸把“大”字從國名中去掉了。甚至連退歐運動的活動人士也不兜售帝國美夢;相反,他們描繪了一個英勇的小英格蘭獨立簽署貿易協定的前景。幸運的是,英國有一個美國政治缺乏的安全閥:所有的英國童話幻想都可以投射到皇室成員身上。這讓首相可以只做公職人員。

乏味務實的官員往往會讓人們的生活更好。歐洲北方國家在全世界的幸福指數排名中名列前茅。德國在沒有放棄福利國家體制的情況下,已將失業率降至6.2%的歷史低點。

但人們還忽略了務實者的最大成就:避禍。在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的小說《德國小鎮》(A Small Town in Germany)中,一名英國外交官把這稱為他畢生的使命。他說,“每天夜裡,在我入睡之前,我對自己說:我又完成了一天。為這個邁向滅亡的世界違背自然的壽命延長了一天。如果我永遠不放鬆,永遠不抬起雙眼,我們可能繼續存續100年。”

德國人理解這樣的情感。他們在1945年經歷了徹底崩潰,在1989年的東德又經歷了一次,後一次是默克爾本人親眼所見。她曾說,她擁有“在早期發現系統崩潰的勝任能力”。在歐元區看起來即將解體的時候,她曾告訴保加利亞總理博伊科•鮑里索夫(Boyko Borisov),“瑪雅和其他文明”消失了。換句話說,今天的歐洲也可能重蹈覆轍。她的英雄使命:讓政治繼續乏味下去。

譯者/何黎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一)︰手段與目的
標準
2016 年 03 月 04 日 2 則迴響 Scenes書系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苗博雅,我現在是社民黨的志工發言人、免錢發言人。今天很高興公共冊所和2016公民書展邀請我們來這個活動,不知道在場的朋友有多少人是因為《叛道》這本書,或是因為想要聽我們談一下以前做社運或選舉的經驗而來的。那我等一下的發言,因為這是我個人的活動,還是得先說明一下這是我自己的觀點,純粹是我自己的觀點,所以大家也不用把這個跟,比如說社民黨整個黨的正式走向或是什麼,加以聯想。成為政治人物之後講話都要特別謹慎小心,不要造成更多的紛爭,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要先說清楚,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和個人的看法,那也許等一下在跟大家討論的時候就可以更自在一點。

其實我是一個沒讀過多少書,比較粗鄙的一個人。這是真的,在去年社民黨剛推出候選人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你們全部都是菁英、都有很高的學歷啊什麼什麼,當時我心裡就覺得︰「噢天啊,我夾在這一群碩士、博士、耶魯博士之中,其實我算是低學歷的,我只有大學學歷(笑)。」我之前在學校的時候也不是很熱衷於參與讀書會什麼的,所以今天要來跟大家談一本書,其實是還滿有趣的,對我而言其實是有趣的經驗,因為以前往往都是談一個議題,談一個比如說我關心的司法改革的議題,或者是社民黨關心的社會福利議題,但今天要來講的卻是一本書。所以我想今天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閱讀完《叛道》這本書之後,有一些小小的感覺,我可能會用一些我從事社會運動的經歷,或是在選舉過程中的一些經歷,作為一些說明或是交互的參照。那我相信這個對在場大部分的人可能可以有一點點趣味,因為大多數的人應該沒有當過全職的NGO工作者,也許在這邊有一些人有,那我想在這邊絕大多數的人沒有當過一個全職的候選人(聽眾笑),所以應該是互相生命中可以有一些參照啦。

 

12742114_978692012210387_2281782095173140711_n

 

初讀《叛道》︰選舉「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怎麼辦?

這本書其實很有趣,當編輯張勝涵問我說可不可以掛名推薦的時候,因為我不想要自己推薦莫名其妙的書,所以找我推薦的書我其實都會先跟他們要書稿來看一下,那他當時就把還沒有印出來的PDF的書稿寄給我,我就很大略瀏覽一下,然後瀏覽完我就覺得「天啊這真是太棒了!」那個時候好像,我記得大概是10月、11月左右吧,反正選舉總是會讓人頭腦的時序變得有點混亂。我那時看到就想說「哇真是太了不起的一本書!」為什麼?因為我們當時正處在一個你「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階段,跟你的對手相比起來。我這次選舉到現在結算,我總共的花費差不多是200萬上下,還沒有細算,絕大多數其實都是靠募款,真正的小額募款而來的。然而我的對手呢,他們現在當然還沒統計完或是公布,但我非常相信他們的花費應該都是我的十倍以上。那這象徵了什麼?不只我的看板、文宣比別人少,我的工作人員也比別人少。那大家知道一個工作人員再怎麼樣虐待他們,你一個月還是不能給他少於三萬塊吧?尤其選舉是一個非常高強度、高挫折的活動,你要有很多人來幫你完成很多的事情,而我的領錢的員工,最多的時候總共也才三個人而已。那這能做些什麼事呢?三個人好像連選個里長都有點嫌少,可是我在選的是一個比較大的立委的選區。所以這意味著我需要更多跟他們不同的東西,才有可能凸顯出我們自己的優勢。

Alinsky是誰?

那Alinsky,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他一生當中做的差不多就是這種事情。他一生當中就是在幫他所稱的「一無所有者」。他把人分成三類︰一無所有者、私產微薄者跟有權有勢者,這三種。所謂的私產微薄者,照書裡面講的意思,大部分都是中產階級,尤其是下層的中產階級,也就是像我這樣子,也許你的薪水有時候沒有,有時候只是剛剛好夠你過活,你會纏繞在很多繳稅之類的繁重花費中。Alinsky一開始組織的人就是針對一無所有者,就是什麼都沒有的人,他就是專門在芝加哥比如說幫這個,現在要講非裔美國人,以前講黑人,現在要講非裔美國人,做社區的組織,在各地或是美洲的原住民,也是我們講的印地安人中做組織。這本書的中文翻譯很有詩意,叫做《叛道》,至於為什麼呢,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問一下姵妤,姵妤是這本書的譯者。我今天把我的書拿過來,這個是一樣的啦,它只是外面多做了一層書皮,我把書皮拆掉,我今天拿來想要請譯者簽個名,等一下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買書之後這麼做,我相信這本書很值得買啦,又不貴,但是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發。

選舉中的第一課︰改變說話方式

《叛道》原來的書名叫做Rules For Radicals,就是「給基進運動分子的守則」。這個所謂的「基進」當然不一定是說我們的行動含有很多暴力的成分或是什麼,而是我們的主張呢,如果用最白話的話來講的話,就是走在時代或這個社會的最前線,或者再講得更粗俗一點就是,幾乎只有1%不到的人會瞭解的主張。那當然我們這樣講一定是不精確的,不過我在選舉過程中學到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追求精確的語言是沒辦法讓大眾瞭解的,所以我們勢必要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自己說話的方式。一開始在去年3、4月剛要參選之前,有很多關心我們選情的前輩朋友都會說︰「你們講話要更平易近人一點,讓大家更懂得你在講什麼。」那很可惜的是,我想應該很少人能夠做到各種模式切換自如,所以實際上的情況就是,我們這種要從事選舉的人,如果說要以選贏、取得更多選票,或是讓更多人瞭解我們在說什麼為目的,那我們用的詞就會愈來愈通俗,講話在學術的眼光來看就會愈來愈不精確,就會有愈來愈多值得商榷之處。所以往往有很多人覺得為什麼政治人物講話那麼庸俗、俗不可耐,原因就是因為必須要這樣子,才能讓社會當中超過50%的人瞭解我們現在在講什麼。那我們如何一方面維持跟所謂的進步社群,或者是學術社群對話的能力,一方面也要長出我們自己跟一般大眾對話的能力,其實這就是一個很重大的挑戰。

 

〈手段與目的〉

Alinsky︰能夠達到目的就是好手段

而Rules For Radicals,我個人認為,在選舉當時,因為我不可能精讀,我只是很粗略地翻過之後,我就發覺其中有一些部分還滿……,對於在選舉當中的人好了,打了一劑強心針嗎?或者是說有鼓勵的作用。為什麼?就像在這本書的第73頁開始,反正前面的序言跟目標那是一些更形而上的東西,他講了「手段與目的」,作者分析了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他提出了幾個rules、幾個原則。看完這一章,也許有人會認為Alinsky就是一個毫無原則的人,他專心的其實就是一件事情,就是他的目的能不能被完成。簡而言之,所有能夠達成目的的手段都是好手段,都是道德上正確的,一個手段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看結果來論的。例如他在書中提到一句話,「沒有成功的叛國者」,因為成功的叛國者他就是國父,就是開國元勳,絕對不會有一位歷史人物被稱為「成功的叛徒」,要嘛他就是「叛徒」,因為他失敗了,要嘛他就是國父,因為他成功了。

這本書在〈手段與目的〉的這個章節裡面,引用了非常多的歷史人物的作為,而且你尤其想不到的是,他大量引用的人是林肯、是甘地,是這樣子被後世、被現在歷史書寫認為有極高的道德感,我們會認為他們絕對不會為了要達成目的,而去選擇被認為不道德的手段的人。你看完之後會有一個感覺,就是其實這是很衝突的。因為作者想要呈現出來的是,只要你確定你的目的是正確的,那麼你採行的手段,無論如何你就是得為它找出一個正確的道德理由,去告訴大家說為什麼我的手段是對的。而往往在你的目的真的被達成之後,你的手段就是會被詮釋成是對的、是正確的。

Alinsky會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最高的道德就是,你真的去改變了一些一無所有者的生活,你真的去改變了貧窮、你去停止了戰爭、你去停止了飢荒、你消滅了疾病,這個就是最重要的道德。他認為很多人可以坐在那邊誇誇其談說「你這手段是不對的」、「你那手段是腐化的」什麼什麼,是因為他們就是坐在那邊什麼都不動,所以他可以告訴人家說「你這手段錯的,你腐敗了,你用腐敗的手段絕對不可能追求到正確的目的,你在追求到你的目的之前,你就已經腐敗了」之類的。這個作者對這樣的人是很鄙夷的。因為這種人就是坐在那邊什麼都不做嘛,所以當然什麼也不會做錯。

 

范雲跟小英一起做便當,錯了嗎?

那我們在這邊不談我個人或是大家到底認不認同他這個說法,不過至少Alinsky作為一個一生都在組織的運動者,他站在他自己的立場,表態了一個很明確的立場。那這到底有什麼呢?我舉幾個例子好了。比如說我之前做的司法改革議題大部分都集中在死刑嘛,那死刑大家都知道是個很嚴重的事情,尤其是面臨到冤案,如果是冤案即將要被執行死刑了,那在這個情況下你用什麼手段好像都是可以考量、可以容忍的。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自嘲說,我們除了劫獄之外,什麼手段都試過了(觀眾笑)。

那在選舉上面來說呢,我舉幾個例子,這邊是大安區嘛,那我們講大安區候選人范雲的例子。范雲老師她曾經在選舉的中、後段遇到了一些風波,例如說她跟蔡英文受水牛書店老闆的邀請,去參加一個公益的活動,活動內容就是做便當之類的。那新聞出來之後就開始有大量,也沒有大量,其實只是少量,我們最終只拿到2.5%(的政黨票),就是2.5%當中的一部分人質疑說,你為什麼要去跟蔡英文一起做公益便當?你是不是違背了你的理念?你是不是跟民進黨靠攏?當然這個質疑並非沒有道理,那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要在一個區域的選戰中獲勝,你要拿到超過50%,或是至少你要有超過45%以上的選票,現在是單一選區嘛,那你要拿到超過45%的選票,你要讓多少人知道你?至少要80%嘛!知道你的人當中有一半投給你。那你要讓超過80%的人知道你要怎麼樣?在選舉當中有幾個方法,一個就是你挨家挨戶在幾個月之內按完20萬戶的門鈴,就像摩門教徒一樣,騎著腳踏車到處拜訪,但是顯然在人力物力跟時間上很難完成。你要做傳單嘛,傳單塞到每一個信箱裡面去。可是現代人生活的概念是什麼呢?就是你拿到傳單你就立刻把它丟到資源回收桶去,或是墊在便當下面,然後如果說讓油漬滲過去,你就說「哎呀這個傳單怎麼這麼爛!」可是你從頭到尾根本不會看那傳單上面在寫什麼東西。然後大安區更不用講,有很多的集合式住宅,你那傳單根本進不去。所以新聞跟媒體的露出變得很重要。

大家可以看到,其實在這一次的選戰裡面,如果我們從結果論來講,非國民黨、非民進黨還能夠當選的候選人之中,沒有一個人的新聞露出量是少的。於是呢,就區域立委選舉的邏輯就是,今天水牛書店邀蔡英文來,那我去跟她做這個公益便當,它對於新聞的露出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選舉的主戲是總統,全部的區域立委選舉的人都是配角而已。這個時候就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我們設定的目標是改變國會的結構,有些人把它設定是說打倒國民黨啦,那我們設定的目標是改變國會的結構,也就是說,這次國會裡面要有一個不是隸屬在藍也不是隸屬在綠的立法委員,可以進去立法院裡面,假設我們設定的目標是這個,請問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手段,最能夠有效達成這個目標?

 

Alinsky的答案︰「以你所有,盡你所能。」

那如果問Alinsky的話,他的答案,就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詮釋,他的答案會是,他會講幾個字吧,就是「以你所有,盡你所能。」這八個字在書中不斷出現,「以你所有,盡你所能」就是你要先盤點你手邊的資源有多少,然後看你能做到多少,然後最能夠達成目的的手段就是最好的手段,就是最道德的、就是沒有不道德的問題的手段。所以如果你問Alinsky說︰「請問我要不要去跟蔡英文一起做便當?」我相信在當時,如果他擁有跟我們一樣的資訊的話,他的答案就是「YES!你要去。」為什麼?因為你的目標是設定在你要取得國會的席次嘛!你的目的不是設定在「我要跟民進黨恩斷義絕」,如果你的目的是設定在這的話,那當然你就不要去跟她做便當,可是有誰會把目的設定在「你要跟民進黨和國民黨同時恩斷義絕,不要有任何往來」?這個目的有助於我們消滅貧窮、有助於我們幫助弱勢者、有助於我們改革政治嗎?如果沒有辦法的話,那這個目的顯然是不對的嘛!那如果在我們想要的目的之下,我們是不是應該要「以你所有,盡你所能」去達成這個目的?那其實在這個時候如果做出這個選擇,然後講成這樣子的話,一定就會開始被批判成是道德墮落,因為你為了選票,你放棄了你很重要的原則。但事實上這個重要的原則是什麼?「不跟蔡英文見面」本身就是一個原則嗎?如果是的話,請問這個原則的理論基礎,或者是這個原則的道德性、正當性在哪邊?

 

「手段與目的」的永恆質疑

我覺得這本書的好處就是因為作者他有很明確的立場,所以當你在閱讀的時候,如果你把你自身所經驗的事件放進去做辯證,你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而且會有更多永不休止的辯證,那這個情況我稱之為「有益的閱讀」。有益的閱讀就是你本來就應該在閱讀之中,你能夠有一些對自我的挑戰或質疑,或者是能夠有一些在現實上可以有作用的想法。所以我為什麼會很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尤其是對社會運動者,或者說你希望要改變這個社會的人,你永遠都會遇到「手段跟目的」的問題。

例如我們講說318占領立法院好了,黃國昌他在法院的辯辭不是說,如果我在路邊看到一個嬰兒,被放在汽車裡面他快被悶死了,我當然是打破那個車窗去把嬰兒撈出來啊,打破那個車窗雖然是毀損了一面玻璃,但我相信在道德上是沒錯的。但很可惜的是,在現實當中我們所遇到的抉擇往往不是這麼清楚的,如果是那個嬰兒的案例,那智商70以上都會知道打破車窗是沒有問題的。但很可惜的是,尤其是在選舉這樣一個高強度的運作之下,你每天每天有不一樣的挑戰、不一樣的問題出來,那你到底要怎麼樣做決斷?怎麼樣在尤其是我們自己對自己永不休止的質疑當中(做決斷)?我想如果有人要問說我們跟傳統的政治人物有什麼不一樣的話,其中一個我覺得很大的不同點就是,我們常會懷疑自己做的到底是對還是不對。那在這永不休止的辯證當中,你到底要怎麼樣,我們沒有時間一個問題思考一個星期嘛,思考一個星期再說「喔我終於找到答案了!」也許我跟我道德的導師找到答案了,沒有(時間),因為那個事件已經過去了。

 

這個特定的目的,可以正當化這個特定的手段嗎?

Alinsky講的當然是非常極端啦,只要你的目的是正確的,能達到那個目的的手段就是好手段。所以在他的哲學……,他在書裡面有說他根本沒什麼哲學,他在書裡面講了一個很好笑的故事(《叛道》263頁)。他曾經在一個大學客座的時候,看到別人參加一個博士資格考的筆試,他就去拜託系主任給他一個機會,他也要寫寫看博士資格考的題目,他寫完了之後再把那個試卷彌封起來,給改考卷的人去改。結果改考卷的人不知道他是Alinsky,他只知道他是院長的朋友之類的。然後在那個資格考的題目裡面,就有三題是關於Alinsky的哲學與思想,在那三題裡面他自己錯了兩題。我根本不知道我的思想是什麼,但是這些人知道!(聽眾笑)為什麼呢?因為在組織者的生活當中,要面對的就是每天不斷的不斷的挑戰,這些挑戰是接踵而至的,你根本不會有一個時機好好坐下來,然後有一個完整的哲學思考的系統指引我做出,就像北斗七星一樣指引我做出一個方向的判斷,或者是說有一個完整的哲學在後面。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如果你問他說︰「在必要的情況之下,你認為武裝革命是可以的嗎?」他一定會認同這樣子的話啦。關於手段與目的他的結論只有一個,就是我們不應該問︰「目的可以正當化手段嗎?」就是只要你有好的目的,所有的手段都應該是被容許的嗎?他認為這樣的問句是錯的,他認為唯一正確的問句是︰「這個特定的目的,可以正當化這個特定的手段嗎?」所以如果要我來說的話,他沒有那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他要的是個案式的判斷︰「在這個個案中,這個個案的目的,可以正當化這個個案現在要採取的手段嗎?」

 

甘地不是非暴力抗爭的教主

就像他舉甘地的例子,現在世人往往相信甘地是一個絕對的非暴力抗爭的教主。非暴力抗爭教在他的傳遞之下還滿紅的,尤其是在亞洲,你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台灣、甚至在香港,我們比較近的觀察中,你可以看到每一次的行動,即使你沒有拿槍出來,你也沒有拿刀,你只要牽涉到一些物體的損害,或是你丟了一些東西,馬上就有人來跟你說「欸這個跟非暴力抗爭有沒有牴觸啊?」然後就開始討論很多很多,然後一定要講到甘地。但是在這裡,Alinsky他做了一個推測,他個人的推測,就是甘地他不是非暴力抗爭的教主,而是因為非暴力抗爭是他在他當時所處的背景脈絡之下最好的手段。他舉了甘地自己的一些論述在講說,因為當時英國人不許印度人擁有槍枝,剝奪了他們的槍械,而印度人因為種種的原因,也不是很相信抵抗,尤其是暴力的抵抗,他們可能沒有勇氣可能沒有什麼,不知道,反正他們就是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在那個當下,你做暴力抗爭是沒有用的。所以在那個當下,所謂的非暴力抗爭,是他所擁有的資源裡面,能做出最有效、能夠達到目的的手段。他舉了一個例證就是,甘地最重要的一個革命夥伴(即Nehru),在印度獨立成功當上了總理之後,立刻就發動了一場戰爭。這就是在他所擁有的資源下面,他認為最能達到那個目的的手段。

當然你也可以批判說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因為我們並不總是知道我們的目的是正確的,如果萬一我的目的是錯的呢?這當然有後續的危險可以討論,不過能夠看到這麼清楚的,關於目的跟手段之間的其中一種清楚的立場,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因為至少它是一個立場,而不是一種泛道德化的,就坐在那邊然後說「哎呀這個,我覺得手段怪怪的,即使你目的再崇高,好像目的都不能正當化手段。」這樣討論下去是沒有結果的,尤其是在如果我們明天早上就要做決定的時候。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二)︰溝通
標準
2016 年 03 月 06 日 2 則迴響 Scenes書系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那我另外還很喜歡的一個章節是151頁以下的〈溝通〉。Alinsky他是一個組織者的組織者,他有一個專長是,他不只是自己會去幫人家做組織,他還想要訓練一批能夠去做組織的人。所以他在書裡面列了一大堆一個好的組織者應該要有的條件,例如說他要有好奇心、要有想像力什麼的,他自己甚至列了一個清單,check list,就是他會看說你這個人有沒有這些特質,如果有的話你就是很有潛力這樣。但是在這所有的條件之中,他認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所有的條件你都可以沒有一、兩項啦,但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溝通的能力。

什麼是真正的溝通?

什麼是溝通的能力呢?是你要瞭解現在你眼前的這個人,他關心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你要能夠回應他關心的這個問題。如果說你的群眾根本不懂你在講什麼的話,那你不只是沒有在溝通,你甚至是不在場。對於你的群眾來說,你有跟沒有一樣。那這個批判我覺得跟我向來的想法是很符合的,有些人常常問我說,你以前做過反對死刑的運動,這會不會影響你的選舉什麼什麼的,在選舉過程中,我被問這個問題大概不下二、三十次。不過我有一個想法是,我認為在做反死刑運動的過程中,培養了我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溝通的能力。因為它是一個這麼艱困的議題,它是一個以前很少人想要理會的議題,現在是很多人想要理會,但是絕大多數的人的看法跟你不同的議題。(這樣的經驗)很好地訓練了一種叫做溝通的技能。而我所定義的溝通並不是說坐在這邊拿著麥克風,然後把話講出來就在溝通,而是你要能夠先抓住對方心裡面最大的問題或疑慮是什麼,然後你用你的方式解決他這個問題或是疑慮,這才是溝通。所謂單向的、不斷地講說「我想要做ABCDE,請大家一起來吧!」這只是傳教而已,但是傳教其實它本質上不是溝通。傳教追求的是那種,也許因為什麼什麼的事件,也許因為他看到了天啟、也許他看到什麼,他今天剛好失戀,然後那一刻,你剛好跟他的心靈有所連結,他就變你的信徒了。可是呢,這樣子是不夠的,你做政治工作最需要的是……,做社運是說你想要去把志同道合的人抓出來嘛,然後集合在一起,可是做政治工作你是要把一群根本志不同道不合,每一個人想得都不一樣的人,你要去面對他們,然後把他們跟你的共通點一個一個找出來,然後大家才會在一起。

今天在這裡的所有人,我相信啦,我相信大家可能會有一些基本的共通點啦。也許是對這個公民運動有興趣,也許大家都希望台灣可以更民主一點,但是這些基本的共通點,不是大家最優先的concern,不是大家最優先關懷的事項。比如說我好了,假設以我做例子,我最優先關懷的事項,在現在此時此刻可能是什麼呢?可能是我要如何能夠找到資源,讓我在選區裡面繼續做選區經營的工作,這包括了也許我自己要找到一份薪水可以養活自己,然後我要能夠找到有人願意支持我來養活我的團隊,這可能是我優先的需求,最優先的。那在其他人的心中,可能最優先的需求是我即將要畢業了,我畢業之後我到底要考研究所還是什麼的,考研究所我可能學貸會變多,可是如果沒有研究所的話我出去可能又很難找工作。所以其實如果我們只是泛泛地去講一個高高在上的概念的話,其實它不見得能夠真的深入選民的心中,那你可能就是沒有在溝通。

我們每一次進入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領域,比如說菜市場啦,也許是里民活動,甚至是我們去跟人家按門鈴之類的,我們所要做的優先的事項,並不是來告訴大家說︰「我跟你講喔各位,這裡有一個很好的社會民主教!社會民主的理念就可以解決台灣一切的問題,包括你的嬰幼兒的照顧托育,還有老人家的長照,還有這個……。」這樣是沒有用的,他們會說「喔好啊不錯啊」,就這樣子而已。但是你要真正能夠打動一個人,真的能夠跟他溝通,你要的是說,你覺得你的生活當中有什麼不滿?你覺得政府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幫助你解決你的不滿?如果他開始有了這個想法,我再進一步告訴他說︰「對!我現在要做的這個事情,就是要來解決你的這個問題。我需要的就是你把你手中那票投給我。」這樣子才有可能真正地讓他覺得「對,我要來做這件事情」。你只告訴他一個很好、很空的理念是沒有用的,對他來說他聽不懂你在講啥,所以對他來說你只是一個……也不要說生命中的過客,生命中的過客還是有點意義(聽眾笑),就是跟那種……像在路邊不是有很多房仲,會很辛苦啊,擺一個小小的立牌,會發一些傳單給你要賣房子,可能是那個對我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啊,因為我絕對不可能有錢去買那些房子啊,對吧?(聽眾笑)但是如果他跟我講的資訊是說︰「請問你有租屋的需求嗎?你有在預算內,但是你想要租到好一點的房子?」那也許對像我這樣的人,他就開始有意義起來了。

 

書展活動_8061

 

群眾溝通第一步︰改變說話方式

在〈溝通〉的這章裡面,Alinsky當然講了很多他自己或他的夥伴們做溝通的案例,那我想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必須謹記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溝通是失敗的話,你對這些群眾來說你就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會開始訓練我自己,講話要講的更……你可以說是平易近人,你也可以說是庸俗的原因。我自己原來是一個非常追求用字遣詞要非常精確的人,我也會開始為了我自己詞彙愈來愈少而感到困擾,同樣的一個概念我以前可以用,比如說三到五個(詞彙),在不一樣的句子裡面,我不會大量地重複類似的用詞,因為那看起來其實不好看,打成逐字稿之後你會覺得這個人冗詞贅字怎麼那麼多。但是開始做選舉工作之後,你就是要改變自己,同樣一個概念你就從頭到尾用同一個詞傳達就好了,因為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並不是像現在的群眾,他可能連現在的行政院長到底是誰都不太清楚,你跟他講國會改革,他只會模模糊糊地意識到說「嗯,現在國會很爛」,但是要改革什麼?也許他的心願是那些立法委員全部資遣掉,我不要有立法委員,這就是國會改革。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減少他們資訊的干擾,就是要讓所有資訊達到最簡單。所以我不免變成一個,也許在寫作風格上都會改變,改變成一個我自己其實不是那麼欣賞、不是那麼喜愛的風格,但這是我們做政治工作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如果我只是想要講我想講的,那我沒有必要來當一個候選人,我應該把候選人這個位子讓給那些有意願改變自己、來迎合群眾口味的人。我不是說要改變自己的理想來迎合群眾的價值觀,而是要改變自己的做事風格,來符合群眾可以接受的方式。

群眾溝通第二步︰改變穿著

就像我今天在出門之前,我發現我自己在考慮我要穿什麼襯衫,這是一個以前不會有的情況,當我以前在做社會運動的時候,我可以穿著短褲拖鞋去上班啊,這無所謂。可是當開始選舉之後,我就發現一件事情,就是我這個候選人的形象對於選民來說太年輕了,雖然大家都很喜歡年輕,青年參政變成一個口號,但事實上選民要的青年可能是三、四十歲那種他們會覺得是青年,不是二、三十歲。所以我有時候會看到網路上有一些人說「欸你怎麼每天都穿一樣的」,對,因為我要維持一個一致的形象,所以我的襯衫絕大多數都是同一個版型,然後顏色可能會相近,可能藍色會有兩、三件,或者是怎麼樣,所以看起來搞不好每天都覺得好像穿一樣,有沒有洗衣服啊?(聽眾笑)這是很可愛的問題,但沒辦法我得這樣做,我得減少我的衣服的變化度,因為我要給選民留下一個一致的印象,然後最好是比較嚴肅的那種襯衫,讓我的年紀看起來稍微再大一點。那至於什麼polo衫、短袖的T恤,那是絕對不行的。那這個就是一個小小的改變,我要去改變我的穿衣風格,而且這是非常連貫的,一直到現在選完一個多月了,我今天來參加這個活動,我還是非常自然地開始思考說,那我今天應該要穿什麼,這其實就是思考之後的結果,就想說「啊今天來一定是,大家不會期待那麼嚴肅的人,所以我按照我的心意穿牛仔襯衫是可以的」。

 

書展活動_4510.jpg

 

溝通不是在傳教

所以所謂的溝通,真的不是只有把話講出來而已,溝通跟傳教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也許有一些人,做倡議或所謂的……我要怎麼講才不會罵到人(聽眾笑),現在變得要好謹慎喔。就是我們要避免讓自己陷入神父與牧師傳教、神父向牧師傳教的這種環境裡面,我們應該要有更多的勇氣去和你根本不一樣的人,去做有意義的對話,這個才能夠讓我們的理念是有擴散性的、才能夠讓我們的組織是有擴散性的。我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比如說……這是一個例子喔!這不見得是真實的故事喔!(聽眾笑)就是比如說網路上的某個空間、某個論壇,對輿論有影響的論壇,上面有很多人覺得說,比如說有很多人會開始說「綠黨跟社會民主黨聯盟是藍的,是親國民黨的側翼」。那有些人的想法就是說「啊沒關係啦,不要管那些網友怎麼講,我們應該要有我們自己的路線,然後很清楚,這樣子支持我們的人本來就會知道,那那些網友的說法就讓他們講。」

但我自己不認同這樣的處理方式,因為你的選票其實是在那邊,本來就支持你的人他本來就會支持你了,你去鞏固他是鞏固到一個程度,但你並不是從頭到尾都是在鞏固他,因為我們要面對的現實是,如果我要有5%的政黨票,請問我必須觸及到多少人?5%大概是60萬,如果我要有60萬的選票的話,我可能要觸及到600萬人,我才有機會拿60萬。那請問那600萬人怎麼觸及?你要讓600萬人對你有好感,才有可能有十分之一的人真的把票投給你嘛!那請問你要怎麼讓600萬人對你有好感?你一定要往人多的地方,什麼是人多的地方?我們的target,尤其是我們很想要瞄準年輕的選民,瞄準年輕的、對社會改變有期待的選民,那這些選民在哪裡呢?如果我沒錢做全國的巡迴、如果我沒錢在全國綁樁腳、綁里長,那這些人就是在網路上。所以即使你覺得他們的質疑對你來說很好笑,你也得想個方式去溝通這件事情,而不是不斷陷入牧師跟神父傳教的迴圈,就是我們去找一些本來就已經支持我們的人,開始講說「啊為什麼這個要合作啊,合作有多棒多棒啊」,他們早就知道很棒了,我們現在要的是再往外更擴散的力量。那我想這是很實在的話啦,也許聽起來是同樣的問題,就是「是不是媚俗」,可是有時候我們的行動方針就是,不斷在自我質疑跟其他人的提醒當中,不斷地變好。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三)︰戰術
標準
2016 年 03 月 07 日 2 則迴響 Scenes書系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另外我也很喜歡一章就是209頁以下的〈戰術〉。為什麼很喜歡呢?因為他真的開始講一些非常具體的東西。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就是他不跟你談什麼哲學、什麼原則、形而上的東西,他就是跟你談實實在在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故事,他講的每一個他認為是rules、是規則的東西,他都會跟你講一個故事,告訴你說如何實踐在你的組織跟你的議題的倡議當中,所以你看完這本書你絕對不會有一種「天啊,這講的都是屁話」的感覺。你可以不認同他,你可能會不認同他,你可能會覺得他做這件事情,也許到最後,就是我們自己也腐敗了嘛,所以最後社會還是沒有改變,也許會有這種感覺,可是你絕對不會覺得他在講的是空話。

Alinsky的戰術原則

例如說〈戰術〉,〈戰術〉這章對我個人的選舉有一些比較大的啟發,因為他講的戰術是什麼?他有幾個原則啦,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超過你自己群眾的經驗範圍」,因為如果你講了一些你的群眾根本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的話,第一個它很可能就是失敗的溝通,第二個這些人不會去做。那另外一個守則就是「一定要超過你的對手的經驗範圍」,因為超越你對手的經驗範圍,會讓他們非常的驚慌、非常的緊張,那他們就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而讓你的行動獲得成功。

選舉戰術︰超出對手的經驗範圍

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啟發?很簡單,我們一直在煩惱說沒錢啦、沒人啦,不能去做這些做那些、掛很多看板啦、掃很多街之類的。可是確實啦,如果說我只是去跟他們做一樣的事情,那我就永遠不會超過我的對手的經驗範圍,那我對他們來講,就只是一個沒什麼好擔心的挑戰者而已。所以我們後來,不是後來,就是在整場選舉當中,我們一直在思考說,要怎麼樣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說我們在選舉倒數的最後一個星期,其他人可能會做很多吉普車掃街,就是候選人站在吉普車上,然後播放很多錄音還是什麼鬼的,就是會去揮手啊什麼什麼的。那我們倒數一個禮拜開始做的事情就是,我們其中有一個系列是,每天晚上選定選區的一個重要路口,然後我們會在那邊做街頭的……實際上的性質是政見發表啦,就會在那邊講話,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然後希望邀請大家來,來瞭解我們在做什麼,那它收到的其實是超乎預期的效果。因為當然我們沒有什麼遊覽車啦、便當啦,或是現場也沒有提供任何的炒米粉或貢丸湯來邀請大家,可是呢,就是會有一些朋友真的非常積極地到現場來,聽我們在講什麼。尤其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其中一個晚上,那天晚上天氣非常差,淒風苦雨,很冷,然後我們選那個點風又很大,天空飄著細雨,又被風吹斜斜地進到騎樓裡面去,可是那天晚上還是有大概幾十個朋友圍在那邊待完全程。那這本身它就是一件其他候選人做不到的事情,我非常相信其他候選人在沒有炒米粉和貢丸湯的條件之下,他們是不會來到現場的。這真的很重要,就是我們發現說辦活動如果你有提供吃的啊,甚至一個肉包也好,真的它會對群眾有吸引力。或者是當你沒有透過系統性的組織,比如說電話或簡訊去動員,其實他們是不會過來這邊的,但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事。

那這件事情,當然選前最後一個禮拜,它的發酵性有限,但是如果在之後還有從事其他競選活動的話,你去多做這種讓人家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給民眾有一個印象,因為台灣民眾投票有一個習慣,就是他們喜歡投給會贏的,這個是文化啦,所以如果你做了一件什麼事情,然後他們發現說「欸,這個人好像……,雖然我以前沒看過這種的,但她現在也能做到這邊,大概可能是有票吧!」比如說有一些傳統的樁腳就會說「噢我那天有看到你在哪裡講話,還滿多年輕人的」,我就會跟他說「對啊,而且這些年輕人不是我們特別去拜託、去請的,是大家自發性來」,然後他們就會說「噢好像很厲害」這樣子(聽眾笑)。他們就會有這個印象你知道嗎?因為這是他們做不到的事啊!所以他一定會幻想說你是不是真的其實,每一個人來都代表了背後有一百票之類的印象。

別把《叛道》當指南針

所以〈戰術〉這個章節,其實是非常實際的,它非常實際地作為一個,當我們做組織或做運動的時候,在想活動或者是在想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時候,一個很好的建議。我不會說這是指南針或不可違背的綱領或是SOP,因為我相信如果我們把這東西當成SOP或是指南針的話,Alinsky本人也會覺得非常遺憾,因為他的概念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歷史環境或是任何一個環境是重複的或一模一樣的。他自己就舉了一個例子,他在書裡面講他先前出了另外一本書(Reveille for Radicals),有些組織者買了那本書之後,遇到衝突的時候就趕快跑到巷子裡面去把那本書打開,然後看說我下一步該怎麼做。他個人覺得這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根本不會有一樣的,重點是你如何「以你所有,盡你所能」。這個戰術只是一個建議,但是每一條都是非常實用的建議,所以你如果你有心,也許你可以不要加入任何NGO,你只是想要解決你生活中、你社區週邊發生的一個小問題的話,也會非常非常的實用。

 

1014113_1021279601278803_4761038015621912768_n

 

誠實的書寫

那最後一個章節更是非常誠實,他介紹了一個叫做「代理權戰術」。在一開始看的時候,你一定會搞不清楚那是什麼,沒錯,因為我覺得他想出那戰術之後,發展到現在並沒有很成功,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誠實的書寫,他很清楚地告訴大家說他的下一步是什麼,然後他要去嘗試,而每一個嘗試都有成功有失敗。我們做運動還有做選舉,其實成功是少數,絕對是少數,可能你做的十件事裡面,只有一件事你覺得多多少少算是成功,這是常態,這絕對是常態。所以我想我們很誠實地面對自己做出的抉擇,然後每一個決策之後,去反省自己到底做對了或做錯了什麼事情,這是很重要的。而《叛道》這本書也是我認為很誠實的書寫,因為他不會覺得說「喔我沒把握我現在這個新的戰術會不會成功」什麼的,他這樣寫出來,那也許現在來看,好像沒有發揮非常非常大的作用,但那又如何?至少這是他在他人生中幾百個、幾千個嘗試中,也許有一個,不是符合我們所定義的成功,但這正是一種態度,能夠讓他在這幾百個、幾千個選擇裡面,營造出幾個成功案例的最基本的基石。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在這邊跟大家講我看完這本書的感想,那等一下問答時間我想,不見得一定要圍繞著這本書啦,今天要圍繞著這本書談是我的責任,可是大家如果對其他的,不管是做運動的、做選舉的,有想法或是有問題的話,我想今天應該是,可以講的我都會講啦。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姐(王季慶)

這是賽斯「新年立志」的範本,你可將它做為參考,寫下你個人的「立志」。

請注意,“寫”本身便有加強意念和促成實現的力量,我與你共勉!

①我要贊同我自己、我的特色、我的能力、我的好惡,及我喜歡做的事和不喜歡做的事,了悟到是這些形成我獨特的個人性,它們被賦予我是有道理的。

②我要贊同,並為我的成就感到欣慰,我同樣要元氣旺盛的把它們條列下來──同樣有力地記住它們──就如我曾努力記住和計算我的失敗或無成就。

③我要記住我生存於其中的“存在的創造性架構”。因此,“架構二”的可能性、潛能、看似奇蹟的事及快樂的自發性,將在我心中,而因此“創造性的生活”之門打開了。

④我要明白將來是個可能性,就平常的經驗而言:還沒有任何事存在,它是塊處女地,被我現在的情感和思想所播種。因此,我將種下成就和成功,我將藉著記住“在未來沒有我不想要它在那兒的事存在”,而做到這點。

——歡迎轉載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宗方濟各前天發表「教廷15弊」,批評教廷官僚文化。美聯社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前天與梵蒂岡高層官員舉行年度聖誕聚會,他發表措辭空前嚴厲的演說,痛批教廷官員有15宗罪。台灣知名樂評人焦元溥在臉書轉發新聞,並PO文表示:「感謝教宗罵我,我會反省。」

香港《蘋果》報導,方濟各指教廷一如普通人,面對患病、體弱等問題,削弱教廷侍奉上帝的能力。列出教廷患上過度勤奮、協調不力、自誇、靈性腦退化等15種「疾病」,呼籲教廷善用聖誕節假日,治療教廷管理上的問題。焦元溥說,看了新聞報導後,他覺得「我不是教徒,但我覺得我也被罵了,而我感謝教宗罵我,我會反省。」、「上帝大概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所以才派這樣的人來當教宗的。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呀!」

15宗罪:
1 自以為不朽、不可或缺及有「免疫力」:變得不會自我批評和改進,與民情脫節,以為較普通人更優越

2 過度勤勞: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記上帝教誨休息的重要,導致精神焦慮及激動

3 靈性及精神變得僵化:喪失內心的寧靜、活潑及氣魄,只會埋首工作,變成工作機器而非上帝的子民

4 過度規劃及功能主義:以為通過規劃所有東西,事情就一定會取得進展

5 協調不力:欠缺團隊精神,令教廷失去和諧的功能

6 「靈性腦退化」:忘記救贖的歷史、自己認識上帝的歷程等

7 爭名逐利:只在意職級和地位,計較身上教袍的顏色、徽章及所獲的榮譽

8 生活上的精神分裂症:一些神職人員只懂在口邊教導信眾,生活卻迴避現實,像過着雙重生活

9 數落別人、發牢騷及說是非:沒有勇氣在當事人面前說話,只懂在人背後說三道四

10 神化領袖:對上級阿謏奉承,希望可換來好處,而不是待奉神

11 對其他人冷漠:只顧自己,令人際開係失去真誠及溫暖

12 哭喪臉:為了表現得認真,經常掛上副嚴肅表情,對人態度嚴厲,特別是一些弱勢群體

13 囤積物資:大量累積物資,並非出於自身所需,而是想獲得安全感,以填補內心的空虛

14 封閉圈子:身處個別團體時,感覺較隸屬於上帝更強大

15 好出風頭及追逐世俗利益:部分神職人員利用在教廷的權力,獲得更多世俗的利益及權力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清源先生於近日仙逝,估計會有不少人覺得奇怪,一個下圍棋的日籍華人,去世了為什麼要鬧得這麼大張旗鼓的。如果仔細翻一下關於吳清源的新聞,會發 現一周前恰好是他的百歲生日,於是數百社會名流齊聚北京為他舉辦了盛大的慶典。奇怪的人可能就更要奇怪,什麼楊振寧,聶衛平,張震……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 乾嘛聚在一起給這麼個老頭過生日?

雖然滿腔緬懷之情,但是我覺得這個時候,可能做個吳清源先生的科普更有意義一些。

首先要說明吳清源先生的職業:圍棋手。他一輩子都乾這個,沒幹過別的,目測也乾不好別的。這就牽扯到圍棋是個什麼東西——簡單地說,中國總講“琴棋書畫”四藝,其中的“棋”就是圍棋,是種很有些年頭也很複雜的棋類。

自古以來,圍棋手的身份都有些特殊。因為四藝之中,圍棋就比較特殊。另外三藝都是純粹的藝術,講究的是知音難覓,縱然有高下之分,也是人們主觀評判 出來的——圍棋不是,本質上講,圍棋首先是一種競技棋類,只要下棋,必分輸贏。但是圍棋和象棋軍旗跳棋飛行棋大富翁遊戲棋又有些不一樣,圍棋比較玄乎,他 除了純粹的輸贏之外,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就像讀本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一個道理,參考《天龍八部》擂鼓山“珍瓏棋局”那一段 的描寫,不同的人透過圍棋會體會到一些不同的東西。所以圍棋手自古以來的身份也比較詭異,跨度非常大——下的好的,叫國手(國手這個詞僅限於圍棋,別的棋 類哪怕你再強,也不能享受這個稱呼),享受國士待遇,受到全社會的尊敬;下的不好的,在街頭擺個棋攤讓大家來下,一盤幾文錢,和別的街頭賣藝的也沒什麼區 別。

吳清源就是一名純粹的圍棋手。他以圍棋謀生,以圍棋養家,也以圍棋名留青史。

吳清源先生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一生。可以說一輩子沉迷於圍棋之中,除了圍棋,他什麼都沒弄明白,活的稀里糊塗,甚至還弄出 了個漢奸的名號。他生於福建,幼年全家就遷居北京。由於出身名門望族,從小衣食無憂,加上父親本身曾經留學日本,是個超級圍棋迷,所以他才能接觸圍棋並且 沉迷其中。那個年代正趕上民國初年,社會動盪,一般勞苦大眾沒心情也沒工夫研究圍棋這種東西,所以研究圍棋的前提基本上就是衣食無憂。吳清源很早就顯露出 過人的圍棋天賦,在福建罕逢敵手之後,在北京也迅速打響了名頭,11歲成為段祺瑞的門客,每個月靠下棋可以領100塊大洋。恰逢那時趕上家道中落,所以吳 清源很早就依靠下棋補貼家用了。考慮到100塊大洋那時驚人的購買力,只能感嘆天才就是牛逼。

吳清源一生的轉折來源於1925年他11歲的時候,在一個台灣人的撮合下,當時在北京已經打出了名頭的吳清源被安排和一個日本高手下了一盤棋。說是 日本高手,據考證也就是職業初段的水準,最終吳清源險勝。這盤胜利引起了一個日本商人山崎有民的注意,他開始考慮想辦法讓吳清源去日本學棋。

這裡就牽扯到了第二個問題——好端端的在中國學棋不行嗎?幹嘛要去日本學棋?

事實上,不行,那時候想學棋,還只能去日本。

雖然圍棋這東西是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他老人家閒著無聊發明出來的,但是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之後,到了民國在中國已經很是式微,原因很簡單,之前也提過 ——天天兵荒馬亂的,大家腦子裡想的都是填飽肚子和別被幹掉,誰有心思學圍棋這種東西?本身學圍棋就費時費力,有這工夫多種兩畝地不好嗎?反倒是當年的遣 唐使在返回日本的時候把圍棋這玩意帶了過去,日本那時候什麼都學中國,一看這玩意在中國都算是有文化的玩意,立刻開始仔細鑽研,幾百年下來,讓他們鑽研出 了門道,論棋藝水平,到了20世紀初,兩個國家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差距的大小基本可以參考CBA和NBA,或者中超和英超。

山崎這人有日本人特有的認真,自從見了吳清源一面之後,他就把帶吳清源去日本的心思給堅定了下來。在他看來,吳清源是圍棋天才,這種天才留在中國就 是浪費,只有日本才能發揮他的才能。恰好山崎作為一個圍棋迷,認識當時日本棋院的瀨越憲作名譽九段,於是他沒事兒就給瀨越憲作講:中國有個天才少年吳清源 啊,你一定要看看他的棋。講的次數多了,瀨越憲作也來了興致。

於是接下來1926年1927年吳清源分別和旅中的日本棋院職業棋手下了幾盤棋,吳清源表現優異,去日本學棋的事情也正式提上了日程。1928年的 時候吳清源以日本棋院的留學考察生的名義正式東渡日本,那一年他14歲,孤身一人,留學生每個月有200個大洋的補助,而當時他家就指望他這200個大洋 養家糊口。

接下來的5年中,吳清源的棋藝突飛猛進,名頭也越打越響,簡單的說就是一路從青銅5殺到了鑽石組,成為了當時日本矚目的新星。但是真正讓吳清源開始全日本聞名的,是1933年他面對秀哉名人幹的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這裡牽扯到了第三個問題——秀哉名人是誰,對他干點啥就能稱得上大逆不道?

日本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在圍棋上也是這樣。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就形成了最強的四大圍棋世家:本因坊、井上、安井、林。但是其他三家遠遠不 如本因坊家,因此漸漸的本因坊家在日本棋壇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可以看做日本棋壇的皇族。但是本因坊世家並不以血緣來傳位,而是師徒傳授。每代的世家 掌門人都被稱為“x世本因坊”,弄得一股濃濃的“第x代火影”即視感。而一世本因坊日海在位的時候,織田信長冊封他為“名人”,從此世家與稱號系統結合, 日本在執政者的支持下形成了正式的棋士制度。這個秀哉名人,就是第21世本因坊,也是最後一位世襲本因坊——秀哉在去世前把本因坊稱號捐給了日本棋院,建 立了本因坊比賽,從此以後每屆的獲勝者即自動成為下一世本因坊。如果是日本人獲勝,還要因此改名。比如山下敬吾2012年拿了本因坊冠軍,從此他就多了一 個名字“本因坊道吾”。

1933 年的吳清源因為成績優異,戰勝了多位同齡對手,獲得了向21世本因坊秀哉名人挑戰的權利。說是挑戰,但是在當時的日本看來,不過是獲得了讓秀哉指導一下的 機會。就好像你在中忍考試的時候,因為前面表現優異,在最後一關獲得了和火影交手的機會,正常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好緊張好激動,然後又覺得自己沒有希望 獲勝。但是吳清源先生身為天才這個時候就顯露出了他與眾不同的高逼格——他決定用他研究出的新佈局戰術打敗秀哉,相當於這位幸運的中忍打算用新開發的忍術 做掉火影。這一年,吳清源19歲。

這盤棋吳清源執黑先行,第一步下在了右上“三三”位,這個位置在本因坊一脈看來​​,叫做“鬼門”,是絕對不允許在開局第一手下的地方。所以吳清源同學這一手的意思就很鮮明了:做好準備,我是來打你的臉的。

緊接著吳清源的第二手和第三手分別下在了星位和天元,這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下法,而且充滿了藐視權威的意味——因為那時的日本人佈局從不下星位,第 三手天元這種事更是只有欺負實力弱於自己的對手才會下出來,在至高無上的秀哉面前這麼下,擺明了不給前輩面子。所以這盤棋第一天的棋譜被讀賣新聞社刊登在 報紙上之後,全日本轟動——大家都知道了有個大逆不道的小孩子在秀哉名人面前裝逼。

由於吳清源的招法完全出乎秀哉意料之外,事實上他這輩子從沒見過,所以秀哉早早宣布打掛結束了第一天的對局。

這裡牽扯到第四個問題——為什麼會有“第一天的棋譜”?什麼叫打掛?

原因很簡單,在那時的日本,上手擁有隨時暫停棋局的權利,下的不舒服,說聲“我頭痛打掛謝謝”,棋局就暫停了,只能第二天再戰。秀哉作為上手,就享 有這種權利——所以這盤棋從1933年10月16日開始,下到了1934年1月29日,下了整整3個半月,期間一共打掛了14次。而每天打掛之後,讀賣新 聞社就把今天的棋譜刊登在報紙上,基本上第二天就會搶購一空,也算趁機撈足了銷量。

需要說明的是,秀哉名人很不地道,他每次因為頭痛打掛之後一回家,頭立刻就不痛了,而這時他的家裡已經坐滿了他的弟子,各個都是職業棋士,然後大家 就開始研究吳清源今天又下了什麼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明天我們又該下點什麼,活生生的專職參謀。而吳清源同學在這3個多月裡還有11盤比賽要下,因為他 是職業棋手,不下比賽就沒有出場費,就沒法賺錢養家。

比賽一直到一大半的時候,吳清源都佔據明顯優勢,但是最終秀哉的弟子前田陳爾五段發現了第160手的妙手,幫助秀哉挽回了劣勢,最終吳清源以2目惜敗。

秀哉名人利用這場胜利保住了最後的顏面,但是吳清源同學的名氣已經打響:全日本都知道有個中國小子敢跟秀哉名人裝逼,而且還幾乎成功了。吳清源下出 的新式佈局也正式進入了大家的視野,介於它幾乎幹掉秀哉的強大威力,再也沒人敢視其為邪魔外道,而是開始認真研究。而且由於吳清源同學在這盤棋中遭受的不 公正待遇,打掛這個制度隨後就基本被取消了。

但是在這一年,吳清源迎來了人生中第一件備受爭議的事情——作為日本棋院的特派棋手去東北和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下指導棋,並且隨後在1936年加入了日本國籍,而此時九一八事變已經發生了5年。從此掀開了關於他是不是漢奸的討論,這個事情很複雜,我以後會仔細講。

到了1938年,前面提到的本因坊秀哉名人宣布引退,按照慣例要下一盤引退棋。這盤棋的對手是吳清源先生的好友,當時日本棋壇的另一位高手“鬼童 丸”木古實七段(對你們沒看錯就是大蛇丸的手下那個鬼童丸),最終失去了打掛特權的秀哉名人不敵。於是大家想,第一人隱退了,那麼戰勝了第一人的木古實是 否就是最強了?但是一想還有吳清源,又覺得這事兒沒準,於是決定採取最直接的辦法,讓這兩個人比一比,不就知道誰最強了?

上一次嚐到了甜頭的讀賣新聞社立刻攛掇出了一場在鎌倉舉行的十番棋對決。這一年是1939年,昭和14年。從此,吳清源開始了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十番棋制霸年代,在這期間,他達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獨孤求敗。

首先要說明一下日本的十番棋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簡單的說,這不是單純的連著下十盤棋,而是賭上身為棋士全部榮譽的戰爭。

那個年代的圍棋,還沒有“貼目”或者“讓點”一說,所以執黑先行代表搶占了先機,是具有優勢的。那麼十番棋,要下10盤,到底怎麼決定誰下黑棋誰下白棋呢?日本人的解決辦法是:根據棋力,也就是段位來判斷。

雙方段位相同,為平手,那麼下棋的時候是“平先”,也就是一人一盤黑棋,誰也不佔便宜;一方高於另一方一段,那麼就要採取“先相先”手和,也就是低 手第一盤執黑,接下來的每三盤棋裡面有兩盤棋執黑;如果實力差距更大,就要採取“定先”,也就是低手的一方永遠執黑;差距更大,就要採取“先二先”,然後 是“二先二”,“定二”……以此類推,優勢越來越明顯。也可以理解為dota或者lol的中單solo,如果實力差距大,一上來按規定高段位的必須先白送 低段位的人頭,至於送幾個要看段位差多少,送完才正式開始比賽。

為什麼說日本的十番棋賭上了職業棋士的全部榮譽?因為十番棋規定採取升降制,也就是每當雙方的勝局差達​​到4場(4:0,5:1……)的時候,落 後的一方就降半先:原本大家是平先的,改為先相先,原本就是先相先的,改成讓先……被降半先在日本的職業棋士看來是不可以被容忍的——因為這意味著自己不 具備和對手平等對弈的資格,自己是“下手”。從此以後不論在任何場合,只要相同的兩人進行十番棋比賽,那麼先前的升降級要被累計,也就意味著自己一輩子在 對手面前就沒有抬頭做人的資格了。

由於這種殘酷的規定,所以每位下十番棋的棋手都竭盡全力,殫精竭慮,為此折壽的也不在少數。而1939年的鎌倉十番棋第一盤中,木古實就因為過於投入,流了鼻血,沒辦法只好到一旁休息。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放棄棋局,而是掙扎著下完了第一盤,最終惜敗。

鎌倉十番棋下到第5局時,吳清源4:1領先,再胜一盤木古實就要降級,於是木古實剃了光頭,以示在第六盤決一死戰的決心。可惜第6局依然不敵,被吳清源打至先相先手和。最終吳清源6勝4負獲勝,木古實被降半先。

鎌倉十番棋比賽的1939年,正值中日民族關係最緊張的時刻,抗日戰爭打的激烈,日本國內的仇中情緒也很嚴重,吳清源迫於生計雖然加入了日本國籍 (為什麼迫於生計等下會解釋),但是並不被當做日本人對待,由於戰勝了木古實,他的生活不斷受到騷擾,甚至還遭受了死亡威脅。而就在這種狀態下,吳清源迎 來了下一個對手雁金準一八段。

日本不能接受最強稱號到了一個中國人手中,於是讀賣新聞社開始積極物色下一個對手。最終他們找到了秀哉名人的師兄,當年和秀哉爭奪本因坊稱號的雁金 準一八段。作為老資格的高手,全日本都對他報以巨大的期望,結果雁金準一八段果然沒有被降級——在5局結束吳清源4:1領先之後,雁金準一出於名譽問題放 棄剩餘比賽認輸了…也不知道他這算是要臉還是不要臉…

緊接著吳清源又和藤澤庫之助進行了十番棋對決,吳清源4勝6負——看上去貌似是吳清源輸了,但是由於比賽是在讓先的情況下進行,也就是說10盤棋藤澤全部執黑,因此如果不能把吳清源打降級,就是藤澤失敗,可惜從始至終吳清源就沒有給過藤澤讓自己降級的機會。

這個時候日本人已經不能忍了——自己辛辛苦苦挑選高手過來,棋譜全國刊載,結果一個一個就是送菜的?於是惱羞成怒的日本政府吊銷了吳清源的日本國 籍,而日本棋院拒絕任何非日本棋手參加自己舉辦的比賽——也就是說,吳清源一下子變成了無國籍無編制的雙無人士。失去了日本棋院在編棋手的身份,吳清源也 就失去了別的生活來源,他沒法參加日本棋院的比賽獲取對局費,因此十番棋比賽的對局費一下子成了他的全部生活來源。

於是接下來的十年裡日本棋壇出現了一種極端搞笑的狀態——日本的職業棋士們龍爭虎鬥,殺個不亦樂乎,決出最強的高手,然後這個高手就被送去和吳清源 下十番棋,然後被吳清源幹掉,而且一定會被殺的降級。日本人一看這個不行了,接著挑,挑出新的再送去下十番棋,然後再被吳清源幹掉,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了 10次。

被幹掉的人中,有21世本因坊橋本宇太郎,22世本因坊高川格,23世本因坊坂田榮男……21世本因坊橋本宇太郎最有名的事蹟,除了創建獨立於日本 棋院的關西棋院,就是“核爆之局”——他和岩本薰(也是被吳清源幹掉的人之一)在廣島郊區進行爭奪本因坊稱號的比賽,結果廣島原子彈爆炸,橋本宇太郎整個 人都被掀到了房間外面,但是爆炸過後兩人依然堅持繼續對局並且分出了勝負,而爆炸地點距離他們比賽的房屋只有10公里。剛才提到的藤澤庫之助也在其中,之 前因為年輕段位低,以讓先身份下的十番棋他不服氣,所以他升段後以平先的身份開始下了兩次十番棋,結果第一次吳清源7勝2負1和把他降到先相先手和,第二 次以先相先開始,下到第6盤吳清源就5勝1負把他打成了定先手和,下到第6盤的時候,藤澤庫之助寫好了要遞交給日本棋院的辭呈,如果再輸就辭去職業棋士的 身份,結果這麼大的決心也沒能幫他逃過再次降級的命運,這位感覺臉上掛不住,自動放棄了剩下的比賽。從此以後這位日本歷史上第一位正式九段只要遇見吳清 源,就再也逃不過被讓先的命運。

17 年間,吳清源一共和當世最強的職業棋士下了10次十番棋,以吳清源全勝告終。這10次十番棋中吳清源只要輸任何一次,以當時特殊的形勢和他的身份,他都將 萬劫不復,讀賣新聞社因此將這些十番棋稱為“懸崖上的白刃戰”,但是吳清源一次都沒有讓支持他的人失望,所有對手最終都被吳清源打至先相先手和或者讓先手 和,無一倖免。因為這無敵於天下的戰績是在昭和年間取得,他由此被稱為“昭和棋聖”。

後來日本人自己不好意​​思了,終於開始允許吳清源參加他們舉辦的比賽,然後吳清源在最強者決定戰中8勝2負奪冠,再然後1961年名人戰前夕,吳 清源在自己人跡罕至的家門口被突然駛過的一輛摩托車撞飛,從此身體大不如前,進入半隱退狀態——至於為什麼那個人跡罕至的地方會突然出現一輛摩托車直挺挺 沖他撞過去,沒有人知道。

自此之後,吳清源基本不再參加比賽,而是專心於指導後輩和對圍棋的下法進行革新——大家可以理解為,他轉行當教練了。但是從此以後的圍棋第一人失去 了懸念,當世所有的超一流棋士基本都公認為吳清源。如同貝利之於足球,喬丹之於籃球,他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後面當然也會有馬拉多納、梅西、科比、詹 姆斯這些人出現,但是王者只有一個。而比上述兩位更為偉大的地方在於,吳清源以無與倫比的創造力開啟了圍棋的新時代,在他之前和他之後的圍棋完全是兩個樣 子,他以一己之力對一項運動的革新超過了其他運動一代甚至幾代人的作用。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川端康成寫的《名人》,或者看看田壯壯導演,張震主演的《吳清源》,或許能體會一些這位無敵棋聖的一些風采。

PS: 吳清源的國籍問題很複雜,基本可以用“棋藝無雙,氣節有虧”來形容,不過我個人堅持認為雖然氣節有虧,但是算不上漢奸,有空會再寫一篇關於他國籍的問題。這篇只是希望做個科普,讓大家了解一下,這位離世的百歲老人,對於圍棋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PPS :有幾個錯誤被指出,感謝各位。

首先是吳清源的生日,是6月12日,我是11月24號恰好看生日慶典的新聞,因此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其次是本因坊的世代,橋本宇太郎並沒有世代。我因為記得秀哉之後的本因坊是橋本宇太郎,所以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秀哉之後的本因坊並不是人人有稱 號,只有名譽本因坊才有世代稱號,比如高川格(22世本因坊高川秀格),坂田榮男(23世本因坊坂田榮壽),趙治勳(25世本因坊治勳,這貨是日籍韓國人 所以這名字),第二是秀哉之後的第一位比賽決出的本因坊是1943年的關山利一,因為這人除了得本因坊沒啥大成就,我把他忘了…

最後是關於日本佈局的問題:我說星位以前沒人下,這話的確不准確。但是星位在日本圍棋中一直被視為非正統。我的第一本圍棋書是山部俊郎九段編的《圍 棋定式大辭典》,這人是個老派的日本棋手,所以他編的這本書1000多頁,光小目定式就有500多頁,星位、三三、高目、目外和其他加起來不到一半,星位 在其中還算少的,可以看出老派日本圍棋對於星位的態度。本質上是因為老派日本圍棋重視邊角不重視中腹控制;

至於打掛被基本取消,個人認為說法還算準確。因為雖然在後來的三大頭銜戰(本因坊、名人、棋聖)中保留了所謂的打掛制度,但是頭銜擁有者只是擁有了 在規定時間前提前暫停比賽的權利,而且第二天必須必須繼續比賽,不像秀哉可以回去一下和門人弟子商量好幾天,本質上算是對頭銜擁有者的一種尊重,不公平的 意味已經很少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Q2MjMxMQ==&mid=201826260&idx=1&sn=2c13087f52e8bae1809665b3be244c8b&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微信】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4-02 13:55:48  來源:鳳凰網  編輯:趙靜雅   

 日前,香港多個黑幫成員北上深圳福田集會時遭深圳警方突擊清查,160名疑有香港黑社會團體背景的港人被帶走審查。其中包括香港老牌武打明星陳惠敏在內的14名被視為“重量級”的人物,則連續被調查十幾個小時。

  據悉, 現年67歲的陳惠敏是“圍村人”出身,曾奪兩屆東南亞擂臺冠軍。1983年年屆37歲的陳惠敏參加“世界精英搏擊大賽”,僅花35秒便擊倒日籍拳手森崎剛,令其腦震蕩。後投身電影圈, 擅長演殺手、大佬角色。

影壇“冷面殺手”,自幼已與李小龍相識

  陳惠敏生於1946年,前邵氏武打動作演員。熱衷拳擊、中華武術、健身等,背部有龍圖騰樣式的文身,配上兩臂左青龍右白虎,和最著名的胸前雙鷹(據說為身手了得與勇悍之意)。

  陳惠敏曾是江湖中人,他本人也從不避忌。作為黑社會的活字典,不少黑社會電影開拍,都會找他演出並提供資料,近年已轉型經營紅酒生意。

  作為曾經的香港影壇獨一無二的“冷面殺手”,陳惠敏非但身格健壯、身手超卓,胸口和後背更分別紋有雄鷹及猛龍,他每次出場都是面目陰沉,往往三言兩語後即拳腳相向,故在上世紀70年代的多部功夫片或警匪片中頻以打手、保鏢等形象示人,在風格上強調硬朗與火爆。

  傳奇的是,陳惠敏自幼已與李小龍相識,多年後李小龍更在其面前親言:“腳就李小龍,拳就陳惠敏!”以一名武術家的眼光對陳惠敏出拳的速度和力度做出肯定和讚賞。

玩票進入電影圈,曾拍情色片

  陳惠敏起初混江湖收入高,打拳亦然,因而對拍電影並無興趣,後來受人賞識,才勉強答應玩一下,結果促成陳惠敏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陳惠敏1972年出道後第一部戲是導演何藩的電影《血愛》,不過是配角;第二部吳思遠的《餓虎狂龍》升為主角;1973年陳惠敏再拍何藩的情色片《春滿丹麥》,票房大收。但陳惠敏名聲始終不高,後來再拍一些武俠片和雜碎功夫片,亦對其事業無甚幫助,只是收入穩定了下來,同時改變了他“拍戲賺不過混江湖”的想法。

80年代紅極一時,曾獲金像獎提名

  1976年,陳惠敏在梁普智的《跳灰》中扮演冷面殺手,這是他第一次嘗到走紅的滋味,雖仍是反面人物,但陳惠敏的演技、表情和身手都有進步,隨著《跳灰》票房報捷(1976年香港票房季軍),陳惠敏事業漸好。

  1981年是陳惠敏事業的分水嶺,他在黃志強導演的《舞廳》中擔任主角,這是他演藝生涯中演技最出色的作品之一。陳惠敏曾信誓旦旦地稱:“香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英雄片肯定是《舞廳》!”片中的他裝扮得身光頸靚、擁有高檔舞廳、出入駕駛名貴跑車,更與兩位性感女郎激情連場,最後更手持鋼刀一路從嘍啰砍到老大,像極武俠片裏的白衣大俠!

  1983年,陳惠敏憑《殺入愛情街》提名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因此80年代初是他最輝煌的時期,在黑幫動作片的領域中成功佔一席位,此時他出道拍片已10年。陳惠敏拍《狂情》時,與日本女主角新滕惠美發展地下情,由於陳惠敏已有家室,因此一度成為娛樂圈話題。

創辦電影公司,頻耍危險特技

  1979年,陳惠敏以自己胸口的雄鷹文身為靈感創辦了“雄鷹電影公司”,並推出創業作《手扣》。作為陳惠敏從影以來第一部獨挑大梁的作品,他非但監製、編劇、武術指導和男主角一腳踢,還在片中連串上演跳樓、中槍、飛車、跳海等危險特技,而最為驚心動魄的,則是他親身從十層樓高的青衣大橋上跳下!當陳惠敏整個人如炮彈般扎入水底一霎,相信不少觀眾都為他的亡命演出捏一把汗。

  陳惠敏年輕時曾參與過不少黑道活動,也曾與山口組頗有關聯,雖退出江湖多年,昔日地位仍不容小覷,故在《古惑仔只手遮天》裏他即演繹了經典的“東星駱駝”。

曾做獄警,後踏上黑道

  戲裏的陳惠敏橫跨正邪兩面,演繹的角色同樣不勝枚舉,但殊不知戲外人生同樣傳奇:他的第一份工是編號為“403”的獄警,可謂不折不扣的公務員出身,其後又加入警隊,編號為“8872”,從此躋身警惡懲姦的執法者,令人羨慕不已。

  然而兵賊的界限卻往往會在一瞬間坍塌,因覺自己好打又是年少輕狂,陳惠敏竟一度踏上黑道,做了夜總會打手,據聞更曾在吳錫豪(跛豪)手下當馬仔,是當時有名的“金牌古惑仔”,結果頻留案底。

與山口組牽連,妻子為其頂罪坐牢

  陳惠敏行走江湖時曾由他人介紹與日本山口組的成員結識。後來山口組到夏威夷購買槍械,就由陳惠敏從中搭橋找賣家,結果被警方發現,逮捕了有關成員,陳惠敏當然被捲入其中,隨後警方更到陳惠敏家中搜查,結果發現他非法藏械,除了槍支還存有200粒子彈,當時陳惠敏在警局的案底不少,如果認罪至少入獄7年。

  陳惠敏的妻子為了維持家庭,提出由她頂罪,因此陳惠敏被拘留了一個月後獲釋,妻子則被判入獄2年,陳惠敏帶著三個兒女生活不僅辛苦,且妻子亦因坐牢一度精神錯亂,所以陳惠敏謂“最失落的日子就是太太入獄”,雖曾風流過,陳惠敏最後還是心甘情願地回到妻子身邊,兩人一同生活了38年不離不棄,顯出了“患難見真情”之意。

打擂日本人,最終二戰二勝

  最終陳惠敏“改邪歸正”加入影壇,由不紅捱到紅。1983年,陳惠敏還遠赴東洋PK日本人,最終二戰二勝,連成龍、王羽、陳自強等人都親赴觀看,這段打擂錄影如今也得以留存,完全不經虛構的激戰更讓大批影迷對陳惠敏心生崇敬。

  曾經有人質疑陳惠敏搏擊日本仔是否“做戲”,但陳惠敏的習武生涯卻將此說法全然推翻:早年他曾拜入譚家三展門下,後來還練過西洋拳,至於闖蕩江湖後打打殺殺、刀刃相見的日子,更是讓他每天有如“實戰演練”,將學到的身手全用在打架身上,一身好功夫自然不在話下;1972年,陳惠敏還代表香港參加東南亞拳賽,一路過關斬將後PK掉泰國拳王奪得冠軍,從此揚威武術界。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07月11日10:40  南方都市報

(1/8)1979年《手扣》

    1979年《手扣》
    1996年《古惑仔》
    2001年《買凶拍人》
    2004年《霹靂大將軍》
    2010年《滅門》
    查小欣
    陳惠敏
    陳惠敏在紅酒瓶上放自己的肖像,“這是我用來送給朋友的。”

  陳惠敏這篇專訪,不能登在香港的報刊上。在香港,自稱黑社會是刑事,會被收監。   

  自80年代認識陳惠敏至今,所做的訪問都只談娛樂,不提他在黑社會的日子,在公在私,今次是首次跟陳惠敏對我公開講他的幫會歲月。

  陳惠敏17歲加入“14 K”,當過獄吏、警察,退役後成為打遍東南亞的拳王、演員和現在的紅酒商。

  隨著香港黑社會由百花齊放的盛世,至97回歸後遭逢巨變,像陳惠敏這樣一位身份跨界極多,涉獵範圍極廣的幫會大佬,可說獨一無二,也將後無來者。陳惠敏的人生和幫會分割不開,他是地下世界的活字典,由他來講述黑社會的盛衰變化,真實度百分百。

  大佬披露黑幫規矩

  “各幫會各自有推舉龍頭大哥的方法,14K采用的是元老制,論資排輩,但如不稱職便要下台;新義安用世襲制,和勝和則是每三年選舉制。”

  67歲的陳惠敏,加入14K超過半個世紀,屬元老級,是大佬中的大佬,江湖輩分高,具名氣,義字當頭,得紅黑白各道尊重,因此紅事白事均會邀請他出席。

  今年4月,陳惠敏到深圳出席黑幫“和勝和”大佬的婚宴,警方懷疑婚宴上暗中進行扎職儀式,大舉出動350名荷槍實彈特警衝入會場,每桌由四名持槍特警包圍,拘捕了200多名賓客,包括陳惠敏。

  “很多江湖中人有喜宴,都會請有名氣輩分高的大佬去講幾句吉利說話,為醒獅點睛。我就是應邀去做嘉賓,公安也知我是14K,不是和勝和的,身份純粹是嘉賓,所有人都要驗尿,驗D N A,我不怕,我沒吸毒。”

  消息見報後,陳惠敏接了好幾百通電話。“不少內地的朋友來電說‘怪不得你演黑社會大佬演得這麼好,原來你真是黑社會’。很多內地傳媒打電話來約訪問,我全都推了。因太多人打來,索性把電話號碼也換掉。”我共打了三個不同號碼才找到他。

  陳惠敏披露香港幫會的分布。

  “香港約有數十個幫會,其中14k人數最多,官方數字是15萬、16萬,沒那麼多,約有13萬、14萬人才真,另外三大幫會和勝和、新義安及和安樂(即水房)人數約為十萬八萬,是現今香港四大幫會,有些夕陽單位,只得一百幾十人。”

  言語間,陳惠敏常以“洪發山”代替14K,原來“每個幫會都有個山頭,14K是洪發山,新義安是太平山,水房屬”和“字頭的和安樂,從前香港有‘安樂汽水’,汽水廠工人人數日多,分支成和安樂,又叫‘水房’。”

  陳惠敏透露各幫會有不同方法推舉龍頭:“各幫會各自有推舉龍頭大哥的方法,14K采用的是元老制,論資排輩,如不稱職便要下台;新義安用世襲制,和勝和則是每三年選舉制。”

  陳惠敏很為14K自豪。“14K在世界各地,荷蘭、美國、東南亞等均有分部,我的門生收‘靚’(廣東俗語,即手下、馬仔)都要先經我過目同意,海外分部會電郵照片給我看,我收門生的一大條件就是要‘靚仔’(帥哥)。面目可憎,一看便知是黑社會的,全部拒收。所以14K最多俊男,個個有資格‘食軟飯’。門生會告訴新會員,他們屬洪發山的‘德’字派,大佬是陳惠敏,行走江湖時可以撻‘朵’(黑社會用語:搬大佬大名震懾對手)”近年,陳惠敏已不再收門生。“我是元老級,不可再收門生,我收的門生今年都50、60歲,我再收20多歲的做門生,年齡上差距太大了。”

  大佬自述黑幫人生

  A

  從警員到大佬

  “遇上初來乍到不貪污的鬼佬,我們會在下更後帶他去無上裝(女舞蹈員赤裸上身)酒吧,教他花錢,玩至凌晨兩三點去消夜。”

  陳惠敏是新界客家人,父親是名航海員,母親是主婦,背景清白過白開水,他如何踏上幫會大佬之路?

  “我自少愛習武,學過‘譚家三展拳’和西洋拳擊,無心向學,16歲初中畢業便停學,認識了14K的朋友,覺得他們很威,便入了會。”

  “17歲我報考警察,但因差幾個月才夠18歲,員警部不收我,我便轉去懲教署報考獄警,懲教署收了我,那時候的獄警叫做獄吏。”他怎想到原來命運在替他鋪砌上位之路。因為他曾當過獄吏,跟同袍關系打得非常好,幫會大哥被關進監獄,都要拜托他多關照,可在獄中少吃苦,且可享有各種福利,為陳惠敏贏得了不少尊重。

  “後來我申請轉做員警,當時還沒‘臥底’二字,警察不會派臥底滲入黑幫,否則哪有黑錢收。”

  “60、70年代的香港黑社會百花齊放,賊即是兵,兵即是賊,沒人可以做清官,你不去收黑錢,黑錢會送入你袋。不可以不要,收了捐作慈善,也可以;如堅持不收,便會被孤立,調去守水塘或沙頭角。”

  鬥心極重的陳惠敏不甘於做個收入不高的警察。“我申請做掃毒組,只要付五千元就可以進入,當時規定掃毒組三個月要換一批人,但這三個月內最少可以‘賺’一萬五千元。”

  “那年代有很多白粉檔,在尖沙咀海防道一帶便有幾個檔口,白粉一包包的賣,有十元裝,五元裝和兩元裝。道友在後巷吸完毒便到附近的大排檔去食牛什粉,雖然一百米外就是警署,這一帶卻是警察禁區,警察不巡邏,怕嚇走道友,便沒‘片’收。”(“派片”即是行賄)

  陳惠敏形容當差是一門生意。“如果懂得找門路,很容易就升職。例如外籍警司娶的是中國太太,那就好辦了,買一對十多二十萬的男女套裝勞力士手表送給她,很快就可以升做沙展,做沙展三個月可賺幾十萬。鬼佬(當時對外籍上司的統稱)雖然有權,仍要靠本地的警員,他們連白粉檔在哪裡也不知道,所以探長收的黑錢一定多過警司。”

  “任何人要開賭檔、煙格都要鬼頭(對外籍上司另一統稱)批准,打算開檔的人便會四處打聽誰中了馬票(彩票,如六合彩),然後立即派人去買了中獎的馬票,如馬票獎金100萬,會用108萬買回來,送給鬼頭太太,她就向外聲稱中了馬票,黑錢便可見光。”

  “遇上初來乍到不貪污的鬼佬,我們會在下更後帶他去無上裝(女舞蹈員赤裸上身)酒吧,教他花錢,玩至凌晨兩三點去消夜,當他玩上癮,而每個月只得千多元人工,不夠他玩和吃,他定會貪。”

  在黑社會百花齊放的年代,“破案率”非常高。“有一批道友專收錢替人頂罪,他們慣食皇家飯,又有安家費,坐監就他們的職業。”

  港英年代,除了上亞釐畢道港督府主人外,地下也有潮州人港督。“他姓葉,已經過身了,他是四大探長中藍江、呂樂的收數人。他的‘轄區’包括香港區和九龍區,被稱為兩港港督,藍江、呂樂都聽他的,他說給你開賭場、白粉檔就可以開,本來一個探長只有一個收數人,他一個人做兩大探長的收數人,收回來的錢由他分給兩大探員。”可見其勢力。

  1967年陳惠敏被警隊發現是幫會中人,於是退役,真正開展他的幫派生涯。他知道要“響朵”(黑社會之人上位),他必須轟轟烈烈的打幾場架,“有時一天打兩次,幾乎天天打,有時十天八天才打一次,亦曾遭到襲擊,被人用力劈,幸好我識功夫,把對方的刀也搶了。

  B

  從大佬到影星

  “我回望過去,會覺得很奇怪,為何我會做出那些事情,也許是環境所迫,從前是孤兒仔,做事不顧後果,結婚後,膽子小了些,生兒育女後,膽子又小了些。”

  陳惠敏“打得”,街知巷聞,1970年和1971年,陳惠敏連奪兩屆東南亞拳擊賽冠軍。“李小龍剛過身,電影界要找真功夫的人演打戲。”電影界向他招手,“我沒有想過有人會請我拍戲,第一套電影是何藩的《血愛》,片酬3000元。”收入十分可觀,我80年入行,月薪是1000港元。

  他飾演江湖人物為觀眾所認識,83年在《殺入愛情街》中飾演的江湖大佬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微博]提名最佳男主角。電影沒為他帶來影帝寶座,卻為他建立起與日本山口組的極深淵源。

  日本各界都極之排外,著名的日本幫會山口組何以會信任一個香港人?“因為我出手救過山口組。80年代,山口組要與另一堂口開戰,需要大批槍械,可是那年代的日本黑社會是不出國的,他們知道14K全世界都有分部,便托我代表去夏威夷買槍。結果我和幾個組員被捕,我被解回香港。”警方在他和太太聯名的銀行保險箱中找到一支左輪手槍和202顆子彈,夫妻倆遭警方控訴,陳太主動將所有罪名攬上身。

  “我是男人,有很多案底,持有槍械,很多律師都說起碼要坐七年監。女人則最多判個兩三年監。老婆說當去讀書。”

  “老婆在獄中申請做不同工種,都獲批准,通常囚犯在一個崗位做上十多個月才獲准調派負責別的工種,因而引起廉署懷疑,調查我老婆何以有此方便。我告訴他們,因為她是陳惠敏老婆。我曾當獄吏,獄吏家屬坐監叫做‘皇冠牌’,會得同袍關照,這不算犯法吧。”陳惠敏呷了口咖啡說。

  陳惠敏是因為收保護費認識當年只有十七歲的太太。“她家裡開夜總會,她做收銀,我每晚凌晨十二點就去收500元保護費,見到我,她會自動付錢。我經常出入夜場,什麼類型的女人都見過,就只覺得她淳樸,是賢妻良母型。結婚時她17歲,我25歲,她的姊妹都不看好我們,說我又花心,又是黑社會,整天打架,婚姻不會長久。誰知她的姊妹嫁了又嫁,我跟老婆結婚41年,婚姻沒出現問題。”

  對於太太為他坐監,他心存感激,浪子回頭。“老實說,我從前頗風流,經此事後,我變乖了,要對得住自己良心,我開夜總會,又拍電影,什麼美女沒見過?不會亂來,而且我太太甚有江湖地位,我開夜總會都由她打理,有不少線眼,我要給她面子。”

  兩子一女可知道爸爸是江湖大佬?

  “他們小時候,我沒告訴他們,覺得他們應該多念書,把他們送到加拿大和美國去接受教育。他們長大後,才讓他們知道,老豆是江湖中人,但不是爛仔。我們幫會有規有矩,講義氣,有道義,不是現在那些為錢不講道義那種古惑仔。”

  有黑社會有眼不識泰山,竟想踢他兒子入會,兒子說老豆是陳惠敏,嚇得對方馬上道歉。

  從陳惠敏的座駕可見他的心態轉變。30多年前他已擁有四部名車,法拉利、蘭博基尼、保時捷,現在他開賓利,奧迪房車,眼神比起當年減了凶悍。“我回望過去,會覺得很奇怪,為何我會做出那些事情,也許是環境所迫,為了生存,從前是孤兒仔,做事不顧後果,結婚後,膽子小了些,生兒育女後,膽子又小了些。”

  上月,陳惠敏兒子陳俊[微博]浩迎娶內地女星閻清,在洲際酒店筵開50圍,陳惠敏說:“我好開心,我請的人都到齊,崩牙駒(澳門大佬)不能來也派人來出席。”賓客包括江湖大佬、演藝界、法律界、商界、警界及政界人士。

  C

  從影星到生意人

  “(當年)整條街的夜總會、的士格、夜場都由我話事,誰想在尖沙咀開夜場,要我點頭。現在?人家馬上報警拉人。”

  當年赤手空拳打天下,尖沙咀金巴利道叫做“陳惠敏街”。“整條街的夜總會、的士格、夜場都由我話事,誰想在尖沙咀開夜場,要我點頭。現在?人家馬上報警拉人。”

  世易時移,江湖規矩也要順應時勢改變,從入會儀式簡化程度可見香港警方無間道奏效。“以往入會,要取斬雞頭,燒黃紙儀式,搞足一天,現在只需封入會利是給大佬便禮成,因為曾經有臥底滲入儀式,抓了不少兄弟。”

  入會利是有傳統規矩,主要取其三三不盡六六無窮的意頭,“沒錢的封36.60,經濟沒問題的封366.00或3660 .00.我收過一封是366,000.00的入門利是。

  在幫會中陳惠敏已退居幕後,他近年已轉型做紅酒商,紅酒公司的老板是陳惠敏的同鄉,移民澳洲後,趁金融風暴買下莊園,出產品牌Palinda紅酒,並請陳惠敏做代言人,主力推廣內地市場,“Palinda在香港贏到不少金獎和銀獎,在東北地區賣得特別好,我夠膽講到了東北地區,香港四大天王也不及我人氣勁。他們見到我,會大叫‘香港黑社會大佬來了。’”人人叫他“大哥!大哥!”

  他決定將在幫會的日子拍成電影。“陳欣健[微博]很想拍一套《午夜太陽》,講幫會全盛時期,午夜十二點後由黑社會話事。我與陳欣健是同期警察,他提議拍這部片。我會將所有警察貪污細節一一呈現在大銀幕上。”

  他更應該寫一本自傳式的《午夜太陽》,記錄香港地下社會的變遷。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據慣例,本文章拋棄著作權,歡迎轉載、引用、到處分享,感謝您願意幫忙將事實傳送給更多人知道。

看到很多有關陳水扁新聞下面的回應,竟然還有人以為陳水扁是從看守所送到北榮治療,還有人認為陳水扁的案子拖到現在沒有判決確定,馬政府太無能。看了實在令人搖頭,自己沒常識也不看電視,亂做評論的理盲爛情者太多了,國家不亂才怪。

為了讓大家可以方便查閱,所以把陳水扁的案子,作一簡單彙整,下次如果再看到有部落客耍蠢(例如蛔蟲派大師),就可以嗆回去,想當評論員,至少資訊要正確再來評論。

先解釋何謂三審定讞:即地方法院、高等法院與最高法院之法官審判都已經確定,不會再改變的最終確定判決結果。

陳水扁、吳淑珍三審定讞判有罪的案子:

一、龍潭案:辜成允行賄4億元,扁珍收賄3億元,其他共犯收賄1億元,國庫用百億元購買龍潭工業用地,至今仍有山坡地不符建廠規格閒置無法使用。

三審判決定讞:99.11.11.陳水扁有期徒刑11年、罰金1.5億元;吳淑珍有期徒刑11年、罰金1.5億元。(99年台上字第7078號,審判長:謝俊雄)

一審:98.09.11.判決(97年金矚重訴字第1號、審判長:蔡守訓)扁20年罰金1.5億元;珍20年罰金1.5億元。

二審:99.06.11.判決(98年矚上重訴字第60號、審判長:鄧振球)扁12年罰金1.5億元;珍12年罰金1.5億元。

二、陳敏薰案:陳敏薰行賄吳淑珍1千萬元,想要取得大華證券董事長,最後因林全、辜仲瑩等人拒絕配合,以台北101董座交差。

三審判決定讞:99.11.11.陳水扁有期徒刑8年、罰金5百萬元;吳淑珍有期徒刑8年、罰金5百萬元、洗錢部份7個月。(99年台上字第7078號、審判長:謝俊雄)

一審:98.09.11.判決(97年金矚重訴字第1號、審判長:蔡守訓)扁8年罰金5百萬元;珍8年罰金5百萬元。

二審:99.06.11.判決(98年矚上重訴字第60號、審判長:鄧振球)扁8年罰金5百萬元;珍8年罰金5百萬元,洗錢部份7個月。

三、南港案:力拓公司郭銓慶行賄吳淑珍9181萬(美金273.55萬元),取得評選委員名單再加以行賄,獲得南港展覽館興建工程35億9313.5萬元標案。

三審判決定讞:101.07.26.吳淑珍有期徒刑9年、罰金2千萬元。(101年台上字第3895號、審判長:賴忠星)

一審:98.09.11.判決(97年金矚重訴字第1號、審判長:蔡守訓)珍18年罰金9千5百萬元。

二審:99.06.11.判決(98年矚上重訴字第60號、審判長:鄧振球)珍16年罰金3千萬元。

最高法院:99.11.11.發回更審。(99年台上字第7078號、審判長:謝俊雄)

更一審:100.08.26.判決(99年矚上重更(一)字第3號、審判長:沈宜生)珍9年罰金2千萬元。

四、龍潭案洗錢部份:扁家取得辜成允3億元賄款,透過人頭帳戶洗錢至海外。

三審判決定讞:101.07.26.陳水扁有期徒刑2年、罰金3百萬元;吳淑珍有期徒刑2年、罰金3百萬元。(101年台上字第3895號、審判長:賴忠星)

一審:98.09.11.判決(97年金矚重訴字第1號、審判長:蔡守訓)未判刑。

二審:99.06.11.判決(98年矚上重訴字第60號、審判長:鄧振球)未判刑。

最高法院:99.11.11.發回更審。(99年台上字第7078號、審判長:謝俊雄)

更一審:100.08.26.判決(99年矚上重更(一)字第3號、審判長:沈宜生)扁2年罰金3百萬元;珍2年罰金3百萬元。

五、元大併復華案:元大馬家行賄2億元,扁珍幫忙除去辜家競爭,元大取得復華金經營權。復華金股本31億元,公股從兩席董事到最後一席都沒有。

三審判決定讞:101.12.20.陳水扁有期徒刑10年、罰金1億元;吳淑珍有期徒刑8年、罰金8千萬元。(101年台上字第6482號、審判長:陳世雄)

一審:99.11.05.判決(98年矚金重訴字第1號、審判長:周占春)扁無罪、珍無罪。

二審:100.10.13.判決(99年矚上重訴字第77號、審判長:張傳栗)扁10年罰金1億元;珍10年罰金1億元。

六、教唆偽證罪案:吳淑珍教唆子、女、女婿作偽證,將國務費私用發票說是公務支出。

三審判決定讞:100.08.17.吳淑珍有期徒刑9個月。(100年台上字第4520號、審判長:洪文章)

一審:98.09.01.判決(98年訴字第1272號、審判長:陳興邦)珍1年。

二審:99.02.03.判決(98矚上訴字第11號、審判長:蔡永昌)珍9個月。

以上案件合併執行刑期:陳水扁有期徒刑20年、併科罰金2億5千萬元;吳淑珍有期徒刑20年、併科罰金2億元。所有貪污金額6億181萬元沒收。

陳水扁、吳淑珍三審定讞判無罪的案子:

一、辜仲諒案:辜仲諒93年總統大選給予陳水扁2億元,立委選舉給予5500萬元,判定為政治獻金,三審定讞無罪。(如果比照國泰、元大案,中信金在總統大選時幹掉陳敏薰取得開發金控股權,可能就不會無罪定讞,可惜98年社會民粹胡鬧鬼扯,逼特偵組提早起訴,未把2億元與開發金控股權之爭結合,讓扁家全身而退。)

二、機密外交案:陳水扁任內15次外交出訪,每次零用金先扣3萬美元自留,其餘7萬美元才交由馬永成、林德訓支付相關費用,因領據部分領取視同核銷,所以三審定讞無罪。

陳水扁、吳淑珍目前仍在審的案子:

一、國務機要費案:陳水扁任內國務機要費以私用發票、假發票、假犒賞清冊、公費私用貪污1億742萬元之款項。目前為更二審審理中(101年矚上重更(二)字第2號、審判長:蔡新毅)

一審:98.09.11.判決(97年金矚重訴字第1號、審判長:蔡守訓)扁無期徒刑、珍無期徒刑。

二審:99.06.11.判決(98年矚上重訴字第60號、審判長:鄧振球)扁20年、珍20年。

最高法院:99.11.11.發回更審。(99年台上字第7078號、審判長:謝俊雄)

更一審:100.08.26.判決(99年矚上重更(一)字第3號、審判長:沈宜生)扁無罪;珍無罪。

最高法院:101.07.26.發回更審。(101年台上字第3895號、審判長:賴忠星)

二、國泰併世華案:國泰蔡宏圖分四年交4億元,陳水扁逼富邦蔡家退出世華購併案,最後國泰與世華兩家董座私底下討論即取得購併案,監察院調查國泰集團獲利200億元,世華銀行股本377億元。目前更一審審理中(102年矚上重更(一)字第1號、受命法官:曾德水)

一審:99.11.05.判決(98年矚金重訴字第1號、審判長:周占春)扁無罪、珍無罪。

二審:100.10.13.判決(99年矚上重訴字第77號、審判長:張傳栗)扁10年罰金1.5億元。

最高法院:101.12.20.發回更審。(101年台上字第6482號、審判長:陳世雄)

三、教唆偽證罪案: 陳水扁教唆馬永成、林德訓於國務機要費偵查時做不實偽證。目前發回更一審審理中。

一審:100.07.29.判決(99年訴字第257號、審判長:李英豪)扁2個月。

二審:101.08.17.判決(100年矚上訴字第2號、審判長:葉騰瑞)扁無罪。

最高法院:101.12.13.發回更審。(101年台上字第6359號、審判長:謝俊雄)

四、侵占公文罪案:陳水扁97年卸任後,將17,375件公文及機密公文帶出總統府,未歸檔或銷毀。目前在台北地院一審審理中。(101年矚訴字第2號、受命法官:葉藍鸚)

五、洗錢案:國務機要費、國泰併世華等案之洗錢罪。與國務機要費案及國泰併世華案同步發回更審。

103.04.25.補充:因陳水扁裝瘋裝死,關在台中監獄培德醫院,目前在審中的所有案子全都無限期停止審理。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