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傳統相聲從作者身份來看,共分兩種:一種是清代貴族子弟,在內部曲藝晚會上(最初稱『全堂八角鼓』)演出的『逗哏』,如《對春聯》、《打燈謎》、《酒令》、《解字意》、《批三國》等,表演相聲,他們自稱『清客串』。轉業成藝人後,人們稱他們是『清門兒的』,以『文哏』取勝。另一種是撂地藝人創作的,比較通俗活潑,有『閉眼』、『唱哏』、『打哏』等等,不足之處是比較粗野,人們稱他們是『渾門兒的』。到了清末,兩門合流以後,就演變成對口相聲了。


  《文章會》屬於『文哏』,產生於清末,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這是讀過《四書》、《五經》的貴族子弟『下海』成為相聲藝人後的創作。整個段子達到了風格清新、雅俗共賞的水平。經過歷代藝人的修改,人物有變化,臺詞也大同小異。劉寶瑞的演出本中提到的主考官是光緒皇帝的老師、軍機大臣翁同龢(1830—— 1904)和榮中堂榮祿(1836——1903);蘇文茂的演出本則將主考官改成了維新變法的康有為(1858——1927)和相聲前輩藝人周德山(藝名周蛤蟆)。整個段子,通過歪講、曲解的手法,抱著嬉笑怒罵、玩世不恭的態度,頌揚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說唱和俗曲,抨擊了八股文的無病呻吟、迂腐反動。在表現手段上比較隱晦、曲折,整個段子沒有一句話提到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實質上都是擁護建立新學,反對封建科舉制度。話裡話外,對那些變法志士是很崇敬尊重的。


  封建王朝從隋唐起到清末,分科考選文武官員的科舉制度,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讀書人紛紛以中狀元為榮耀。明、清兩代,文科考進士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的科目就是八股文。這種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末股等部分組成,段落規定很嚴格。從起股到末股共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兩股相互排比的文字,一共是八股。形式呆板,內容空洞,無病呻吟,貽誤青年。清末,改良派人士仗義執言,揭穿它的三大罪狀是『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其危害足以亡國』。1898年,清代統治集團發生分裂,光緒皇帝采納了康有為、翁同龢等人的主張,進行了『戊戌變法』。在『除舊部分』頭一條就是『廢八股,改試策論』;在『布新部分』頭一條就是『籌辦京師大學堂』。以西太後為首的『後黨』把持朝政,力主守舊,反對革新,由於她得到帝國主義的庇護,光緒的維新,歷時僅一百零三天以失敗而告終。


  《文章會》就是這次政治事件的直接反映。它反對西太後恢復科舉制度和八股文,對皇帝的懦弱也表示失望,慨嘆之餘在相聲中安排了個『聖人出題我亂答』的嘲諷情節。康聖人的春秋題是『正月』,我答的是俗曲《正月探梅》:『正月裡來正月正,我與小妹去逛燈……咿呼呀呼嘿!』康聖人以『八月』為題,答的是鼓詞《摔鏡架》:『八月秋風陣陣涼,一場白露一場霜。小嚴霜單打獨根兒草,掛大扁兒甩籽蕎麥梗兒上也。』


  相聲《文章會》通過答非所問的戲謔,嘲諷了八股文章的假大空。這段相聲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大無畏的戰斗性。今天看來也頗耐人咀嚼。


  擅長說這段相聲的是中國廣播說唱團的劉寶瑞(已故)和天津市曲藝團的蘇文茂。表演時語言文白相間,別有興味。現在您看到的這篇是蘇文茂、馬志存的演出本。


來源: 北方網 2003-09-12 21:12 編輯: 元冬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