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5 03:36 am 人都喜歡被拍馬屁,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因而拍馬屁之事遂史不絕書,而且中外皆然。英國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重要首相狄士累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就如此說過:「誰都喜歡被別人拍馬屁,對王室則格外要加把勁。」

《牛津辭典》在「拍馬屁」的條目下曰:「討好某人的虛榮或自尊,使其自滿,使某人覺得受尊敬或高人一等。」由這樣的定義已可看出,「自我感覺良好」乃是人們共有的一種心理狀態,而「拍馬屁」就恰恰好使人得到滿足。權力愈大,心裡愈空虛,也就愈需要大量的拍馬屁來灌溉,這也是政治層級愈高,拍馬屁愈盛行的原因。

其實,小型的拍馬屁有時極有建設性。情人之間相互讚美,相互拍馬屁,用拍馬屁來彼此取悅,縱使肉麻,也肉麻得窩心;小人物的我輩,把拍馬屁當做一種相互間的鼓勵,這也是一種好友誼。但有權有勢的人,拍馬屁就不一樣了,因為在拍馬屁的行為裡都不明言的隱藏著效忠、偏袒、可能的利益輸送,甚至還有當狗腿子的嫌疑。當有權有勢的人習慣於被馬屁包圍,他就再也香臭不分,再也無法耳聰目明。統治者必須主動去聽逆耳之言,拍馬屁切斷了這種可能性。留一堆「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抱在一起,當然再也做不出對的事情來。

也正因此,抗拒馬屁,遂成了傑出統治者必修的功課。我最敬佩的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無論文治武功皆冠絕古今,她就很自覺的知道要抗拒馬屁。在一首大概是她寫的詩裡,談到喜怒哀樂的節制,抗拒馬屁被列為最優先:

當我美麗而年輕,
各種偏愛的馬屁都來攀附;
其中的許多就是他們過去對主子的態度。
但我不指責他們,而只是如此要求,
走開,滾吧,去找別人吧,
千萬別再來煩我。

同樣的態度,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 1767-1848)也有這樣的詩句:

我但願有個熱情而忠實的朋友
在挫折時對我打氣鼓勵;
他永不對我拍馬吹牛
也不向我的權力屈膝。
這朋友在我犯錯時會嚴厲指斥
使我內心最深處就能夠反省自勵:
這樣的友誼有如金石
對我對他都終生不逾。

政治人物要用權力來造福百姓,這就是最大的光榮,不需要馬屁來美化增光。莎士比亞即有過這樣的句子:

去把很亮的金子再擦亮,為白合染色
以及替紫羅蘭噴上香水
讓冰塊變得更光滑,並且替彩虹
著上顏色,用燈籠
讓太陽更明亮,這都是浪費
而且是搞得太超過的行徑!

【2009/06/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