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禪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去。」
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
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喫茶去。」 ⠀
 
如何解釋

 

趙州禪師的「喫茶去」公案是禪宗經典,體現禪的直指人心、不拘形式的精神。以下從禪宗角度解釋:

### 公案背景
趙州禪師(778-897)以簡潔、直接的語言引導學人覺悟。「喫茶去」是其著名公案,表面簡單,實則深含禪機。故事中,無論僧人回答「曾到」或「不曾到」,趙州皆回以「喫茶去」;院主問其緣由,趙州仍喚其名,答「喫茶去」。這看似相同的回答,指向超越語言與邏輯的真理。

### 解釋
1. **打破二元對立**:
   - 僧人回答「曾到」或「不曾到」,代表分別心——以過去經驗或知識來定義當下。趙州不論答案,皆說「喫茶去」,意在打破「有/無」「來/去」的二元分別,引導學人回歸當下純粹的覺性。
   - 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趙州的回答無視問題的內容,指向無分別的實相。

2. **當下即是**:
   - 「喫茶去」是日常行為,極其平凡,卻蘊含深刻禪意。趙州以此提醒學人,覺悟不在遠方,不在過去或未來,而在當下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瞬間。喝茶就是喝茶,無需附加任何概念或執著。
   - 無論「曾到」或「不曾到」,當下都在此處,喝茶便是當下的修行。

3. **院主的疑問與趙州的回應**:
   - 院主問「為何兩者皆說喫茶去」,顯示其陷入邏輯思辨,試圖尋找「原因」或「規則」。趙州不予解釋,直接喚其名,說「喫茶去」,這是進一步點醒:真理不在分析與理解,而在親自體驗。
   - 喚「院主」是將對方拉回當下,猶如當頭棒喝;「喫茶去」則再次指向無需思量的直接行動。

4. **禪的平等觀**:
   - 無論經驗老到的僧人(曾到)、新來的僧人(不曾到),或疑惑的院主,趙州一視同仁,皆以「喫茶去」回應。這體現禪宗的平等心——眾生皆有佛性,無高低之分,覺悟的路在每個人當下的生活中。

### 深層意蘊
- **「喫茶」的象徵**:喝茶是日常行為,卻是全然投入當下的表現。禪宗常以日常事顯露真理,如「挑水砍柴,皆是神通」。趙州用「喫茶」讓學人放下知識、執著,體會「平常心是道」。
- **拋棄概念**:公案中,趙州不與學人討論「曾到」「不曾到」的對錯,而是直接指向行動。這是禪宗「不思善,不思惡」的教導,超越語言與思維,直達本心。
- **機鋒**:趙州的回應如利劍,斬斷學人的妄想。每次「喫茶去」都是當頭一擊,逼迫學人放下分別心,親證實相。

### 如何應用
此公案啟示我們,修行不在於追求玄妙理論或外在形式,而在於活在當下。無論過去如何(曾到/不曾到),當下的一杯茶、一個呼吸,都是覺悟的契機。面對疑惑(如同院主),不必執著答案,而是直接體驗生活本身。

### 結語
「喫茶去」是趙州禪師的慈悲棒喝,提醒我們放下分別、執著,回到當下的純粹。無論問題如何,答案都在生活中——喝茶、走路、呼吸,皆是道場。公案無標準答案,關鍵在於親自「喫茶」,體會其中滋味。

若欲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碧巖錄》或《無門關》,此類公案常以不同視角闡釋,助於深入體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