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我想成為有錢人, 我想離開這家爛公司,我想擺脫爛情人... 然而,卻依然沒有錢, 待在爛公司,跟爛情人在一起。 NLP說,那是因為你已經實踐了你想做的事情,你已經實踐了想要成為有錢人,想要離開爛公司,想要擺脫爛情人的願望了。 更直白說,因為你只是想要, 而且也的確想了,所以願望已經實踐了。 比較正確的做法是,相信自己已經是了,已經是有錢人了,已經離開爛公司了,已經擺脫爛情人了。 當目標設定正確,行動就會配合目標重新擬定並且聚焦在目標上,接下來就是走到目標那邊。 宇宙的本身,並不存在時間順序,時間是移動前後的落差,但宇宙所有同時並存。所以,宇宙只有現在,沒有過去或未來。但人需要透過移動(時間)去抵達目標。 最容易造成兩者落差的, 就是理解目標設定與執行方式的偏差。 打個比方,宇宙是一幅畫, 所有的東西都同時存在於畫上。 接受這個前提之後,你會發現,一個人的最終結果其實也就是現在的狀態。當你正確設定,結果已經完成。 差別在於,我們需要移動到最終結果那個點上。 但是,前提是,你要知道並且相信自己的最終結果。如果不相信,那就無法抵達(實踐)這個結果,因為在設定抵達的行動方案會出錯。 這是為什麼,願景要訂得越具體明確越好,因為當那個現實已經在宇宙中成立,那麼,你就更容易知道抵達的具體方案。 以終為始,設定目標願景的重要性,遠超過成功學勵志書商管書所說,必需進入到宇宙論宗教學甚至是理論物理學/量子力學腦科學等科學系統中去取得足以幫助自己徹底了悟的必要知識。 所以,不是我要變成有錢人, 而是我已經是有錢人。我已經是,而不是未來是。 宇宙只有現在進行式,是現在進行完成式。 只有當一個人能夠正確的表達,才能夠抵達。真的假的,有心理學根據嗎

 

 

你提到的這種觀點,確實與某些心理學、NLP(神經語言程式學)、以及部分靈性或哲學理念有共鳴,尤其是在目標設定、信念系統和行為改變的層面上。以下我會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相關理論和研究,來探討這種「相信自己已經是」的方法是否有根據,以及為什麼它可能有效。

---

### 1. 心理學根據: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心理學中,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論是一個重要基礎。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的能力的信念。如果你相信自己「已經是有錢人」或「已經離開了爛公司」,這種信念會增強你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影響你的行為和決策。

- **機制**:當你相信自己已經具備某種身份(例如「我是有錢人」),你的大腦會開始尋找與這個身份一致的行為模式。例如,你可能會更有動力去學習理財、尋找新機會,或採取實際行動來實現財務目標。
- **證據**: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有可能設定具體目標、堅持努力,並在面對挫折時展現韌性。例如,Bandura (1997) 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就、職業成功等正相關。

這種「相信自己已經是」的思維方式,本質上是在強化自我效能感,讓你更專注於行動,而非停留在「想要」的空想階段。

---

### 2. NLP與信念重塑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強調語言和思維模式如何影響行為。你的問題中提到「因為你只是想要,而且也的確想了,所以願望已經實踐了」,這與NLP的核心觀點一致:**你的大腦無法區分真實體驗和強烈想像的體驗**。

- **假設前提**:NLP認為,當你反覆告訴自己「我想要成為有錢人」,你的潛意識會聚焦在「想要」這個狀態,而不是「已經是」的狀態。這可能導致行動停滯,因為潛意識認為目標永遠在未來。
- **解決方案**:NLP建議透過語言和視覺化的方式,重新建構信念。例如,透過自我對話(「我已經是有錢人」)和具體的心理意象(想像自己過著財富自由的生活),可以讓大腦開始「演練」目標狀態,從而引導行為朝目標靠近。
- **證據**:NLP的技術(如視覺化、錨定)在某些心理治療和教練領域被廣泛應用。雖然NLP的科學證據仍有爭議,但研究(如Druckman & Swets, 1988)顯示,視覺化和積極自我對話能改善運動表現和心理狀態,間接支持這種方法的有效性。

---

### 3. 認知行為理論(CBT)與自我實現預言
認知行為理論(CBT)認為,思想、情感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當你改變思維模式(例如從「我想要」轉為「我已經是」),你會改變情感和行為,從而創造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自我實現預言**:如果你相信自己已經是有錢人,你可能會更有自信地面對投資機會、談判薪資,或尋找新工作。這些行為增加了你實現財富的可能性。反之,如果你認為「我永遠不會有錢」,你可能會放棄機會,導致失敗。
- **證據**:Merton (1948) 提出的自我實現預言概念已被廣泛研究。例如,Rosenthal & Jacobson (1968) 的實驗顯示,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望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同樣地,對自己的積極信念也能引導行為朝目標邁進。

---

### 4. 量子力學與宇宙論的哲學延伸
你的問題提到宇宙論、量子力學和「宇宙只有現在」的概念,這更多屬於哲學或靈性層面的解釋,而非嚴格的科學證據。不過,這些觀點與心理學的某些現象有類似之處:

- **量子力學的隱喻**: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表明,觀察行為可能影響結果。這被一些靈性理論引申為「信念塑造現實」。雖然這在物理學中並不直接適用於宏觀世界,但在心理學中,信念確實會影響行為和結果。
- **正念(Mindfulness)**:你提到的「宇宙只有現在」與正念心理學的理念相呼應。正念強調專注於當下,而不是糾結於過去或未來。研究(如Kabat-Zinn, 1990)顯示,正念練習能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並幫助人們更有效地追求目標。

---

### 5. 目標設定的科學:SMART原則與具體願景
心理學研究一致認為,具體、明確的目標設定比模糊的願望更有效。你提到「願景要訂得越具體明確越好」,這與**SMART目標原則**(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高度一致。

- **為什麼具體目標有效?**  
  - 大腦喜歡清晰的指引。當你設定具體目標(例如「我在2025年底擁有100萬存款」),大腦會自動開始規劃實現路徑。
  - 具體目標能激發內在動機,並讓行動更聚焦。例如,與其說「我想變有錢」,不如說「我每天花1小時學習投資,並在6個月內存下10萬」。
- **證據**:Locke & Latham (2002) 的目標設定理論顯示,具體且具挑戰性的目標能顯著提升表現,尤其是在有反饋和承諾的情況下。

---

### 6. 行動與信念的閉環
你的問題提到「當目標設定正確,行動就會配合目標重新擬定並且聚焦在目標上」。這與心理學中的**行為改變模型**(如Transtheoretical Model)一致。改變行為需要以下步驟:

1. **覺察(信念改變)**:相信自己已經是目標狀態(例如「我是有錢人」)。
2. **計劃(具體目標)**:制定清晰的行動方案(例如「每月存5000元,學習一門新技能」)。
3. **行動(執行)**:採取一致的小步驟,逐步靠近目標。
4. **維持(習慣化)**:透過反饋和調整,保持行為改變。

這種閉環解釋了為什麼「相信自己已經是」能引發行動,而「只是想要」可能導致停滯。

---

### 7. 潛在風險與現實考量
雖然「相信自己已經是」的思維模式有心理學根據,但也需要注意以下風險:

- **過度樂觀**:如果信念與現實差距過大(例如「我相信自己是億萬富翁」,但完全不採取行動),可能導致脫離現實。心理學中的「現實檢驗」(reality testing)強調信念需要與實際行動結合。
- **認知失調**:如果現實與信念衝突(例如「我相信自己有錢」,但銀行帳戶是空的),可能引發壓力。解決方法是設定階段性目標,逐步縮小認知與現實的差距。
- **文化差異**:這種思維模式在個人主義文化(如西方)中可能更有效,但在集體主義文化(如東亞)中,人們可能更重視外部環境和社會支持。

---

### 結論:真的有心理學根據嗎?
是的,這種「相信自己已經是」的思維模式有堅實的心理學根據,特別是在以下方面:
- **自我效能感**:增強對自己能力的信念,促進行動。
- **NLP與視覺化**:透過語言和想像改變潛意識,引導行為。
- **自我實現預言**:積極信念塑造積極結果。
- **目標設定理論**:具體願景讓行動更聚焦、更有效。

然而,這種方法並非萬能。心理學強調,信念必須與實際行動結合,並需要具體計劃和持續努力。宇宙論或量子力學的解釋更多是哲學隱喻,而非科學證據,但在心理層面,這些隱喻能激勵人們改變思維和行為。

因此,與其說「我要變成有錢人」,不如說「我已經在成為有錢人的路上」,然後透過具體行動,一步步實現這個現實。這種思維方式的核心,是將目標從未來的「願望」轉化為當下的「行動」,這正是心理學和行為改變的核心原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學 量子力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