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差點變成收藏家的陪葬品,化為灰燼;但還是被火紋身,一分為二,後段現藏於台北故宮(上圖為局部);前段藏於浙江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六公尺長的全圖可望明年在台北故宮「合體」。
故宮博物院提供
乾隆皇帝的「三希」、「富春山居圖」將在台灣大團圓,這些國寶在清代戰亂之際,都有一頁滄桑的傳奇。「快雪時晴帖」險些淪落坊間、「富春山居圖」差一點化為灰燼。
西元一七四六年(乾隆十一年),乾隆徵集到他心目中的稀世珍寶「快雪時晴帖」、「中秋帖」與「伯遠帖」,集中放置在與寢宮西暖閣相連的西小間,名為「三希堂」,日後「三希堂」成為乾隆讀書與書畫的處所,「三希」常伴君側。
民國十三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清宮時,太監想將「快雪時晴帖」夾帶出關,幸而被檢查出來,此一名帖因而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但「伯遠帖」、「中秋帖」就沒那麼幸運,溥儀出宮時,敬懿皇貴妃(一說是瑾妃)將二帖帶出宮,盜賣到宮外的小骨董舖。民國初年,流入袁世凱當勢時的親信郭葆昌手中。
前故宮副院長莊嚴在「山堂清話」中回憶,他曾應邀到郭葆昌家中作客,郭氏拿出他珍藏的中秋、伯遠兩帖供大家觀賞,當眾允諾在他百年之後,將「無條件歸還故宮」。大陸淪陷後,郭葆昌之子郭昭俊曾攜二帖到台北故宮,欲履行其父生前心願,但希望政府能給予報酬。但當時政府財源短絀,無力支付。一九五○年,在中共前總理周恩來指示下,輾轉購得中秋、伯遠二帖,現藏於北京故宮。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歷代收藏家都把它視為稀世之珍競相收藏。清代時傳到吳洪裕手中,他晚年臨終時,囑咐兒子(一說是姪兒)當著他的面,將他最愛的「富春山居圖」焚化陪葬。就在這件名畫險些葬於熊熊烈火之際,正好吳洪裕目光已收,其子不忍心眼看稀世之珍化為烏有,從火中搶救出畫卷。唯「富春山居圖」已被烈火灼傷,裂為前後兩段。前段即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後段則為台北故宮的「富春山居圖」。
故宮書畫處處長何傳馨指出,至今從「富春山居圖」(無用卷)的身上猶可看出此卷當年被灼的痕跡,但這並不損及其價值,此圖最主要的核心構圖即為台北故宮所收藏。至於「剩山圖」在清初一直留在民間,不像「無用卷」被收入清宮,此次的「大合體」將是古今罕見的盛事。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在年高八十之際、為好友無用師所作的名畫,因名聲過於響亮仿品不少,光是台北故宮就有兩卷,其中一卷叫「子明卷」,乾隆皇帝最先得到「子明卷」,其後真蹟「無用卷」才進入清宮,由於難辨真假,乾隆皇帝乾脆自己主持文物鑑定,他認定「無用卷」是假的、「子明卷」才是真的,逢人就邀詩題詞將「子明卷」的留白處題得滿滿五十六則讚歎詩、蓋滿各式鈐印。雖然此案落得後世傳誦「皇帝也會看走眼」的笑柄,終究還是讓「富春山居圖」的盛名更上一層樓。
【2008/10/14 聯合報】
- Oct 14 Tue 2008 05:11
「富春山居圖」大合體 古今盛事【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