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1日蘋果日報
「三好生」是大陸地區相當普遍的一個語詞,說的是在校「學習好、品德好、身體好」的學生。所謂天之驕子,可想而知是很受師長喜愛以及同學豔羨的。三好生一路拼搏,入名校、出頭天,逐漸成為社會的砥柱和榜樣,順理成章。

倘或三好生教養中的價值感能夠一以貫之,即使在沒有學業考試、也沒有體能競技的情況之下,想必還能夠維持令人無法挑剔的好品德,到了沒有人給打操行成績的人生階段,這些「品德好」的人成為親族圈、事業圈和社交圈裡的模範;一旦當他們成了公共人物,即使不乏扒糞狗仔的嚴密監督,也能謹公慎獨,維持高潔的形象,說來的確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當三好生成了政治人物,情況就不同了。權力責任越大的政治人物,必須越能體察:其使命已不再是三好生時代通過嚴格考評、拔取頭籌的心態所能應付;反而應該拋棄長期以來那種拼成績、計名次的慣性,在每一項具備專業知識的公共事務上展現出眾的遠見,並落實這種遠見。蘇格拉底的名言:「把政治交給那個懂得的人。」其奧義在此。

三好生在本質上欠缺這一認識,道理很簡單:遠見沒有既成的考評標準,三好生沒有了考評標準,便失去了奮鬥的目標。於是「為政」的目的只能便宜行事,爭取民調、贏得選票,這好比看著榜單讀書,能浸潤成什麼學問呢?而數人頭成了終極價值,恰恰淪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的傾軋與僵峙。

這已經是台灣多年以來孤島內耗的現狀了;但凡能在諸方角逐生存、嗜血爭鬥的權力集團或族群之間折衝樽俎,取得一時之間的最大利益,便成了眾口稱羨的最高智慧。遑論見人所未及見、知人所未及知、行人所未及行?這樣的人唯一能表現的遠見大概只能是將不痛不癢的《治國週記》錄影存檔。

大半生只求合標準
八八水災之後,人們一再看到徒惹唾罵的道歉現場。我們的領導人也是三好生,為免鞠躬行禮不夠整齊招致非議,居然親口號令眾官員「道歉完畢!」這已經是《全民大悶鍋》級的笑料了。至於在勘災現場向災民抱怨媒體指責太過,則更充分暴露了根本無視於民瘼的愚騃甚至刻薄。接著,三好生又為了達賴能來不能來、來了能見不能見而趑趄(音同資居)亂步。

歸根究柢,偏就是三好生寧可專為自己的形象辯護,還真是不能留心大事。當年洪承疇於「松錦之戰」大敗被俘,聲言要為明室盡忠,篤志絕食而死。但是有個先降的貳臣卻直言:「洪承疇不會死。」因為洪承疇邁步上殿之際,肩頭上沾了些許殿樑上落下的灰塵,他立刻將那灰塵撢拂了。試想:一個有心要盡死節的人,卻還這麼在乎身上的衣裳鮮潔,則其惜生護體之情可知。

斤斤於小道者必無落落之大節,三好生之出息不多,難孚厚望在此。但是要他不為自己辯護恐怕很難,一個快60歲的人,大半生都只能「在標準中符合標準」,他是決不可能違逆庸俗、也決不敢於超越淺薄的,他只會一再地用現成的道德包裝簡陋的政策,躲在辯護的修辭裡,錯失一切先機。這使我們認識了辯護這個字──apology;是的,馬英九有道不完的歉!

作者為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