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凡人流連山林水澤之際,油生羨慕之情的行業,且仍不脫人間煙火猁猁中國人歌讚漁樵,或奉耕讀為雅事,西方則心儀牧羊人……
大自然所以為無數的騷人墨客謳歌,不僅在於造化的鬼斧神工,雕琢出山川壯麗與原野秀逸,也因它遠離塵囂,讓人忘卻世事傾軋。風雲縱使變幻莫測,總比人心險惡易防。
莎士比亞的劇本As You Like It,敘述西尼爾公爵的土地財產被弟弟非德利克公爵侵佔,與一批隨從逃到森林中,其中一位貴族阿米恩思有感而發唱道:
吹吧,吹吧,冬天的風,
你不會那麼無情
如同人的忘恩負義。
你的牙齒沒那麼尖,
因為你不為人見,
雖然你的呼吸粗氣。
唏哈,高唱唏哈,吹過綠色的冬青。
多數友情裝模作樣,多數愛情,只是愚行。
高唱唏哈,吹過冬青;
最重要的是活得高興。
故事結尾,西尼爾公爵可以回歸舒適的宮廷,但是跟隨逃亡到森林中的傑克斯,卻決定留下來做隱士,他覺得大自然比人類社會安全可愛多了。這不正是陶淵明等田園詩人厭惡官場,奔向丘山的心境?
有趣的是,不分中外,隱士(hermit)總予人高不可攀之感,不是對朝陽夕嵐鎮日沉思的哲學家,就是冶金煉丹,吞吐日月精華的半神半仙。讓凡人流連山林水澤之際,油生羨慕之情的行業,且仍不脫人間煙火酖酖中國人歌讚漁樵,或奉耕讀為雅事,西方則心儀牧羊人。
無論是西伯來或希臘文化,牧羊人在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裡,都地位尊榮。舊約《聖經》詩篇第二十三:「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將上帝比做牧羊人,還有比此更崇高的行業嗎?〈平安夜〉歌中說到耶穌降生,「牧羊人在曠野,聽見天使唱哈利路亞」,萬民中只有牧羊人才得享先見異兆的殊榮。
希臘神話裡的潘(Pan),則為西方文化塑造迥然不同的另類牧羊人風貌。他是牧羊人的守護神,容貌醜陋,頭有羊角,足生羊蹄,因而愛上不同的山野女神(nymph),總以見棄收場。但潘個性活潑開朗,吹一口婉轉動聽,堪比夜鶯的蘆葦笛。
牧羊神潘天真憨厚,並非足踏彩雲俯視塵寰的天地主宰,而是山野叢林皆可棲身的神人獸一體,遂成西方文人寄情山水的投射身影。西方田園文學裡,處處迴盪著潘的蘆笛清音,其中又以田園輓歌(pastoral elegy)最具代表性。
自希臘、拉丁詩人以降,為去世的好友書寫紀念文字,詩人們常讓逝者化身為了卻塵緣,從此徜徉山巔水湄,無憂無慮的牧羊人。寫《仙后》的史賓賽,寫《失樂園》的密爾敦,浪漫派詩人雪萊,維多利亞時期的馬修‧阿諾……英國文學史上的田園輓歌代有經典之作,其間的希臘風情何止牧羊神潘?雪萊追憶英年早逝的摯友濟慈,便將他比做逃避維納斯愛戀苦纏,而遭野豬撞死的美少年阿都尼斯。宗教天廷位於雲深不知處,也許高不勝寒,於是,從虔誠的基督徒密爾敦到無神論的雪萊,無不視牧羊所在的山野田園為更可親近的人間天堂,期許為死後魂魄的流連樂土。
田園輓歌是以長詩形式寫就,另有一些短的田園詩,描寫自然景致的飄逸清新和農村生活的悠閑恬靜,綜合中國田園詩與山水詩的雙重特質。浪漫派大師華茲華斯當數其中翹楚,去世後,崇拜他的馬修‧阿諾(Matthew Arnold 1822-1888)在輓詩的結尾提出呼求
讓他墳頭的芳草青鮮長保
噢蘿莎河,以妳的活潮!
為他竭盡所能地歌唱!因為人極少
能正確聽懂妳的嗓音,而斯人已杳。
阿諾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更淋漓盡致地流露於兩百五十行的長詩《吉普賽學者》中。據說十七世紀有個牛津學生輟學加入一群吉普賽人,從此消失於煙海江湖。這個傳說頗令阿諾震撼,遂幻想二世紀後,此人魂魄仍游蕩於牛津附近的原野,詩內有大量段落描繪山水之美,雲遊之逸。詩人寫給亡友克勞的田園輓歌,再次回憶當年同窗牛津,二人如何醉心吉普賽學者。
阿諾所以著迷吉普賽學者,實是出於對時代變動的反抗。詩人生存的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迫使農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的信仰、價值觀、人際關係,無不被一波波劇烈變革破壞解體,多少人因此茫然失措,尤其是心靈纖細善感的文人。那拋棄代表世俗價值與主流文明的牛津大學,毅然遁入山林,混跡草根游民內的十七世紀學者,遂成阿諾的忘年神交。
比阿諾早生一百年的奧利佛‧勾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就曾以四百三十行的長詩《廢棄的農村》(The Deserted Village),表達他對土地政策改變促使農村凋敝的不滿,也對記憶裡的田園生活做出異常甜蜜的懷舊回味。
田園生活真如詩人吟唱的那般歲月無憂嗎?出身貧寒的詩人喬治‧柯瑞比(George Crabbe 1754-1832),對田園文學將現實過度詩意化嗤之以鼻。刻意和前輩勾史密斯的《廢棄的農村》唱反調,洋洋灑灑寫出《農村》(The Vil-lage)長詩,開宗明義即云:
農村生活,種種煩惱
主宰著年輕農人與年邁的鄉下佬;
勞力消耗,經歷長時疲勞,最後得到的不過是衰老;
什麼形成窮人真相,
需要一首歌描述———繆斯女神無法唱。
希臘神話裡掌管文學藝術的九個繆斯女神,後世引為詩人的同義詞。其後,他不客氣地指出:
是的,繆斯女神如此歌讚快樂的村夫,
因為繆斯們永遠不瞭解他們的痛苦。
於是乎,濫觴於希臘、拉丁文化的牧羊人文學———田園頌歌,被柯瑞比的冷嘲熱諷全面顛覆。原來,山村生活的歲月靜好,乃是四肢不動,五穀不分的文人雅士,在溫室內隔著厚窗張望山水,營造出來的距離之美。
的確,這些西方詩人鮮少有曝身大自然,日曬雨淋下討生活的實際經驗,不像躬耕持家的陶淵明,稱美田園的同時,也不掩飾鄉野生活的艱苦赤貧。年輕時曾因斷糧,無可奈何出外乞討,〈乞食〉詩讀來令人辛酸,這是他不得不數度屈就宦海的原因。當他對官場忍無可忍,決意離棄仕途,最後一次辭官回鄉的次年,他寫下〈歸園田居〉五首,充滿「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真心歡喜,但也坦承莊稼不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歷經農事艱辛,陶淵明仍無怨悔,接著欣然吟唱「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柯瑞比如果知道真有農夫詩人如淵明,必定予以誠摯禮敬。只有他與大自然貼身親近後,連缺點也包容接受的深情,才是真正的田園詩人。
再說山水詩人歌頌為寧靜祥和的大自然,其實天威難測,風雨肆虐起來,遠非人類能夠抗拒。在科技昌明的二十一世紀,地震、颱風、酷熱、嚴寒,仍能吞噬大量人命。某個溽暑天,牧師佈道為了安撫坐立不安的會眾稍安勿躁,指出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共存」(in har-mony with Nature)。熱昏頭的阿諾雖然出身神職之家,但覺牧師之言實係高調,乃毫不客氣地以此話為題寫了首詩反駁:
「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歇的蠢物,
宣道你的感受於溽熱中,
而事實是,人最不可能———
學習大自然的強悍,學習大自然的酷!
須知,人類具有大自然的一切特性,甚至更廣泛,
多出的正是人類美好希望所依附。
大自然殘酷,人類則對血腥厭惡;
大自然頑固,人類則樂於敬賢;
大自然變化無窮,人類需要靜休;
大自然絕不寬貸,無懼墳墓;
人類則溫馴,無害人良心者受庇佑。
瞭解這些,大自然的盡處即是人之起點;
大自然和人類永不可能成為忠實友伴。
傻瓜,如果你不能超越她,安心做其奴吧!
我讀此詩時甚為驚訝,簡直不能相信它出於那屢屢痛陳工業文明粗鄙,嚮往自然原鄉的阿諾之手,酷暑高溫讓他忘記了山水清涼的謳歌?看來,崇拜華茲華斯,嚮往吉普賽學者,一切的田園愛慕不過是因為他置身於冬暖夏涼的屋裡。
【2005/06/10 聯合報】
大自然所以為無數的騷人墨客謳歌,不僅在於造化的鬼斧神工,雕琢出山川壯麗與原野秀逸,也因它遠離塵囂,讓人忘卻世事傾軋。風雲縱使變幻莫測,總比人心險惡易防。
莎士比亞的劇本As You Like It,敘述西尼爾公爵的土地財產被弟弟非德利克公爵侵佔,與一批隨從逃到森林中,其中一位貴族阿米恩思有感而發唱道:
吹吧,吹吧,冬天的風,
你不會那麼無情
如同人的忘恩負義。
你的牙齒沒那麼尖,
因為你不為人見,
雖然你的呼吸粗氣。
唏哈,高唱唏哈,吹過綠色的冬青。
多數友情裝模作樣,多數愛情,只是愚行。
高唱唏哈,吹過冬青;
最重要的是活得高興。
故事結尾,西尼爾公爵可以回歸舒適的宮廷,但是跟隨逃亡到森林中的傑克斯,卻決定留下來做隱士,他覺得大自然比人類社會安全可愛多了。這不正是陶淵明等田園詩人厭惡官場,奔向丘山的心境?
有趣的是,不分中外,隱士(hermit)總予人高不可攀之感,不是對朝陽夕嵐鎮日沉思的哲學家,就是冶金煉丹,吞吐日月精華的半神半仙。讓凡人流連山林水澤之際,油生羨慕之情的行業,且仍不脫人間煙火酖酖中國人歌讚漁樵,或奉耕讀為雅事,西方則心儀牧羊人。
無論是西伯來或希臘文化,牧羊人在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裡,都地位尊榮。舊約《聖經》詩篇第二十三:「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將上帝比做牧羊人,還有比此更崇高的行業嗎?〈平安夜〉歌中說到耶穌降生,「牧羊人在曠野,聽見天使唱哈利路亞」,萬民中只有牧羊人才得享先見異兆的殊榮。
希臘神話裡的潘(Pan),則為西方文化塑造迥然不同的另類牧羊人風貌。他是牧羊人的守護神,容貌醜陋,頭有羊角,足生羊蹄,因而愛上不同的山野女神(nymph),總以見棄收場。但潘個性活潑開朗,吹一口婉轉動聽,堪比夜鶯的蘆葦笛。
牧羊神潘天真憨厚,並非足踏彩雲俯視塵寰的天地主宰,而是山野叢林皆可棲身的神人獸一體,遂成西方文人寄情山水的投射身影。西方田園文學裡,處處迴盪著潘的蘆笛清音,其中又以田園輓歌(pastoral elegy)最具代表性。
自希臘、拉丁詩人以降,為去世的好友書寫紀念文字,詩人們常讓逝者化身為了卻塵緣,從此徜徉山巔水湄,無憂無慮的牧羊人。寫《仙后》的史賓賽,寫《失樂園》的密爾敦,浪漫派詩人雪萊,維多利亞時期的馬修‧阿諾……英國文學史上的田園輓歌代有經典之作,其間的希臘風情何止牧羊神潘?雪萊追憶英年早逝的摯友濟慈,便將他比做逃避維納斯愛戀苦纏,而遭野豬撞死的美少年阿都尼斯。宗教天廷位於雲深不知處,也許高不勝寒,於是,從虔誠的基督徒密爾敦到無神論的雪萊,無不視牧羊所在的山野田園為更可親近的人間天堂,期許為死後魂魄的流連樂土。
田園輓歌是以長詩形式寫就,另有一些短的田園詩,描寫自然景致的飄逸清新和農村生活的悠閑恬靜,綜合中國田園詩與山水詩的雙重特質。浪漫派大師華茲華斯當數其中翹楚,去世後,崇拜他的馬修‧阿諾(Matthew Arnold 1822-1888)在輓詩的結尾提出呼求
讓他墳頭的芳草青鮮長保
噢蘿莎河,以妳的活潮!
為他竭盡所能地歌唱!因為人極少
能正確聽懂妳的嗓音,而斯人已杳。
阿諾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更淋漓盡致地流露於兩百五十行的長詩《吉普賽學者》中。據說十七世紀有個牛津學生輟學加入一群吉普賽人,從此消失於煙海江湖。這個傳說頗令阿諾震撼,遂幻想二世紀後,此人魂魄仍游蕩於牛津附近的原野,詩內有大量段落描繪山水之美,雲遊之逸。詩人寫給亡友克勞的田園輓歌,再次回憶當年同窗牛津,二人如何醉心吉普賽學者。
阿諾所以著迷吉普賽學者,實是出於對時代變動的反抗。詩人生存的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迫使農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的信仰、價值觀、人際關係,無不被一波波劇烈變革破壞解體,多少人因此茫然失措,尤其是心靈纖細善感的文人。那拋棄代表世俗價值與主流文明的牛津大學,毅然遁入山林,混跡草根游民內的十七世紀學者,遂成阿諾的忘年神交。
比阿諾早生一百年的奧利佛‧勾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就曾以四百三十行的長詩《廢棄的農村》(The Deserted Village),表達他對土地政策改變促使農村凋敝的不滿,也對記憶裡的田園生活做出異常甜蜜的懷舊回味。
田園生活真如詩人吟唱的那般歲月無憂嗎?出身貧寒的詩人喬治‧柯瑞比(George Crabbe 1754-1832),對田園文學將現實過度詩意化嗤之以鼻。刻意和前輩勾史密斯的《廢棄的農村》唱反調,洋洋灑灑寫出《農村》(The Vil-lage)長詩,開宗明義即云:
農村生活,種種煩惱
主宰著年輕農人與年邁的鄉下佬;
勞力消耗,經歷長時疲勞,最後得到的不過是衰老;
什麼形成窮人真相,
需要一首歌描述———繆斯女神無法唱。
希臘神話裡掌管文學藝術的九個繆斯女神,後世引為詩人的同義詞。其後,他不客氣地指出:
是的,繆斯女神如此歌讚快樂的村夫,
因為繆斯們永遠不瞭解他們的痛苦。
於是乎,濫觴於希臘、拉丁文化的牧羊人文學———田園頌歌,被柯瑞比的冷嘲熱諷全面顛覆。原來,山村生活的歲月靜好,乃是四肢不動,五穀不分的文人雅士,在溫室內隔著厚窗張望山水,營造出來的距離之美。
的確,這些西方詩人鮮少有曝身大自然,日曬雨淋下討生活的實際經驗,不像躬耕持家的陶淵明,稱美田園的同時,也不掩飾鄉野生活的艱苦赤貧。年輕時曾因斷糧,無可奈何出外乞討,〈乞食〉詩讀來令人辛酸,這是他不得不數度屈就宦海的原因。當他對官場忍無可忍,決意離棄仕途,最後一次辭官回鄉的次年,他寫下〈歸園田居〉五首,充滿「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真心歡喜,但也坦承莊稼不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歷經農事艱辛,陶淵明仍無怨悔,接著欣然吟唱「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柯瑞比如果知道真有農夫詩人如淵明,必定予以誠摯禮敬。只有他與大自然貼身親近後,連缺點也包容接受的深情,才是真正的田園詩人。
再說山水詩人歌頌為寧靜祥和的大自然,其實天威難測,風雨肆虐起來,遠非人類能夠抗拒。在科技昌明的二十一世紀,地震、颱風、酷熱、嚴寒,仍能吞噬大量人命。某個溽暑天,牧師佈道為了安撫坐立不安的會眾稍安勿躁,指出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共存」(in har-mony with Nature)。熱昏頭的阿諾雖然出身神職之家,但覺牧師之言實係高調,乃毫不客氣地以此話為題寫了首詩反駁:
「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歇的蠢物,
宣道你的感受於溽熱中,
而事實是,人最不可能———
學習大自然的強悍,學習大自然的酷!
須知,人類具有大自然的一切特性,甚至更廣泛,
多出的正是人類美好希望所依附。
大自然殘酷,人類則對血腥厭惡;
大自然頑固,人類則樂於敬賢;
大自然變化無窮,人類需要靜休;
大自然絕不寬貸,無懼墳墓;
人類則溫馴,無害人良心者受庇佑。
瞭解這些,大自然的盡處即是人之起點;
大自然和人類永不可能成為忠實友伴。
傻瓜,如果你不能超越她,安心做其奴吧!
我讀此詩時甚為驚訝,簡直不能相信它出於那屢屢痛陳工業文明粗鄙,嚮往自然原鄉的阿諾之手,酷暑高溫讓他忘記了山水清涼的謳歌?看來,崇拜華茲華斯,嚮往吉普賽學者,一切的田園愛慕不過是因為他置身於冬暖夏涼的屋裡。
【2005/06/10 聯合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