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身體會自然隨著音樂擺動?」這是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的疑問。播放音樂時, 我也注意音樂一停下來,她的身體也停止左右擺動。
每個人其實都有過同樣的律動體驗,健康的嬰兒聽到音樂,手足會自然地擺弄舞蹈,說明了「動」是我們身體的基本屬性。成年後聽到音樂不再手舞足蹈,通常靜靜地待著,是因為長久以來「壓抑」的生活態度,抵制身體自然性的運動,對身體來說並不舒服。
曾經問過許多成年人,聽到音樂會不會想動?答案幾乎都是否定的,有些人表示不知該怎麼動?想到平常極少活動的身體,手一擺,腳一伸,有如同手同腳般畸形,還是少動為妙;有更多 人坦承,不懂音樂,難以進一步和身體有所連結。
這些退卻的想法,並非反映個人音樂素養,因為身體和音樂共振並不需要通過「理解」這道程序,不需要用盡心思,而是放鬆地「接受」,才會有感覺。
聽音樂「沒感覺」真正反映出的是身體的緊繃程度,才導致無法體驗共振。透過學習,重新找回身體的自然性運動,是有方法可循的。
聽到音樂不自覺擺動,是身體自然反應,然而,大部分的人自幼受到約束與壓力,已然「壓抑」成習慣,常使身體維持一定程度的緊繃狀態,以致無法感覺律動,儘管生動活潑的音樂當前,絲毫無動靜可言。
重拾身體的自然性運動,「放鬆」是首要條件,借助音樂當中的節奏,快速幫助身體放鬆。尤其愈是單純、規律、不斷重複的節奏,愈容易引起身體共振,例如非洲土著音樂。非洲土著音樂展現原始生命力特質,投入其中,可重新喚醒我們的原始生命能量。
建議選播一段非洲打擊樂,頭腦暫時休息,停止所有思緒投入地聆聽。音樂連續不斷播放,直到節奏律動取代思緒;音樂持續進行,逐漸充滿全身,感覺所有肌肉、細胞、和器官好像跳舞般細微地震動;在身體充滿節奏律動後,將身體完全交託給音樂,持續以身體「聆聽」音樂,啟動「身耳」。在這個階段,身體自然被音樂牽動,重拾身體應有的自然性運動,積存的緊繃和壓力逐漸消失中。
身體能夠自然、自在地隨音樂擺動,表示狀況良好;反之,不受音樂影響、沉默至極的身體,恐怕是「沉默的抗議」提醒主人「該度個假了」。
除了聆聽非洲打擊樂開啟「身耳」,積極地參與擊鼓活動也是很好的選擇。在身體製造節奏的過程必須充分施展肢體和節奏一起舞動,直接又快速舒展緊繃的身心。
【2008/03/25 聯合報】
- Mar 25 Tue 2008 04:52
身體的節奏 我可以感受【聯合報╱李明蒨/留德鋼琴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