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女權運動時期許多女性欲拋棄乳罩和衣服,解放受束縛許多個世紀的身體。
1 of 2
這世界上只有男人和女人兩種性別,但兩性問題自古以來就一直是倍受關注的話題,各種不同的言論也常常引發社會的激烈回響,特別是自女性意識抬頭的百多年來,兩性之間的拔河賽更是突顯了男女對立的局面。女人的角色肯定比男人來得更具爭議,那是因為時代的演變把女性推進到一個與男人平等的地位,和過去的傳統形象差距甚大,同時也改變了世界的發展。女性花了好長時間才從“家庭”的“束縛”解放出來,但玩味的是,來到21世紀的今天,女人竟然開始反思“現代女性”的角色扮演,呼吁女性回歸家庭的言論也獲得部分人(包括女性自己)的認同。
女人究竟要繼續和男人一較高低?還是做回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女人?看來,新一輪的解放思潮又即將掀開序幕。
讓女人回去廚房
以主持《地獄廚房》而聞名全球的名廚Gordon Ramsay,脾氣暴躁,粗話連篇,常把菜鳥廚師罵得狗血淋頭,卻因為個人風格獨特而大獲觀眾擁戴。最近,他借新節目《The F Word》展開了一項“讓女人回到廚房去”的運動,再次引起人們熱烈的討論。
Gordon有感現代人的飲食越來越不健康,也忽略了進食的享受,他覺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女人都不再做飯,導致許多人隨便填飽肚子,也喪失了一家人坐下來共享餐飲的美好時光。Gordon的言論自然引起許多現代女性的反彈,她們在節目中的回應包括“女人已經很忙碌工作了,我們更享受到餐廳去吃一餐好的”、“什么時代了?為什么不叫男人也嘗試進入廚房”等。但是,另一方面,這個運動的網站卻接收到許多女性的來信,要求Gordon幫助她們提高信心以能夠回到廚房,讓她們重新學習如何做飯。
針對各種議論,Gordon強調說:“我沒有要強迫任何不想進入廚房的人做飯,關鍵是很多女人不進廚房的原因是因為她們不會做飯,而她們希望自己懂得做飯。”
女人是什么時候遠離廚房的?當許多人的媽媽都還是家庭主婦的年代,廚房是溫暖的家庭聚會地,時刻散發食物的美味,像密碼一樣通過嗅覺的記憶永遠烙印在人們腦海,沒有任何一家餐廳能代替那記憶中的味道。廚房飯桌也是一家人話家常的地方,有媽媽的嘮叨,有爸爸的叮嚀,有兄弟姐妹相爭述說故事的雀躍。那時候,廚房是如此地緊密聯系著每一個家庭成員,而飯桌上不一定丰盛的食物,交融了一個母親的愛。
今天,許多城市人家里的廚房,只有炊具沒有油煙,許多單身女子捧著一碗盛了熱水沖泡的快熟面,坐在沙發上盯著電視的烹飪節目,忽然發現現在的烹飪節目都是男廚的天下,只見他們快樂地在窄小的廚房里切菜、調味、烹煮,姿態是如此地輕松自如。男人從來沒有高喊過他們要霸占女人過去的聖地,也從來不曾改變身段“入侵”廚房,更沒有要求外界不要歧視喜歡做飯的男人,他們似乎就只是做回自己──做一個懂得做飯的男人。
讓女人回去家庭
男人若呼吁女人回歸家庭,或許會讓女人不以為然之余,說不定還會群起反擊他們是沙豬主義者。但若由一個經濟獨立又具有社會地位的女人來呼吁,情況會不會不一樣呢?
擁有一頭金發和藍眼睛的德國著名美女主播Eva Herman,就極力鼓吹傳統家庭價值觀,呼吁女性回到家庭。她的言論完全與女權主義者的立場相反,她在其著作《伊娃原則》裡規勸女性要順應“自然法則”回歸家庭,不要再被女權主義荼毒,讓大家重拾傳統家庭觀的美好價值。她在《婦女解放──謬誤?》一文中指責女權主義導致女人沮喪懊惱,吞噬了德國傳統家庭價值。她說:“我認為德國新女性的形象應該是乖巧的、漂亮,系著圍裙,一手拿著鍋鏟,一手抱著孩子的。”
Eva的觀點在德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也因為她大力抨擊女權主義,自然也被女權主義捍衛者討伐,特別是她竟然推崇納粹時期的家庭觀。Eva認為,納粹時期雖然是一個殘酷的年代,但那時候人們卻擁有優良的家庭觀。她說:“那時候也有美好的事物,比如優良的家庭價值觀和親密無間的親情關系。”
要知道,在德國稱頌納粹等於自毀前途,也不容於社會。Eva也因此被電視台解雇,失去了主播一職。
Eva或許是個比較激進的例子,但在西方國家,確實有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愿意回歸家庭,當中不乏受高等教育的先進份子。這些放棄工作和收入的女性,回到家庭照顧孩子,扮演孩子的媽媽和老師,讓自己全情地投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奧妙,也重新認識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她們的選擇,和以往要走出家庭的婦女成為強烈對比,但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她們都在突破當下社會的主流思維,反其道而行。
女權主義沒落?
60年代末至70年代,是女性解放運動的關鍵性時期,被稱為“第二波”女權主義。那是一個熱血的年代,許多開創性的思想和觀點涌現,特別是民主、人權、女權和公正意識抬頭,深深影響了西方社會后來的發展。
那個時候的女權份子,氣勢高昂言論激烈,她們吶喊要靈魂自由、她們焚燒乳罩要解脫束縛、她們裸奔為了解放身體,她們要與男人并駕齊驅,甚至想凌駕男人之上,向世人証明女人其實可以比男人更強。
在“第二波”浪潮推動下,女性百多年來所爭取的權益終于具體獲得了改善,比如生育權、教育權、薪資平等、投票權等。接下來的數十年,女性在相對公平的環境條件底下,越來越獨立自主,不再依附男人過活,也沒人敢輕易歧視女性,免得隨時被告上法庭。
在西方國家,若還有誰燒乳罩裸奔說世界對女性不公平,肯定不會再引起共鳴。當《欲望都市》里的Carrie說“站在高跟鞋上,我可以看見全世界”時,我們就已經清楚女性已是另一副面貌了,她們披上“時尚”的外衣,成為商業拉攏的對象,進而影響了整個社會變得“女性化”起來。
女權主義去了哪里?當年的吶喊今天還回蕩出余音嗎?
女性研究的第二重鎮英國近日宣布將撤消所有大學中的女性研究本科專業,讓人感嘆“第二波”是否走向終結的境地。
由於受“第二波”運動影響而建立起來的相關課程越來越無人問津,導致英國政府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決定。到2008年7月,即將畢業於倫敦城市大學的女性研究的本科生,只有12位!
女性研究似乎走入了死胡同,或者已不再被視為是一項課題了,甚至已過時。現在西方國家的人一聽見有哪個人要修讀相關課程,會不屑的說:“學習女性主義?這聽上去不太像個打算讀書工作的女孩干的事!”
模仿男人的女性
男女平等的觀念在亞洲雖然已經被認同,但男性為主導的文化依然是主流。一般亞洲女性的特質都比較溫順,不太習慣張揚自己的個性,可是也有部分女性為了達到與男人平起平坐的地位,處處效仿男性的生活模式,而偏離了女性主義原本的涵義。這種兩極化的個性對比,在西方倒是少見的。比如有的女人會以男人的一些不良習慣當作是女性的權益,像酗酒、抽煙、濫交、罵粗口、打架等行為。
另外也有一種女性,她們時常把“平等”挂在嘴邊,但事實上只不過是享受“平等”帶給她們的好處,而不是精神上的真正自立。她們總在“利己”的情況下抬出“平等”的大旗,要男人作出妥協,但若把她放到男人的處境時,她們卻未必愿意作出妥協。
女人,究竟需要什么?從家庭到社會,然后又從社會回到家庭;從逆來順受到以理據爭,從父權的陰影走到兩性平等,這當中經歷了多少的思維激蕩?
女人,究竟要做什么人?從家庭主婦到事業女強人,從委屈的媳婦到自主的媽媽,從依畏在老公身邊的小女人到談笑風聲的交際高手,這當中,女人又經歷了多少角色的變換?
但是,到了今天,女人還是圍繞在家庭與廚房之間作出選擇,要進去還是遠離,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女人似乎從來就沒有把包袱給拋掉,做會女人自己。
星洲日報/文:林悅‧2008.05.04
- Dec 07 Sun 2008 15:22
女人應該做回女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