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是對某些宗教帶有負面價值評斷稱呼,根據不同人士所持的不同價值觀,會對邪教有不同的認定。
Steve Hassan2000年出版的 "Releasing the Bonds: Empowering People to Think for Themselves",第二章對邪教的解說為:
邪教四個主要原素:當四項在整體上加強人對領導人的服從和依賴,即有可能是邪教組織,不是要所有以下的各項目齊全方算得是的:
目錄
[隱藏]
* 1 行為上的控制
* 2 信息控制
* 3 思維控制
* 4 情緒控制
* 5 政治上的「邪教」
* 6 外部連接
[編輯]
行為上的控制
(a) 住處,家庭,同居者,往來者受到規範;
(b) 穿著,打扮等受到規範;
(c) 食物受到規範;
(d) 睡眠受到規範;
(e) 無消閒的空間。
* 教義的灌輸及組織活動(如念經文等)取去人最大部份的時間;
* 主要決定不能自作,必先取得批准;
* 須要彙報思想,感受與行動予教長;
* 存在行為責罰制度;
* 團體思維高於個人;
* 強硬的規條;
* 須要依賴和服從。
[編輯]
信息控制
* (a) 使用謊言,包括不發放消息,歪曲信息,及講大話;
* (b) 減低教外信息的散佈或不鼓勵接觸這些;包括對教批評的說話,和使成員過度忙碌以至無暇接觸外界;
* (c) 做成教"內"/教"外"對壘的局面,由教主決定誰人可知甚麼;
* (d) 鼓勵教徒互相舉報; 成立"伙伴"制度(buddy system);
* (e) 大量並廣泛使用教義及由教派傳播的信息,並大肆宣傳;
* (f) 不道德的「告解」使用,以過犯作為控制手段,不隨便寬恕。
[編輯]
思維控制
(a) 將教義定為"真理"-黑白分明的思維;善對惡的思維;教內對壘教外的思維;
(b) 使用特殊語言代替正常的思想表達;
(c) 只容許"好"及"正確"的想法;
(d) 壓制思考-只許"好"的思想,否定批判,理性想法以及建設性的批評;
- 空想的運用;
- 唱出咒語;
- 冥想;
- 禱告;
- 說特殊語言;
(e) 不能批評領導人或教義;
(f) 不容納別的信仰。
[編輯]
情緒控制
* 使人的感受受控制;
* 相信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錯而永不是領導的錯;
* 過度誇大罪惡感;
* 過度誇大恐懼-
(a) 怕自主;
(b) 怕"外"界;
(c) 怕敵人;
(d) 怕失去救贖;
(e) 怕離開教派;
(f) 怕遭否定。
* 使用過大的情緒波動來控制人;
* 公開悔罪;
* 非理性的恐懼-害怕領導人,害怕離開,不會反駁領導,如離開即對前途無信心;
(a) 教外沒有快樂可言,故不能離去;
(b) 離開即有禍;
(c) 對離去者杯葛;
(d) 離去即屬墮落。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邪教組織約有1萬多個,信徒數億人﹔美國因有1000余個邪教組織,故被稱為「邪教王國」 。西歐和南歐亦有1317個狂熱教派,英國604個;法國173個,西班牙全國現有200個「具有破壞性」的邪教組織。
在未來社會,由於人類情感的需要和人格的變異,邪教組織具有進一步發展擴大的趨勢。
[編輯]
政治上的「邪教」
邪教的確認亦可以是政治性的。例如:包括非洲某幾個以伊斯蘭教信徒為主的國家,他們把部份基督教團體定為「邪教」,然後對信徒進行「清洗」(屠殺)行動。
有些邪教組織會借用古老宗教的名聲為掩護,在其罪行被披露時,這些邪教組織會可能試圖以「宗教自由」為名掩人耳目,可能謊稱自己受到了「宗教迫害」。
延伸閱讀:邪教
邪教-wiki
親友參加疑似邪教的協助指南 cult help guide 翻譯整理:李怡志 Richyli.com
邪教26特徵(原文標題:生活助理市場上陌生供應商檢測單)
邪教檢查表 編譯:李怡志
- Oct 22 Sun 2006 10:22
邪教-wiki
- Oct 22 Sun 2006 10:21
邪教26特徵(原文標題:生活助理市場上陌生供應商檢測單)
1、供應商所提供的,正是你很長時間以來尋找卻沒有找到的。很奇怪,他正好知道你缺什麼。
2、與供應商的第一次接觸就為你看問題打開了全新的視線。
3、供應商的世界觀非常簡潔明瞭,能夠藉以解答一切問題。
4、供應商試圖從情感上爭取你,其他成員很快就成了你的“好朋友”。
5、你覺得提出批評性看法,那些新朋友會感到失望,而且,如果你總得拒絕新朋友不斷的邀請會覺得過意不去,因為你不願意做一個不講禮貌的人。
6、供應商越來越多地進入你的生活,逐漸形成一種引力:似乎進去容易出來難。
7、儘管如此,你還是不清楚供應商的情況。對你的要求是,不要思考,不要檢驗。你的新朋友會說:“這沒法解釋,必須自己去體驗,我們所經歷的完全是另外一個層次……”或類似的說法。
8、供應商有一個擁有真理的大師或者是神的傳話人,他的決定權不受任何懷疑。
9、供應商的教義被視為是唯一真確、永久正確的知識,拒絕傳統的科學,拒絕理性思維,拒絕理智,認為這些只重視腦,是負面的,是屬於撒旦的等等。
10、供應商缺乏理性的討論文化:因為供應商認為自己擁有不可改變的真理,所以認為一切關於自己的教義和組織的討論都是多餘的。
11、供應商內部的批評者被誣陷、隔絕或開除。
12、來自供應商外的批評被當作供應商正確的證據。
13、供應商總感覺自己被敵對勢力包圍,外部的人都在對自己施展陰謀。
14、供應商只認識兩種人:要麼是朋友,要麼就是敵人,誰不是我們的支持者,誰就是我們的反對者。
15、世界面臨著大災難,只有供應商自己知道,如何讓這世界或自己的信徒得救。
16、供應商內部的人是精英,外部的人都在走邪路,充其量是傳教的爭取對象。
17、供應商可以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擇手段。
18、供應商內部通過特別的標誌或行為規則與其他人隔離開來,比如通過自己的語言、特定的服裝、飲食、對日常生活的控制和對私人關係的干涉。
19、供應商促使你與到目前為止的社會關係隔離,原因是這些社會關係影響你的進步。
20、供應商促使你把自己的資訊來源局限于供應商自己的意識形態(不看新聞,不讀報紙,不讀文學作品,唯讀供應商內部的讀物)
21、供應商給你安排任務,要求你參加活動,佔用你幾乎所有的時間(比如賣書刊、參加學習班、參加活動、祈禱、打坐、共同讀書、拉新人入教)。
22、你很少一個人單獨活動,總是有供應商的人來接你,或許你還被要求到供應商的集體住處去住宿,對你的個人生活的控制被稱為是對你堅持走唯一正路的支持。
23、供應商也為你做通常由每個人自己做的決定。
24、供應商公開或暗示性地要求你嚴格服從,甚至要求你放棄自我,因為這是取得進步或得救的唯一途徑。
25、如果你對供應商產生懷疑,不會有人關心你懷疑的原因,更多的是,你將會聽到某些現成的解釋:這套體系本身沒錯,只是你還沒到時候。如果你沒能取得進步,那麼原因只在你自己,因為你信得不夠,讀得不夠,理解得不夠,祈禱不夠,打坐不夠或者是上課上得不夠等等。
26、有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供應商可怕,覺得自己受到了壓力,可是你很快就排除這種念頭,並且盡力使自己更加靠近這個供應商。
德文原文可在柏林市政府教育、青年與體育廳網頁下載,(點擊"Alles Sekte - oder was?"下載PDF文件)
另外,該網頁還有一個17點的配圖簡要版,懂德語的網友如果有興趣可以線上閱讀。
延伸閱讀:邪教
邪教-wiki
親友參加疑似邪教的協助指南 cult help guide 翻譯整理:李怡志 Richyli.com
邪教26特徵(原文標題:生活助理市場上陌生供應商檢測單)
邪教檢查表 編譯:李怡志
- Oct 22 Sun 2006 10:18
台北牛肉麵節》評審臥底 去年冠軍落選【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
台北市民心目的20名的人氣牛肉麵店名單今天公布,經過十多名評審美食家「臥底」實地考評,網路票選領先的老董、許家黃金牛肉麵都上榜,老張、永康、粟家牛肉麵等也保住傳統老字號地位。反而是去年網路冠軍饌王精品牛肉麵意外落選。
「2006臺北國際牛肉麵節」主辦單位表示,今天公布的20家人氣店家,只依照筆畫順序排序,完全沒有排名。
令人意外的是,去年牛肉麵節網路票選冠軍的「饌王精品牛肉麵」及今年新竄起的網路人氣店家「洪師父麵食棧」,經過美食團殘酷考驗,今年雙雙落選,無緣進入今年「臺北市人氣牛肉麵店」。
主辦單位表示,為了避免去年網路票選灌票的弊端,這次先選出30家店家後,再聘請多名廚師、美食家擔任考評委員,以「不具名」方式無預警到店內試吃,考評店家的口味、賣相、口感、清潔、服務態度、點餐速度…等,最後選出今天公布的20家。
十多名受聘「臥底」的評審團成員,經常在30家入圍牛肉麵店家不期而遇。為了不被店家發現,彼此熟識的評審還上演擦肩而過的戲碼,有些評審還故意扮演討人厭的「奧客」,一家家檢查店家的廁所以及爐台清潔度,讓店家哭笑不得。
評審期間,就有店家警覺發現,問:「請問你是臥底評審嗎?」逼得評審只好辯稱「怎麼會!如果讓你看得出來是臥底,就不是臥底了。」當場在店中上演諜對諜保密戲碼。
今天公布的結果,知名的「老張牛肉麵店」、「永康牛肉麵館」,以及今年才今年參與競爭的「粟家牛肉麵」,都獲得「臥底」評審人員一致好評,首先進入安全名單,保住傳統牛肉麵名店的地位。
網路領先的「老董牛肉細粉麵店」、「許家黃金牛肉麵」,也保住人氣名店頭銜,進入前20名入選名單。評審親身的體驗後也證明,人氣牛肉麵確實名實相符,讓今年網路投票領先的店家,擺脫電腦灌票質疑。
多位評審也對這些去年的網路票選人氣店家提出建言,認為店家要做到「名實相副」,尤其網路人氣指數越高,所受到的關注與評價就會越嚴厲。
上榜的20家人氣牛肉麵店,11月4日、5日要在台北市貿中心設攤,現場煮麵接受民眾投票,進行最後一場的人氣大考驗。
【2006/10/21 聯合晚報】
- Oct 22 Sun 2006 10:18
唏哩呼嚕的痛快 夏惠汶
隔一段時間,就想吃牛肉麵,常常專程跑一趟長路,也在所不惜。不知道為什麼牛肉麵有這麼大的魅力,大概和成長背景有關吧!
母親是四川人,從小就習慣吃辣,記得以前的生活環境都比較艱困,茶泡飯加一點豆瓣醬攪和著吃,一吃就兩三碗,還真美味,能有機會吃牛肉麵就是豪華的享受了。每一、兩個月,等母親有空的時候才到市場找真正的黃牛肉,大鍋燉煮,牛肉香味四溢.記得母親不斷碎碎唸,一定要買真正的黃牛肉才會好吃,這也影響我很久,原來要好吃,選擇好的材料是最重要的。不過,那時哪管這些,先大口吃麵,大口吃肉,還要呼嚕呼嚕的大口喝湯,又辣又燙,滿身是汗,才真過癮!
母親的牛肉麵 源自唐矮子
1976年獅子會團體多人被邀請赴美參加美國國慶,我是其中之一,當時中美已經斷交,我們好像還負有一點外交任務,參加了很多正式的慶典活動,僑社的宴請聚餐,菜色琳瑯滿目且頓頓豐盛,但是我們有好幾位同好,到處打聽是否有地方可以吃到牛肉麵。當時一邊打聽,一邊就想到師大旁邊,一排麵飯小吃攤,有各式各樣的餐點,就是唯獨喜歡吃紅燒牛肉麵,還要重紅(放了很多辣椒油的牛肉湯),想著想著口水就快流出來了。終於打聽到紐約中國城有一家很有名,叫唐矮子牛肉麵,當時我們在首都華盛頓,想想再過幾天到紐約就可以吃到牛肉麵,真是高興,好像這也是望梅止渴的翻版喔!
談到唐矮子,我就印象深刻了。在那個年代,吃牛肉麵還要分等級的,師大旁邊的麵攤,是一般口饞就想去吃的,在學校旁邊,老闆知道客人多是窮學生,消費都很實惠。桃源街的牛肉麵,因為距離住家較遠,偶而就近有活動時,也會去嘗嘗,但因已經被訓練重辣的口味、還有大塊的牛肉,切片的牛肉就不習慣了。在上一等,就是唐矮子的牛肉麵館。他在東門開了一間牛肉麵的專賣店,在當時還算是蠻特別的。
其實母親告訴我,她的牛肉麵做法是跟唐矮子偷學的,在他還沒有開店前,只是在東門寶宮戲院旁邊騎樓下擺麵攤,母親覺得好吃,就常常去,還問很多問題,回來就試著做,味道不對,又再去吃、再問,所以,基本上我的口味就是唐矮子養出來的。怪不得,聽到失蹤的唐矮子在紐約,就高興不已。
四川吃牛肉麵 大失所望
到了紐約中國城,找到麵館,唐矮子看到我這個熟客,依然熱情不減,當場就招待我的幾個同好吃牛肉麵,還親自下廚,做台北口味的牛肉麵,真是過癮!這才想到開平第一屆畢業生劉一凡,在國外已經擔任知名大飯店的副主廚,他的網站簽名是「美食﹣是安慰人們心靈的食糧」,的確,食物不光是補充身體能量的需要,更是安慰心靈的食糧。
記得有一次陪母親回大陸四川,就有一股探源尋根的衝動,到處打聽四川紅燒牛肉麵的出處,想吃吃正宗川味牛肉麵。但無人得知,好生遺憾,還不死心,雇車到處尋訪.總算在四川大學附近找到一家掛牛肉麵招牌的店,叫了一碗牛肉麵,還有紅油抄手,加幾碟小菜,準備大幹一場,痛快吃他一噸。不過,當麵一端上桌,就好生失望,顏色、麵條、湯頭、牛肉完全不對,勉強吃了兩口,就無法下嚥。在嘗嘗紅油抄手,仍然不對,不忍老闆難過,告知有急事無法吃完,就付錢離開,回去問母親,他的牛肉麵從那裡學來的?才告知實情,從吃麵中學來。
想到過去擔任台北市籃球委員會副會長,我們辦亞洲城市盃籃球賽,聽說麥當勞有捐助活動的預算,就和她們連絡,希望能「化緣」成功,當她們聽到不是青少年的活動,就清楚告知無法贊助。當時百思不解,這麼好的活動,又是國際性的,又一定有新聞性,為什麼不肯贊助?當時的回應,只說那是公司政策,事後碰面才告知,麥當勞的政策之贊助青少年,是因為要培養小孩的胃口和習慣,一旦習慣走到那裡都會想吃麥當勞。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喜歡吃牛肉麵,就是從小培養的口味和習慣啊!
多元的社會 多元的口味
台北的牛肉麵店樣貌,這幾年也更多彩多姿了。麵攤已經少見,不僅登堂入室,講究衛生環境氣氛,口味也多樣化,不再只有清紅、中紅、重紅3種選擇,麵條多樣,牛肉多樣,湯頭多樣,重視環境衛生,提供多樣選擇,都是進步的現象。但想起過去,坐在麵攤上,叫著牛肉麵大碗重紅加排骨(粉蒸排骨)一籠,接著麵攤主人下鍋煮麵,還可以一邊聊天打屁,旁邊聽到呼嚕呼嚕的吃麵聲音,捧著大碗喝湯的神情,還真令人懷念呢!
去年換跑道,從行政操作的角色轉為協助準備實踐餐飲人文理念人員的培訓催化工作,想到過去的口號「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還真有意義。牛肉麵就是那個時代文化下台灣獨創的產品,加紅油抄手的紅油醬汁摻入熬煮的湯頭中,加上台灣的黃牛肉,有嚼勁的麵條,造就了一碗好吃的牛肉麵,造就了好多家庭的生計,也造就了好多美好的往事回憶。牛肉麵已經是社會環境文化下的象徵,牽動著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共同的情感和回憶。
餐飲是需要很多操作的技術,但餐飲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榮枯及文化的成熟,從牛肉麵的轉型改變,看到台灣社會也必須面對後現代社會現象的來臨做出回應,牛肉麵條材料多元,製作方式多元,咖哩、番茄湯頭多元,如何在多元中領略到多元的好處,學習接受不同風格品味,但仍然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口味,在多元中不迷失自己,始能真正的照顧自己,讓多元的產品,安慰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
(夏惠汶,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
- Oct 22 Sun 2006 10:17
千變萬化 永遠的美味 朱振藩
我對牛肉麵的感覺,不外是百感交集五味雜陳。
百感交集從何來呢?各位想想,這個由一肉一麵一湯所組合成的吃食,精粗隨意,豐儉由人。講究起來,當然永無止境;馬虎一點,照樣飽餐一頓。既包羅萬有,亦自成體系,其變化一如百花齊放,其精微可謂眾妙畢備,已如百川而匯大海,更有遍地開花之勢,真是令人莫測高深。
清燉紅燒番茄 三大主流
五味雜陳指的是味道。起先只有清燉及川式紅燒二味。清燉法乃天方教徒(即清真教)自中土傳入,恰如「外來政權」,先占一席之地,暫居龍頭老大;川味紅燒法的源頭應是來自高雄岡山的空軍眷區,研判乃以川菜的水煮牛肉(即小碗紅湯牛肉)加麵條而成,由於四川當地並無此種吃法,正是「植根本土」的體現。沒想到揮師北上後,竟在台北開花結果。而且沛然莫之能禦,成為台北庶民的代表吃食,而今再由台北遍及全島,進而在海外落地生根,堪稱食林異數。
早年台北的川味紅燒牛肉麵,除了一些麵攤子外,設有門市的不多,且店名多稱「擔擔麵」,著名的有唐矮子、小而大、老鄧及老張等。老張更於「傳統」之外,別樹一幟,巧製「番茄紅燒」一味,這突起的異軍,現已與「正宗」的清燉和川味紅燒鼎足而三,誠為目前台北牛肉麵的三大主流。此外,上海弄堂式的咖哩牛肉麵及不拘任何燒法的牛肉細粉(註:細粉一名玻璃麵)繼之而起,吃牛肉麵的選擇也增加了,說它是五味雜陳,一點也不誇張。
回味老滋味 品嘗新美味
而今台北市的牛肉麵,豈只是五花八門而已!論貴的,動輒數百元、數千元,論型態,凡是牛肉麵的組合,無一不可稱牛肉麵,是以號稱日式、法式、義式的,靡所不包,真是蔚為大觀。老一輩的,大半喜歡「道地」口味;六、七年級,對「新潮」的滋味,通常勇於嘗試。看來台北的牛肉麵於「立足台灣」外,現已融入國際,注入新血,充滿活力。
就我個人而言,吃牛肉麵最多的時期,應是民國77年到82年這段期間。當時我在永康街附近批紫微斗數、教面相及書法等。置身其中,想要打發一頓,莫便於吃牛肉麵了。當時可選擇的不少,像老張、永康、唐老頭(連耀東教授稱他是條漢孫)、刀削麵、鼎泰豐、中壢牛肉炒麵等均是。起先有的還不錯,後來逐漸下降,最後沒啥吃頭,我以後自然就少去光顧了。然而,讓我訝異不置的,居然很多媒體,對其中的兩家,一再譽其味美,給予大幅報導。或許它本身就是庶民吃食,門檻較低之故。不過,當年的一些美味,現仍揮之不去,只能長留在內心深處了。
基本上,我個人對牛肉麵仍難忘情,吃到好的,於「欣然會意」外,也會渾身舒泰;如果吃到不中意的,那也沒有關係,反正就是裹腹嘛,不必大驚小怪。據我所知,還有些業者,一直精益求精,真盼美味流傳,隨時可以解饞。
- Oct 22 Sun 2006 10:17
牛肉麵的變與不變 屬於我們的 台灣牛肉麵 葉怡蘭
對於牛肉麵,有人獨鍾傳統的紅燒、清燉;有人勇於嘗新,千變萬化的口味好惡由人,但對牛肉麵的感情確是眾口一致。
要說台灣美食中,哪道料理,是真正跨地域跨族群,與大多數人的味覺情感與記憶相繫,我想,牛肉麵,應是當仁不讓。
真的,似乎我們每個人,自小到大,都有一段屬於你我的,牛肉麵故事。
媽媽拿手的家常牛肉麵,學生時代的牛肉湯麵,長時間國外旅行時心心念念著的熟悉家鄉牛肉麵,自家研發的一版二版三版四版私房得意牛肉麵配方,以至成長或居住的城市裡、以自己的味覺偏好勾勒而成的牛肉麵版圖……。
土生土長的台灣味
真真是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無論走到哪兒,都是大街小巷舉目遍見;彷彿已經根深蒂固地化入我們生活裡的一道美味,而也許就因著這份尋常親切,遂而平時也不見得特別關心在意,卻是時間一久便自自然然開始貪饞著想念。
有趣的是,早年,牛肉麵多冠以山東、四川之名,大夥兒也都因而習之為常,以為和饅頭燒餅、水餃鍋貼一般,由來也屬中國一系。卻是越來越多人親身山東、四川實地走一趟,滿街遍尋不著後,這才漸漸領會,原來是百分百在地生在地長的台灣味。
我自己覺得,牛肉麵的生成與發展過程,簡直可說是台灣近代歷史的部分縮影,各國各地文化四面八方而來,融入在地生活和飲食習慣後,交揉薈萃成全新、獨樹一幟的滋味和面貌。
而也因了這生於此長於此只屬於此、別無分號僅此一品的獨特性,多少年來,除了深入台灣百姓家之外;竟也漸漸揚名世界,不但許多觀光客遠道前來,一下機指名就要嘗嘗這台灣牛肉麵,許多海外的台灣館子,也常以牛肉麵為標榜。
而近兩年,看上了牛肉麵果然潛力無窮的代表性,連續兩屆鬧熱滾滾「台北牛肉麵節」的舉辦,更將聲勢一舉炒熱到最高點。
讓牛肉麵揚名國際
我自己覺得,由於其特有的可繁可簡、可講究可家常、可精緻可平易的寬廣個性,故而,台灣牛肉麵確實是很有機會可以成為像是義大利麵和披薩、日本壽司和拉麵這般,席捲世界人盡皆知的料理,成為在國際間擦亮台灣之名的一塊美味招牌。
只是,我們也都知道,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可不單單靠著幾場票選、靠著要求所有牛肉麵館、牛肉麵師傅一起把牛肉麵煮到每一碗都好吃就足夠的,還需得更多更多的條件與努力。
比方,故事性的強化。身世的梳理、地域的連結,為什麼誕生?誕生在那裡?和當地與當地人的風土、人情、文化、生活間的關係……。這通常是異國料理之所以打動異邦人心、甚至勾得人不遠千里而來一嘗一探究竟的要件之一。
還有,系譜的梳理。北部辛香、南部甘甜,紅燒系的豐厚、清燉系的溫和,台北桃源街系的香濃、永康街系的醇濃、中壢新明系的爽辣、番茄牛肉麵系的清香……,不同地區、湯頭手法、派別傳承,各有不同風格脈絡軌跡;若能一一整理歸納區分出體系,足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更能吸引21世紀顯然越來越龐大的自詡食家饕客族群的注意與青睞。
創造牛肉麵明星師傅
還有,料理本身極致性的提升與精進。這中間,除了烹調技法的鑽研之外,最重要的,還有各環節食材的講究(特別是本土食材的融入,更是創造成功特色的不二法門)。這指的當然不是什麼頂級昂貴都拿來下鍋,而是更細微地去追求,不同材料與味道的相互關係:牛腱、牛筋、牛肋條、牛小排,什麼樣的部位能夠創造口感上的最大驚喜?西螺的濃甜風、台南的清甜風醬油,各能創造出什麼不同的紅燒湯頭個性?
最後,定然必要的還有,諸多牛肉麵師傅的地位與名字的高舉。目前,我們談牛肉麵吃牛肉麵,認的論的多半還是店名;然而,全世界正風行草偃的「料理大師」、「明星主廚」風潮當道的年代,唯有真正打響廚人的名,不僅有助於宣傳行銷,也更能鼓勵個人風格、創作精神的建立,並吸引更多後進加入傳承與光大行列。
(葉怡蘭,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美食旅行生活家)
- Oct 22 Sun 2006 10:16
歷史不會對她太仁慈 英文《蔣夫人傳》問世 傅建中/華府
蔣夫人宋美齡留給後人最大的遺憾是她生前沒有寫本回憶錄,以她一生的顯赫、伴隨蔣介石總統之久,以及與世界風雲人物的交往,她的回憶錄必大有看頭。蔣夫人自己不願動筆或口述,中外人士想為她立傳的大有人在。中文方面,美國會圖書館前中文部主任王冀和蔣夫人為通家之好,在夫人隱居紐約期間,不時以晚輩身分噓寒問暖,一直有意寫蔣夫人傳,惜迄今未能成書,反被林博文的「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著了先鞭。
先前宋氏二書 錯誤詆毀多
至於英文的蔣夫人傳,上世紀四○年代有美國作家項美麗寫的《宋氏三姊妹(The SoongSisters)》,但此書並非以蔣夫人為唯一主角,許多內幕係道聽途說,絕非嚴謹之作,隔了四十多年後(1985),另一美國作家西格瑞夫寫有《宋氏王朝(The Soong Dynasty)》一書,對蔣夫人和宋氏家族極盡詆毀之能事,夫人甚為氣憤,一度要興訟,控告作者,但後來不了了之。不幸的是,《宋氏王朝》在美成為暢銷書,自是對蔣夫人的形象不利。所幸在她去世三年後,終於有一本完整的蔣夫人傳問世,這本五百五十七頁的《蔣夫人傳(MadameChiang Kai-shek)》已經在美國各大書店出售,紅色的封面加上蔣夫人的玉照,極為醒目。
李著認真 但非蓋棺之作
《蔣夫人傳》的作者是蘿拉李(Laura Tyson Li),原為英國《金融時報》與香港《南華早報》的記者,似乎記者寫蔣氏伉儷的傳已蔚為風氣,前數年《南華早報》的另一位記者樊畢(John Fenby)寫了本《蔣介石傳》,只是著名史學家史景遷對蔣傳評價不高,甚至說幾近野史。更早的時候(1976)英國記者柯洛契爾(Brain Crozier),與前香港《大公報》記者周榆瑞合寫了一本《丟掉中國的人》,是蔣介石逝世後,最早的一本在英語世界的蔣傳,但這些蔣傳都非西方人所說的 definitive biography(蓋棺論定的權威傳記)。
《蔣夫人傳》能否稱得上definitive biography,尚未見有學者專家的書評。筆者初步翻閱蔣夫人傳所得印象是:如先前所說,這是一本完整的傳記,雖不盡令人滿意,但可以接受。至少它是一本認真之作,而非像西格瑞夫那樣的信口開河或捕風捉影。作者訪問了不少接近蔣夫人的中外人士,如恆安石、丁大衛、高立夫(以上三人均為美國駐台資深外交官,常有機會親炙蔣夫人)、錢復、夏功權、衣復恩和蔣家晚輩等,也參考了甚多的中美關係文獻,比《宋氏王朝》和《宋氏三姊妹》嚴謹多了。
皮膚病加躁鬱症 用藥上癮
蘿拉所寫蔣夫人傳,是否為definitive biography,她自己已有答案,譬如她無法取得蔣夫人歷年在美國治病的病歷。此一缺憾已否定她的傳記為definitive之作,據作者稱,蔣夫人一生為皮膚敏感症和bipolar disorder(躁鬱症)所苦,後者較前者更為嚴重,經常得服用具有催眠和穩定情緒的藥物chloralhydrate,而此藥物會上癮,故早在 1943年蘇聯就有報告說,蔣夫人是毒品的使用者(a narcoticsaddict)。
對於蔣宋的結合,作者採用中國的普遍看法,認為這是樁「政治婚姻」,愛情其次,而宋美齡的名聲和權力,也都是靠蔣介石而來,沒有蔣,就不會有宋。
哀哉竟成中國問題一部分
作者對蔣夫人最大的批評是儘管她飽受美國教育,在西方的自由民主環境長大,可是對蔣法西斯、獨裁的治國方式竟未發生好的影響,而後來也變得「思想僵化」(rigid in thinking),成為一把「一度空間的戰斧」(one-dimensional battle ax)。「蔣夫人開始是中國病態的解決之道,而她最終悲哀的成為問題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蘿拉李的結論:「蔣夫人為一有深度缺陷的女主角」(She is a deeply flawed heroine)。
歷史會怎麼看待蔣夫人?作者認為歷史不會對她怎麼仁慈,並引述邱吉爾的話說:「歷史會對我仁慈,因為我有意自己寫歷史」,而蔣夫人拒絕寫自己的故事,那麼她未來的地位,只好聽由歷史擺佈了。
- Oct 22 Sun 2006 10:14
大學提前錄取制 搖搖欲墜【世界日報/本報綜合電訊報導】
哈佛大學日前宣布從明年秋季起廢除提早錄取制度,普林斯頓大學數日之後就宣布同樣的措施。哈佛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決定有激發骨牌效應的跡象,30多年前開始逐漸普及的大學提早錄取制走到今日,首次出現搖搖欲墜的跡象。
允許高中12年級學生秋季遞交申請的提早錄取制度,多年來在美國高等院校間越來越盛行,造成應屆畢業生和家長提前忙亂的情形。
哈佛與普林斯頓的決定,正在高等院校中帶動一場辯論。維吉尼亞大學是受前述長春藤學校帶動、最先宣布效仿此一措施的學校之一。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正在重新評估提早錄取制度的利弊,以便決定是否取消這一措施。
這些學校的決定有著一定的時機性。德拉瓦大學今年6月宣布終止提前錄取制,教堂山北卡大學經過多年努力後,早在2002年就廢除這一有爭議性的錄取制度。
正如維州大學招生主任布來克博恩(John Black-burn)所說:「我們已經對改變這一制度的問題考慮了很久,但哈佛大學的決定發揮關鍵作用。」從許多學校目前就這一議題的辯論,以及部分學校的迅速行動來看,哈佛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決定有激發骨牌效應的跡象。
「新聞周刊」網路版日前的報導指出,每年提前錄取五分之二新生的哈佛大學,率先結束提早錄取制的決定,在全美高等院校中掀起一陣漣漪,各學校都在辯論:這個過去10年來膨脹到瀕臨崩潰的體制,是否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新聞周刊報導指出,哈佛大學代理校長博克(Derek Bok)表示,廢除提前錄取制主要是要使招生更簡單和更公平。提前錄取使複雜的招生程序變得更複雜,常常「讓有優勢的學生更得利」。正考慮是否效仿哈佛的史丹福大學招生主任紹爾(Richard Shaw)說:「提前錄取吸引的是中上階層家庭,申請人的代表性不足。」
教育界人士認為,獲得提前錄取的,通常是那些就學不需為錢發愁的富裕學生或成績特別突出的資優學生。據統計,目前有四百多所大學有這一措施。哈佛大學招生主任費茲西門斯(William Fitzsimmons)曾對新聞周刊表示,很多學生因為不了解情況而錯過提早錄取機會,到了12月,他們會驚惶失措地說「天啊,我錯過了加入這個精英的、白人為主的提早錄取俱樂部的機會,申請大學還有什麼意義?」
【2006/10/21 世界日報】
想上好大學 SAT、ACT應試者大增
【世界日報/本報綜合電訊報導】
2006.10.21 09:10 pm
今年10月28日的美國大學考試(American College Test Program,簡稱ACT)的報名人數比去年劇增17%,達到52萬人。其被接受程度從傳統上的中部和南部席捲東西兩岸。與此同時,東西兩岸較流行的學習能力測試(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簡稱SAT),10月14日考試時有66萬人參加,比去年增加九萬人。
教育專家認為,參加升大學考試人數劇增,說明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希望早日完成考試,為申請大學做好準備。美聯社報導,隨著目前申請大學的競爭日益激烈,高中生們盡早完成升學準備的心願也更強烈。考試人數的劇增足以說明問題。
據統計,雖然參加兩種升學考試的總人數明顯增加,但提前報名、以後再參加考試的人數則沒有增加。這意味著報名的學生更多是實際參加考試的群體。
報導指出,有很多學生為擴大上大學被錄取的機會,他們雙管齊下,既考SAT也考ACT。多數大學都接受這兩種考試的任何一個。
佛州岱溏納海灘(Daytona Beach)海風高中(Seabreeze)學生西門(Alex Simon)表示:「我只想增加我被大學錄取的機會,多種考試都嘗試。」他已經考過SA-T,今年年底還會參加ACT考試。
ACT本來在中部和美南比較流行,但近年來在東西兩岸的接受程度也急速增加。新澤西和賓州今年考ACT的人比去年增加三分之一,紐約、康州、喬治亞和佛州增加五成。
也有教育專家認為,除了學生急於申請大學、為擴大競爭力而參加額外考試以外,ACT報名人數增加,也與SAT目前考試時間過長、分數統計曾出錯等問題有關。
【2006/10/21 世界日報】
提早申請大學 有利有弊
【世界日報/本報紐約訊】
2006.10.21 09:10 pm
近年來提早申請大學的做法日益盛行,使學校和學生都提前進入「高壓階段」。哈佛大學認為,提早申請的學生的代表性不夠全面,而且學校為此徒增壓力。哈佛大學10月初已宣布終止提早錄取制,引發人們對這一政策利弊的辯論。其實,申請大學不見得是越早越好。提早申請,有利也有弊。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最近的報導,申請大學提前著手的心態近年來有增無減,多數人都還堅信,早申請,被錄取的機率更高。但提早申請的錄取比率實際上比較低,而且附帶一些不利學生和家長的因素。
報導指出,很多家長比學生更迫切地趕早班車,因此學生不應被父母牽著鼻子走,如果自己沒準備好,不要勉強提早申請。提早申請不見得提高被錄取機會,一切都因校而異,也要看當年申請人數的多寡。
表面上看,早申請可以提高錄取機會。很多學校錄取的30%是較早申請的學生,而較晚動手的申請人則只有一半的錄取機會。但許多學校則不理會申請的早與晚。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芝加哥大學等,只要在截止日期前寄到,早申請和動作慢的人被錄取的機會均等。
提早申請分提早行動(early action)和提早決定(early decision)兩種情況。提早行動通常不具強制性,學生被錄取後還可以反悔,等到春季再申請其他學校並選擇其他學校就讀。
但提早決定則比較嚴格,一旦被提前錄取,學生春季不可以申請其他學校。有提早決定政策的學校,通常為照顧提早申請者而撥出名額。由於這種做法有強制力,嘗試的人相對較少,因此「早鳥」的競爭也相對緩和。資優學生在幾所名校間拿捏不定,就很可能提前被「綁住」,日後後悔也來不及。
在多數學校,第一批錄取的學生所得到的獎助學金的數額不會改變。但不利之處是,提早決定,學生在接受錄取的同時,獎學金和助學金的額度也已定論,日後即使能在其他學校拿到更好、更多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也無濟於事。如果財務是你的重要問題,那不妨多申請一些學校,比較各校獎助學金情況再決定。
紐約補習學校Core Prep教育中心的康奈爾(Jennifer Connel)表示,提早行動的學生,如果對獎助學金的額度不滿意,可以利用「早」的優勢與學校討價還價。
【2006/10/21 世界日報】
- Oct 22 Sun 2006 10:13
伊頓黑手黨 英國「國王的學院」 貴族大幫派 江靜玲/倫敦
現年三十九歲的英國保守黨黨魁卡麥隆,是當前英國政壇最閃亮的新秀。但是,從卡麥隆竄起的那一刻開始,他的出身背景即受到廣泛批判。尤其是他的「伊頓人」(Etonian)身分。藍領階級、搞工會運動起家的英國工黨政府副首相柏斯考特更直呼卡麥隆為一名「伊頓黑手黨」(Eton mafia)。
出過十九名首相
如果卡麥隆是伊頓黑手黨的話,那麼,英國近代歷史上,至少有十九名首相出自伊頓公校這個大幫派。而在滑鐵盧戰役中擊退拿破崙的英國威靈頓公爵、經濟學家約翰麥南德基尼斯、作家喬治歐威爾,以及英國未來的國王威廉王子,也都是伊頓黑手黨黨員!
亨利六世創校
自英王亨利六世於一四四○年創校,數世紀以來,緊鄰溫莎古堡的伊頓學院(Eton College)一直是英國社會階級分劃的表徵。亨利六世設立伊頓學院原本是為協助缺乏經濟能力的學者,但隨著皇親貴族、達官顯要、富商名流,代代相傳,爭取進入這座「國王的學院」就讀,如今這所寄宿學校已擴展為擁有一千二百九十名,年齡十三歲到十八歲的男孩,每年有三億一千五百萬美金預算的龐大教育機構。
想進入伊頓就讀,家世、背景、財富,以及才智,幾乎缺一不可。一旦成為「伊頓人」,或伊頓校友「OE」(Old Etonian),在英國社會中,自然被貼上精英、貴族或特權階層的標籤。
拜訪伊頓學院的經驗,可謂美麗與震撼的結合。一個中學會有多大呢?「妳已經在伊頓學院裡面了。」是的,伊頓學院就是有大學校區的規模。
年收七十名「學者」
學校裡,除了有一四四一年建築的學院教堂、圓頂圖書館、博物館、劇院和畫廊外,一四四○年建立的第一所教室,以及亨利六世提供七十名學者居住的房舍和餐廳,如今依然每日使用。
五百多年來,伊頓學院仍然維持每年招收七十名「學者」(通過伊頓獎學金考試的學生)的傳統,並居住在最早的學者宿舍中。這些「伊頓學者」平日在伊頓的白領帶燕尾制服外,還得穿著學者袍子。
伊頓學院裡共有二十五所建築風格和年代迥異的學生宿舍,這些宿舍雖各有名稱,但校園裡,一律以舍監全名縮寫為代號。這些宿舍和教室參雜一望無際的校區裡,而泰晤士河穿越其間。
自創運動、語言
對於初到伊頓就讀的新生,記住學校的建築物、尋找上課地點,是最大的挑戰。一九八○年前,伊頓還存有學弟「服務」學長的不成文規則。老伊頓人都還記得,在入學二周內,必需熟記二十五所宿舍舍監全名縮寫,以便替學長跑腿,遞送字條,傳達訊息。
這種服務傳統,一九八○年後,已遭學校廢止。但伊頓校園裡,如今依然可以見到,跑來跑去,趕這趕那的學生。尤其是小個頭的新生們,總是跑步穿梭來去。這個校園他們而言,真的大了點。
伊頓學院裡有自己的習慣、語言、手勢和運動。這些,五百多年來,未曾改變。新生也得趕著記住和學習。伊頓自創的牆球(Wall game)外人搞不懂,伊頓人卻在二、三十年後,提起來,還充滿戰鬥意志。
伊頓的老師叫beak,學期是half。右手食指向外朝上是表脫帽致敬的capping。新生入學服裝有六大項,五十多個細目,包括十二條白領帶和六條棉手帕。
伊頓的學生多承繼了勤奮用功的校園風氣。去年二百六十三名畢業生中,有九十七名進入劍橋和牛津。細看這裡的離家寄宿的年輕男孩,清俊的臉上總有著超齡的嚴肅,成熟的應對,令人驚喜也心痛。
四成校友家族相傳
十三歲的蒙葛九月才入學。四個星期不到,就長大了許多,他認為,到伊頓最好的感覺是,「自由」,她的母親則認為,兒子的自由感覺來自於伊頓有足以讓一個孩子「做自己」的空間。蒙葛的外祖父和舅舅都是伊頓校友,這種情況在伊頓十分普遍,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伊頓在校生,具有家族相傳淵源。
伊頓是個很英國的貴族學校,到如今也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的外國學生比例,亞洲來的學生不到十位,校方表示,伊頓絕不考慮開設分校,因為分校必須融入當地文化背景,而失去了伊頓的特色。
雖然入學條件嚴格,外國學生比英國學生更難入校,但是同一校舍所開設的夏令營,倒是有不少日本、南韓與兩岸的學生參加。
伊頓還是跟著現代社會在轉變,可是變動得很慢。打字還是每個學生都要學習的基本才能,不過如今,是學習以電腦打字。雖然,每個新學期開始,都會有學生說,「打字,交給我父親的祕書就好了!」
必修拉丁文 中文最熱門
拉丁文仍然是伊頓的必修課。然而,在選修語文裡,中文已超過西班牙文,成為最熱門的新語言課程。目前,有一百多名伊頓人學習中文,學校已準備明年再增加一名中文助教。今年,伊頓甚至有了創校五百年來的第一個女性舍監。
英國紀錄片製作人尼克胡拉瑟在他的著作中,形容伊頓是世界上最具權勢的學校。伊頓不但在精英中培養精英,同時在貴族中訓練精英。伊頓學院特殊環境所建立的學習圈子,是絕無僅有的。
威廉王子師蓋里博士 言教身教並重
江靜玲
我在下午四點半,走進伊頓學院副院長(Vice Provost )安德魯蓋里(Dr. A Gailey)的家,典型的午茶時間。
蓋里服務伊頓學院已有二十六年。過去十三年,除了教學,同時肩負舍監職責。今年才受指派為副院長。
我對蓋里博士久仰多時,不僅因為他是伊頓學院的歷史老師,同時他也是英國威廉王子在伊頓就讀期間的舍監(house master ),並教過保守黨黨魁卡麥隆。
家門永遠對學生敞開
我們從每天與五十一名青少年朝夕相處談起。蓋里說他家的門永遠是敞開的,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時刻,走到廚房或餐桌前說,「我有點事想談一下。」
依照伊頓傳統,擔任舍監的老師,同時仍需教書。蓋里認為這是為維持學生對舍監的尊重。然而,要把兩個職務都做好,付出的代價也十分高昂。回顧過去十三年,蓋里「從來沒有在凌晨一點以前就寢。」因為每天只有在確定學生都熄燈後,才是他開始準備教材和批改作業的時間。
選家長,而不是學生
一個好的老師,付出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情緒上的關愛。尤其像伊頓這麼一個古老的精英和貴族學校,蓋里透露,在同意接受學生進入他負責的宿舍時,「我通常選家長,而不是學生。因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可塑性很高,但家長必需可以配合溝通。」我不禁想,那麼黛安娜王妃和查理王儲是好家長嗎?他們把長子威廉王子交給蓋里,其實是英國皇室的選擇。畢竟,威廉是英國未來的國王。
來自北愛爾蘭的蓋里,有謙謙學者的特質,言詞解析條理分明,應對言談分寸拿捏得宜,不似一般上等階級的英國人,讓人覺得有距離。他仔細傾聽,耐心回覆。
「無論是否到伊頓,孩子在這個年齡都一樣。」蓋里說,如果每天例行到學生房間詢問,得到的一定都是制式化的回答:「我很好,先生。」所以一定要以引導的方式,讓這些男孩慢慢講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想法。
威廉王子在伊頓念書時,學校做了特別安排,他的保鑣一起住進宿舍中。威廉在校園裡的行動受到完全監視,包括他每天到不同的課堂上課。蓋里的態度是,宿舍就像個家,保鑣也是他們「家」的一分子。而他最欣慰的是,發現保鑣後來上午會到圖書館去「進修」!
蓋里,他的妻子,甚至與威廉王子同時住在一起的伊頓生,始終保持不談論生活細節的默契。從威廉後來捨劍橋、牛津,選擇蓋里就讀的聖安德魯大學,主修藝術史,在在可以窺知這位來自北愛的伊頓老師對他的影響。
巨大的機會 紮實的自信
巨大的機會、高度的期望,擁有紮實的自信心,是蓋里對伊頓人的形容。「這裡的訓練,讓他們有長遠的目光,有謀定而後動的能力與智慧。」。
- Oct 22 Sun 2006 10:12
英新實境節目 「神秘富豪」 參賽得散財還得體驗貧窮 諶悠文/綜合報導
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下個月將推出新的實境節目「神秘富豪」。這個節目與眾不同之處在於,製作單位非但不送獎金,參賽者每人還得掏腰包,奉獻多達五萬英鎊的慈善捐款。
英國《衛報》廿一日引述一名節目執行製作人的話說,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必須保證捐款四、五萬英鎊才能上節目的電視節目。然而,參加這個節目的人不是為打知名度、爭取豐厚報酬,或是像其他節目優勝者一樣贏得合約。他們除慷慨解囊之外,還必須體驗貧窮。
「神秘富豪」節目找來想要成為慈善家的五名富豪,強迫他們隱姓埋名十天,在英國最貧困的地區,靠救濟金度日,或是做卑微的工作賺取最低薪資糊口。在這段期間他們在社區內明查暗訪,十天結束再決定哪些人可拿到他們的捐款。
「神秘富豪」的製作單位坦承,可能會有人指控這是有錢人的「貧窮觀光之旅」,而他們也勇於接受這樣的批評。除此之外,將來勢必有些慈善團體會控訴這個節目剝削窮人,並認為,要把慈善捐款分配給最需要的人,這不是一種有效率的方式。
參加節目的約翰.艾略特靠空氣冷卻器致富,他放著附設室內游泳池的山頂別墅不住,跑到利物浦過著一天只有十一英鎊可花的苦日子。艾略特說,他不是想上電視露臉,他認為這是把他名下六千萬英鎊財產拿點出來重新分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