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Google的首頁,再點按兩次滑鼠,便進入「Google實驗室」(Google Labs)。這裡收錄約十種發展中的技術,Google希望使用者有所反應,提出他們寶貴的意見和實用的點子,這樣的做法,等於拿全世界當實驗室...
編按:本文摘自《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一書;請見-->「自投羅網」網站。

打開Google的首頁,再點按兩次滑鼠,便進入「Google實驗室」(Google Labs)。這裡收錄約十種發展中的技術,其中有許多可能永遠不會化為實際的產品推出。它們放在那裡,是因為Google希望使用者有所反應,提出他們寶貴的意見和實用的點子。實際使用產品的人知道很多事情,能夠及早告訴Google,什麼構想不錯,將來有可能成功。

Google的做法,等於拿全世界當實驗室。任何人都可以試用它研發中的產品。這座實驗室,反映了它和使用者共有一種特質──公開實驗,容忍失敗。使用者曉得,Google推出的每一樣東西,並非都毫無瑕疵可言。他們也知道,自己是參與改善過程的一員,所以儘管向Google表示,什麼東西做得非常不錯,什麼東西做得很不好,以及可以如何改良。

Google鼓勵所有的員工,從總工作時數分配20%,也就是一個星期大約騰出一天的時間,獨立研究自己喜歡、感興趣的高科技計畫。訂定這項政策,是為了鼓勵工程師運用和發揮創意。如果研究成果有意思,Google會在線上測試它們,觀察有什麼樣的發展。

靠這種拼拼湊湊的運作方式,Google竟然在軟硬體的競賽中大幅領先敵手。它的成功模式已經拍板定案:組織完善的競爭對手只寄望從十拿九穩的業務擠出營業收入,Google那些通脫不拘的工程師,則願意闖出一條新的路子。

Google以它被視為網際網路上最好的搜尋技術,而建立起優異的聲譽和使用者基礎。它使用的策略,說穿了,卻是四處撒播種籽,看看會長出什麼東西來。它不斷把許多新產品、服務和技術往牆上丟,觀察哪些黏得牢。

免費電子郵件Gmail、不必開啟瀏覽器也能上網直接搜尋的Google Deskbar、購物搜尋引擎Froogle、搜尋書內世界的服務Google Print、已經從Google實驗室「畢業」的個人化新聞搜尋服務Google News,以及其他的個人化工具,都是從個人研究計畫政策孕育而生的。它們像斥候一樣,先被派出去感受使用者反應的冷熱。

舉例來說,Google News是起於工程師巴拉特(Krishna Bharat)2002年的個人研究計畫。雖然新聞搜尋仍處於「測試」(beta)階段,卻已吸引到廣大的網路閱聽人,深受愛用,並在Google的首頁以顯著的位置推廣。

Google News將每天的新聞綜合分成幾類,並有個人化的新聞快訊提報服務(Google Alert),使用者只要打進所關心新聞的關鍵字,遇有相關的新聞,Google就會發出電子報通知使用者。它吸引到的點擊率,已經不亞於主流新聞網站。

紐約大學的助理教授裴南柏格(Adam L. Penenberg)指出,Google推出新聞網站時,曾令雅虎新聞(Yahoo News)、MSNBC、CNN手心冒汗。這些競爭同業的新聞網站,每年不得不花數百萬美元,取得最新的新聞內容授權和支付記者、編輯薪水。Google 卻找到一種既便宜又快速的新聞搜尋方法。

Google News借重電腦演算法,新聞蒐集的過程完全自動化。它的高速電腦過濾篩選約七千個資訊來源(其中四千五百個是英文網站),決定哪些是相關性最高的文章。接著,它取標題和第一段部分文字張貼在新聞網頁上,並以標題做為外部連結。

使用者點按連結或照片縮圖時,他們被直接帶到新聞出版者的網頁。這和站在書報攤瀏覽報紙標題、引言段落、照片,然後選擇你想看的文章沒有兩樣。

Google News的頁面乾淨,沒有雜七雜八的廣告,再加上主力搜尋引擎已有的流量,很快就吸引到一群忠誠的讀者,因此躋身十大新聞網站之列,一個月有約六百萬非重複訪客上站。

Google相關文章大搜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